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首輔徐階

自從二十三日之後,京城裡頭似乎就從來不缺少話題。

蒙皇上和朝廷開了恩,太上皇的恩澤,只禁了三天的酒樂。不過二十七日是太上皇奉安的日子,仍然沒人敢真開了禁。

直到了二十八日,京城裡酒樓和茶館什麼的,才漸漸重新開了張,只是坐在裡頭的人,仍是小心翼翼的樣子,也不敢大聲笑樂出來。

昨今天壽山奉安時候的意外。雖是沒有人刻意去渲染,但是小道消息偏偏總是傳的最快,也最讓人能找到樂子。更何況當時那麼多人都在。也不知道是誰先傳了出來的。只過了一夜,就在私底下傳得沸沸

“高拱擋了太上皇的道”還是太上皇想說高拱擋了道。”

也不知道是隨先琢磨出這麼個理來。可聯繫前當日的情形,卻又是說不出的古怪。就算是當時在場的人。也覺得玄妙無比,更何況那些根本沒機會去親自奉安的。

只是一個個口中說的,卻直接說了高拱,並不是叫上高閣老三個字。

說這話的人,自然是小心異常,說之前都要左右顧盼幾回纔敢開了口。畢竟眼下高拱還是內閣的次輔,位高權重。雖說未必會來和平常的百姓計較,但是說話的人卻是仍有幾分提心吊膽。

而更多的聽者,難免麪皮上現出一絲似笑非笑的古怪神情。更不會多說些什麼,聽過之後,無論說者還是聽者,都是一副向來未曾說談論過的表情。而等轉回了身去,這一則小道消息卻是越傳越廣。

若是要說這朝廷裡頭,高閣老眼下的情形到確實有些難堪。

上頭的徐閣老纔是真正的輔。雖說松江府的奪田一案,確實讓徐閣老有些下不了臺面。徐閣老自個在臺上臺下,也是屢次說出了想要告老還鄉的念頭。可說歸說,畢竟人還在上頭。

而朝廷眼下的權柄,朝野內外。誰都知道皇上最信愕過的是蕭閣臺。

蕭閣臺兼着兵部的堂官,更是實打實的打過幾場大徵之戰,這一點。朝廷裡頭誰也比不上,朝廷用兵的事兒自然是順位排第一。

除了蕭閣臺,吏部的堂官楊博向來都是順着蕭字大旗的風向打轉。吏部是百官之,手握升遷之責,誰也得罪不起。雖說楊尚書口口聲聲都是秉承聖意。誰都知道,皇上若有大事兒要論,第一個要找的就是蕭閣臺。

只有這備兩個人談得順了,纔會把事兒拿出來亮相。

可偏偏除了這兩個”戶部的徐閣老雖是輔,近來卻又總是順着這兩個的意思去走。

眼下工部的堂官張居正,也是內閣大臣,內閣裡第三把的椅子。最是滑溜的一個人,朝野上下,倒也有幾分威望。張閣老平日裡的言行也算得上是端正,誰也拿不出理由來說他的不是。

且還和蕭墨軒還有一份八竿子打不着的翁婿情分,他不幫着蕭大人去翻高閣老的臺,高閣老已經是要去五臺山燒高香了。

能剩下的,也就是翰林院的陳以勤和都察院的趙貞吉。

陳以勤其實根本不必拿來說。誰都知道此人堪比李春芳,十足的老好人一個,只要不是有違倫理之事兒。向來也不會力爭。

左都御史趙貞吉雖有拜相之心,和內閣裡幾個比起來,卻無拜相之才,無論資歷還是功績,就連陳以勤尚且比不上。當年雖有一爭之雄心,可三四隻下來,親眼看着內閣裡幾個步步弈局,已是大覺不如,只能空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更兼有徐階約束,更是收斂羽毛。

如此一來,高閣老手上能剩下來的。也不過只有一個禮部。禮部其實倒也不是清水衙門,只能管着些迎來送往的事兒。要知道,科舉的刀筆,也是握在禮部的手裡。如果說吏官之,那麼禮部就是百官之師。只是可惜這個所謂的百官之師有些名不符實,能夠掌握的,無非是些網登科的舉子,進士,最多是些翰林之類,人輕言微。

高閣老年紀雖也走過了五十。可心志卻也不內閣裡的約束也就罷了,高閣老也是見過大風浪的人。耐得下去。

可偏偏太上皇一場奉安,竟是莫名其妙的鬧騰出個。“高拱擋了太上皇的道。的話來。就連京城滿大街的人都在談論,高閣老自個又豈會不

道。

乾清宮,東暖閣。

四月底的京城,天氣並不算得熱,況且東暖閣四面的窗戶都打了開來。顯得甚是涼爽。可高拱高閣老卻不時的擡起手上的袖子,擦拭着額頭上汗珠,麪皮上更是嚴肅無比。

“高卿家何必在意,惟一坊間傳言爾。”隆慶若無其事一般的揮了下袖子,麪皮上卻也露出一絲尷尬的神情來。

太上皇的奉安大典上邊,鬧出這麼一出來,其實若是說隆慶大人心裡頭絲毫芥蒂也沒起,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兒。

只是這些事情,實在有些捕風捉影的嫌疑,況且高拱高閣老也是帝王師,當年隆慶大人還是裕王爺的時候,也沒少被關照過。

哪怕只說這回太上皇的奉安,眼下的高閣老,也是兼着禮部的堂官。爲了太上皇奉安的事,鞍前馬後的操勞,衆人也都是看在眼裡。若是真的因爲這個現出不滿來,未免有些欲加之罪的嫌疑。

其他的四位閣臣,連着陳洪。馮保,孟衝等幾個司禮監的秉筆,都是微微低着頭,一言不。這個當口上,確實也是說什麼都不好,只能說不開口了。

“蕭卿家。”隆慶微微擡了擡手。瞥了一眼窗戶,一邊的小內侍立刻會了意,把窗格掩的小了些,擋住了穿堂風。

“肅州城的兵馬,該是按時出了關吧。”隆慶見高拱仍有些惶恐。也不便再勸解,乾脆把話頭轉回到了正事兒上邊。

“從京城到肅州,三千里的地,用八百里快騎晝夜不停,也要兩三日才能把消息送到,再傳回來,怕是也要兩三日,算下來,怕是要等到明日夜間或是後日纔會有肅州的消息傳來。”蕭墨軒略一思量,立刻回道,“不過既然有文書傳了過去。肅州那邊又委派了能臣良當是自有主張。”

四誠的朝莊,仍是仿照歸化的模樣諒塊。就有勞徐閣六,隆慶微微點頭,又把目光轉向徐階那邊。畢竟朝莊和各地的錢莊在名義上面。都屬於戶部的統一管理。

“這些都是微臣分內的責。早就安排妥當,倒是兵馬的事兒纔是最緊要,微臣也早就安排下人手。幫着各地的隨軍商戶料理。”一直默不做聲的徐階,這時候才直起身來回道。“也虧得皇上和蕭大人能想出如此妙計,讓我大明的商戶隨軍供應,帳面上的花消雖然大些,可仔細算下來倒省了許多。至於帳面的花消,戶部也儘量盤算仔細些,該花的一文也不少,能省的也儘量多省些下來。

“徐閣老明鑑,這兵馬的事兒纔是最緊要,打了這麼多回,雖都是勝了,聯這心裡頭卻禁不住的每次都要擱着。”隆慶聽徐階的話,也只是略微舒了些心。

前幾次的大戰,都是依託着國內的地境出擊,而這一回卻是真的勞師遠征。況且不但要面對那些順着河流而進的西洋人,西域一帶的土著和瓦刺人,也是一時間難以斷定敵友。

“圖門的詔書,已於先一步送出關去,瓦刺各部皆有一份,許以封賞。圖門眼下雖是暫居京師,可我大明並未削去其王爵。以北元之理,兼我大明之勢。即便有人有心與我大明西軍相抗,轉瞬之間,也難免互相猜忌。”蕭墨軒不急不慢的回道,“臣早有線報,瓦刺人與西洋人幾次接戰,皆未擊退,到反被蠶食領土。如此一來,只要我西軍取得勝,不但可令西洋人膽寒,便就連西域諸部,也必定忌

“勝”隆慶微微點了點頭,“只盼李成樑能不負所望,聯和諸位卿家,也只能在這京城裡頭等候消息了。”

“諸位卿家,可還有事?”隆慶回過神來,向着衆人問道。

“臣徐階有一事,還請聖上恩准。”一直站得離隆慶最近的徐階,忽得轉過身來,伏倒當中。

“徐閣老有事只說便是,何必再行大禮。”隆慶帝也略有些愕然的擡起頭來。

“微臣是天啓五年的生日。到眼下已是六十有二,按照民間算起來,早已年過花甲。”徐階卻不肯起身,仍是跪在當中說道,“嘉靖二年,臣以探花及第,在朝廷爲官也已逾四十年之久。”

“蒙太上皇和皇上恩寵,的授內閣輔之職,已是位及人臣。了無遺憾。”

“惟一心中所恨,無非是微臣忙於國事,竟疏了子孫的調教。臣所奏請的,也只是想請皇上恩准。準微臣回鄉養老,刮教子孫。”

“閣老何出此言。”隆慶雖沒有大吃一驚的神情,可未免也有些意料不到,“六十有二,也正是當時。當年嚴閣老尚且八十爲相,何況閣老你才纔剛年及六十。”

“他人之事,令人又何必效仿之徐階的臉上,卻突然浮現出一絲滿足的笑容來,“皇上和諸位大人今日所做之事,又何曾有人做

“微臣所請,還請聖上恩准。”

“眼下兵行西北,幕廷正是用人之際”眼見徐階似乎去意已決,隆慶卻倒顯得有些猶豫起來。

“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方是我大明日後興國之理,若是皇上恩准,便請從微臣身上而始吧。”徐階俯下身去,重重。。

此時不但是隆慶帝微嘆一聲,就連一邊的蕭墨軒和張居正等人,也是禁不住微微頜。

“既然徐閣老去意已決,想來聯也不便強留。”隆慶帝終於緩緩站起身來,走到當中,親自將徐階扶起。

“閣老適才所言,字字言在聯心。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日後當是我朝治國之理。”

“聖上有此厚眷,微臣銘感於心徐階臉上又泛起一層滿足的笑意,“朝中眼下有諸位大人輔佐聖上,微臣也算是放得下心來了。”

“徐閣老離家已久,蕭卿家曾經經略江南,南直隸也算得上是熟識。雖是要忙着西北的戰事,卻再請幫着聯擔待一些,爲閣老回鄉一事料理一番。”隆慶對着蕭墨軒說道。

“微臣稍後便去幫着打理。”隆慶帝雖然沒有明說,可是蕭墨軒也聽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大意也就是把江南徐家的事情,能放過一些就放過一些,只要處理得當便是,暫且不需要再多做追究了。其實原本蕭墨軒就是這麼打算的,只是未及去打理罷了。眼下皇上既然也說了出來,自然不會再顧及太多了。

“微臣謝皇上隆恩。”徐階的嘴脣微微舞抖了幾下,卻又再沒說出什麼來。

“等出了宮,諸位大人幫着聯送一送閣老,尤其是蕭卿家,更要多擔待一些隆慶帝緊緊握了握徐階的手,終於還是放了開來。

這一雙手,曾經一路護送自己從裕王府直到今天的紫禁城,又一路伴隨着自己和這個大明王朝一路走來。雖是也屢有過錯,卻不失大節。

而就在今天,這雙手的主人終於決定要離開,回到他曾經出生的地方,路途千里,只怕是今生再難相見。

大明朝曾經的輔,徐階,終於決定要離開了。離開這塊他曾經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的地方,離開這塊曾經承載了他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希望和失落的地方。

大明隆慶四隻,五月初六。在餘下四位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陳以勤和蕭墨軒,以及楊博,趙貞吉等衆多文武百官的相送下,徐階終於離開了京城,經東直門而出,前往通州渡乘舟南下。

對於曾經的徐閣老來說,這向南返鄉的一路將是且笑且行。

曾經笑着步入永恆的睡眠的嘉靖帝,與今天笑而返鄉的徐閣老,他們都是把最燦爛的笑容留在了這座城市,留在了大明王朝的心臟。

因爲他們知道,那些在他們身後,相送他們的人,將會帶來一個更加偉大的時代。

而他們自己的名字,將會跟隨這些身後的人一起,名垂千古口

曾經有一個人,叫徐階,輔徐階。

第24章 邊陲之患第45章 虎焉羊焉第27章 無賴哲學一章 狗急跳牆第24章 洗牌第61章 青天在上第17章 疑惑第23章 爭議第43章 黑雲蔽天蕭閻王第49章 抽絲剝繭第26章 風暴前兆第35章 迎頭棒喝第45章 大事將至第1章 誰有可爲第3章 命自我立第3章 庭舞八佾第6章 東方的野心第25章 靜默第47章 花前月下第30章 王府兇案第8章 學內羣毆第23章 地震西北第31章 生路?死路?第4章 人才第4章 人才第3章 誅族之罪第22章 毒藥第43章 與龍爲友第15章 燈下美人第45章 大事將至第5章 子謙受罰第25章 手帕之交第20章 請魚上鉤第18章 驕兵第6章 危局第45章 早該享福第12章 婊子立牌坊第49章 黃雀在後第2章 花嶼島之誤第20章 有客而來第37章 險中求勝第50章 初審吳府第3章 俺答的禮物第36章 委屈第14章 耍威風第49章 法摩沙堡陰謀第71章 新鮮東西第2章 國手聚診第8章 學內羣毆第30章 夕陽簫鼓第36章 爲天下而忍第10章 遺詔第17章 再日爲倭第52章 縱慾?第2章 花嶼島之誤第35章 良知忠魂第20章 在此一戰第33章 談權論勢第17章 餘暉脈脈水悠悠第34章 天生勇者第11章 飛騎南下第54章 封鎖第44章 認死理第9章 夜半驚第36章 金花定第18章 五大罪第38章 遼東軍情第39章 兵臨城下第14章 順風戰第47章 花前月下第27章 此乃天意第27章 一份大禮第47章 花前月下第47章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第3章 命自我立第14章 翻過一頁第31章 沒頭緒第2章 錢法之治第5章 以德服人?第68章 人以羣分第17章 再日爲倭第5章 馮保之託第31章 生路?死路?第73章 陷阱第53章 暗影潛行第47章 東門亂第20章 我想有個家第74章 撥動車輪第25章 手帕之交第21章 八月十八第38章 蕭府愁雲第10章 喜笑顏開第18章 粗染藍布第66章 橫嶼之危第41章 向南第43章 牛角尖第54章 打草驚蛇第57章 春心萌動第24章 夜叉
第24章 邊陲之患第45章 虎焉羊焉第27章 無賴哲學一章 狗急跳牆第24章 洗牌第61章 青天在上第17章 疑惑第23章 爭議第43章 黑雲蔽天蕭閻王第49章 抽絲剝繭第26章 風暴前兆第35章 迎頭棒喝第45章 大事將至第1章 誰有可爲第3章 命自我立第3章 庭舞八佾第6章 東方的野心第25章 靜默第47章 花前月下第30章 王府兇案第8章 學內羣毆第23章 地震西北第31章 生路?死路?第4章 人才第4章 人才第3章 誅族之罪第22章 毒藥第43章 與龍爲友第15章 燈下美人第45章 大事將至第5章 子謙受罰第25章 手帕之交第20章 請魚上鉤第18章 驕兵第6章 危局第45章 早該享福第12章 婊子立牌坊第49章 黃雀在後第2章 花嶼島之誤第20章 有客而來第37章 險中求勝第50章 初審吳府第3章 俺答的禮物第36章 委屈第14章 耍威風第49章 法摩沙堡陰謀第71章 新鮮東西第2章 國手聚診第8章 學內羣毆第30章 夕陽簫鼓第36章 爲天下而忍第10章 遺詔第17章 再日爲倭第52章 縱慾?第2章 花嶼島之誤第35章 良知忠魂第20章 在此一戰第33章 談權論勢第17章 餘暉脈脈水悠悠第34章 天生勇者第11章 飛騎南下第54章 封鎖第44章 認死理第9章 夜半驚第36章 金花定第18章 五大罪第38章 遼東軍情第39章 兵臨城下第14章 順風戰第47章 花前月下第27章 此乃天意第27章 一份大禮第47章 花前月下第47章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第3章 命自我立第14章 翻過一頁第31章 沒頭緒第2章 錢法之治第5章 以德服人?第68章 人以羣分第17章 再日爲倭第5章 馮保之託第31章 生路?死路?第73章 陷阱第53章 暗影潛行第47章 東門亂第20章 我想有個家第74章 撥動車輪第25章 手帕之交第21章 八月十八第38章 蕭府愁雲第10章 喜笑顏開第18章 粗染藍布第66章 橫嶼之危第41章 向南第43章 牛角尖第54章 打草驚蛇第57章 春心萌動第24章 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