第三節 暗戰(五)

這個問題大慨在座的代表們從沒想過,會議室裡立刻陷入死一般安靜,隨後就爆發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道理誰不知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亡國滅種誰能置身事外!”

“我不信老百姓不愛國。”

………莊繼華沒有插話,而是讓他們議論,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等他們漸漸安靜下來後才慢慢的說:“從北伐到西南開發,我接觸了一些農村,不說遠了,就說觀音橋,西南開發隊基地的周邊,我去過一個村子作調查,在村裡我問過一些農民,問他們願意不願意參軍打曰本,他們回答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現實,國人願意苟活。”

“不對,”中山裝站起來反駁道:“農民不願意當兵是因爲他們不願意爲欺壓他們的政斧打仗。”

“政斧是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莊繼華示意讓他坐下:“不過我們必須看到,從26年到現在國民政斧成立不過短短7年,在這七年裡,國民政斧進行了兩次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的時間是1928年底,距離今天只有不到五年時間,距離九一八隻有三年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政斧能作多少事呢?更何況在28年底宣佈統一中國時,中央政斧真正能有效控制的地區只有長江下游浙江、江蘇、安徽、上海等地區,其他地區都控制在地方實力派手中,中央既沒有稅收權也沒有人事任免權,中央政斧即使有好的法律政策,能貫徹下來的嗎?渝城政斧最近免除了所有農業稅,大部分商業稅,實行免費教育;一年以前可以做到嗎?”

面對莊繼華的反問,所以人都啞口無言,莊繼華接着又說:“問題的關鍵不在這,關鍵在於他們沒有文化,沒有文化的結果就是他們看不到更長遠的利益,只顧眼前利益;其次就是在鄉野農民心中,還沒有完全的國家意識,幾千年來都是朝廷是皇帝,總理創建共和儘管已有二十二年,可與兩千年的歷史比起來…還太短。而解決這一切的只有教育。爲什麼我說德[***]隊強大,因爲他們的國民素質極高,素質高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教育搞得好。我在德國讀書時曾經去過德國的幾個博物館,在哪裡我看到幾個很有意思的記錄,其中有一份記錄是罰款,爲什麼被罰款呢?是因爲他們的子女沒有去上學,他們的父母親就要交罰款,所以這次我們在推行免費教育時就吸取了這個經驗,國家不收學費,不收書費,只要你來讀書就行,如果這都做不到,那就不能怪政斧不客氣。與德國一樣,曰本的教育也做得很好,明治維新後,曰本政斧就非常重視教育,甲午戰爭,我們戰敗,賠款白銀二億三千萬,曰本政斧把其中大約20%用在了教育上。幾十年下來曰本的教育已經普及了,國民素質的提高使曰本軍隊受益極大,軍隊組織,士兵個人戰術應用都能得到很好的實現;可我們呢?士兵大都是文盲,打仗勇敢是勇敢,可…….,一個人的勇敢是打不贏一場戰爭的。”

“那按照莊副市長的說法,我們就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了?”眼睛男雖然現在沒那麼激烈了,可還是很不服氣:“我們四萬萬同胞就只能作亡國奴嗎?!”

“當然不是!”莊繼華猛然提高聲音:“我中華四萬萬五千萬人民怎麼會束手作亡國奴!絕不可能!同學們,我說了很多敵人強大的因素,是不是我們就會失敗呢?絕不是,敵人強大的地方我們要看到,敵人的弱點我們也要看到;曰本有其固有的弱點,首先曰本乃小國,區區幾個小島,也不過與我們渝城大小差不多,人口八千多萬,比不上四川全省的人口;資源根本沒有,全靠海外進口;曰本的工業能力和人力資源,決定了他們最多能同時保證三百萬陸軍和海空軍的軍隊;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戰略是速決戰,畢其功於一役;因爲他們打不起長期戰爭。而我們呢?我們國力弱,但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幅員廣;對比敵我的優劣,我們的戰略自然就出來了,那就長期戰爭,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爲大勝,把敵人拖垮拖死!”

莊繼華侃侃而談,代表們的情緒完全調動起來了,中山裝看看周圍心中涌起一股無力感,現場氣氛完全失去掌控。

“不過,同學們,這種戰略代價極大,損失極大。”莊繼華心裡沒來由一痛,只要給他十五年時間,他就有信心把曰軍消滅在華北平原。剛纔他分析敵我,原是給學生打氣,可說着說着,他自己的信心也高漲起來。他看看代表們,輕輕嘆口氣,不能再說什麼了:“同學們,我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政斧並非不抗曰。”

說完這句話後,莊繼華拿出他們擬的那份通電說道:“所以這份通電是不合適的,我建議同學們重新擬一份通電。”

所有人都愣住了,改通電?這不是…。莊繼華看出了他們的心思,知道他們已經動搖,只是還有點抹不下面子,便又加了一道:“[***]在喜峰口、古北口都獲得了勝利,在這種情況指責政斧不抗曰,是對前線將士的否定,這對得起那些正在前線爲國家浴血奮戰的將士嗎?”

“我同意,重擬通電。”沉寂片刻之後,圓臉女孩率先答道。

“我也同意。”有人開就有人跟上,很快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贊同。但還有部分同學沒有在猶豫,他們拿眼瞧着莊繼華身邊的重大救國會代表,莊繼華看看他們,心裡微微嘆息,轉頭對中山裝和藍長衫說:“其實有些話換種說法,目的也一樣。比如抗議可改爲支持,支持政斧抗戰到底…。”

中山裝心裡明白,這次抗議已經完全失敗,莊繼華已經成功的把大多數代表拉過去了,再要堅持下去,他們將站到大多數學生的對立面去。

“我也同意。”中山裝還沒說話,站在他身後的一個灰長衫忽然開口,這個人一直沒說話,只是默默的聽,默默的看,此刻他開口後,莊繼華才發現這個人的氣度穩重,面目清朗。

“我也同意。”中山裝順勢也說道。

“我同意。”

莊繼華鬆口氣,他眼光漂了那個灰長衫,嘴角露出一絲微笑,灰長衫心中一顫,他感到那一眼似乎已經把他看穿了。

代表們心滿意足的離開市政斧,莊繼華轉身回到市長辦公室,進門就問:“賀市長那邊怎麼樣了?有沒有消息。”

“有了,領事館保住了,學生們跑到曰本商會去了。”滕傑微笑着答道,他和唐縱一直在市政斧裡觀察形勢,眼瞅着莊繼華打了一場漂亮仗。

“俊夫,你要趁熱打鐵,把三青團在各個學校發展起來,記住不要以[***]的名義,要以抗曰的名義。”莊繼華說道。

“明白。”滕傑現在有些明白莊繼華的思路了,學生都是追求新思想的,[***]名聲不佳,抗曰則符合民族大義。

“你還不完全明白,”莊繼華搖頭說:“你看過辯證唯物主義沒有?”

滕傑點點頭,辯證唯物主義是紅色書籍,對普通人來說看這樣的書是比較危險的,可當年的黃埔軍校圖書室裡有大量的這種書籍,誰都可以看。

“那你記得其中關於矛盾的論述嗎?”莊繼華問,滕傑想起來了,可他卻記不得具體是怎麼說的了,莊繼華看看他,搖搖頭說:“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是否正確我不敢說,可矛盾分析法,我認爲是很有一定道理的,特別是關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轉換的說法。當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主要矛盾可能轉換爲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轉換爲主要矛盾;在九一八之前,國內矛盾有國共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民族矛盾;在中原大戰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然後是國共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主要矛盾,可現在是民族矛盾演變成主要矛盾,判斷矛盾的主次的依據應該是民衆的要求,現在社會各界羣起要求抵抗曰寇侵略,所以民族矛盾成爲主要矛盾;三明煮義青年團是個新組織,而且是青年人的組織,就更應該要與時俱進。”

“明白了。”滕傑這下完全明白:“對,抗曰是現在最時髦的事,這些年青人追的就是時髦;[***]以此號召青年,如果我們不打這面旗子,青年就會被他們全拉過去,所以不如我們也打抗曰的旗子。”

“那打出來後呢?”莊繼華似笑非笑的問。

“自然是…”滕傑心念電轉,他總算明白了:“文革的意思是,讓他們加入到我們要做的事中來。”

莊繼華點點頭笑着說:“知我者,俊夫也。”然後又轉身對唐縱說:“乃健,你接下來做什麼?”

“是不是把他們都抓了?”唐縱試探的問道,莊繼華沒有回答,於是他又說:“我的意見是暫時不抓,只是監視,放長線釣大魚。”

莊繼華輕輕一笑:“我沒說共C黨,我和校長有約,對付共C黨是你的事,我不插手。我問的是那些曰本人。”

“你的意思是摟草打兔子,給他一鍋端?”唐縱含笑問道。

“對,等學生們把曰本公司都砸了以後,你再以保護的名義派警察去他們家和公司門口站崗,對進出的人進行登記。”莊繼華毫不客氣的吩咐道:“另外通知武漢,胡桃熟了。”

胡桃熟了,漢冶萍公司一夜之間麻煩纏身,大冶鐵礦爆發大罷工,罷工還沒解決,又有人向大冶縣政斧控告漢冶萍公司霸佔礦山,官司一下打到湖北省高級法院,法院下令暫時關閉大冶鐵礦。

隨後武漢三鎮報界一涌而上,《大冶鐵礦到底是中國人的還是曰本人的?》、《我們的礦石在資助敵人》、《曰本人與漢陽鋼鐵廠停產的關係》…。

學生們憤怒了,武漢三鎮市民憤怒了,漢冶萍公司遭到學生和市民的衝擊,隨後學生代表和市民代表向湖北省政斧請求收回大冶鐵礦,禁止鐵礦石出口。

漢冶萍公司面臨全面危機,總經理盛恩頤在上海待不住了,他跑到武昌打算利用老關係疏通,可很快就發現此路不通,無論是省主席何成浚,還是中路縱隊司令上官雲相,高等法院院長等等全都不敢插手,當然老關係們也給他透露了一個消息,這事的背後是藍衣社。

藍衣社,最近一年多來,這個名字可是響徹中國政壇,一羣年青的黃埔軍校學生髮起的法西斯運動,他們以興黨抗曰[***]救國爲口號,在全國掀起了一股蓬勃的藍衣社運動。

盛恩頤回到公司就召開股東會議,在會上他請求曰本股東是否可以退股。這個要求當然被曰本股東堅決拒絕。隨後曰本領事強硬要求湖北省政斧保護漢冶萍公司免受暴徒襲擊,可一向軟弱的湖北省政斧這次卻強硬告訴他們,商業糾紛自有法律來管,罷工應該是勞資協商,至於學生和市民的抗議,省政斧可以責令大冶縣派警察保護漢冶萍公司在大冶的鐵礦。

(未完待續)

第一節 蟄伏(三)第二節 策劃(二)第六節 波瀾起(五)第六節 和約(二)第三節 整編(一)第九節 臨沂破軍(九)第八節 日薄(九)第一節 德黑蘭(五)第一節 德黑蘭(十二)第五節 雲集(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七)第四節 謀殺(三)第四節 九天之上(五)第二節 投敵(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三)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三)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七節 閃電(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三節 魅影(四)第一節 陰謀(十)第七節 閃電(十五)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三)第九節 轉機(二)第十七節 間諜學校第四節 決戰前奏(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四)第五節 反擊(八)第七節 風波(十四)第六節 波瀾起(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一)第一節 突破(一)第七節 曙光(二)第五節 試探第二節 重建(二)第三節 太行行(二)第十節 撤退(二)第三節 整編(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一)第三節 重起(一)第九節 號角(三)第二十節 廣西(一)第一節 蟄伏(一)第二十一節 衝突第二節 起航(七)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九)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四)第三十五節 各懷心思第三節 調整(三)第一節 遏制(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九)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二節 戰略轉向(三)第七節 生機(三)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二節 重建(二)第一節 挽弓(一)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二節 交易(五)第二節 投敵(三)第四節 經濟改革(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一)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四)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十節 偵察第一節 蟄伏(五)第一節 巧遇第一節 遏制(八)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六)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第四節 經濟改革(四)第二節 川軍(六)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六)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三節 聚才(三)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四)第九節 倒胡驅許(二)第七節 風波(十)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五)第四十六節 旁觀(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二)第六節 新雲南(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十一節 大捷(八)第十節 江戶之花(六)第二節 戰後之戰(八)第八節 南線(六)第四節 經濟改革(八)第一節 奪軍(九)第一節 上海風波(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四)第三節 會戰(十二)第一節 遏制(九)
第一節 蟄伏(三)第二節 策劃(二)第六節 波瀾起(五)第六節 和約(二)第三節 整編(一)第九節 臨沂破軍(九)第八節 日薄(九)第一節 德黑蘭(五)第一節 德黑蘭(十二)第五節 雲集(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七)第四節 謀殺(三)第四節 九天之上(五)第二節 投敵(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三)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三)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七節 閃電(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三節 魅影(四)第一節 陰謀(十)第七節 閃電(十五)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三)第九節 轉機(二)第十七節 間諜學校第四節 決戰前奏(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四)第五節 反擊(八)第七節 風波(十四)第六節 波瀾起(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一)第一節 突破(一)第七節 曙光(二)第五節 試探第二節 重建(二)第三節 太行行(二)第十節 撤退(二)第三節 整編(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一)第三節 重起(一)第九節 號角(三)第二十節 廣西(一)第一節 蟄伏(一)第二十一節 衝突第二節 起航(七)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九)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四)第三十五節 各懷心思第三節 調整(三)第一節 遏制(四)第三節 鏖兵淞滬(九)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八)第十一節 大捷(二)第二節 戰略轉向(三)第七節 生機(三)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二節 重建(二)第一節 挽弓(一)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二節 交易(五)第二節 投敵(三)第四節 經濟改革(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一)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四)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十節 偵察第一節 蟄伏(五)第一節 巧遇第一節 遏制(八)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六)第三節 太行行(九)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第四節 經濟改革(四)第二節 川軍(六)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六)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三節 聚才(三)第九節 轟炸東京(七)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四)第九節 倒胡驅許(二)第七節 風波(十)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五)第四十六節 旁觀(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二)第六節 新雲南(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十一節 大捷(八)第十節 江戶之花(六)第二節 戰後之戰(八)第八節 南線(六)第四節 經濟改革(八)第一節 奪軍(九)第一節 上海風波(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四)第三節 會戰(十二)第一節 遏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