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各國新政

1933年,德國的希特勒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利益交換和妥協,和德國內部的諸多政治派系取得了合作,希特勒成功當上了德國總理,希特勒一上臺後打擊政敵掌控權力的那些手段和事情就先不談了,但是希特勒上臺後施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卻是成功的把德國拉出了經濟危機的深淵,一系列政策的事實讓德國經濟重新振興,甚至是取得了快速發展的成績。單單從這一點來說,希特勒玩經濟還是非常有一套的。

шшш Tтkan ¢ 〇

而同一時期裡也還是1933年,美國民主黨人羅斯福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並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羅斯福一上臺就是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儘管其中的諸多經濟政策和中國實施的經濟政策有着較大的相同,但每個國家都這屬於自己的特殊情況,想要完全的複製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不同來施行不同的經濟政策。

但是不管是美國羅斯福還是德國希特勒,又或者是中國陳敬雲,這三個國家所實行的經濟政策卻都是奉行了同一個準則,那就是政府幹預經濟,用政府的槓桿來帶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說起來也有些好笑,這三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但是在經濟方面的改革卻是異曲同工的,也許有些些許名詞的不同,也許有些細節方面的手段不同,但是說到底了其實都是差不多,比如放棄金本位阻止黃金外流,人爲的製造本國貨幣貶值,國內通貨膨脹擡高本國農產品價格的同時,也對出口產品具備了更大的競爭力。政府直接投入海量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比如美國的巨型水電站,中國的鐵路,德國的高速公路都是這一類的代表產物。

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施各自的經濟復甦政策後,也是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扭轉危機的希望,1933年開始,各國的經濟不同程度的放緩了下跌速度,甚至有少數國家開始緩慢的增長,似乎這場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

這場蔓延了三四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儘管遠遠還沒有過去,但是在1933年的時候卻已經觸底,之後的事情就是慢慢的恢復了,至於需要多久才能夠完全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那自然是誰也說不清楚的。

受益於美國和歐洲經濟開始穩定好轉的影響,中國在1933年的第一季度出口量增長達到了25%的水平,而增長部分主要來之於美國和歐洲國家。

1931年中日簽訂商貿互惠條約後,中國的出口貿易開始復甦,但是主要的出口國卻是日`本,其次就是朝鮮和俄羅斯了,這兩年雖然有着緩慢的增加,但是受限於日`本和俄羅斯以及朝鮮自身的市場較小,雖然增長的幅度還可以,但是增加的出口總量卻是不多的。現今美國和歐洲那邊經濟開始好轉,也是直接帶動了停滯不前的中國出口貿易增長,曾經作爲中國傳統出口商品的生絲、茶葉、瓷器的出口量也開始增加,而新興產業中的電器產品出口也是開始回升。

1933年,似乎讓人們看到了結束經濟危機的希望,甚至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主張召開一場協定關稅會議,力爭讓各國把關稅水平回覆到1929年以前的水平,但是這年頭誰都知道美國纔是世界上最大號的出口國家,美國想要各國重新降低關稅自然是爲了美國產品重新進入東亞和歐洲市場打通道路。雖然說中國和歐洲對美國的出口也不少,但是響應者卻是不多,以爲現在中國和德國方面都是屬於那種樹立了高額關稅,利用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的,這關稅一降低下來,美國產品就會重新大量進入,到時候對於中國或者德國而言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在陳敬雲看來,和美國商定關稅互惠的話,中國固然能夠重新獲得美國的大量市場,中國以往的生絲等出口商品就能夠爲中國帶來大量的外匯,但是有利也有弊,中國也會因爲向美國重新開放大量的市場,從而讓美國的諸多工業產品擠佔大量的國內市場。

而現在中國的國內情況已經和二十年前不一樣了,那個時候中國是需要通過出口來獲得寶貴的外匯,然後用這些外匯來換取外購的先進工業技術設備甚至軍事裝備,在中國的早期經濟發展中,中美貿易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是非常大的,讓中國通過大量低級工而已產品和農業產品和礦石產品的出口賺取了足夠的外匯,並用這些外匯買回來了中國急需大量工業設備,從而爲中國的工業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爲什麼過去的數十年裡中國和日`本都那麼重視生絲的出口呢,因爲這是他們少數幾種能夠大量出口並換取外匯的商品。

然而到了今天,中國的工業化大體已經完成,儘管技術上還不如西方這些有着百年底蘊的強國,但是好說好歹是可以造出來了,別說是低技術的輕工業產品了,就算是需要高技術的工業品也能夠製造出產,南京機械設備公司生產的紡織機已經足以代替外國同類產品。誠心而論這些國產貨和德國貨,美國貨比起來性能上要略差一些,而價格也不會便宜太多,這種情況下一但重新降低關稅,就會讓國內這些企業陷入困境,這是陳敬雲所不願意看到的。

用句很不客氣的話說,除了糧食外,中國現在已經沒有太多需要進口的東西了!就算是有那也只會少數高技術產品,之類產品別人也不會輕易賣,就算賣中國也不會說需要太多。而其他的低技術產品中國幾乎都能生產,這些產品本來國內企業的競爭就已經夠大的了,如果還在外國產品的話,那麼就更讓國內企業難過了。

在1930年到1933年這幾年裡,由於主要大國貿易壁壘的存在,中國和日`本、朝鮮、俄羅斯四國已經演變組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這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幾乎能夠提供所有的產品和原料,同時又有着足夠的市場,能夠形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內循環。之所以說脫離了美國和歐洲後技術會不會降低,這倒不用太過擔心,中國和日`本雖然都是後進國家,但是作爲世界上少數工業國之一,這技術上雖然有些差距,但是這些差距主要體現在尖端行業,尤其是軍事裝備上面,而其他的民用方面技術並不算太差。

這個東亞地區的經濟體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很大的作用,那就是極大的限制了日本的選擇性,使得日`本越來越依賴中國。說起來也簡單的,因爲貿易壁壘的存在,日`本無法向美國和歐洲出口大量產品,也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美元或者英鎊等外匯,沒有外匯也就不能向這些國家購買足夠的工業產品或者原料了,但是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話,日`本就能夠獲得足夠的華元儲備,然後用這些華元購買中國的原料和工業產品從而維持經濟循環。

如果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而世界局勢也一直不變的話,說不準中國和日`本還真能成爲兄弟國家盟友之類的。

不過以後的事情會怎麼發展,誰又能知道呢,比如中國不太想和美國重新商定關稅,但是日`本卻是想啊,日`本國內又不都是傻蛋,自然明白這幾年日`本的經濟已經有着嚴重依賴中國的跡象,而日`本國內市場中出現的大量中國產品也是讓他們擔憂無比,因爲他們很清楚,一旦這種情況下的日`本和中國爆發衝突,那麼日`本就會吃大虧的,所以他們必須開創其他的國家市場和原料來源地。

國際關稅貿易協定這個事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辦成的,雖然都在談,但是各國現在連一個國家都沒有明確表態要參加呢。

這些事情不管能不能辦成,但是必要的扯皮時間是不會少的,對於這些,陳敬雲自然也是一手交給下面的人去辦,而陳敬雲關注的重點依舊是國內的情況,畢竟國際貿易雖然能夠爲產品開闊市場,但是中國現在對外匯的需求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提高國內的工業規模,國內自身的建設纔是最關鍵的。

“海南那邊的雜交水稻日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農林部的次長把報告交給了陳敬雲。

陳敬雲對雜交水稻的關注也比較大,接過來看了後嘆口氣:“成果雖然有,不過距離大規模提高糧食產量還是有着一定的距離啊!”

那農林部的人苦笑道:“雜交水稻的研究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難的多,這前後也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不過還是沒能找到能夠大幅度提高產量的稻種!”

本來陳敬雲還指望着能夠早點把雜交水稻給研究出來,到時候中國的糧食產量就能夠大幅度提升,屆時困擾中國多年的糧食緊張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了,不過現在看來難度比自己預料的還要大。

“要提高糧食產量,短時間內我們的目標還是應該放在化肥上面!”陳敬雲已經不止一次說過這句話了。

農林部次長道:“我國化肥的推廣還是不錯的,早年受限於國內化工行業技術水平的限制,化肥的產量一直都不算高,不過兩年我們的化肥產量已經大幅度提高了,國內的化肥使用率也是快速增加,糧食的產量這幾年還能夠進一步提高!”

第104章 朱蔣通電第1011章 破碎的水晶(六)第894章 新加坡戰役(三)第647章 夜幕中的炮聲(一)第954章 援助伊朗第912章 新加坡的陷落第214章 雙劍勳章第151章 吉利斯(四)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455章 北京肅清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963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一)第256章 軍級機構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26章 焦達峰擴軍第281章 參謀部會議(一)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430章 代表團抵達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169章 局勢緊張第670章 安州戰役(三)第645章 海空大戰(四)第792章 中蘇協議(一)第695章 琉球攻略(二)第230章 問與答第50章 袁屠夫在潮州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91章 福州冬日第115章 紅北山危局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766章 東南亞戰爭(一)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730章 通用機槍MG34第935章 一號作戰計劃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401章 琳娜的思念第651章 海軍下一步計劃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850章 巔峰時代的墜落第423章 女人的狠第589章 第一款條約型戰列艦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429章 ‘抗菌素’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1038章 f12對f80第525章 局勢急變第515章 華夏銀行危機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1052章 十大集 團軍第84章 人事任命第188章 黃興的選擇(一)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437章 春季攻勢第231章 酒和女人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352章 蔡凝(三)第283章 風雨欲來(一)第141章 薩鎮冰南下第605章 巡視之蕪湖第166章 戰火紛飛第788章 緬甸獨立(一)第266章 東南宣撫使(二)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456章 北巡(一)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77章 福州兵工廠(一)第588章 第二次華盛頓海軍條約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568章 渡江南下!第790章 進軍緬甸(一)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491章 唐陸會面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197章 湖北動亂第335章 航空變革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28章 購軍械(一)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673章 戰鬥到最後第499章 孫文回國第914章 中美聯合公報第53章 佐藤涼介(二)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961章 低估(二)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112章 半截煙(一)第604章 總統換屆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240章 軍事會議(二)第823章 託管安達曼羣島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
第104章 朱蔣通電第1011章 破碎的水晶(六)第894章 新加坡戰役(三)第647章 夜幕中的炮聲(一)第954章 援助伊朗第912章 新加坡的陷落第214章 雙劍勳章第151章 吉利斯(四)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455章 北京肅清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963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一)第256章 軍級機構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26章 焦達峰擴軍第281章 參謀部會議(一)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430章 代表團抵達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169章 局勢緊張第670章 安州戰役(三)第645章 海空大戰(四)第792章 中蘇協議(一)第695章 琉球攻略(二)第230章 問與答第50章 袁屠夫在潮州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91章 福州冬日第115章 紅北山危局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766章 東南亞戰爭(一)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730章 通用機槍MG34第935章 一號作戰計劃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401章 琳娜的思念第651章 海軍下一步計劃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850章 巔峰時代的墜落第423章 女人的狠第589章 第一款條約型戰列艦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429章 ‘抗菌素’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1038章 f12對f80第525章 局勢急變第515章 華夏銀行危機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1052章 十大集 團軍第84章 人事任命第188章 黃興的選擇(一)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437章 春季攻勢第231章 酒和女人第147章 吉利斯(一)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352章 蔡凝(三)第283章 風雨欲來(一)第141章 薩鎮冰南下第605章 巡視之蕪湖第166章 戰火紛飛第788章 緬甸獨立(一)第266章 東南宣撫使(二)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456章 北巡(一)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77章 福州兵工廠(一)第588章 第二次華盛頓海軍條約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568章 渡江南下!第790章 進軍緬甸(一)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491章 唐陸會面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197章 湖北動亂第335章 航空變革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28章 購軍械(一)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673章 戰鬥到最後第499章 孫文回國第914章 中美聯合公報第53章 佐藤涼介(二)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961章 低估(二)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112章 半截煙(一)第604章 總統換屆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240章 軍事會議(二)第823章 託管安達曼羣島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