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節 任命

聽到劉光國要自率部屬,劉延慶冷笑:“灑家自在編管,哪裡有部屬給你。”這樣便挑起了話頭,劉延慶,劉光國父子,一個紅臉,一個白臉,便在宴會上爭執起來。

辛企宗暗罵了一句:“番人本性,不知禮節。”在一旁給這兩父子幫腔。

一會兒呼延通說:“劉大哥好膽色,和兄弟乾了這杯。”接着王稟又和劉延慶這西軍故交喝了一杯,希望兩人同心協力,共抗金賊。酒宴上煞是熱鬧。

趁着酒勁,王秉提出了統一指揮權的問題。

衆人一會兒說劉延慶的兵權,一會兒談到金兵的勇猛,再一會兒說道金遼和西夏的差別,張叔夜一直坐在上首,冷眼旁觀,時而舉杯應付一下。這場酒喝得熱熱鬧鬧的。

酒越喝越多,氣氛也逐漸熱烈起來,宴會上,王秉與劉延慶達成了同盟。王秉會支持劉延慶拿回指揮權,而劉延慶則會遵從樞密院的號令,張叔夜同意王秉的大軍暫時駐紮到玉津園。

到了滿天星斗的時候,劉延慶出乎意料的提議:“久聞呼延太尉家累世勳貴,伎樂舞兒想來也是極好的,且傳一部來,爲張樞密,王節帥取樂可好。”

呼延灼、呼延通都沒想到劉延慶會如此無禮,呼延灼終歸武人心性,就要發作。

張叔夜道:“劉太尉已喝得太多了,今天……”

這時,就聽見有家丁在堂下急報,呼延灼將他喚上堂來。家丁報告說:“折宣撫回汴梁了。”

“什麼?”堂上諸人都大吃一驚,呼延通問道:“白馬渡口如何了。”

“聽守城兵丁傳言,白馬渡守軍已被金賊擊潰,折宣撫只帶了三五個家將回到汴梁的。若非只有幾個人,開封府也不敢晚上開城。”

堂上諸人一聽就明白了,折彥質帶了三五個人喊城,城門官去開封府請示,開封府下令開城,這麼一來一回,就弄得滿城皆知了。

劉延慶有些新災樂禍:“上次折彥質從孟津逃走,說是去守白馬渡,讓李回吃了個癟,現在白馬渡也丟了,我看他也要當團練副使了。”

當時對統軍大員的最常用的懲罰,就是除某州團練副使,某州編管。現在在坐的劉延慶、解潛、劉鞈,本官都是團練副使。

張叔夜道:“今天就到這吧,明日一早,宰執都要進宮,吾面聖之後,在與各位太尉定奪。”

第二天中午的時候,張叔夜已經結束了面聖。正式派人通傳各路將佐到樞密院議事。下午未時,大家在樞密院取齊了,昨晚逃回汴梁的折彥質也到了。

張叔夜高喝一聲:“請聖旨。”便帶領諸人下拜。這時,一個氣宇軒昂的閹人走出來,有人認得他,此人本名吳穆,是趙桓藩邸舊人,因拜童貫爲養父,而改姓童。而早就搭上了趙桓的船,童貫倒臺的時候居然沒受到株連,反而受到新皇帝的重用。

這時,童穆開始宣讀聖旨:

“詔《書》曰:朕通好鄰國屈已增幣無所不至,所以保守疆土全養生靈,敵未退師,攻陷城邑,每聞邊報痛切朕心。現已迫近京畿……龍圖閣直學士張叔夜,剛正有學,深通兵法,……授兩京道宣撫使,統領兩京防禦……”

這道詔書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了目前危急的形勢,第二部分表揚了張叔夜,爲他樹立威信,並任命他爲兩京道宣撫使。

第三部分則簡述了王秉、劉延慶、劉鞈、解潛、折彥質等人以往的功績和過錯,現在希望大家有功的再進一步,爭取“公侯之賞”,有過的戴罪立功,都要聽從兩京道宣撫司的調遣。

最後聖旨裡任命童穆爲監軍,並給出兩百份空白告身交給張叔夜和童穆執掌,橫行以下不需上奏,可以直接給大小使臣加官進爵。

張叔夜領旨之後,請童穆坐到自己的旁邊,開始發號施令。

他首先任命了東西南北四道總管。

早在靖康元年七月的時候,朝廷就任命了四道總管,當時張叔夜充南道總管,高公純副之,胡直孺充東道總管,朱勝非副之,王襄充西道總管,孫昭遠副之,趙野充北道總管,範訥副之。現在除了張叔夜高升外,其餘胡直孺兵敗被俘,又被金兵放了回來。王襄棄職逃亡,趙野兵敗貶官,範訥被隔絕在河北。因此這四個差遣就空了出來。

張叔夜任命孫昭遠爲西道總管,督促陝西六路進援。朱勝非爲東道總管,負責在京東兩淮召集十萬援兵。高公純爲南道總管,負責將張叔夜未來得及召集的十餘萬人送到汴梁。又任命胡直孺爲江浙總管,負責在江南兩浙徵集十萬援兵並送往汴梁。胡直孺只是不通兵法,但無論品德和忠誠,都沒太大問題。

各路援軍要在兩個月之內,在汴梁城下取齊,誤期者軍法從事。如果四道總管都不誤期的話,兩個月後汴梁城下會多出四十萬援軍。

張叔夜的第二項任命王稟、折彥質、劉延慶、解潛爲四面提舉守禦使。在另一個時空,負責守衛汴梁四壁的是安扶李擢等文臣,對作戰一竅不通。例如金兵都已經開始填濠了,李擢還在家中飲酒,不聞不問。

這一次張叔夜直接任命了四員大將爲四面提舉守禦使。王稟不必說,劉延慶無論爲人如何,至少在西北一刀一槍博取功名,久經沙場。

折彥質雖然是文官,但他出身府州折家,從小就是受的武將的訓練,跟隨父兄也多次出陣殺敵。他文武全才,從小被伯伯折可大稱作“讀書子,將來要做宰相的。”而宋代文貴武賤,爲了更快的升遷而轉的文資。

解潛雖然在南關大敗,但他是武臣,也上過陣,有統御之力,至少能做到見敵而逃而不是聞風而逃。

以呼延灼爲四壁應援使,即把龍捷軍作爲預備隊。

劉延慶看了看坐在一旁的宦官童穆,只見他笑嘻嘻的,對這些任命一點也不意外,便知道這是得到了趙桓同意的,於是大聲領命。

張叔夜又頒佈了一批封賞,提拔了劉光國、姚友仲、吳革、呼延通等一批青年將領,呼延庚不在場,但也一併提拔。一時間,堂上謝恩之聲大起。

接下來,張叔夜開始分配兵力。劉延慶爲西面提舉守禦使,領神武西軍,下設四廂,共三萬餘人,主要有環慶軍舊部和京畿禁軍廂軍弓手劃撥三萬餘人給他。

折彥質爲北面提舉守禦使,領神武北軍,下設四廂,共三萬餘人,由折彥質收攏的白馬渡潰軍一萬餘人,再由京畿廂軍,王稟所帶的河防軍中劃撥兩萬餘人給他。

解潛爲東面提舉守禦使,領神武東軍,下設四廂,共三萬人,以兩京廂軍土兵爲主,其中有五千開封禁軍,非常精銳。

王稟爲南面提舉守禦使,領神武南軍,下設四廂,共四萬人,由勝捷軍舊部,河防軍大部組成。他除了守衛南面城牆,還要防守從汴梁南面流過的蔡河,只要蔡河不被金兵切斷,汴梁的補給便不會斷掉。

勾當殿前司公事王宗濋爲都大提舉使,知三衙兵事,實際統管城內的禁軍。城內的兵力總計大約兩萬五千人,包括張叔夜帶來的一萬五千人,一萬開封禁軍。

劉鞈爲都參議軍事。

這樣的兵力分配,基本保留了各路將領手頭原來的主力,同時用兩京廂軍補足缺額,對軍隊的統屬沒有作大的調整,總兵力十五萬,趙桓當日和王稟算錯了,河防軍和京畿廂軍是一體的,趙桓算了兩遍。饒是如此,畢竟有小使臣一千七百人,樞密院也忙到半夜,纔將各個指揮在紙面上交割清楚。

兵力交割的事情,自有幕僚們去做。張叔夜、王稟、劉延慶、劉鞈、解潛、折彥質,範瓊、呼延灼等一干人等,加上童穆,留在大堂中議事。

劉延慶等人,又向張叔夜道謝,張叔夜謙遜了幾句,接着說“如何守城,如何接戰,就要仰仗諸公了。”

“若論守城,以王節帥守太原爲最,糧草斷絕,兵力不足,還堅守了十個月。請王節帥先講講吧。”

王稟的臉上露出了痛苦的神色,沉痛的說道:“太原之戰,可謂必敗,全城爲金賊團團圍住那一刻,陷落就是註定的事兒了。若王稟當時有充足的兵力,決不會全然退入城中孤守。”說完,王稟命人取來一個圍棋棋盤,用一個茶壺當做邊境城牆,放在天元位置。

“今日守城,絕不能在城牆之後固守。吾帳下有健將呼延庚,乃開國呼延康州之後,獻上祖傳築壘連陣之法,可爲京城外圍羽翼,壘陣與城牆互爲依持,可堪大用。”

康州指呼延贊,他曾任康州團練使。呼延庚向王稟簡單介紹過築壘地域,王稟久經沙場,經歷過杭州、雄州、太原、隆德多次攻城戰,既攻過城,也守過城,一點就通,不僅完全理解了呼延庚的建議,還以自己的經驗和眼下的實際條件加以補全,越想越是奧妙無窮。

謝謝狗砸啊、王冠4508、憑欄望北斗、思考的人的打賞,求收藏、紅票、月票

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節 孤城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六節 成軍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三十節 龍崗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六節 雨荷之盟第十七節 中計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五十六節 河岸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十三節 戰長安(五)第十九節 陣地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十五節 夜驚第三節 廝殺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十四節 富平第四節 棣州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十二節 宣贊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二十六節 奪財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十八節 守營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二十一節 張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三節 真相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四節 棣州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
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節 孤城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六節 成軍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三十節 龍崗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六節 雨荷之盟第十七節 中計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五十六節 河岸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第十三節 戰長安(五)第十九節 陣地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十五節 夜驚第三節 廝殺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十四節 富平第四節 棣州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十二節 宣贊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二十六節 奪財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十八節 守營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六十一節 處置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二十一節 張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二十六節 突圍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三節 真相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四節 棣州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