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

孫和雖然能力很強,但心思不像死去的哥哥孫登那樣縝密,政治上不像孫登那樣成熟。套用時髦的話來說,孫和的智商很高,但是情商並不高,綜合素質不強。孫和的內在缺陷註定他不會成爲像孫登那樣的成功太子,甚至還爲自己帶來了不幸。

孫和是孫權寵愛的王夫人的兒子。王夫人和步夫人爭寵。步夫人沒有兒子,也不像王夫人那樣有心計,處於爭寵的下風。但是步夫人有兩個非常厲害的女兒。長女孫魯班,字大虎,先是嫁給了周瑜的兒子周循,周循死後改嫁全琮,因此被稱爲“全公主”或“全主”;小女兒孫魯育,字小虎,先嫁給朱據,後改嫁劉纂,故稱“朱主”。孫權特別寵愛信任這兩個女兒,常常聽取她們的意見,也讓她們插手許多事情,因此兩位公主地位特殊,影響甚至超過了諸位兄弟。兩位公主之中,全公主工於心計,野心勃勃,非常熱衷於宮廷鬥爭。她看到母親步夫人爭寵失敗,自然心懷不滿,對新太子孫和懷恨在心。全公主於是常常在孫權耳邊詆譭孫和。遇到這樣的對手,太子孫和最明智的做法是小事上不和她糾纏,大事上要有主見,有證據,站穩腳跟據理力爭。但是孫和卻採取針鋒相對的對策,事事和全公主作對。兩人你一招,我一招,打得不亦樂乎。

一次,孫權生病了,讓太子孫和替自己去宗廟祭祀,保佑身體康健。孫和的太子妃張氏的叔叔、大臣張休就住在宗廟附近。張休見太子來祭祀,就邀請孫和來自己家——估計是兩人商量謀劃鞏固地位、對付全公主的計策。孫和竟然拋下祭祀,去了張休家。那一邊,全公主派來終日暗中監視太子的探子馬上把消息告訴了全公主。全公主就告訴孫權說,太子不去廟中祭祀,而是專門去了妃子家進行密謀活動,對父皇的疾病一點都不上心。她接着造謠說,王夫人看到皇上臥病在牀,面露喜色。孫權聞訊自然是很生氣,憤怒地再也不寵信王夫人了。王夫人從此憂鬱而死。對於太子孫和,孫權沒有明確的表現,但心裡埋下了深深的不滿和偏見。

孫和被立爲太子的同年八月,孫權封皇四子孫霸爲魯王。當時其他皇子都沒有封王,孫霸的地位一下子突出出來。而且孫權對他寵愛賞賜和其他待遇,都和太子孫和沒有差別。不知道孫權是刻意擡升孫霸來壓制不滿意的太子孫和,還是單純的喜歡孫霸。孫登在世時孫權寵愛孫和,現在又寵愛了非太子的孫霸。宮中的下人一度很爲難,因爲按禮孫霸不能和太子孫和享受同等禮遇,現在他們不清楚具體怎麼區別對待太子和魯王。

孫權對孫和和孫霸的“無區別對待”導致了一場內訌。

孫霸即使原本對太子之位沒有“非分之想”,現在也被孫權的刻意提拔給勾引出來了。

作爲皇子,誰不想嘗試一下端坐龍椅的滋味。孫權對孫和表露出來的不滿和對自己的關心寵信,被孫霸理解爲是一種政治暗示。魯王孫霸覺得這是父皇有意廢黜太子,改立自己爲新太子。即使父皇現在沒有這樣的想法,自己離太子之位也很接近了,完全可以“奮鬥”一下,爭取“進步”。孫霸爭奪嗣位的野心滋生了。孫和將這一切看在眼中,心中充滿了不安。他頭腦中那根保住太子之位的弦崩得更緊了。

東吳的滿朝文武不能不對此有所反應。許多人出於“立嫡立長”的宗法思想考慮,或者認可孫和的能力和品行,擁護太子孫和;部分人看到孫權對孫和的不滿和孫霸咄咄逼人的態勢,非常現實地支持魯王孫霸。於是,羣臣根據擁護對象的不同,赫然分爲了兩派。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績、尚書丁密、新太子太傅吾粲等擁護孫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擁護孫霸。朝堂之上,太子之爭儼然成爲了東吳最主要的政務。

這場紛爭史稱“二宮構爭”。

全公主陷害了王夫人後,要進一步廢黜太子孫和。現在魯王孫霸冒出頭來,和全公主一拍即合。兩人達成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孫和。全公主更起勁地在孫權耳邊說孫和的壞話,稱讚孫霸的優點,還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兒嫁給孫霸爲妻。全公主還去拉攏妹妹孫魯育,但是妹妹支持孫和,不聽姐姐的拉攏。姐妹兩人竟然因此產生了仇隙,形同陌路。當時江東的世族大家一般都支持太子孫和,但全琮是極少數支持孫霸的江東本土人物之一。因爲他是全公主的駙馬。全家的二公子全寄還依附孫霸,爲孫霸爭位出謀劃策。作爲江東世族大家代表人物的陸遜反對全琮父子依附孫霸,上門來勸告。全琮一點同鄉和前輩的面子都不給,斷然拒絕陸遜的勸說,與江東同鄉們的關係都搞僵了。

兩派在朝廷上爲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較量。魯王孫霸覬覦之心日漸增長。陸遜、吾粲、顧譚等人多次向孫權表示“嫡庶之義,理不可奪”,全寄、楊竺等孫霸一邊則鼓吹更換太子。最緊張的一次,孫權與楊竺暗地策劃立魯王孫霸爲太子,孫和指使的密探就潛伏在孫權議事的牀下(三國時,人們都坐在類似於牀的榻上議事)。當日兩派鬥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孫和爲了自保,也沒閒着。陸胤要去武昌,去向孫和告辭。孫和表面上避免嫌疑,沒有接見他,私下裡更換服裝來到陸胤的車上,與他密談。孫和讓陸胤去武昌設法讓陸遜上表勸諫孫權不要更換太子,企圖借重臣和京外實力派來影響孫權決策。太子太傅吾粲等人也多次傳消息給陸遜。陸遜在前線連續不斷地上表勸諫孫權不要更換太子。

內訌讓孫權頭痛。支持孫和的一派人多勢衆,叫得也最厲害。孫權爲了壓制內訌,首先拿孫和一派下手。陸遜上表上得多,得到孫權的訓斥也最多;吾粲被抓起來殺了;顧譚大家族出身,不想殺死,就流放到比天涯海角還遠的交州。最可憐的是張純。張純是吳郡吳縣人,出身名門,擔任過太子孫和的輔都尉,極力反對孫權以魯王孫霸代替孫和。張純勸諫的言辭最爲激烈,態度最爲堅定,被孫權當作殺給猴子看的那隻雞,公開斬首了。

孫權不明白,暴力手段從來都不是解決家族權力紛爭的最好方法。

二宮構爭的內訌持續了年時間,弄得孫權心力交瘁,最後採取了極端的做法。

孫權宣佈廢黜太子孫和!消息還沒傳出,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率領許多官員把臉弄得灰灰的、自己綁着自己,跪在宮中求情。孫權理都不理。兩個外地的將領無難督陳正和五營督陳象上書孫權,用春秋時期晉獻公殺太子申生,立愛子奚齊導致晉國連年內亂的例子,反對廢黜太子孫和。朱據、屈晃見了,勸諫得更厲害了。孫權勃然大怒,將陳正、陳象兩人族誅,把朱據、屈晃抓到宮殿中來各打一百杖屁股。廢太子孫和被流放故鄣。羣臣又一次勸諫,因此被孫權誅殺或者流放的多達數十人。

魯王孫霸則更悲慘,直接被賜死。依附孫霸的一方,不是處死就是流放。比如鼓吹更換太子的楊竺命運悲慘,被砍了腦袋後,屍體拋到江上,任其漂流。至此,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兩黨以同歸於盡的結果收場。大批參與“二宮構爭”的文臣武將們也受到懲處。東吳的朝堂上一下子空了許多,當初輔助孫權打下江山的重臣大將們幾乎全都被送上了斷頭臺。

這樣的結果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

無奈的選擇

孫權爲什麼要採取如此極端的做法呢?因爲他老了,也因爲他對太子之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兩個兒子爭位爭得你死我活,孫權對情況是瞭解的。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處理。孫權可以裁減孫霸的待遇,公開支持太子孫和,或者乾脆廢黜孫和,改立孫霸爲太子。這兩種選擇都是正常的,都可以避免災難性的後果。但孫權採取了對兩個兒子“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禁絕他們同外界來往,要他們好好待着,認真學習,爭取天天向上。孫權的訓戒等於是一紙空文。

有人將二宮構爭的慘痛結果歸咎於孫權晚年的糊塗。晚年的孫權既糊塗,又不糊塗。在政治上,孫權依然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做出精確的判斷。就在“二宮構爭”進入的赤烏七年(244年),蜀漢政權將軍事重心由漢中南移至涪縣,在此多作舟船,意欲順漢水而下,襲取曹魏的上庸、西城等三郡。東吳的許多人則認爲蜀漢的行動是針對東吳的,擔心蜀漢背棄吳蜀聯盟與曹魏聯合。恰好當時蜀漢丞相蔣琬鎮守漢中,當東吳面臨曹魏軍事壓力時不出兵支援,反而多作舟船,繕治城郭。針對國內的猜忌情緒,年過花甲的孫權卻認爲消息有誤,吳蜀長期同盟是既定方針,不能因爲雙方缺乏溝通而心生疑慮。孫權最後親自向羣臣擔保蜀漢不會背盟。東吳朝野對蜀漢的懷疑之聲嘎然而止。蜀漢事實上也沒有背盟與曹魏來往的“私情”。可就是政治上清醒果斷的孫權在家族內部的權力爭鬥中卻判若兩人,做事拖泥帶水,任由事態惡化,最後又武斷地廢黜一子、殺死一子,導致了家族悲劇。

可見,圍繞太子寶座產生的權力漩渦,既是對各位皇子的一大考驗,也是對皇帝本人的一大考驗。孫權也意識到自己的失敗之處,在二宮構爭最激烈的時候對大臣感概說:“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爲天下笑!”他知道骨肉對立,導致朝堂分裂,是非常丟臉的“家醜”,可就是不知道怎麼處理。

孫霸被賜死後,孫權其他三個兒子都沒有成年。孫權挑選了最喜歡的、年僅七歲的幼子孫亮爲新的太子。

當時東吳政權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最上面是年老的皇帝,下面的精英幾乎被盪滌一空,而後面是一個尚未懂事的接班人。萬一孫權死了,幼子空朝,如何抵禦政治風浪。孫權在人生的最後歲月中,也意識到了孫亮幼弱,日後難以掌管大局,有意恢復廢太子孫和的地位。他想從流放地召回孫和,託付後事。關鍵時刻,全公主和宗室孫峻、孫弘等人強烈反對。孫權見家人和朝臣反對,最後放棄了召回孫和的想法。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孫和表面上的待遇有所提升,被封爲南陽王。但是被押送到長沙去居住。

孫和被徹底邊緣化暗示着東吳“後孫權時代”的權力結構調整已經開始。陰險的全公主在其中佔據了核心地位。即使是在擁護孫霸爭奪太子地位的時候,全公主也留了一手。一方面,她沒有拋頭露面,而是讓全家子弟出面執行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看到孫權喜歡幼子孫亮,又將全家的另一個後輩女子嫁給孫亮,接了一門娃娃親,給自己留條後路。孫霸倒臺了全公主安然無事。之後,全公主和算是遠房親戚的孫峻勾搭成奸,暗中插手東吳的權力格局。她反對孫和復位,就是看中了日後孫亮年幼可欺的特點。

對家庭內部爭鬥不甚明瞭的孫權自然也沒有看到愛女的險惡用心。

太元二年(252年)四月,孫權逝世。孫亮繼位,諸葛恪秉政。

諸葛恪是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卻不是強權人物。東吳的真正掌權者是全公主。

諸葛恪是孫和的妃子張氏的舅舅。諸葛恪上臺後,張妃希望能夠改變自己和丈夫的處境,就派太監陳遷去建業上書,“順便”問候諸葛恪。兩人“嘀咕”後,諸葛恪對陳遷說:“替我告訴張妃,我一定讓她過得比別人好。”這句話不小心泄露了出去,引起了全公主等人的反感和防範。加上諸葛恪有遷徙首都的意思,將首都從建業遷到武昌去。諸葛恪都開始修繕武昌的宮殿了,民間紛紛傳說諸葛恪有迎接擁戴孫和爲君的意思。全公主一幫人敏感的神經被觸動了,決心推翻諸葛恪的主政。後來諸葛恪在政變中被殺。孫和的末日也來臨了。孫峻奪走了孫和的南陽王璽綬,貶居他到新都去,又派遣使者“賜死”孫和。孫和自殺前與張妃辭別。張妃哭着說:“夫妻吉凶應當相隨,我不會獨自生活的。”她也自殺了。孫和夫婦的自殺引起了相當規模的哀悼。

孫亮時期的東吳政治是全公主的幕後政治,孫亮很快就被廢爲“會稽王”。孫峻和全公主等推出了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爲皇帝。孫休在位七年死了,孫峻和全公主等人也在***中被“幹掉”了,羣臣推舉了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繼承了皇位。孫和時來運轉,兒子登基的頭年就被追諡爲文皇帝,改葬明陵。東吳朝廷在孫和陵墓設置了園邑二百家,任命了官吏常年奉守。

孫和算是得到了遲到了帝號。

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
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