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方攸論儒道

陳旭等人剛剛進入稷下酒肆,就看見論戰臺上站着一人,此人已過不惑之年,一襲青衫,相貌堂堂。

“咦,這不是名士方攸麼?”

陳旭看見此人,不由輕聲低呼了起來。

方攸雖然沒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是一個名士,而且在太學傳統分院擔任導師,影響力比較大。

一般來講,像方攸這樣有身份、有名望之人,並不會在論戰臺上與他人脣槍舌戰。

就連陳旭也沒想到,方攸此次會在臺上慷慨陳詞。

也怪不得,今日會有如此多人聚集在稷下酒肆了,單單是方攸這個名士,就有很大的號召力。

“儒之名蓋出於需。”

“需者,雲上於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知禮儀,曉仁義,互敬互信,微言大義,重義輕利,格物致知。”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爲最高。”

方攸昂然站在高臺之上,一開始就概述了儒家的出處、主張思想。

雖然只有寥寥數句,卻也可以看出,此人對於儒家理解極其深刻。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大漢儒學就開始昌盛,哪怕這些年來關中文學興起,思想碰撞,也無法掩飾儒家獨大的局面。

縱然是如今的稷下酒肆之內,仍舊有許多尊崇儒家的士子,他們聽見方攸之言,當即臉色肅然,而後大聲叫好。

方攸卻是寵辱不驚,仍舊揮灑自如,侃侃而談。

“人間有大愛,天地有大仁。”

“尊崇長輩,孝敬父母;爲官清廉,躬身愛民;人有自知,恪盡本分,以上種種,皆爲仁義。”

“衆人之間,因敬而信,因仁而大愛天下,忘卻私我。”

“如此,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若爲人子,則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說到這裡,方攸卻是停頓了一下。

稷下酒肆亦是鴉雀無聲,許多儒士看向方攸的眼神,更是充滿了崇敬之色。

儒家有許多主張,其中根本卻是仁、義、孝、禮、智、信。

雖說這個時代儒學昌盛,可仍舊有許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許多經學亦是感覺渾渾噩噩。

今日方攸寥寥數語,卻不停闡述着儒家思想,使得許多人聽得如癡如醉。

環顧衆人一眼,方攸正色道:“所謂孝道,並非單純指贍養父母。”

“孔聖人有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與父母相處,若不能敬之,與養狗養馬有何區別?以誠待之,以心愛之,尊之敬之,不違長命,方爲孝道。”

聽見方攸如此情深意切的闡述,稷下酒肆之中,許多儒士當即臉色一肅,也不喧譁出聲,只是躬身向臺上行禮。

方攸停頓了一下,待衆人安靜下來以後,再次開口說道:“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時光輪轉,萬物興衰不可估量也,唯有過往史料,以爲定數。”

“不通史料,則無歷史,若無歷史,便無文明;我輩當謹遵聖人之言,編修史料,述而不作,實事求是。”

方攸闡述的這條理論,也是孔子的一種治學方式。

那就是在編修史料的時候,要‘述而不作’,免得因爲個人情感因素,而誤導後人。

也正是這個思想的出現,才使得許多朝代的史官,哪怕被皇帝壓迫,仍舊敢於實事求是。

甚至於,有些朝代因爲皇帝想要美化自己,接連處死幾個史官,都未能得償所願。

這一條信義,也就讓很多史官‘寧爲蘭摧玉折,不爲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哪怕把屠刀架在他們脖子上,史官也堅持要說真話,不說假話。

不得不說,這種史官無疑是爲人所敬佩,而這些史官的出現,與儒家主張的思想分不開關係。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

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爲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

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

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統治下,史官們卻是屢遭厄難。

饒是如此,仍既有許多史官前撲後繼,爲後人留下了一段真實的歷史。

起初,史官會跟隨在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皇帝本人卻沒有資格查閱史官的記載,更是無權干預史官。

這種制度,很大程度上也就保護了史官的安全,史官所記載的史料,可信度也非常大。

然而,這種制度在唐朝李世民時期,卻被打破了。

至此以後,帝王閱著並非罕見之事,卻使得歷史逐漸朝着扭曲的方向發展,後人所知道的歷史,許多也被粉飾過。

從那以後,史官被逼迫者越來越多,縱然有些人秉承儒家思想,秉筆直言,終究還是有人屈服了。

方攸不停闡述着儒家思想,哪怕是許多仰慕其他學說的士子,此時也也聽得如癡如醉。

就連臺下的陳旭,亦是暗暗點頭。

雖說後世經過五四運動以後,儒學徹底沒落,甚至很多儒家思想都被人們所摒棄,認爲這是妨礙文明發展的糟粕。

然而,儒家能夠在華夏延續那麼多年,而且孕育出瞭如此燦爛輝煌的文明,又豈會真的毫無用處?

陳旭來自後世,思想本就十分開放,能夠包容任何一家學說。儒家許多方面的主張,陳旭認爲都有很大價值。

方攸站在論戰臺上,面對衆人敬仰的目光,仍舊臉色平和。

忽然之間,他話鋒一轉,開始宣揚起了儒家的治國之道。

方攸前面講訴的東西,雖然也是儒家思想,卻只是一些衍生品,儒家真正與其他學說激烈爭鬥的原因,還是因爲治國之道。

這個時候的方攸,一改前面的風淡雲輕,眼神變得銳利了許多。

“孟子云: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

“君王當政,當施之以仁,百姓爲貴,君若不愛民,民何以忠君之事?”

“君王以仁政,百姓自歸心,天下大同有望矣。”

方攸慷慨陳詞,闡述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許多儒士更是轟然叫好,出言附和。

待衆人平靜下來,方攸再次說道:“荀子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方攸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朝無諍臣,則不知過也;國無達士,則不聞善也。”

“吾輩儒士,當忠君愛國,倡導孝義。然而,若道與忠有衝突,義與孝有矛盾,我們雖然推崇忠孝,卻更愛真理!”

聽到這裡,陳旭卻是渾身一震,不可思議的盯着方攸。方攸的一句話,讓陳旭想起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當亞里士多德,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哲學體系,否定了許多他老師的觀點以後,很多人都對亞里士多德指指點點。

亞里士多德卻是坦坦蕩蕩,對着衆人說道:“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這一句話,雖然與方攸之言有所不同,其中意思卻是一樣。

本來依照後世的影響,陳旭覺得儒家思想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這種極其霸道的集權思想,完全是腐化民智,是君王統治百姓的畸形產物。

可今日方攸的一番話,卻讓陳旭感到有些不可置信。

無論是孟子‘民爲貴’的思想,還是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這種追求真理,追求義的思想,都絕對值得人敬佩。

“如此開明的思想,真的是被許多後人所詬病的儒家麼?”

這一刻,陳旭有些迷茫了。

如果儒家思想,真是按照方攸所言這般,那麼這種思想絕對是華夏民族的精粹,而不是什麼糟粕。

其實陳旭有所不知,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種說法,完全是後世之人曲解儒家思想罷了。

這些話,根本沒有出現在儒家理論之內,而是由孔子的一番言論演變而成。

原文乃是: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乍一看來,這句話也的確是要求臣子忠於君主,然而前提卻是君主以禮待臣子。

孔子把‘君使臣以禮’放在最前面,言下之意也就是:君若使臣不以禮,則臣事君不以忠。

君臣之道乃相輔相成,不可能是臣子單方面付出忠誠,而君王卻沒有給臣子應有的尊重。

不僅是孔子,孟子也有這種思想。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以上的那句話,正是出自孟子之口。

事實上,漢代名士以及武將,幾乎也都秉承了這種思想,這種精神也一直在漢代蔓延。

如果君主厚待臣子,而臣子卻背叛君主的話,此人必會遭到天下人的口誅筆伐。

與之相反,如果君主寡待臣子,臣子爲此轉投他人,卻根本沒有人會說些什麼,反而會稱讚此人有眼光。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也就是這個道理。

許多臣子,也會因爲君主的知遇之恩,而獻上自己所有,就如同諸葛亮、郭嘉那般,死而無憾。

不得不說,漢代的一切一切,都沒有擺脫儒家思想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很多都是正面的。

哪怕來自於後世的陳旭,接觸到這種思想以後,也會感覺震撼與折服。

可是孔孟的思想,卻隨着時間的流逝,而不停被人改變。

到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董仲舒就在孔子的思想上,做了些許改變: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爲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爲不孝。

董仲舒的所作所爲,乃是爲了穩固皇權。

饒是如此,也沒有做得太過分,只是在道德上約束臣子。

董仲舒的說法: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爲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爲不孝。

另一種說法乃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後面一種說法,完全是歪曲了儒家學說,遍觀儒學經典,都查不到有過這句話。

當然,陳旭對於儒家學說並不十分了解,所以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只不過方攸所闡述的儒家思想,卻讓陳旭感覺耳目一新。

也讓陳旭本人,對於儒家有了更爲客觀的認識。

深吸了一口氣,陳旭轉頭對司馬朗說道:“今日聽聞仲籍先生一番話,勝讀十年書啊。”

仲籍乃是方攸表字,陳旭口中的仲籍先生,自然就是論戰臺上的方攸了。

司馬朗亦是正色道:“仲籍在儒學上的造詣,也算得上是非常之高了,能夠說出這麼一番言論,亦難能可貴。”

說到這裡,司馬朗看了陳旭一眼,有些欲言又止。

陳旭看出司馬朗有話要說,當即道:“伯達有話但說無妨。”

司馬朗沉吟半晌,卻是說道:“我觀主公往日舉動,好似對於儒家並不十分推崇,其實儒家許多思想,都乃世間精粹。”

陳旭嘆了一口氣,點頭道:“以前是我太過偏激了,儒家既有精粹,關中自然要使用此法。”

“只不過,相比起一家獨大,我更願百家爭鳴,思想碰撞。”

“不然的話,當一種思想統治一個國度之後,隨着時間的流逝,思想總有僵化、變質的時候。”

“唯有不停競爭,各種思想才能更加完善,儒家雖好,卻不能一家獨大。”

司馬朗張了張嘴巴,可是看到陳旭臉上的堅定之色,卻也沒有繼續開口。

而此時,方攸的言論已經進入了高潮。

他揮舞着手臂大聲喊道:“主公若尊崇儒家,推廣仁政,使得百姓歸心,則天下必定!”

“採!”

稷下酒肆裡面,許多儒士情緒激昂,站起身來大聲叫好,很多人甚至袒胸露乳,盡顯狂士風采。

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828章 既生旭,何生操第236章 以工代賑第682章 不安第861章 諸侯盡稱王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598章 戰國翻版第81章 董卓第643章 縱論天下第96章 末路第275章 出巡第191章 名將來投第482章 羌人報復第684章 拋磚引玉第394章 被圍襄城第565章 密謀第984章 楊樹下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659章 誣陷第508章 大開眼界第101章 詭異第376章 奇蹟第78章 折服第574章 欲襲南鄭第412章 獻策第552章 韓莒子第9章 毀田第594章 豫州劇變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370章 詐城第729章 直撲常山第700章 故技重施第925章 改名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275章 出巡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453章 張遼至第151章 兄妹相見第44章 一病不起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534章 憂慮第26章 易首邀酬第213章 平定西河第547章 渡河第879章 酷吏第28章 返鄉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700章 故技重施第111章 民心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757章 針尖麥芒第81章 董卓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497章 衝突第88章 矛盾論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216章 內亂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73章 暴走第534章 憂慮第688章 追擊第695章 江州之戰第514章 真實鄭屠第152章 田豐激將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498章 各爲其主第947章 大破周瑜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977章 喜得周瑜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66章 攻破濮陽第338章 弒帝第292章 湯陳逞威第242章 出塞第177章 人間煉獄第141章 軍營騷亂第556章 玉璽出土第93章 以死脅迫第630章 縱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185章 高順第973章 郭嘉見吳王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252章 密謀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216章 內亂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989章 刺客第1009章 天下一統第114章 田豐第322章 饑荒致所有書友第431章 羣狼噬虎
第781章 慘烈廝殺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828章 既生旭,何生操第236章 以工代賑第682章 不安第861章 諸侯盡稱王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598章 戰國翻版第81章 董卓第643章 縱論天下第96章 末路第275章 出巡第191章 名將來投第482章 羌人報復第684章 拋磚引玉第394章 被圍襄城第565章 密謀第984章 楊樹下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659章 誣陷第508章 大開眼界第101章 詭異第376章 奇蹟第78章 折服第574章 欲襲南鄭第412章 獻策第552章 韓莒子第9章 毀田第594章 豫州劇變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370章 詐城第729章 直撲常山第700章 故技重施第925章 改名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275章 出巡第171章 子龍鋒芒第453章 張遼至第151章 兄妹相見第44章 一病不起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712章 徐庶登場第534章 憂慮第26章 易首邀酬第213章 平定西河第547章 渡河第879章 酷吏第28章 返鄉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700章 故技重施第111章 民心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757章 針尖麥芒第81章 董卓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497章 衝突第88章 矛盾論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216章 內亂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73章 暴走第534章 憂慮第688章 追擊第695章 江州之戰第514章 真實鄭屠第152章 田豐激將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498章 各爲其主第947章 大破周瑜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977章 喜得周瑜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66章 攻破濮陽第338章 弒帝第292章 湯陳逞威第242章 出塞第177章 人間煉獄第141章 軍營騷亂第556章 玉璽出土第93章 以死脅迫第630章 縱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185章 高順第973章 郭嘉見吳王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252章 密謀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216章 內亂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989章 刺客第1009章 天下一統第114章 田豐第322章 饑荒致所有書友第431章 羣狼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