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內閣

去了左丞相馮去疾、右丞相李由、國尉尉繚、宗正嬴騰兼任的內史,四人僅僅保留各自的官級品階?新設不過幾個月的中書、尚書、門下三省纔剛剛弄清楚各自的職能,皇帝就立馬又給裁撤了!

這到底是要玩哪一齣?

難道不知道朝令夕改對一個帝國而言是最爲忌諱的事情嗎?

王巖宣讀的詔書纔剛剛開始,咸陽宮正殿內的文武百官已經被這前半部分詔令給弄懵了!甚至連議論都忘記了!

所有人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皇帝在想什麼?難道又固態萌了?想到這裡,所有的大秦朝臣心頭無端的都多了一層陰影。

如果皇帝真的固態萌,那麼如今大秦好不容易開創的大好局面怕是不出兩年就要崩盤!

沒有人注意到,四個當事人包括如今已經貴爲大秦第一公的蒙恬、頓弱這些老臣依然老神在在!

“新設大秦內閣輔政院,尉繚、嬴騰、馮去疾、李由、御史大夫頓弱爲內閣輔政,即日起大秦一應奏章、國事盡皆交由內閣輔政院五位輔政議政處置,並統轄朝廷六部。

各郡奏章、天下諸事盡由內閣輔政院裁決,若五位輔政大臣事有分歧無法達成一致,則行表決制,五位輔政以人數多寡決定是否可行,三位輔政贊成,則由內閣輔政院署名行文六部,交由六部執行,並上奏皇帝陛下。

若五位輔政大臣表決依然無法決議,則五位輔政大臣須將諸事原委詳盡奏報於皇帝陛下,由皇帝陛下裁決!內閣輔政院,只涉政事不涉軍機。大秦軍機諸事、各軍調動盡皆依原律而行!

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裁撤之後,原屬三省之官吏盡皆轉入內閣輔政院。成爲內閣輔政院之吏員。此詔,即日起施行,大秦二世三年二月初二!”

王巖尖細的聲音拉着長長的尾音在咸陽宮正殿內迴盪片刻之後,最終逐漸的消失。

偌大的咸陽宮正殿內死寂一片,鴉雀無聲!

如果說剛剛羣臣只是震驚和擔心的話,那麼聽完這道詔令之後咸陽宮正殿內的文武百官已經是被驚得腦袋一片空白。

一年前,皇帝曾經用過已故左丞相李斯輔政,但是以李斯在大秦朝堂上數十年的威名,也僅僅只是能夠酌情處置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而已。所有的奏章李斯也僅僅是能夠如馮去疾先前一般附批,然後呈送給皇帝,由皇帝來做最後的定奪。

當然,李斯的輔政在如今的大秦羣臣看來,更多的卻是皇帝同左丞相李斯之間互相妥協的一個結果。而隨着李斯身死。皇帝再沒有提過輔政之事。

一直到設立三省六部。新任的左丞相馮去疾又有了那麼一點小權力,但是誰都知道帝國諸事,任何一件事情最終做主的依然是年輕的二世皇帝陛下。

從詔令上來看,裁撤新設不過數月的三省,直接設立內閣輔政院,將天下諸事、各郡縣奏章一股腦的交給五位輔政大臣來裁決,皇帝顯然是真的打算做起甩手掌櫃了!

英明如始皇帝也從來沒有做過如此之舉!帝國諸事無論大小。始皇帝從來都是事無鉅細親力親爲。爲了什麼?難道始皇帝不想偷懶嗎?

自然不是!

歸根結底還是因爲即便以始皇帝威名也擔心大權旁落,皇權不穩!而到了二世皇帝,卻在連番的改革之下將除軍機外的帝國諸多政事全部扔給了內閣輔政院來處置。

這是該說二世皇帝想偷懶才如此呢,還是說二世皇帝要比始皇帝更有信心更有把握即便將天下諸事付諸內閣也能掌控這天下呢?

答案顯然只有也只能是第二個了!

羣臣還在呆呆的吃驚中。這邊早就知道一切前因後果的蒙恬、尉繚、嬴騰、馮去疾、李由、頓弱等人已經齊齊拜倒在地異口同聲的高呼道:“臣等遵旨,陛下英明,萬歲萬歲萬萬歲!”

如果到這個時候一干文武百官們還無法看出皇帝早就同幾位朝中重臣商量好了的話,那麼他們也活該只能一輩子做個四五品的小吏了!

“陛下萬歲萬萬歲‘的山呼聲瞬間響徹整個咸陽宮!

撤三省建內閣的決策在胡亥同蒙恬、尉繚等人商討的時候基本上沒有遇到任何的阻礙。只有嬴騰表示了一些擔心,但是卻最終還是選擇了信服胡亥的決定。轉爲支持!

至於如馮去疾這樣的老來還想繼續爲大秦散光和熱、一門心思想要重現李府榮光的李由、煥了第二春的頓弱等人,卻是欣然應諾!

做官到馮去疾、李由等人這個位置,其實最擔心的不是皇帝放權,而是皇帝收權!如今胡亥想他們心中所想,乾脆利落的將帝國諸事盡皆交給他們五人來處置,如果反對的話除非他們腦殼被門夾了。

而胡亥呢,巴不得自己能夠做甩手掌櫃,只要軍權都還在自己手中,這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夠在大秦翻得起浪來。後世大明朝的內閣爲什麼輔能夠一手遮天?甚至於架空皇帝?

因爲大明朝設了輔,一個輔就能夠壓下內閣中其餘的大臣!

而胡亥這大秦內閣中卻是沒有輔,五位內閣大臣平起平坐。雖然如此行事必然會在處事的效率上大打折扣,甚至於拖沓,但是安全第一不是?更何況如今天下初定,哪能有多少問題需要五個內閣大臣表決的!

最爲重要的是五位內閣輔政大臣根本擰不到一塊。嬴騰本就是皇室中人不必說,尉繚和頓弱兩人顯然只會站在自己一方,馮去疾和李由更是不可能尿到一塊。

如此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胡亥自然樂得放權!

當然,在最初唯一讓他難以取捨的是就是蒙恬要不要進入內閣!好在,蒙恬自己替胡亥做出了決定,不進入內閣!因爲他是武將,爲皇帝開疆擴土義不容辭,進入內閣輔政,一蒙恬不想,二蒙恬知道自己不能!

蒙恬的顧慮胡亥清楚,平心而論他也不想已經是軍方第一人的蒙恬插手帝國政務,自然順水推舟的答應了下來。

看着大殿內山呼萬歲的羣臣,胡亥陡然仰天長笑!

終於擺脫了!

第148章 壽春來使第74章 子嬰蹤跡第63章 韓信升官(一)第145章 畜生第92章 清明第2章 九原將軍辛勝第9章 黃雀現(下)第264章 田仁入閣第89章 陸賈第164章 法治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52章 雲中城第135章 德妃宮第281章 塞外的幽靈第98章 高麗郡第15章 異變第60章 倒計時第141章 上黨難民第16章 王離來信第304章 正名武安君第199章 五大軍團第66章 遭遇第75章 江東亂(一)第82章 騎兵神器第147章 十步殺一人第70章 九江變第37章 又見妖精第1章 我是秦二世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251章 恩怨第47章 黑衛,俸祿第118章 郡卒徵召第175章 你若安好第263章 那兩團凸起第7章 隆隆戰鼓第19章 九品官制第25章 末路第89章 韓信領軍第35章 再臨灞宮第64章 親人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18章 壽春之戰第17章 一個不留第222章 西域郡第197章 鉛華洗盡第21章 程邈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188章 逝者如斯夫第142章 猛翁仲第264章 教訓第109章 偶遇第182章 無語凝咽第264章 田仁入閣第206章 奇怪車隊第242章 六國王后第68章 短兵相接第61章 天子第22章 教習第165章 同學第52章 十六尉第1章 我是秦二世第27章 遙送第174章 狡兔死走狗烹第135章 四面合圍第233章 戰(二)第232章 咸陽大戲院第90章 皇兄第268章 戰鬥結束第168章 西域來客第133章 戰報第17章 吃掉!?第137章 決堤第84章 你們信否?第133章 戰報第267章 鶡仙兒第12章 亂起第217章 奇怪組合第45章 土地之議(三)第123章 兩難抉擇第257章 人心第46章 卷終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66章 岐山書院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77章 江東亂(三)第164章 法治第305章 武安侯第150章 侯爵遍地走第132章 居心叵測第15章 恩同再造第268章 歸鄉第162章 天怒第296章 是誰?第56章 十二親衛第77章 壞人第68章 短兵相接第13章 你們還不配第5章 公開的秘密第73章 英烈入塔
第148章 壽春來使第74章 子嬰蹤跡第63章 韓信升官(一)第145章 畜生第92章 清明第2章 九原將軍辛勝第9章 黃雀現(下)第264章 田仁入閣第89章 陸賈第164章 法治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52章 雲中城第135章 德妃宮第281章 塞外的幽靈第98章 高麗郡第15章 異變第60章 倒計時第141章 上黨難民第16章 王離來信第304章 正名武安君第199章 五大軍團第66章 遭遇第75章 江東亂(一)第82章 騎兵神器第147章 十步殺一人第70章 九江變第37章 又見妖精第1章 我是秦二世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251章 恩怨第47章 黑衛,俸祿第118章 郡卒徵召第175章 你若安好第263章 那兩團凸起第7章 隆隆戰鼓第19章 九品官制第25章 末路第89章 韓信領軍第35章 再臨灞宮第64章 親人第158章 白駒過隙第18章 壽春之戰第17章 一個不留第222章 西域郡第197章 鉛華洗盡第21章 程邈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188章 逝者如斯夫第142章 猛翁仲第264章 教訓第109章 偶遇第182章 無語凝咽第264章 田仁入閣第206章 奇怪車隊第242章 六國王后第68章 短兵相接第61章 天子第22章 教習第165章 同學第52章 十六尉第1章 我是秦二世第27章 遙送第174章 狡兔死走狗烹第135章 四面合圍第233章 戰(二)第232章 咸陽大戲院第90章 皇兄第268章 戰鬥結束第168章 西域來客第133章 戰報第17章 吃掉!?第137章 決堤第84章 你們信否?第133章 戰報第267章 鶡仙兒第12章 亂起第217章 奇怪組合第45章 土地之議(三)第123章 兩難抉擇第257章 人心第46章 卷終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66章 岐山書院第259章 陡然爆發的戰鬥第77章 江東亂(三)第164章 法治第305章 武安侯第150章 侯爵遍地走第132章 居心叵測第15章 恩同再造第268章 歸鄉第162章 天怒第296章 是誰?第56章 十二親衛第77章 壞人第68章 短兵相接第13章 你們還不配第5章 公開的秘密第73章 英烈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