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一封信

?劉備敢於破釜沉舟捨棄一切,乃是因爲荊州已經沒有了退路,若此次不能擊敗陳旭,荊州早晚都會滅亡。

然而,袁譚的實力要遠超劉備,而且也沒有劉備那種氣魄。

故此,聽聞陳宮、王延領兵十萬屯兵邊境,袁譚當即方寸大亂,就有心想要領兵撤退。

諸葛亮等人,剛剛從荊州的變局中回過神來,隨後就聽到了冀州局勢,亦是臉色十分難看。

“絕對不能讓燕王撤兵,否則聯軍必定土崩瓦解。”

念及於此,諸葛亮當即越俎代庖,開始向呂曠詳細詢問冀州局勢。

待聽完詳細戰報以後,諸葛亮這才安慰袁譚道:“燕王無需太過擔憂,料想定是因爲陳文昭敗退長安,陳公臺纔在幷州虛張聲勢,想要引得燕王回兵救援。”

“若燕王果真如此行事,恐怕就中了賊人奸計矣。”

袁譚卻是有些急切的說道:“此次攻打關中,我幾乎已經傾盡全力,根本沒有留守太多兵馬。”

“若幷州果有十萬賊軍,則吾後方不保矣!”

一直冷眼旁觀的郭嘉,此時卻插嘴道:“北方之嚴寒,相信燕王十分了解,燕王覺得在這個冬天,幷州軍可能攻打冀州麼?”

袁譚聞言一愣,細細思量了一陣,當即沉默了下來。

東漢末年,冬天本就十分寒冷,特別是在北方更是如此,每年冬天都有許多百姓在家中凍死。

若是冬天發動戰爭,單單是寒冷的冬季,都能夠使得十萬幷州軍傷亡慘重。

如果戰局不利,十萬大軍很有可能會潰敗。

故此,北方在冬季來臨之際,都會罷兵休戰,修生養息。

想通這點以後,袁譚纔開口說道:“雖說一般情況下,由於天氣太過寒冷的緣故,的確不會發生戰爭。”

“然而,難保幷州軍出其不意,趁着我軍防備鬆懈之際攻打冀州。”

周瑜聞言,卻是笑着說道:“燕王此言差矣,若那陳公臺果真準備突襲冀州,就不會大張旗鼓陳兵邊境了。”

“而且燕王雖然此次攻打關中,帶來了不少兵馬,卻也派遣有才德之士鎮守後方,縱然陳公臺傾盡全力,也不見得能夠獲得太大戰果吧。”

荀攸亦是說道:“方纔呂將軍說過,陳宮、王延二人領兵十萬,屯兵幽州、冀州邊境,燕王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麼?”

袁譚面露疑惑之色,諸葛亮等人卻是面含笑意。

這一次,沮授開始爲袁譚解釋起來:“如果陳公臺真的準備攻下冀州,就不會將十萬大軍分散開來,而是會合兵一處,直接攻入冀州。”

“陳公臺將十萬大軍分散,屯兵邊境虎視眈眈,就說明他是爲了威懾主公,好讓主公領兵撤回冀州。”

袁譚聽到這裡,才恍然大悟。

只不過,他仍舊有些擔憂說道:“話雖如此,可冀州畢竟乃是吾之根本,絕對不容有失。”

“哈哈哈哈!”

就在此時,曹操卻是放聲大笑,道:“賢侄何須擔憂冀州局勢,縱然那陳宮麾下有十萬幷州軍,又能如何?”

袁譚將目光看向了曹操那裡,目露疑惑之色。

曹操繼續解釋道:“陳宮雖然乃是一位大才,終究沒有領兵之能,王延縱是一位合格統帥,卻守城有餘進取不足.”

說到這裡,曹操捋了捋鬍鬚,繼續道:“攻城略地,若是沒有名將統帥,十萬新徵召的軍隊,又有什麼戰鬥力?”

“只要賢侄下達了命令,讓人緊緊注視着王延動向,必定可保冀州無虞。”

衆人聽見曹操之言,也都紛紛點頭。

謀士與將領,乃是兩個不同的類型,謀士可以出謀劃策,卻不見得有統兵之才。

就比如,陳宮、賈詡、田豐、李儒、郭嘉等人,都是一等一的謀士,可以洞察敵人先機。

然而術業有專攻,他們的領軍能力,可能連一個三流武將都比不上。

如果讓這些人守城倒還可以,假如讓他們領軍攻城略地,卻是有些難爲他們了。

並非所有人都像諸葛亮、司馬懿、周瑜、沮授那般,既能充當謀士,又能獨領一軍。

將乃兵之膽,幷州無上將,也就註定了幷州軍對於冀州的威脅,將會大打折扣。

袁譚心念急轉之間,就懂了曹操的意思,暗暗思量一陣,發現陳旭麾下能力出衆的名將,沒有一個待在幷州。

如此一來,縱然幷州真的有十萬大軍,威脅也不會太大。

畢竟兵馬再多,也需要有將領統帥。

將熊熊一個,兵熊熊一窩,缺乏名將統帥的軍隊,又與一盤散沙何異?

當然,如果趙雲、徐晃這些關中名將,此時出現在幷州,恐怕袁譚就不會心安了。

只不過,聯軍攻下箕關以後,就切斷了關中與幷州的聯繫,而且關中名將此時都待在長安。

所以,袁譚被衆人寬慰了一陣之後,並沒有太過擔心。

“踏踏踏!”

就在此時,又有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響起,卻是呂翔進入了大帳之內。

“主公,逢紀先生已經看穿賊軍虛實,原來那些屯於幽州邊境的幷州大軍,都是虛張聲勢而已。”

“不僅如此,審配先生派人秘密潛入幷州境內,探查幷州軍虛實。”

“隨後發現,就連陳宮、王延率領的幷州軍,加在一起也不過只有三萬之衆,不過是廣插旗幟、虛張聲勢罷了!”

當初陳宮、王延屯兵邊境的時候,號稱十萬大軍,使得冀州境內人心惶惶。

不得已間,冀州文武這才一面準備防禦,一面商議是否要將此事通報給袁譚。

其實一開始,冀州絕大多數文武,都要求將此事通報給袁譚。

然而,審配卻力排衆議,認爲如今正值寒冬,幷州軍絕對不會向冀州發動攻擊。

而且幷州忽然出現十萬大軍,疑點太多。

如果貿然將事情通報給袁譚,引得袁譚領兵回援,而導致聯軍土崩瓦解,可能正中陳宮奸計。

故此,審配就將情報壓了下來,而後聯繫逢紀,派人刺探幷州軍虛實。

只不過,審配雖然壓下了此事,有些人等了一段時間,擔憂冀州有失,就悄悄派人向袁譚通風報信。

審配、逢紀探查到幷州軍虛實以後,又得知有人違背命令,派人向袁譚報信,當即大驚失色。

審配急忙派遣信使,快馬加鞭趕往關中,要將幷州軍虛張聲勢的事情通報給袁譚,免得袁譚領兵撤退。

故此,兩種不一樣的情報,纔會不分先後抵達聯軍營帳。

袁譚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又喜又怒,喜的是後方無憂,怒的是居然有人沒有探查清楚情報,就來此地謊報軍情。

只不過,礙於有很多人在場,他也不好發怒。

諸葛亮聽到了這個消息,當即撫掌大笑,道:“既然賊軍乃是虛張聲勢,燕王就無需擔憂後方有失了。”

其餘衆人亦是紛紛向袁譚道喜,只不過劉備臉上,卻始終帶着愁容。

諸葛亮知道劉備心憂荊州局勢,當即對衆人說道:“其實相比起冀州局勢,我更擔憂荊州局勢。”

“幷州沒有上將統兵,而且兵力不足,可是益州卻有徐晃這等名將,更有很多巴蜀舊部爲陳政爪牙。”

“如今陳政在荊州邊境屯兵十萬,縱然元直能夠守住襄陽,益州軍也會截斷荊州與關中的聯繫。”

“那個時候,荊州的糧草,就沒有辦法運輸到關中了。”

自從武關被聯軍拿下以後,荊州朝關中運輸糧草就容易了許多,如果這條糧道被斷,聯軍糧草就會變得緊張起來。

曹操乃是有大氣魄之人,也知道事情的緩急輕重,當即說道:“與長安之內的關中軍兵力對?,我等已經佔據絕對優勢。”

“縱然讓黃忠將軍領兵三萬回援荊州,對於關中戰局影響也不會太大。”

諸葛亮聽見了曹操的這麼一番話,當即心中一喜。

其實從一開始,諸葛亮就有這種打算,只不過擔憂自己說出這麼一番話,會被他人詬病,這才一直避而不談。

說到底諸葛亮還是劉備麾下,雖然這種做法對於大局有利,可只要諸葛亮這麼說了,難保其餘人不會以爲,諸葛亮故意偏袒劉備。

然而,這種話被曹操說出來以後,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場諸位,很多都是人中俊傑。

他們自然知道,如果荊州有失,亦或是這一路糧道被斷,對於聯軍影響很大。

此時派遣黃忠領兵回援,絕對是最正確的做法。

故此,很多人當即紛紛應和,劉備臉上也終於緩緩露出了笑容。

聯軍的議事,一直持續到了很晚才散會,第二日黃忠就領兵三萬,星夜兼程往荊州趕去。

長安城內,陳旭身穿錦衣棉襖,正和田豐對弈。

“我又輸了!”

看着己方大龍被田豐屠掉,陳旭苦笑一聲,搖頭說道。

田豐亦是面含笑意,絲毫沒有因爲兵敗退回長安的煩惱,反而顯得頗有興致。

“主公,你可又輸了。”

陳旭攤了攤手,道:“圍棋我可下不贏你,要不咱們換象棋吧。”

田豐臉色抽動了一下,而後急忙轉移話題,道:“如今天寒地凍,兩軍休戰,而且時至今日,水師對於關中已經毫無作用了。”

“主公若此時向孫權派出使者,要求以興霸換回周泰,料想可以成功。”

陳旭聞言,臉色也變得鄭重起來,問道:“時機已經成熟了麼?”

田豐狠狠點了點頭,道:“已經成熟了!”

站起身來,陳旭在庭院之內來回走動了幾圈,看着大樹上面光禿禿的枝杈,而後就讓人將賈詡等人都叫了過來。

聯軍營寨,東吳分寨之內,東吳士卒基本都龜縮在營帳裡面,根本沒有參加訓練。

東吳士卒都是南方人氏,那裡的冬天相比起關中,不知道要暖和多少。

東吳士卒背井離鄉,待在關中過冬天,根本沒有辦法適應,只能每日在營帳之內取暖。

而且軍中禁止大聲喧譁,所以哪怕現在乃是白天,營寨之內仍舊顯得有些安靜。

“踏踏踏!”

忽然之間,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響起,並且飛快向帥帳靠近。

“主公,關中派遣使者過來。”

孫權正在營帳之內烤火,忽然聽到了徐盛的聲音,急忙起身問道:“陳文昭派遣使者過來,所爲何事?”

徐盛道:“還是爲了換回甘寧之事。”

孫權聞言大喜,說道:“甘寧性子太倔,一直不願投降,吾又思念幼平久矣。”

“若是能夠換回幼平,將甘寧送回去又如何?”

只不過,這一次孫權沒有率先答應關中使者,反而先向諸葛亮詢問了一下。

今日局勢與以往大不一樣,縱然甘寧被換了回去,對於大局也沒有太大影響。

故此,諸葛亮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孫權自然大喜過望,同意了交換將領之事,而後與關中使者約定日期,準備換回周泰。

長安城,一座府邸之內,周泰託着下巴,深深嘆了一口氣。

被俘虜的這段時間,陳旭並沒有虐待他,反而將他好生養着,只不過限制了人身自由。

在此期間,陳旭以及關中諸將,也都先後前來勸降周泰,卻都沒有成功。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會回到主公身邊。”

周泰想起了以前金戈鐵馬的歲月,口中發出了一道深深的嘆息。

“踏踏踏!”

忽然之間,一陣雜亂的腳步聲傳來,卻是陳旭帶着典韋、趙雲,進入了庭院之內。

“幼平,你準備一下,我這就讓人將你送到吳王身旁。”

周泰聞言,虎目圓瞪,不可置信的說道:“你,你,你說什麼?”

陳旭微微一笑,道:“吳王已經答應,用你將興霸換回來,所以你要自由了。”

周泰到底是一位名將,雖然心中狂喜,仍舊沒有表露出來。

他深吸了一口氣,而後鄭重向陳旭行了一禮,道:“這麼長時間以來,多謝秦王厚待!”

陳旭看着周泰,忍不住嘆息道:“幼平乃當世豪傑,可惜不能爲我所用啊。”

說到這裡,陳旭忽然一拍額頭,道:“我仰慕大都督之名久矣,這次幼平迴歸本寨,希望能替我向周公瑾帶一封書信,向他問好。”

言畢,陳旭就從懷中掏出了一封書信。

第903章 碎玉、竹節第720章 蒲阪亂起第370章 詐城第172章 放風箏第657章 問計司馬懿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893章 英雄相見第609章 刁難第227章 來使第689章 中伏第239章 杳無音訊第260章 分歧第189章 處置俘虜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327章 風聲扯呼第700章 故技重施第1008章 去世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299章 大婚第420章 陽城易主第507章 求助第890章 意欲渡河第753章 反攻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214章 苦衷第630章 縱第488章 博浪沙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830章 夜襲白帝城第675章 欲殺嚴顏第573章 一言破城第804章 爭鋒第109章 報仇第48章 東阿危急第1004章 病危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426章 田豐論道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55章 假借天命第380章 謀兵權第54章 約戰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508章 出巡第928章 拜將第467章 殺羌令第815章 瘟疫風波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870章 驪山腳下第42章 卜己之死第797章 入涼州第892章 陷陣營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304章 曹嵩第433章 袁紹舉動第989章 刺客第165章 天降奇兵第568章 生死鬥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304章 曹嵩第902章 錦囊第727章 始末第936章 水淹虎牢關第558章 張鬆第505章 求情第82章 李儒三策第881章 榮歸故里第732章 第三天第488章 博浪沙第22章 不允盜請第336章 李儒獻策第233章 斬將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923章 對策第19章 名揚州郡第773章 破劍閣第221章 試探第531章 驚天之言第442章 三大發明第245章 大捷第312章 義釋韓遂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571章 文昭領兵第495章 父與子第1章 魂入漢末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799章 陳沫第260章 分歧第284章 旭之志第488章 博浪沙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332章 書信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821章 諸葛亮第957章 鬥陣(下)第427章 遷徙人口第65章 譁變第474章 意欲撤兵
第903章 碎玉、竹節第720章 蒲阪亂起第370章 詐城第172章 放風箏第657章 問計司馬懿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893章 英雄相見第609章 刁難第227章 來使第689章 中伏第239章 杳無音訊第260章 分歧第189章 處置俘虜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327章 風聲扯呼第700章 故技重施第1008章 去世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299章 大婚第420章 陽城易主第507章 求助第890章 意欲渡河第753章 反攻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214章 苦衷第630章 縱第488章 博浪沙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830章 夜襲白帝城第675章 欲殺嚴顏第573章 一言破城第804章 爭鋒第109章 報仇第48章 東阿危急第1004章 病危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426章 田豐論道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55章 假借天命第380章 謀兵權第54章 約戰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508章 出巡第928章 拜將第467章 殺羌令第815章 瘟疫風波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870章 驪山腳下第42章 卜己之死第797章 入涼州第892章 陷陣營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304章 曹嵩第433章 袁紹舉動第989章 刺客第165章 天降奇兵第568章 生死鬥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304章 曹嵩第902章 錦囊第727章 始末第936章 水淹虎牢關第558章 張鬆第505章 求情第82章 李儒三策第881章 榮歸故里第732章 第三天第488章 博浪沙第22章 不允盜請第336章 李儒獻策第233章 斬將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923章 對策第19章 名揚州郡第773章 破劍閣第221章 試探第531章 驚天之言第442章 三大發明第245章 大捷第312章 義釋韓遂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571章 文昭領兵第495章 父與子第1章 魂入漢末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799章 陳沫第260章 分歧第284章 旭之志第488章 博浪沙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332章 書信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821章 諸葛亮第957章 鬥陣(下)第427章 遷徙人口第65章 譁變第474章 意欲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