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袁尚滅亡

長安城內,張燈結綵,節日的喜慶氣息十分濃烈。

陳旭倚靠在庭院內的大樹底下,喃喃自語:“元興七年已經到來,經此一役,諸侯應該再無進取之能。”

“只是可惜了孝直與張任。”

法正非常年輕,陳旭還想要自己百年之後,讓法正輔佐陳政。

卻沒想到,法正終究沒有逃脫短壽的宿命。

“主公!”

陳旭正在暗暗傷懷的時候,忽然聽見了典韋的聲音,不由將腦袋轉了過去。

“兄長喚我何事?”

典韋道:“主公上奏的事情陛下已經應允,下詔追封法正爲翼侯,追封張任爲忠義侯,二人爵位由他們長子繼承。”

聽到典韋的話,陳旭臉色才舒緩了很多。

逝者已矣,在這個亂世中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陳旭不能讓二人活過來,只能爲他們爭取好處,讓他們的後人可以繼承這份榮耀。

是以,回到長安沒多久,陳旭就向天子表奏,要求冊封兩人爲翼侯與忠義侯。

陳旭點了點頭,道:“善待他們後人,若其中有才華者意欲出仕,可以給他們大開方便之門。”

“忠臣之後,自當能得到應有的補償。”

典韋轟然應喏,當即下去傳達命令。

目送典韋離開以後,陳旭又將吳迅叫來,說道:“阿迅在我身旁歷練許久,也是時候獨領一軍了。”

“如今戰事停息,數年之內恐怕不會再動刀兵,你正好可以接管一彪人馬,好在這些人中確立自己的地位。”

吳迅臉色大變,急忙跪伏於地,說道:“末將願意永遠待在主公身旁,當作一員親兵。”

陳旭急忙上前將他扶了起來,撫其背曰:“讓你一直充當親兵,豈不有些屈才?我看着你長大,知道你的能耐,統領一軍絕對沒有問題。”

“阿迅莫要再推遲,明日就離開這裡,前去領兵鍛鍊吧。”

吳迅還想再說什麼,可他也知道陳旭的性格,最終只能默默無語,只是眼中卻露出不捨之情。

陳旭牽着他的手,笑着說道:“又不是見不到我了,何故露出此等小兒姿態?”

吳迅有些哽咽的說道:“我擔憂主公安危。”

陳旭欣慰的看了吳迅一眼,說道:“天下之間能殺我者有幾人?更何況,有國輔兄保護,阿迅完全不用擔心我的安危。”

吳迅最終還是沒有繼續充當親兵,這是他看着長大的孩子,陳旭不可能讓吳迅一直被埋沒。

過完年以後,關中再次忙碌起來,關中文士也有些焦頭爛額。

雖說前番那場戰爭,關中軍力挫幾路諸侯,自己傷亡也不小,特別是益州之地,更是如此。

以益州現在的兵力,根本不能掌控全局,一定要重新徵兵才行。

只不過當初司馬懿用計,留下了將近五萬的荊州軍,很多荊州士卒爲了食物,都投降了。

這些人如果安頓不好,將會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相反,若是能夠將他們成功洗腦,益州就能輕而易舉得到五萬士卒。

好在益州有司馬懿,陳旭倒也沒有太過擔心,相信經此一役之後,司馬懿也慢慢成長了起來,完全能夠獨當一面。

除此之外,那些從兗州遷徙來的百姓,現在也讓陳羣焦頭爛額。

這個冬天爲了將百姓們安頓下來,官府花費了太大的代價,府庫中的錢糧都有些捉襟見肘。

最爲重要的是,這些百姓並非自願遷徙,對於陳旭並沒有多少擁戴之心,心中反而有些仇視。

很多人對於關中政策並不領情,這不由讓陳羣安頓百姓的難度,上升了好幾個檔次。

若是不能讓百姓歸心,恐怕這些百姓不但不會成爲關中助力,反而會成爲禍亂之源。

這一日,陳羣前來面見陳旭,道:“主公擄掠的百姓太多,雖然河南尹與河內郡兩郡,勉強能夠將他們安頓下來,田地卻也會顯得有些緊張。”

“最爲重要的是,這兩個郡中百姓,幾乎都不怎麼擁戴主公,若是有人在暗中煽動個,恐怕會釀成大錯。”

“愚以爲,應當將這些百姓分散遷徙到其餘郡縣,這樣既能加快融合速度,也能將他們分化,引起禍端的可能性也會小上很多。”

陳羣的想法很簡單。

陳旭治下百姓,對於官府都是十分擁戴,假如把這些擄掠來的百姓,分散到各個地方。

當他們從其他人口中,聽到了對於官府的讚譽之後,在潛移默化之中,很容易就能讓他們對官府產生好感。

而且把百姓分開,縱然有些人心思不純,想要鬧事也沒有可能。

陳旭聞言卻是眉頭緊皺,道:“如此一來,二次遷徙百姓,不僅會讓他們怨聲載道,恐怕還會消耗更多錢糧。”

“這些年關中雖然有了不少家底,也經不住這樣消耗啊。”

百姓們剛剛遷徙到這兩個郡城,雖然還沒有徹底安頓下來,多少有了一個落腳點。

再度遷徙,定會引起百姓們的恐慌。

至於再度遷徙的花費,也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不得不讓人操心。

陳羣卻是說道:“長痛不如短痛,主公若是將這些百姓,全都聚集在河內郡與河南尹,沒有五年時間,絕對不可能得到他們的擁戴。”

“而且還必須保證在五年之內,給予這些人良好政策,他們也沒有被人煽動鬧事,纔有可能讓這些人歸心。”

“如今諸侯並起,日新月異,主公又有幾個五年揮霍?若不能迅速讓這些百姓徹底歸心,又怎會有餘力再攻其餘諸侯?”

說到這裡,陳羣臉色一肅,道:“現在將這些人分散遷徙,雖然短期會引起他們的牴觸情緒,這種牴觸總不會高過被擄掠之時。”

“哪怕會消耗很多錢糧,只要他們能夠早日融入關中,消耗的錢糧又算得上什麼?”

陳羣精通內政,非常清楚人口的重要性。

錢糧沒了可以再創造、生產,人口才是一個諸侯的根基,雖然關中現在剩餘的錢糧不多,可是隻要擠擠,終歸還是拿得出來。

陳旭聞言沉吟良久,這才下定決心,道:“此事全權交由兄長處理。”

陳羣得到答覆以後,也不再過多停留,當即心急火燎離開了,整個關中再度沸騰起來。

目送陳羣離開,陳旭心中也不由微微一嘆。

對於關中,陳羣可謂是盡心盡力,若是換成了其他人,絕對不會做下這等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只不說雙方認親以後,陳羣也歸於陳氏一族,他自然盡心竭力爲陳旭考慮。

關中強,則陳旭強,陳旭強,則陳氏興。

相比起陳旭,陳羣這個漢代土生土長的士人,對於宗族的感情更加濃烈。

至此,關中上下開始發展生產,安撫百姓,徵召軍隊,訓練士卒,根本沒敢有絲毫鬆懈。

雖說幾年之內,關中沒有能力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卻也不能妨礙關中備戰的激情。

就在整個關中,都風風火火投入內政發展的時候,一個消息從北方傳來,卻讓衆人心中驚駭。

卻說當時益州戰事危機,陳旭不得不放棄大好局勢,從豫州撤兵準備馳援益州。

那個時候,本來虎視眈眈牽制袁譚的陳宮,也率領王延、張遼撤退,只有袁尚以及烏桓人,繼續與沮授交戰。

陳宮之所以撤退,乃是覺得袁尚已經佔據整個幽州,又有逢紀、審配二人相助,縱然不能戰勝袁譚,也可以僵持許久。

以袁尚牽制袁譚,消耗冀州的實力,正是陳旭定下來的戰略。

如今這個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陳宮自然不會再耗費幷州錢糧,準備坐山觀虎鬥。

事實上,袁譚撤兵返回冀州以後,與袁尚交鋒幾場,雖然每次都佔據上風,卻始終未能將袁尚擊潰。

雙方之間的戰局,也因此陷入了僵持之中,這正是陳宮樂見其成的事情。

只是讓陳宮沒有想到的是,短短半月之內,幽州卻是風起雲涌,變化之快讓陳宮都感覺宛若生活在夢幻中。

原來,就在袁譚久攻袁尚不下之時,沮授卻向袁譚建議,招降審配、逢紀二人。

袁譚聽見這個建議,自然是滿口拒絕。

先不說能不能招降這兩個人,僅僅使他們背叛過自己,袁譚也絕對不會再收留二人。

只不過沮授勸諫再三,並且曉以利害關係,又有許攸在一旁支持,袁譚纔回心轉意。

得到袁譚許可以後,沮授仍不罷休,反而要袁譚承諾,當審配、逢紀二人投降以後,不僅不能爲難他們,反而要重用此二人。

袁譚也知道現在的冀州風雨飄搖,勢力比起以前減弱了很多,心中雖然不願,終究還是答應了。

只不過,袁譚並不認爲,沮授、許攸能夠說服二人投降。

可是讓袁譚沒有想到的是,沮授、許攸二人喬裝打扮,冒險前去袁尚營中游說審配、逢紀,居然成功了。

沮授與審配都是冀州名士,以前雖然有所矛盾,卻早就握手言和,關係十分親密。

許攸與逢紀乃是同鄉,都是荊州南陽人氏,私交也是很好。

當審配得知故人前來拜訪的時候,還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可是當他看沮授以後,不由大驚失色。

審配差點直接將沮授抓起來,而後獻給袁尚,只不過礙於往日情誼,倒也沒有那麼做。

審配將下人支走,當即問道:“公與何以如此大膽,敢孤身進入營中,就不怕我將你捉住獻給三公子麼?”

聽見了審配對於袁尚的稱呼,沮授臉上不由浮現出了笑容,說道:“我知道正南爲人,纔敢孤身前來。”

看着沮授一臉篤定的樣子,審配也只是苦笑幾聲,問道:“公與此來所爲何事?”

沮授當即正色道:“正南可知南方局勢?”

審配道:“公與試言之。”

沮授道:“陳文昭幾乎攻下整個兗州,將兗州境內人口擄掠一空,後來又斬殺兩員曹軍上將,聲勢駭人。”

“不僅如此,其子陳政又在益州斬殺龐士元、張益德,八萬荊州軍幾乎折損殆盡。”

說到這裡,沮授臉色非常凝重,說道:“正南可知,這到底意味着什麼?”

審配沉默許久,說道:“陳文昭大勢已成,諸侯難以抵擋。”

沮授深深嘆了一口氣,道:“我知主公繼承冀州以後,因爲以前之事對於正南破有偏見。”

“只不過,我卻知道正南忠於袁氏,絕對不願看到袁氏覆滅。”

“陳文昭分裂冀州,使得主公與三公子內耗不斷,這種簡單計策正南不會看不明白。”

“我也知道,正南投奔三公子,實屬無奈之舉。”

“可是正南有沒有想過,再這麼消耗下去,根本無需陳文昭出兵,冀州早晚都會崩潰,老主公留下的袁氏基業,也會轟然倒塌。”

“難道這種情形,就是正南願意看到的結果麼?”

審配聞言沉默不語,只不過臉上卻露出了痛苦、掙扎之色。

沮授見狀心中一喜,繼續趁熱打鐵說道:“主公經歷過兗州戰事,已經成熟了許多,深知如今的冀州勢單力薄。”

“你二人離去相助三公子,主公非但沒有心懷怨恨,反而有愧疚之心。”

“主公曾經對我說過,若非自己緣故,又怎會讓正南與元圖離開?”

隨後,沮授更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誘之以利,終於說動了審配。

事實上,沮授之所以能夠成功,乃是因爲審配忠於袁氏,他也知道如果繼續這麼僵持下去,袁氏早晚都會滅亡。

而且這段時間,袁尚的所作所爲,也讓審配有些失望。

掙扎再三以後,審配終於下定決心,準備再次投奔袁譚,相助袁尚守住冀州基業。

許攸那邊,由於兩人私交緣故,再加上袁譚的許諾,說服逢紀更加容易。

就這樣,審配、逢紀二人臨時反水,在一場戰爭中直接設計,讓袁譚生擒了袁尚,烏桓騎兵也逃回幽州東部。

至於郭圖與鞠義,卻在陣中被殺。

只不過審配、逢紀二人,卻要求袁譚留下袁尚性命,袁譚雖然心中不願,卻也不敢再寒了兩人之心。

袁尚被俘以後,幽州很快就被袁譚平定,袁譚也信守承諾,開始重用審配、逢紀。

至於袁尚,卻在幽州被袁譚佔據以後,自刎而死。當然,袁尚真正的死因,卻是不得而知了。

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603章 孫尚香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54章 約戰第565章 密謀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579章 馬騰降陳第639章 李代桃僵第110章 議事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189章 處置俘虜第160章 中平三年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482章 羌人報復第598章 戰國翻版第521章 塵埃落定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260章 分歧第37章 戰利品私有第752章 高順來援第894章 決戰日第970章 攻破薊縣第982章 子殺父第623章 逃命第611章 三問第113章 渡河第802章 狼煙第345章 面聖第226章 百態第464章 屠夫段熲第254章 詐死第299章 大婚第835章 天佑巴郡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274章 安心第549章 水淹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474章 意欲撤兵第438章 潁川陳氏第933章 狙擊戰第930章 郭嘉謀呂布第135章 趙家村第538章 張飛激將第291章 戰鼓響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47章 黃巾再起第339章 船毀第737章 餘波第347章 毆打公卿第241章 殺意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23章 擊賊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481章 春耕第400章 殺妻爲食第107章 身亡?第995章 袁譚人頭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886章 打回東郡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32章 賊兵來犯第389章 殺貴妃第756章 碾壓第555章 三月之約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853章 陳駿第888章 連克五郡第293章 各顯神通第818章 冊立新君第915章 袁尚滅亡第631章 違抗軍令第600章 魯肅(上)第811章 滅族第651章 朝中風波第879章 酷吏第670章 計賺徐晃第59章 殤第57章 驚變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11章 訛詐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513章 隱情第214章 苦衷第746章 離別第814章 婚事(下)第920章 孔明之策第899章 解惑第127章 一觸即潰第172章 放風箏第811章 滅族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971章 逢紀身死第362章 陷陣第214章 苦衷
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603章 孫尚香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54章 約戰第565章 密謀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579章 馬騰降陳第639章 李代桃僵第110章 議事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189章 處置俘虜第160章 中平三年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482章 羌人報復第598章 戰國翻版第521章 塵埃落定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260章 分歧第37章 戰利品私有第752章 高順來援第894章 決戰日第970章 攻破薊縣第982章 子殺父第623章 逃命第611章 三問第113章 渡河第802章 狼煙第345章 面聖第226章 百態第464章 屠夫段熲第254章 詐死第299章 大婚第835章 天佑巴郡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274章 安心第549章 水淹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474章 意欲撤兵第438章 潁川陳氏第933章 狙擊戰第930章 郭嘉謀呂布第135章 趙家村第538章 張飛激將第291章 戰鼓響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47章 黃巾再起第339章 船毀第737章 餘波第347章 毆打公卿第241章 殺意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23章 擊賊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481章 春耕第400章 殺妻爲食第107章 身亡?第995章 袁譚人頭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886章 打回東郡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32章 賊兵來犯第389章 殺貴妃第756章 碾壓第555章 三月之約第739章 文丑受死第853章 陳駿第888章 連克五郡第293章 各顯神通第818章 冊立新君第915章 袁尚滅亡第631章 違抗軍令第600章 魯肅(上)第811章 滅族第651章 朝中風波第879章 酷吏第670章 計賺徐晃第59章 殤第57章 驚變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11章 訛詐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513章 隱情第214章 苦衷第746章 離別第814章 婚事(下)第920章 孔明之策第899章 解惑第127章 一觸即潰第172章 放風箏第811章 滅族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971章 逢紀身死第362章 陷陣第214章 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