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另一支奇軍

壽郢正城頭上一杆刻着【秦】字的旌旗迎風招展,格外顯眼!

而楚將項巖緊盯着這面秦國旌旗,已經是目眥欲裂!

“秦軍……怎麼會如此之快!”

項巖不由得發出如此疑問,其雖然是中了那秦軍的詐兵之計,卻也是反應及時,不過是讓秦軍突破了一個芍坡而已。

然而壽郢,在項巖看來,有了提前示警,雖然是兵丁稀少,但必定是最大程度的森嚴防守。

如今算算時間,自己應該是率先於秦軍趕回壽郢的,即便最遲也是和秦軍同時到達,正是因爲如此,項巖對秦軍何時攻下的壽郢百思不得其解!

休要說項巖了,即便是秦軍領兵作戰的老秦太子嬴肆,幾乎是馬不停蹄與項巖同時到達的壽郢,見到城頭之上那大秦旗幟,也滿是疑惑。

疑心其中有詐,嬴肆也是稍稍勒住馬頭,觀察局勢。

還是壽郢城內派遣了人來,對名義上奇襲壽郢的秦軍主將宣冉與公孫起言道:“聽聞兩位將軍已率軍到達芍坡,某等自己是控制了壽郢城內的楚國武庫,隨即壽郢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也是落入某等的手中!”

宣冉仔細打量這人,方纔是問道:“你們乃是何人?”

見到這支友軍對己方還是嚴陣以待,即便是主將對自己亦是義正言辭,這名灰褐色麻衣的身影亦是回道:“大秦義棧,雀首!”

雀首從懷中取出來一塊兵符,遞給了宣冉,後者看了看這塊兵符,旋即纔是交給了身旁的公孫起。

公孫起亦是從懷中取出來一塊兵符,與雀首拿出來的這一塊合在了一起,完美無缺。

當即,公孫起亦是朝着宣冉點了點頭,後者方纔是揮了揮手,取消了周圍己方士卒對此人的防備。

雀首似乎是注意到了壽郢另一頭的動靜,隨即提醒道:“現如今恐怕那楚將項巖所部已經是到達壽郢西城了,還請將軍速領軍入城協同防守!”

宣冉與公孫起亦是點了頭,便是在雀首的帶領下,率軍入了壽郢。

途中,雀首方纔是將己方的進軍路線悉數告知了宣冉與公孫起,乃至身旁一直陰沉着臉色不語的老秦太子嬴肆。

原來當日林玧琰決定派遣兵馬欲要偷襲楚國壽郢的時候,便是有些擔心其中的變數,挑剔出來了種種變數之後,即便是林玧琰作出放棄衡山要塞以換取楚軍深入無法及時回援,老秦的這支奇兵能夠成功的機率也是不足一成!

是故,林玧琰不得不想出一種更爲穩妥的辦法,保證偷襲壽郢的成功。

便是眼前這支已經是攻取了壽郢的兵馬,將其稱之爲兵馬似乎是有一些不妥,畢竟其中的組成部分頗爲複雜。

有大秦義棧的豪俠,大秦本土的普通遊俠,也有身經百戰的退伍老卒,還有體健力蠻的庸人,甚至是有着林玧琰東宮之內的商署人馬!

林林總總,人數不下萬人!

如此龐大的人數,是如何攻下壽郢的呢?

這就是要歸功於東宮商署弦高的運作了。

壽郢周圍因爲被吳軍劫掠過一番,且是遭受了數年的戰火,吳國歸還時候的壽郢早就已經是破爛不堪。

如是,爲了充足楚國王畿人口,楚王也是不惜濫竽充數,故而這便是給了經商爲主的大秦東宮商署可趁之機。

弦高買通了楚人,別看楚國現在似乎是一副中興之相,然而原先的楚國已經是爛到了骨子裡面,買通一二楚人,自然是不成問題。

其次憑藉着東宮商署的龐大財力,在壽郢城內以及城郊購置田宅自然是不成問題。

這萬餘人便是通過東宮商署的各種渠道混入了壽郢之中,並且蟄伏了下來。

爲的,便是今天這一日!

原本東宮商署的佈置已經是滲透了芍坡,要不是楚將項巖率領兵馬回援到來接管了芍坡的防務,昨日老秦的這支奇兵便是已經被接應入了壽郢。

雀首爲宣冉和公孫起引見此番壽郢城內的義俠首腦:“兩位將軍,這便是此番主事偷襲壽郢的大俠,褚莊!”

褚莊乃是韓悝的門人,本就是敢作敢爲的一方豪俠,氣度端的是不凡。

對宣冉和公孫起並未抱着什麼高人一等的姿態,十分謙遜。

讓宣冉與公孫起亦是抱了抱拳稱讚道:“真乃壯士矣!”

一番寒暄之後,褚莊亦是將如今壽郢的局勢告知了宣冉和公孫起。

原來,秦軍已經是奪取了壽郢的武庫,且是控制了進出壽郢的東西南北四門,但是楚王宮卻是一直沒有攻打下來。

這也無怪,雖說楚王宮是在壽郢城內,但終歸是楚王室的主政之地,自然是另成格局。

昨日破曉時分,埋伏在壽郢之內的秦人悍然發難,必先佔據武庫和東西南北四門這等至爲關鍵的地方,給了楚王宮反應的時間不足奇怪。

而聽聞楚王宮並未被攻下,原先一直冷沉着臉色的嬴肆也是眉目舒展開,暗中示意宣冉與公孫起接下攻打楚王宮一事。

眼下壽郢西城門外,已經是有人前來稟報,楚將項巖所部已經是回援來了。

總體來說,即便是秦人已經是佔據了壽郢,但情勢還是有一些稍微不妙!

那公孫起獲悉了壽郢城內的情況之後,亦是詢問道:“楚王宮內還有多少兵馬防守?”

“不足三千!”褚莊極爲肯定的回道,旋即又是補充道:“城外楚將項巖如今雖說只有兩三千人,但芍坡回稟言明兵馬已經是盡數回援壽郢!”

公孫起當下極爲果斷的回道:“這樣,將城內的楚國權貴盡數抓上城頭,再令人假冒楚王立於城頭,混淆視聽!”

褚莊與雀首皆是點了點頭,應下此事,雀首又是問道:“那楚王宮又是如何應待!”

公孫起不着痕跡的掃了一眼太子嬴肆,終是點了點頭應道:“便是交給某軍吧!”

“不過某軍皆是長途跋涉而來,又在居巢與楚軍一戰,箭矢損失不在少數。”

那褚莊也是揮手道:“壽郢武庫已經是被某軍佔據,更何況之前已經是秘密運入城內不少的強弓勁弩,儘可以給予你軍而用!”

第五十二章 隨國失守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七百一十八章 中陽山反擊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度震驚第三百七十八章 新蔡會盟第五百九十六章 胡傷應待第一百七十六章 迎回魯陽(上)第六百四十六章 公君顧慮第十九章 莒府深談第四百八十八章 陷入僵持第三百五十章 江畔之宴第四百五十一章 到達大梁第二百八十章 臘腸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相申不亥第二百三十章 吳國範離第六十五章 商議決戰第二百七十九章 斥候營(下)第七百零四章 破秦秘策第六百二十六章 戰勢激烈第七百四十七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四十二章 秦國反應第六百三十四章 左軍來至第七百一十七章 伯丕大敗第四百二十四章 秦楚開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嬴行建言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五百八十五章 張宜辭別第五百零一章 臨陣裁軍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公崩亡第一百六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六十七章 到達咸陽第二百一十八章 先發制人【二合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封公大典(下)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於魏碑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六百八十八章 範離歸來第七百九十七章 又聞變故第二百一十九章 辯罪【二合一】第二百五十章 武關倉第七十七章 決戰落幕第十八章 老將卸甲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頃第五百三十二章 江息攻防第四百七十二章 說服莒勱第五百一十三章 嬴肆相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變第六百一十七章 魏武卒敗第七百章 吳楚動作第五百九十三章 右軍間隙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四百零五章 費無極歸來第六百九十一章 中境戰況第二百五十章 武關倉第三百四十三章 隸人之弊第二十章 籌辦上林苑第二十三章 諸事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魯國第四百六十章 田術使魏第四百二十二章 吳軍動向第二百五十八章 擊潰孟驤第七十六章 決戰(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戰將起第四百六十八章 公塾體系第一百二十七章 襄城角力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羋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朝議第三百六十一章 若關防線第六十七章 北王進軍第四百一十四章 秦荊密盟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一百一十二章 “誠意”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七十八章 決戰過後第六百五十五章 歸入府中第二百八十六章 煉出成鹽第一百七十章 魯陽君第三百零六章 滓垸之愁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六百八十九章 衡山糾纏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七百六十三章 胡服騎射第七百章 吳楚動作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零五章 起於壘土第三百四十六章 嚴肅軍紀(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柘王屈衍第四十章 獻土歸秦第六百三十七章 魏國謀算第四百八十六章 齊軍攻秦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八百一十九章 四面伐魏第五百二十三章 秦國酌量第六百五十一章 公君交底第七百八十四章 初元五年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九十八章 兵臨襄城(下)第七百五十四章 抵達洛邑第三百九十四章 攻鄢之計第一百四十章 意外來援
第五十二章 隨國失守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七百一十八章 中陽山反擊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度震驚第三百七十八章 新蔡會盟第五百九十六章 胡傷應待第一百七十六章 迎回魯陽(上)第六百四十六章 公君顧慮第十九章 莒府深談第四百八十八章 陷入僵持第三百五十章 江畔之宴第四百五十一章 到達大梁第二百八十章 臘腸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相申不亥第二百三十章 吳國範離第六十五章 商議決戰第二百七十九章 斥候營(下)第七百零四章 破秦秘策第六百二十六章 戰勢激烈第七百四十七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四十二章 秦國反應第六百三十四章 左軍來至第七百一十七章 伯丕大敗第四百二十四章 秦楚開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嬴行建言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五百八十五章 張宜辭別第五百零一章 臨陣裁軍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公崩亡第一百六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六十七章 到達咸陽第二百一十八章 先發制人【二合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封公大典(下)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於魏碑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六百八十八章 範離歸來第七百九十七章 又聞變故第二百一十九章 辯罪【二合一】第二百五十章 武關倉第七十七章 決戰落幕第十八章 老將卸甲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頃第五百三十二章 江息攻防第四百七十二章 說服莒勱第五百一十三章 嬴肆相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變第六百一十七章 魏武卒敗第七百章 吳楚動作第五百九十三章 右軍間隙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四百零五章 費無極歸來第六百九十一章 中境戰況第二百五十章 武關倉第三百四十三章 隸人之弊第二十章 籌辦上林苑第二十三章 諸事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魯國第四百六十章 田術使魏第四百二十二章 吳軍動向第二百五十八章 擊潰孟驤第七十六章 決戰(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戰將起第四百六十八章 公塾體系第一百二十七章 襄城角力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羋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朝議第三百六十一章 若關防線第六十七章 北王進軍第四百一十四章 秦荊密盟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一百一十二章 “誠意”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七十八章 決戰過後第六百五十五章 歸入府中第二百八十六章 煉出成鹽第一百七十章 魯陽君第三百零六章 滓垸之愁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六百八十九章 衡山糾纏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七百六十三章 胡服騎射第七百章 吳楚動作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零五章 起於壘土第三百四十六章 嚴肅軍紀(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柘王屈衍第四十章 獻土歸秦第六百三十七章 魏國謀算第四百八十六章 齊軍攻秦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八百一十九章 四面伐魏第五百二十三章 秦國酌量第六百五十一章 公君交底第七百八十四章 初元五年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九十八章 兵臨襄城(下)第七百五十四章 抵達洛邑第三百九十四章 攻鄢之計第一百四十章 意外來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