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

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在確立太子一件事上失敗得一塌糊塗。他兩次冊立太子,又兩度廢黜太子;衆多的皇子拉幫結派,兄弟相殘,展開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康熙朝的廢立太子事件是一個疑團接着一個疑團,從一個陰謀走向另一個陰謀。直到康熙嚥氣的那一刻,皇位之爭纔算告一段落。

失敗的領跑者

康熙十四年(1675年)12月,康熙皇帝突然在太和殿冊立方滿週歲的皇二子、嫡長子胤礽(皇后赫舍裡之子)爲皇太子。

這是一次在非常時期進行了非常行動。在此之前,滿族是沒有冊立太子的傳統的——繼承人一般由老皇帝在臨死前指定。冊立皇太子是漢族的政治傳統。康熙爲什麼要打破清朝皇位繼承製度,在自己年僅22歲的時候就預立一個剛滿週歲的繼承人呢?形勢所迫。當時吳三桂等三藩在南方造反了,勢頭很猛,進佔很順利。長江以南地區都聽吳三桂等人的號令,已經不是康熙的天下了。北方的陝西等地也局勢動盪。更可怕的是,有一個叫做楊起隆的北京大老爺們,竟然在衚衕裡做起了皇帝,宣稱復辟明朝。就是這個楊起隆,勾結太監,一度殺進了紫禁城!康熙皇帝血氣方剛,抽出大刀,要赤膊上陣,和吳三桂、楊起隆之輩拼個你死我活。大臣們趕緊把康熙拉住,說皇上御駕親征,萬一不幸“龍馭歸天”了,怎麼辦?

康熙皇帝說,那好,我就按照漢人的傳統,先冊立一個太子吧!

康熙當時只有兩個兒子,四歲的長子胤禔(庶出、惠妃所生)和兩歲的次子胤礽(嫡子、來自索尼家族)。這兩個都是拖着鼻涕的小屁孩。康熙皇帝左看看,右看看,也看不出誰好誰壞來,乾脆就按照漢族立嫡長子的習慣,確認胤礽爲太子。

年輕的康熙皇帝此時也許天真地以爲皇太子的冊立,解決了帝國權力的繼承問題。康熙皇帝不會想到,他剛剛在太和殿打開了縈繞在帝國最高權力繼承問題上的“潘多拉魔盒”。

康熙冊立胤礽爲太子後,相當負責地承擔起了撫養教育的責任。

親征初期,康熙皇帝的事情特別多,和明朝餘孽鬥,和吳三桂鬥,和臺灣鄭氏家族鬥,和蒙古俄羅斯鬥,和河工水利鬥,鬥得天昏地暗。可在繁重的政務之餘,康熙皇帝每天都抽時間過問胤礽的成長情況。等胤礽稍微長大了一點,康熙皇帝親自教皇太子讀書寫字、上馬騎射。爲了太子的健康成長,康熙皇帝給胤礽專門配備了正三品級的撫育機構,還外聘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等一代宗師給太子講授各種書籍。至於太子需要的物資器具,康熙下令全都使用最好的。在與吳三桂等三藩作戰最艱難的時候,康熙手頭窮得丁當響,只好下令降低皇宮的待遇標準,自己帶頭每頓少吃飯。可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時刻,康熙嚴令胤礽的一切待遇照舊,不能有半絲半毫的下降。皇后赫舍裡生胤礽的時候大出血而死,康熙是既當爹又當媽,一把屎一把尿把胤礽拉扯大,事事關心,時時過問,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從表面上看,胤礽逐漸成長爲了一個“傑出青年”。在康熙精心培養下,皇太子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胤礽的漢文水平很高,十歲時就寫出了“樓中飲興因明月,江上詩情爲晚霞”的名對;胤礽的馬上功夫更高,五歲時參加一場狩獵,就獨自射殺了一頭鹿和四隻兔子。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患了瘧疾,第一次授權胤礽代理皇帝職務,監理國事。之後在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親征噶爾丹期間,康熙再次授權胤礽留在北京,監理國事。康熙對胤礽代理政事的表現大加讚揚,說他“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當然胤礽也出過一些差錯,比如他發往父王率軍出征地的包裹捆綁不嚴,到達後多有破損等等,康熙也都指出來要求改正。可見,康熙皇帝在二十多年的漫長時間裡,對皇太子胤礽是滿意的。他要傳位給胤礽的意思也非常清楚。

可問題就在於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胤礽的能力是不錯,可內在品質並不好。

胤礽這個人年輕氣盛,驕橫跋扈,目空一切,甚至把父皇康熙也不放在眼裡。

問題的根子既出在胤礽身上,也出在康熙身上。康熙對這個太子太過溺愛了。爲了太子的健康成長,康熙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了胤礽,給胤礽安排的待遇標準和皇帝的標準一樣。胤礽的飲食、家居和出行的標準甚至超過了康熙本人。康熙還到處帶着胤礽出去炫耀。出巡的時候,地方官員叩拜皇帝之後要叩拜胤礽;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節,大臣們向康熙行三跪九叩之禮,向胤礽行二跪六叩之禮。胤礽從滿歲時被立爲太子之後,一直養尊處優。康熙皇帝也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爲會對兒子產生什麼樣的不良影響?胤礽始終生活在康熙給他營造的極樂天堂之中,把一切待遇都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跟隨康熙出巡的時候,如果地方官不向自己敬獻禮品就會大發雷霆;平日在朝堂上,如果有文武大臣,或者皇族宗室有不順自己心意的地方,胤礽會直接給他們一個耳刮子。

這樣的太子,能夠繼承康熙的天下嗎?

漸漸的,康熙從親身經歷中也看出胤礽身上的毛病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7月,康熙在親征噶爾丹,在途中染上重病,形容消瘦。康熙在重病中非常想念兒子,就讓皇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趕來侍駕。兩個兒子來了以後,胤祉看到父皇的病狀,痛哭失聲;胤礽卻若無其事地站在一旁,左顧右盼。康熙掙扎着和兒子們對話,胤礽一句體貼話也沒有,回答起來愛理不理的。康熙內心第一次涌出了失望之情,乾脆把胤礽打發回北京了事。

對於這件事情,康熙之後可以用“胤礽被嬌慣壞了,不懂人情世故”的理由自我安慰過去。但對於胤礽長大後結黨營私、伸手攬權的行爲,康熙非常在意,非常敏感。

自古宮廷鬥爭黨同伐異。胤礽的長大和康熙對他的珍愛,讓一些貴族和官吏們看到了胤礽身上的潛在價值。他們紛紛依附胤礽,胤礽也很願意有人依附,於是“*”形成了。*奉行的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鬥爭思路,有意無意地壓制對太子不滿的聲音和行爲,處處顯示太子的尊貴。*的核心人物是國舅、胤礽的親叔祖父、皇后赫舍裡的親叔叔、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索額圖非常希望自己家族能夠出一個皇帝,時時刻刻提醒胤礽要凸顯太子地位,要打倒那些政治對手。許多時候,索額圖親自上陣整人,給胤礽做示範。許多年以後,康熙提起已死的索額圖還咬得牙癢癢,罵索額圖是“本朝第一罪人”,是引誘胤礽走向深淵的罪魁禍首。在索額圖的指導下,*鬥垮了以大學士明珠爲核心的支持皇長子胤禔母親的勢力。索額圖的諄諄教誨,初戰告捷,再加上年紀增長,胤礽開始流露出對皇位迫不及待的渴望情緒來。他揚言:“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

康熙皇帝畢生奮鬥的目標,就是建立皇權的絕對權威。和許多君主一樣,康熙對任何威脅到皇權的行爲和個人都特別敏感。胤礽和索額圖等人就犯了這個忌諱。康熙皇帝開始反感“*”。而胤礽及其黨羽的所作所爲,“羣衆影響”極壞,惡化了自己和其他皇子、和朝廷大臣們的關係。胤礽的兄弟們,朝廷的一些大臣們就向康熙控訴胤礽的惡行,其中免不了一些添油加醋的造謠中傷。結果使康熙對太子胤礽厭惡了起來。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9月,康熙巡視塞外。隨駕的御膳房、御茶房僕役,將皇帝的衣食住行定期密報胤礽和索額圖。此事被人告發後,康熙看到了*的覬覦之心,極爲震驚,誅殺了相關人等。他開始對*下手了。六年後,索額圖被冠以“陰謀作亂”的罪名,遭到拘禁,很快死在了獄中。

對了胤礽,康熙是徹底失望了。但胤礽畢竟作了三十年太子,是自己的親骨肉,康熙一時也不想動他。胤礽如果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相信康熙還是會把皇位傳娣給他的。

可就在危機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爆發了所謂的“帳殿夜警”事件。

爲了保持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康熙皇帝親政後定期在秋天帶領皇室子弟和八旗官兵去關外狩獵,稱爲“木蘭秋獮”。所謂帳殿,就是木蘭秋獮時皇帝駐蹕的營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朝廷又舉行了木蘭秋獮。康熙帶着才七歲的十八阿哥胤祄同行。胤祄是康熙的愛嬪王氏所生,很受康熙的寵愛,因此獲得了與皇帝同車的殊榮。而其他成年的皇子,包括太子胤礽在內都只能跟隨前行。遺憾的是,北方秋天的晝夜溫差很大,七歲的十八阿哥適應不了,半路上就發了病。隨行的太醫不能救治,病情日益嚴重。康熙只能摟着愛子,祈禱說寧願以自己的壽命來換取第十八子的生命。八月底,胤祄一度病情好轉,康熙欣喜若狂;但到九月初二早晨,胤祄就夭折了。康熙悲痛欲絕。

九月初二,就在胤祄的病牀前,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父子爆發了嚴重的正面衝突。

之前胤礽對十八弟的病情漠不關心。在十八弟病危的時候,胤礽還悠然地享受生活。心情悲傷的康熙看不過去,把胤礽叫過來痛罵:“你這個當哥哥的,怎麼一點關愛之心都沒有?”

胤礽驕橫慣了,現在被父皇當衆痛罵,竟然“忿然發怒”,立即反駁康熙的斥責:“我怎麼了?這關我什麼事情。”

康熙氣得火冒三丈,在屋子裡到處找兵器,揚言要劈了胤礽這個“逆子”。

胤礽可以馬上跪在地上,向康熙道歉,也可以拔腿就跑,不再繼續和康熙正面對峙,事情都容易解決得多。可胤礽的腦海裡根本就沒有“道歉”和“逃跑”兩個人。他高傲地仰着頭,蔑視康熙的舉動。

康熙差點當場背過氣去。

這個敏感時刻,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就是胤礽的大哥胤禔。胤禔是皇長子,僅僅因爲自己的母親是妃子,就和太子寶座擦肩而過。三十多年來,他心理當然不平衡了。成年後的胤禔文武全才,多次率軍出征,把康熙交辦的事情都辦得很好,身邊也聚集了一批支持力量。可康熙不但沒有改立功勳卓著的胤禔爲太子的想法,而且罷黜支持胤禔的大學士明珠,壓制胤禔的。胤禔心理更加失衡,時刻準備着置太子胤礽於死地。

現在,機會來了!胤禔趁着康熙正在氣頭上,舉重若輕地說了一句:“父皇,兒臣最近常常看到胤礽夜裡在御駕營帳四周盤旋,還不時窺探內中情況。”

胤禔檢舉的行爲,說白了就是胤礽夜晚偷偷摸摸地在康熙的營帳外面,看康熙的起居情況。但皇帝的生活起居是機密,是不能隨便看的。而且你胤礽爲什麼要偷偷摸摸地看,而且是在夜裡偷偷摸摸地看。康熙一聯想到胤礽之前對皇位的覬覦,聯繫到胤礽在十八弟重病時冷漠的表現,再聯想到胤礽平日拉幫結派的不良行爲,他那顆本因幼子之死而悲痛欲絕的心受到更重的精神打擊。“這是盼着我早死啊!”康熙對胤礽的憤恨程度急劇上升,大吼道:“反了,全都反了。把這些逆子全都給我抓起來!”

結果,胤礽、胤禔兩人被捆綁起來,押到帳外跪在地上等候發落;當時在場的胤祉、胤禛、胤禩等人也“陪綁”。

在夜幕中,出離了憤怒的康熙皇帝當着朝廷重臣和供奉於朝廷的西方傳教士的面,憤激地宣泄對胤礽積壓了三十年的不滿。康熙說胤礽除了他早已發現的種種不肖表現之外:“更有甚者,這個逆子每天夜裡都逼近我的營帳,劃開裂縫向內窺視……我都不知道我是不是今天會被毒死,或者明天遇害。我晝夜嚴加警戒,都不得安寧,全都是這個逆子專權謀逆所爲。這樣的人,怎麼可以託付祖宗弘業!”康熙皇帝完全相信了胤禔告發的內容。想想看,每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胤礽拿着利劍,鬼鬼祟祟地藏在康熙營帳的外面,透過劃開的縫隙,注視康熙的一舉一動,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啊!

康熙皇帝在營帳中煩躁地踱着步,情緒亢奮地訴說着自己的不幸。說到胤礽對自己居心叵測的時候,康熙一度痛哭倒地。大臣和侍從們趕緊把康熙皇帝救起。康熙緩過來以後,繼續對着跪在地上的兒子們,一個一個罵過去。幾位皇子被捆綁得嚴嚴實實的,大氣都不敢出。末了,康熙下令,將胤礽關押起來,交由胤禔嚴加看管。

兩天後,做了三十三年太子的胤礽被廢。

這就是“帳殿夜警”事件的全過程。

整個“帳殿夜警”事件的主要證據就是皇長子胤禔的告發。當時胤禔負責狩獵時期的警衛工作,因此他的告發是具有相當殺傷力的。但是考慮到胤禔和胤礽具有利益衝突,他的告發是不是真實的呢?這次重大的事件爲什麼僅憑胤禔的“一面之詞”就下結論呢?

一般認爲,雍正當皇帝后大肆修改康熙朝的檔案。關於“帳殿夜警”的資料說是康熙曾在夜半覺得有人逼近帳殿裡的御榻,還發出了聲音。但是任何人深夜躲過密佈巡邏值守的人員,私自逼近御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胤礽被囚禁在宮中上駟院內時,爲自己申辯說:“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弒逆的事,實無此心。”凡此種種,後人多方考證,依然衆說紛紜,難有定論。

帳殿夜警事件最大的可能就是胤禔告發太子胤礽的一句話。康熙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缺乏冷靜的思考就做出了過激舉動——廢黜胤礽。

兩廢太子

康熙廢黜胤礽後,痛定思痛,開始冷靜思考自己在太子問題上的前後作爲。

對於胤礽的變化,康熙懊悔地說:“皇太子服御諸物,俱用黃色,所定一切儀注,與朕無異,儼若二君矣!”他認識到了正是自己的溺愛毀了胤礽。爲此,康熙開始失眠了。半醒半睡中,奇怪的夢境出現了。首先是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出現在夢境中,老人家很不高興;接着,胤礽生母皇后赫舍裡也出現在夢境中。赫舍裡生胤礽的時候死了,康熙一直對此很內疚。因爲赫舍裡是康熙政治生涯中的有力助手。她是首席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正是在索尼和索額圖等人的支持下,康熙才能剷除掉鰲拜勢力,實現親政的。而現在,赫舍裡在夢境中也很不高興。康熙開始思考自己廢黜胤礽的行爲是不是做錯了?

胤礽三十三年的太子地位一旦消失,原先壓制住的太子之爭開始表面化了。

胤礽太子地位鞏固的時候,其他皇子都不敢公開的對太子寶座發動挑戰。現在太子位置出缺,康熙的兒子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死死地盯着太子寶座不放。除了胤礽圖謀恢復太子地位外,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等人都參與到了浩浩蕩蕩的太子爭奪戰中來了。

對太子寶座垂涎已久的皇長子胤禔第一個跳了出來。

胤禔覺得自己最有資格成爲太子。除了是皇長子之外,胤禔19歲就協助康熙征討噶爾丹,之後歷經軍旅,27歲因戰功獲封直郡王。在衆多兄弟中,胤禔地位僅次於太子,而且功勞最大。康熙廢黜胤礽後,交由胤禔羈押。胤禔將康熙的這個舉動看作是一個信號,一個信任自己要託付重任的信號。胤禔樂觀地估計,不論是論資排輩,還是論功行賞,都輪到自己當太子了。

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
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