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兵臨安邑

公孫起的確是思慮顧全大局,即便是將率先攻入鹽氏的軍功讓給了兄長宣冉,但其卻是在鹽氏通往安邑的交通要道之上,抓獲了不少趁亂逃出鹽氏的商賈,其中不乏假扮商賈的魏國河西權貴人物。

這些商賈,其中也有諸侯列國的商旅,也有來自胡地的戎人,然則爲了防止安邑提前得到消息,公孫起亦是將其全部抓了起來,押往鹽氏之內。

待公孫起返回鹽氏的時候,纔是發現兄長宣冉乃至胡傷所部,皆是在鹽氏之內展開了大屠殺。

鹽氏城邑內原本整潔乾淨的青石街道,屋舍儼然的院牆,此時此刻皆是被血污掩蓋住了原本的華麗與繁榮。

公孫起看着四周屍橫遍野,亦是有些不適應,此番乃是公孫起第一次上戰場,即便是他冷靜、謹慎在戰場之上擁有着不小的先天優勢,然而,當見到己方的士卒朝着那些已經是放下了兵戈的徭役民夫一類的老弱殘兵,甚至是列國的商賈展開了殺手,公孫起,亦是不能夠坦然接受。

然則,公孫起卻是深刻知曉,鹽氏城邑內的壯丁必須得死,因爲老秦的軍隊需要這些首級,築在安邑之外做成【京觀】,以此來讓安邑之內的那些權貴人物,相信彼時他們放出的謠言“河西軍已經全軍覆沒”!

果然,當數個時辰之後,鹽氏之內已經是隻剩下了微弱的哀嚎聲,老秦士卒揮動的兵戈亦是止住了繼續猙獰下去的聲音,不知何時來至鹽氏城邑內的公子琰又是下令,收斂這些鹽氏之戰的人頭,以實草填充巨木,將這些首級壘砌在巨木稻草之外。

如此看來,這般鑄造的京觀不過是用着近千人頭,但是在不明就裡的安邑權貴人物看來,這般大小的京觀,定然是有着上萬人的頭顱方纔是能夠鑄成這般大小的京觀。

鹽氏乃是河西的商貿中樞所在,甚至是安邑之內的繁榮,亦是需要多多仰仗鹽氏,這裡商旅雲集,其中運送貨物的大車亦是不少,老秦士卒的這京觀,便是鑄造在了大車之上,準備押往安邑。

銳士營在鹽氏大開殺戒一番,進入了短暫的休整,收繳魏人囤積在鹽氏的強弓勁弩,乃至攻城器械,便是趁着夜色前往了魏國的故都,安邑!

此時的安邑卻是沒有接到老秦的一支軍隊如同尖刀一般插進了魏國河西的心臟地帶的消息,即便是龐繁之戰魏國生生被斬殺了六萬餘士卒,老秦攻魏以來,大魏的傷亡已經是超過了十萬之衆。

但是這些久久不事戰爭的老氏族而言,這些僅僅是一堆數字罷了,士卒不夠,那邊是稍稍花費一些錢糧去草原,乃是其它的諸侯列國買來奴隸便是,河西的人口已經是超過了百萬之數,死傷一些賤民,無傷大雅。

據這些老氏族所知,大魏雖然是傷亡頗重,但未傷到河西軍的根本,那河西軍主將龍谷,雖然是比不及魏國的名將逄涓、樂陽之流,卻也是一位驍勇的能將,此時此刻憑藉着大河天險抵禦住老秦的進攻,待到大梁受到河西告急的書信,必定是會調回來逄涓率領魏武卒回來。

彼時的老秦,定然是阻擋不住大魏最爲驍勇的武卒攻勢,收復河西失地指日可待,甚至是老氏族想着,此番待逄涓率領魏武卒歸來,便是直接打到老秦的咸陽,將老秦的公君俛首繫頸,送到魏王面前告罪,以此來保全魏國作爲霸主之國的威勢。

然而,逄涓的援軍並沒有等來,倒是等來了安邑之內流傳的瘋言瘋語,其中多是商賈帶來的。

有人說,魏國的河西軍在汾陰大敗,死傷過半。

也有人說,魏將龍谷被老秦活捉,現如今已經是被綁到了咸陽去了。

更有甚者,說是老秦的大軍,已經是朝着安邑殺過來了。

這些消息,自然是瞞不過耳目林聰的安邑老氏族,安邑之內現如今的人心惶惶,倒是讓安邑這些老氏族沒有什麼動搖:“此乃老秦的攻心之計,欲要亂某大魏河西!”

“老秦人真是戎狄心思,某等皆是有着親信安插在河西軍之中,若是遇到了戰敗的情況,消息傳來的速度豈會是慢於那些商賈之流?”

“哈哈……看來老秦此番的確是無計可施了,安邑乃是魏國的都邑,自姬姓魏氏在這裡紮下根以來,何曾被他國兵臨城下過!”

“是啊是啊……老秦數十年前鼎盛之時皆是敗給了大魏,此時此刻如同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了!”

於是安邑之內的老氏族,紛紛是聯手,將自家的態度告知了大梁派遣在安邑的節令公子昂,皆是言明全力支持河西軍防守於老秦,阻止其進攻於大河以東。

這公子昂乃是魏王之子,相當於日後魏國繼承宗府太廟權力的這一支,用來制衡河西的這些老氏族,自然是再好不過,不過眼下外敵老秦當前,公子昂雖是不擔心老秦人打到大河東岸,但是安邑之內的這些老氏族態度亦是不得不在意。

當下公子昂便是看着節令府中的歌舞美姬,亦是下令將安邑之內的兵力盡數歸攏起來,尤其是聲名赫赫的魏武卒,亦是讓公子昂盡數召集了起來,其倒不是爲了支援汾陰,而是下令將進入安邑之內散播謠言的商賈,盡數抓了起來。

下完令之後,公子昂亦是心滿意足的舉起來了精美的金器酒爵,將杯中的瓊漿玉液一飲而盡,隨即朝着府中的各位客人高聲言道:“我已經是寫信給了大量,待王父收到書信之後,必定是會派遣逄涓率領河西軍支援河西。”

“彼時我大魏最爲精銳的魏武卒與河西軍合併一處,必定是能夠再一次將這老秦人趕回那隴西荒蠻之地!”

“彩!彩……彩!”這公子昂的府上客人皆是大笑喝彩道。

就是當公子琰準備與客人通宵達旦,飲酒作樂之際,卻是兀的聞見了一股令人作嘔的血腥之味,讓公子昂連忙吐了口中的酒液,一腳踢翻了桌案,正欲發怒之時,那府外的家將卻是腳步慌亂的走了進來。

朝着公子昂,這家將便是拜道:“殿下!殿下,老秦軍隊已經是打到安邑了!”

一言既出,四座皆驚,無人不是面色驚懼!

第一百九十六章 竟陵着落第二百三十三章 攬事用意第四百三十九章 宛城慶功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六百二十章 震驚老秦(一)第二百八十一章 辭別回鄉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範離獻計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三百一十四章 新秦宮第八十章 進軍南郡(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藍田反應第一百一十一章 “分贓”不均第七百五十八章 會盟開始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荊王第六百六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六百九十章 伐秦七月第六百五十章 郿縣事變第二百零八章 羋雲到來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一百八十七章 宛城劇變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四百九十九章 一路向南第二百三十九章 鞠信領命第二百九十九章 衆說紛紜(下)第七百五十章 現局安排第六百九十四章 破玄襄陣第二百零三章 伐木造船(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齊聚東宮第六百七十九章 範宣迎接第七十八章 決戰過後第五百八十二章 嬴肆應詔第三百九十章 捷報至楚第二百一十三章 安置嬴復第八百一十章 韓楚序幕第八百零七章 曲沃之會第五百五十八章 巴女子清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二百六十七章 丹水之戰(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羋雲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毒攻武關第二百五十六章 孟驤第一百一十三章 登徒子?第七百三十七章 逄涓第五百四十四章 肅清隱患第一百一十七章 交接襄城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六百六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一百七十章 魯陽君第三百五十八章 歃血爲盟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第六百七十二章 羋權罪行第三百七十六章 進宮朝謝第三百八十九章 破敵之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宛城反應第二百一十六章 爭儲現狀第三百四十三章 隸人之弊第一百七十八章 荊國局勢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三百五十章 江畔之宴第四十章 獻土歸秦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第四十一章 城防營營嘯第四百九十三章 捷後應待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二十八章 譁變將起?第二百二十八章 秦韓對比第五百三十五章 全軍出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震動潁川(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鹽司一事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七百二十五章 伐韓第七百三十七章 逄涓第三百七十九章 郢都應對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魯國第二百一十二章 穎陰守人選第四百二十六章 搶灘登陸第七百一十九章 重裝出陣第四十六章 上報田稅(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追亡逐北第四百一十章 範離辭行第六百二十四章 魏卒敗因第十九章 莒府深談第六百三十八章 歸返老秦第五十五章 古華容道第四百二十三章 楚國背盟第八百章 伐楚落幕第五百七十八章 終是被獲第六百二十章 震驚老秦(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感觸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
第一百九十六章 竟陵着落第二百三十三章 攬事用意第四百三十九章 宛城慶功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六百二十章 震驚老秦(一)第二百八十一章 辭別回鄉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範離獻計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三百一十四章 新秦宮第八十章 進軍南郡(上)第五百九十五章 藍田反應第一百一十一章 “分贓”不均第七百五十八章 會盟開始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荊王第六百六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六百九十章 伐秦七月第六百五十章 郿縣事變第二百零八章 羋雲到來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一百八十七章 宛城劇變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四百九十九章 一路向南第二百三十九章 鞠信領命第二百九十九章 衆說紛紜(下)第七百五十章 現局安排第六百九十四章 破玄襄陣第二百零三章 伐木造船(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齊聚東宮第六百七十九章 範宣迎接第七十八章 決戰過後第五百八十二章 嬴肆應詔第三百九十章 捷報至楚第二百一十三章 安置嬴復第八百一十章 韓楚序幕第八百零七章 曲沃之會第五百五十八章 巴女子清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二百六十七章 丹水之戰(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羋雲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毒攻武關第二百五十六章 孟驤第一百一十三章 登徒子?第七百三十七章 逄涓第五百四十四章 肅清隱患第一百一十七章 交接襄城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六百六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一百七十章 魯陽君第三百五十八章 歃血爲盟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第六百七十二章 羋權罪行第三百七十六章 進宮朝謝第三百八十九章 破敵之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宛城反應第二百一十六章 爭儲現狀第三百四十三章 隸人之弊第一百七十八章 荊國局勢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三百五十章 江畔之宴第四十章 獻土歸秦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第四十一章 城防營營嘯第四百九十三章 捷後應待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二十八章 譁變將起?第二百二十八章 秦韓對比第五百三十五章 全軍出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震動潁川(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鹽司一事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七百二十五章 伐韓第七百三十七章 逄涓第三百七十九章 郢都應對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魯國第二百一十二章 穎陰守人選第四百二十六章 搶灘登陸第七百一十九章 重裝出陣第四十六章 上報田稅(二)第六百八十四章 追亡逐北第四百一十章 範離辭行第六百二十四章 魏卒敗因第十九章 莒府深談第六百三十八章 歸返老秦第五十五章 古華容道第四百二十三章 楚國背盟第八百章 伐楚落幕第五百七十八章 終是被獲第六百二十章 震驚老秦(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感觸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