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

第十一章、黨錮之禍

張讓回到家,讓牢修按照侯覽的意思,重新寫了一份上書。這份上書由侯覽呈送給漢桓帝。果然,桓帝看後,勃然大怒,立即下詔各郡、各封國,逮捕黨人。公文要經過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簽署。太尉陳蕃拒不簽字。他對送公文的官員說:“這次要逮捕的人,全都是海內享有盛名,憂心國事、忠於朝廷的大臣。就算他們犯了什麼罪過,也應該寬恕十世。哪有罪名還曖昧不明,就遭到逮捕拷打的?……”

漢桓帝聽說陳蕃拒籤詔令,更加憤怒,就直接下令,將李膺、太僕杜密、御史中丞陳翔,還有太學學生陳寔、範滂等二百多人逮捕,囚禁在黃門北寺監獄。有的人事先逃亡,未能逮捕歸案,朝廷就懸賞緝拿。派遣出去搜捕黨人的使者,四處都可以見到……

李膺和其他犯人被抓進監獄後,關進牢房之前,要先經過一間像廳堂一樣的屋子。屋子靠牆擺放着一張祭祀的香案,供奉着獄神皋陶。這位獄神模樣嚇人,臉是青綠色的,嘴脣像鳥喙,據說,這是至誠的象徵。一位獄吏對李膺說:“只要是獲罪繫獄的犯人,都要祭拜獄神皋陶。”李膺亢聲回答:“皋陶是古代正直的司法官,假如他知道我李膺沒有犯罪,就會代我向天帝申訴。假如我犯了罪,祭祀他又有何裨益?”說罷徑自向牢房走去。在他的帶領下,其他蒙冤的囚犯也拒絕祭拜。

李膺等人被抓後,陳蕃上書漢桓帝,爲他們說情,請求皇帝釋放這些忠直的大臣。漢桓帝對陳蕃拒籤詔令的事耿耿於懷,加上宦官們在一旁挑唆,便以陳蕃推薦的官員不稱職爲藉口,下詔免除了陳蕃的太尉之職。陳蕃被免職後,朝廷文武大臣非常震驚,再也沒人敢上書替黨人求情。

轉眼間,李膺等人已經被關押了好幾個月,在獄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陳蕃被免職後,不顧年老體弱,依然爲搭救黨人而奔波。最後,他找到了國丈竇武。

當初,樑冀的妹妹樑皇后薨逝後,竇貴人被立爲皇后。竇皇后的父親郎中竇武,被提拔爲負責洛陽守衛的城門校尉,封槐裡侯。竇武雖然是外戚,但他同情朝廷中的士大夫,與陳蕃、李膺等人都有交往。他答應了陳蕃的請求,上書搭救黨人。奏章呈上後,他便稱病辭職,同時繳還了城門校尉、槐裡侯的印信。在他的影響下,尚書霍諝也上書營救黨人。

讀了竇武等人的奏章,漢桓帝的怒氣略有化解。他派中常侍王甫前去監獄審問李膺等黨人。

王甫來到監獄後,逐一提審犯人。第一個被帶上來的就是李膺。只見他頸戴木枷,手戴鐵銬,雙腳繫着鐵鐐,臉上和身上都有遭受鞭打的痕跡。王甫盯着他,詰問道:“你們相互推舉保薦,像嘴脣和牙齒般結成一黨,到底有什麼企圖?”

李膺從容答道:“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看見善人,就應該馬上向他學習;見到惡人,就應該憎惡和譴責。平日跟我交往的,都是些憂心國事、忠心正直的大臣。我們在一起議論國政,是爲了替皇上分憂,希望朝廷剪除奸佞,重振綱紀,安定社禝,造福百姓,從沒想過什麼結黨。如果這也是犯罪,那我們犯的是忠君之罪,報國之罪。犯這樣的罪,我李膺死而無憾!我死後,但願能將我的屍首埋葬在首陽山之側,對上不辜負皇天,對下不愧對伯夷、叔齊這樣的忠臣……”

王甫被李膺大義凜然的氣慨所震動,不禁肅然起敬,便讓獄吏解除了他身上的刑具……

黨人被囚禁後,遭到了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交待誰是同黨。許多人禁不住拷打,便胡亂攀扯,許多宦官的親屬也出現在招供的名單之中。

王甫帶着名單回到宮中,找到侯覽,將名單遞給他看,說:“如果再追究下去,咱們恐怕會引火燒身。”侯覽看後,也覺得事態嚴重。他找來別的宦官一起商議。最後,宦官們一致決定,以發生日食爲藉口,請求漢桓帝將黨人全部釋放。漢桓帝也不想事態繼續擴大,便下詔赦免黨人,將他們遣送回各自的故鄉,但要求有司衙門將他們的姓名編寫成冊,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終身不許他們再出來做官。

李膺出獄後,在家中養了幾日傷,便收拾行裝,與家人一起乘坐一輛馬車離開了洛陽。

馬車出了城,在鄉間的道路上顛簸着。李膺掀開轎簾,望着逐漸遠去的洛陽城,不禁百感交集。他想起了自己二十歲時,第一次來到洛陽的情景。那時,他青春年少,朝氣蓬勃,雖是一介布衣,卻滿懷一腔報國的熱耽。而今,他被迫離開了洛陽,也許這輩子再也回不來了。與當年一樣,他又成了一介平民。儘管他已經到了鬚髮斑白的年紀,但心中報國的熱情依然沒有泯滅。然而,奸佞當道,惡人橫行,令他抱負難施、壯志難酬,這不能不讓他感到憤慨和悲傷。燕歌遠別,悲不自勝。他的眼睛裡閃着淚花,戀戀不捨地遙望京城,過了許久,才痛苦地放下了轎簾……

第十二章、以身殉國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漢桓帝駕崩,皇后竇妙被尊爲皇太后,臨朝主持朝政。她與父親竇武一起,迎立年僅十二歲的解瀆侯劉宏爲帝,這就是漢靈帝。

漢靈帝登基後,提拔竇武爲大將軍,任命陳蕃爲太傅。竇、陳二人與司徒胡廣一起執掌朝政。他們重新啓用天下名士,以李膺任長樂少府。當時,民間許多人認爲,賢人在朝,太平盛世很快就要到來了。

然而,宦官曹節、王甫等人與靈帝奶媽趙嬈互相勾結,奉承竇太后,得到了竇太后的寵信。他們公然干涉朝政,多次慫恿竇太后亂頒詔令,封爵拜官。陳蕃、竇武對此深惡痛絕,私下商議,要剷除這些做惡的宦官。於是,竇武向竇太后請求,誅殺罪大惡極的曹節、王甫和侯覽等宦官。竇太后猶豫不決,不忍批准。因此,事情就拖延下去。不久,竇武彈劾擔任長樂尚書的宦官鄭颯,並派自己信任的宦官山冰將鄭颯逮捕,關進黃門北寺監獄加以審問。鄭颯的供辭牽涉到曹節、王甫等。於是,竇武撰寫奏章,奏請竇太后准予逮捕曹節等人。

九月初七,竇武休假,出宮回家休息。侯覽指使擔任長樂五官史的朱瑀偷閱竇武的奏章。朱瑀拆開奏章後,故意大罵說:“宦官如果犯罪,自然難逃誅殺。但我們這些人有何罪過,卻應當全都遭到滅族?”他的這番挑撥離間的話引起了許多宦官的憤慨。當夜,曹節、朱瑀與十七名宦官歃血盟誓,密謀誅殺竇武等人。

隨後,曹節跑到皇帝的寢宮,對漢靈帝說:“陳蕃、竇武密謀廢黜皇上,外面情況緊急,請陛下趕快去德陽前殿。”他派奶媽趙嬈等人在靈帝左右保護,收取符信,關閉宮門,並召喚尚書檯的官員,用利刃逼迫他們撰寫詔書,任命王甫爲黃門令,持節到北寺監獄逮捕山冰。王甫一行到了監獄後,山冰懷疑詔書的真實性,拒不受詔。王甫格殺山冰,把鄭颯釋放出獄。

王甫率領衛士回宮後,劫持了竇太后,搶奪了皇帝的印璽。然後,派鄭颯持節,率領武士前去逮捕竇武。竇武拒不投降,投奔侄兒步兵校尉竇紹的兵營,與竇紹一起舉兵反抗……

年過八旬的太傅陳蕃聞聽宦官作亂,率領部屬官員和學生門徒共八十餘人,人人撥出刀劍,闖入承明門,正碰見王甫率領大批武士從皇宮出來。陳蕃用劍指着王甫,怒斥道:“你們這些閹人,自從先帝時起,就操縱國家大權,擾亂天下。今日竟敢圖謀作亂,顛覆社禝。老夫恨不能啖你們的肉,喝你們的血!”說罷提劍衝了上去。他的部屬和學生們也吶喊着衝殺上去……

王甫躲在一名武士後面,尖着嗓子叫喊:“快殺!殺死這些亂黨!……”雙方廝殺在一起。儘管陳蕃和手下人奮力拚殺,但是寡不敵衆,許多官員和學生被武士殺死了,屍橫遍地,血流成河。陳蕃身上多處受傷,手中的劍也折斷了,最後被武士拘捕,送到北寺監獄囚禁,當天就被殺死在獄中。

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此前率軍出征,此刻剛回到京師。曹節等人因張奐新到,不瞭解政變的內幕,因此假傳皇帝聖旨,命張奐率領五校尉營的將士前往討伐竇武。這時,天已微熹,王甫率領虎賁武士、羽林軍等共計一千餘人,和張奐會合,一起攻打竇武。竇武陷入重圍,手下的士兵漸漸地都跑光了。竇武、竇紹被迫逃走。各路軍隊追捕包圍,兩人都自殺身亡……

接着,宦官們又大肆搜捕竇武的親族、賓客、姻戚,全部加以誅殺。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被屠滅全族。虎賁中郎將劉淑、尚書魏郎等也被誣陷而自殺。竇太后被軟禁在南宮。李膺等人再次被罷官,並禁錮終生……

宦官們誅殺了竇武、陳蕃後,開始自我封賞。曹節、王甫等六人被封爲列侯,還有十一人被封爲關內侯。於是,一羣小人得志,士大夫們都垂頭喪氣。

宦官們對李膺等人異常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侯覽的家在防東縣(今山東成武),他的母親和弟弟橫行鄉里,殘害百姓。督郵張儉上書彈劾侯覽。侯覽攔截奏章,指使家鄉的無籟朱並上書揭發,說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成朋黨,意在危害國家。漢靈帝下旨逮捕張儉等人。後來,大長秋曹節暗示有關官員奏報:“互相牽連結黨的,有前司空虞放,還有李膺、杜密、苟翌、劉儒、範滂等人,請交付州郡官府拷訊審問。”年幼無知的漢靈帝批准了奏請。

李膺被罷官後,回家鄉教書。一日,妹夫鍾瑾匆匆來找他,將朝廷下令逮捕他的消息說了,勸他趕快逃走。但是,李膺卻拒絕了,說:“侍奉君王不辭艱難,犯罪不逃避刑罰,這是做臣子的節操。我年已六十,生死有命,又能逃向何方呢?……”儘管鍾瑾再三規勸,李膺卻始終不爲所動。

妹夫離去後,李膺跟家人簡單地交待了幾句,便主動到縣衙去自首。縣令郭揖一見他,吃驚地說:“李君,天下很大,你怎麼偏偏跑到這裡來了?”李膺平靜地說:“我不想逃走,請把我送進詔獄吧。”郭揖不肯,解下縣令的印信,要跟他一起逃亡。李膺又一次拒絕了,說:“我怎麼能爲了偷生,而連累你呢?況且,我死了,災禍就會停止……”最後,郭揖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關進了大牢。

張讓聽說李膺在家鄉被捕,十分高興,連忙指使有關官員將李膺押回洛陽,關進黃門北寺監獄。在獄中,李膺遭受了嚴刑拷打。這一日,遍體鱗傷的李膺甦醒過來,目光迷朦之中,映入眼簾的是張讓那張醜陋的臉。張讓得意洋洋地說:“李膺,想不到吧?你也有今日的下場。想當初,你是那麼威風,連皇上對你也無可奈何。可是,你最終還是落到了我的手上,哈哈哈……”

李膺已經不能說話了。他吃力地睜大眼睛,一束憤怒的目光像一支利箭,直射張讓的面門。張讓不由自主地後退一步,氣急敗壞地叫道:“給我打!給我狠狠地打!……”最終,李膺被酷刑拷打至死。

第二次黨錮之禍尤其慘烈。李膺等一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各地陸續被逮捕、流徙、囚禁的士人達六、七百名。對黨人的追捕和迫害持續了十餘年,直到黃巾大起義爆發,驚恐萬狀的漢靈帝爲了共同對付起義軍,才下令解除了對黨人的追捕和禁錮,而作爲十常侍之首的張讓,則在董卓之亂中投河自盡,此乃後話。

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
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