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長寧公主

回了宮,又裝模作樣的養了十天病,崔皇后的身體早恢復了,由於養病而停止的消遣活動,又漸漸恢復了。清早起牀是習字,鶯燕啼鳴,香風滿袖,自是心神皆清,納蘭忽然想到多時不見的張太妃,靈機一動:現在是新茶上貢的時候,何不去探望太妃呢!打定主意便對在一旁伺候的蘋兒說:“你去貞淑太妃那,告訴太妃,我午後去叨擾她——象往常一樣。”蘋兒領命高高興興的出去了。

張太妃可以說是先帝最後寵愛的妃子,彈得一手好琴,剛進宮時年紀尚小,象璞玉一樣天真純樸,對太后像對待母親一樣,是真正的恭順敬愛,相對的太后也很喜歡她。太后崩後,她對皇后一如既往的友善。太妃是一名武將的遺孤,可是喜好很文雅,琴棋書畫之外,還愛品茗。所以皇后常去她的寢宮處一起喝茶聊天。皇后要蘋兒傳的話“象往常一樣”的意思是說:我將帶茶點過去,請準備茶具。

慄妃在御花園的駐春亭憑欄而坐,她的侍女燕兒侍立在旁。這對主僕的心情這一陣子可不輕鬆呢。皇上回宮已有一段日子了,卻不曾踏入仁和殿宮門半步,也不曾召幸她以及其他的嬪妃,似乎只一門心思放在皇后身上,在這一點上她比其他的嬪妃更細心、更敏感;她心中的烏雲越來越沉重,就要壓得她喘不過氣了。她決定要探個明白,就帶上燕兒,端上一碗補湯去明德殿請安了。可惜是無功而回,青兒告訴她皇后到貞淑張太妃那了。

現在是暮春時候,繁花落盡,嫩葉舒綠,草長鶯飛,放眼一園子的花木,雖不及百花競放時的風華錦繡,可一片生機蓬勃的景象原也是另一種可愛的,但是慄妃心中卻像寒冬般沉寂……忽然傳來女子的聲音:“快走——翼哥哥——快呀,茶會已經開始了!”

尋聲看去,原來是長寧公主正拉着清河郡王李翼穿過假山後面的□□,看樣子是回她的明和宮去。慄妃不禁笑了——這個長寧,也不是小孩子了,還是這樣不知莊重,哪有做公主的模樣……等等,她說“茶會”!

慄妃一驚,長寧是張太妃的女兒,她所說的“茶會”也就是皇后在場的,然後長寧又把李翼拉去那——李翼!

慄妃笑了。

她確實是位很細心敏感的女人,當隨行的宮人以很疑惑的神情談到皇上狠狠的賞了李翼將軍一個響巴掌時,她很認真的詳細打聽始末,心裡比別人清楚這事情的究竟。現在這個李翼是送上門了——慄妃雙頰一陣發熱,她感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關鍵是如何讓皇上知道。嬪妃不經傳喚是不能到長生殿找皇帝的,怎麼辦呢?可坐着也總不是辦法,於是慄妃站了起來,朝長生殿方向走去。

恭謹守禮這些規矩她一刻也不會忘記——不能貿然闖去長生殿,於是慄妃在通向長生殿的□□來來回回的走着……徘徊半日,直覺得心灰,卻在這時擡頭一看,慄妃不禁喜呼:“天助我也!”——皇上帶了李牧一行人正迎面而來。

慄妃恭立一旁,等着皇上經過——溫和恭順是她的作風。

走到她跟前,聖駕停了下來,受她的禮。又問道:“慄妃在此散步嗎?”

慄妃正擔心皇帝不聲不響的走開,這一問,正中下懷,說:“臣妾到皇后娘娘處問安,不料皇后娘娘到張太妃那了,剛纔……”

“哦……皇后不在嗎?”看來他是正想往明德宮去。

慄妃連忙接着說:“聽說皇后在張太妃那舉行茶會呢,臣妾剛纔還看見長寧同清河郡王一道匆匆忙忙的朝明和宮去了,看來是熱鬧的茶會呢。”

不難發現,一聽到“清河郡王”這四個字,皇帝的臉色就“唰”的變了——慄妃竊喜,想該是恭順的告退的時候;皇帝一擺手,就調頭嚮明和宮而去。

雖是計成,可慄妃心裡又痛又恨,望着聖駕一行的背影,恨恨的咬了咬牙。

明和宮的太監宮女們看到聖駕是一陣的慌亂,李重不耐煩的看看他們,掃視一通殿內,不見太妃,也不見他的皇后,就問:“皇后不是來這了嗎?”

主事的太監聲音有些顫抖,回稟道:“在……在……皇后娘娘是來了……現在正和太妃在那園子裡……”自知口齒不伶俐了,就一邊用手指着後面。明和宮是一處幽靜閒適的宮殿,它的左邊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湖上洲汀、曲橋、亭閣,湖中植蓮養魚,一派江南清景。當初賜給張妃居住,足見皇帝對她的寵愛和憐惜。

原來在園子——李重不言,又大步邁向庭院。李牧他們只能亦步亦趨的跟上去。

這一路,年輕的天子可是心急如焚,極不痛快;這些天來,他自問對皇后已是百般溫存、千般示好了,可就不見皇后有一絲感動,半分回報……那也就算了,如今還舉行什麼茶會,其實是藉機見那個可惡的李翼……他按着只會讓自己更不痛快處想,已是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看見了,人在暢春亭上:

頓頓續續的琴聲是長寧公主弄琴發出的,並非她的琴藝真的如此的差,而是她嚴格的母親正在手把手的一個音節一個音節的教她新曲。教的人認真,學的人也認真,母女倆都沒有發現天子的聖駕正移近。闌干這邊,皇后與李翼相對坐着,說話正說上興致的樣子,也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情況。

越來越近,看到皇后明媚如春風的臉,李重剛纔緊揪着心一下子輕鬆了許多,可再看到李翼分明是一泓深情又熱切的眼神,心底的火又高竄——最膽大罔爲的事莫過於覬覦天子的權位和女人了,而這位年輕風流的清河王爺無疑就是有這份心思的人,即使自知在行動上不可能逾禮,可在眼神上不情願再委屈自己掩飾情感。

李牧一邊走一邊着急,也不知皇上爲何要急急的走這一趟,可他一見皇后正悠然自在的同清河王聊天,全然不知聖駕來臨,這可是失體兼失禮啊!情急之下,李牧大聲喊道:“皇上駕到——”

這一聲像是晴天的一聲雷響,頓時,琴聲斷了,人聲也止了,各人都按自己的身份向天子行禮。李重一愣,纔想到太妃還是長輩,連忙上前向太妃回禮問安。皇后毫無異色地迎上她的丈夫的眼光,像往常一樣是無可挑剔的淺淺的微笑,既媚麗又清澈;她拉起長寧公主的手,對皇上說:“陛下來得正好,趁這個機會來聽聽長寧妹妹的琴藝如何?”

李重先是一愣,是皇后的提議,於是他用一種爽朗的聲音說:“好!”

公主的臉紅了起來,原來兄妹的關係是很疏遠的,做妹妹的對比自己年長九歲的異母皇帝哥哥多有敬畏;如今看見他突然出現,心裡正覺得突兀,一聽皇后還建議自己獻藝,不禁緊張。皇后也體貼她的心思,親切的拉着她坐回剛纔她的座處,輕輕的摟着她的肩,說:“就彈一首清平調吧!”,她深知以公主琴藝,是能彈好這曲子的,爲了使公主放開心,又附在公主耳邊說;“別怕,反正就算妹妹不小心灘錯了,皇上也聽不出來的。”這話果然生效,公主緊繃的臉馬上綻開了笑容。

皇帝已經當仁不讓的坐在剛纔李翼坐的地方,可是皇后沒有回到原先的座位,而是挨着張太妃坐在另一邊。李翼沒有找到機會告退,只能站在旁邊。

公主的琴聲如行雲流水,珠玉落盤,衆人都不禁聽的入神。

聽罷了琴,皇后就向太妃告辭了,於是,衆人就散了。

李重和他的妻子一起從明和殿的正門出來,在殿外的岔路口,一行人停了下來;皇后對皇帝說:“陛下怎麼想到來看望張太妃和長寧妹妹?”

一愣——他不是要來探視太妃或是公主的,他只是想來找她的;

“朕原本是去看看皇后的身體好了沒有的,聽到皇后已經到這了,就過來看看。”

“臣妾的身體早就不礙事了,讓皇上費心了。”

“可朕也不吃虧,來了就聽到長寧彈琴了,想不到公主有這麼好的琴藝!”

“皇上除了看到公主有好的琴藝之外就沒有看到別的了嗎?”——這回李重警惕了,他不解又有些心虛地看着他的皇后。納蘭卻要吊住他的胃口,說:“如果皇上有空,我想請皇上到明德宮細說。”

他當然答應,甚至有些受寵若驚——這是皇后第一次主動邀他到自己的宮殿。

“皇上身爲兄長可記得今年長寧幾歲了?”

“……啊?”顯然是不記得的。

“說起來這也是臣妾的失職,陛下外朝的事這麼忙,一時忘了也是自然的。長寧妹妹今年16歲了——到了該找駙馬的時候了。”皇后嬌笑着,很有一番嫵媚的顏色,又帶幾分孩子般的淘氣。李重竟看得有些迷醉。

“原來皇后說的是這事。是朕的疏忽,那就有勞皇后費神了。”

“這原來就是臣妾的分內事,可原以爲張太妃在,會想着自己找位稱心的女婿,就不勞我張羅的。可太妃早年入宮,長居宮闈,人事久隔,又把這事攤到我頭上了。”

“哦,這樣,要不,讓宗正寺把合適的人選呈上來,讓皇后和太妃挑?”務實之人的務實之舉:找適當的人幹適當的事。

“皇上的考量倒是不錯。可臣妾想,挑駙馬不是公主的意願最爲重要嗎?”崔皇后對於這個妹妹是很憐惜的,作爲先帝留下的最年幼的公主,身份雖然高貴,實質上只是孤孤單單的在這四角的宮牆內長大,陪伴着寡母。所以皇后是真心真意的想爲她挑一個好男人,要全心全意的對待她的,只有這樣才能補償她長期寂寞孤單的生活留下的遺憾。

李重一聽也明白了八分這樣的意思;他也是宮裡長大的孩子,還好他是王子,比公主更有自由,時時可以到外面轉轉,可以打獵、遛馬。另一方面男人都風流好色,三妻四妾,可在私心上又希望自己的姐妹能得到她們丈夫的全部疼愛。皇帝在挑駙馬的時候也儘量會選品德純秀的士官子弟。所以他說:“那按皇后的想法要怎樣選駙馬呢?”

“臣妾覺得公主特別喜歡親近清河王,想必公主就是喜歡象王爺那樣的男子。”

一聽到皇后提到“清河王”,李重心裡就起疙瘩,於是含混不明的“恩”了一聲。皇后繼續說:“所以臣妾就詢問清河王的意見,畢竟他也是兄長,看在他眼裡朝中有那些人可以應選的。”

“哦——”原來剛纔就是在說這事,心中的疙瘩消了一半,表現出願聞其詳的樣子。

“王爺是說了幾個,最後他說自以爲戶部沈侍郎之子門下省錄事沈譽最適合長寧妹妹。王爺他說與沈錄事交往多時,此人確實是一名品貌端正的君子。論及匹尚公主,唯一不足的是他是庶子;可同時這也是一個優點,因爲身受庶出的轄制,所以發誓自己不納滕妾,善待妻小。這樣的好男子,王爺說若是他有親妹妹也要嫁給他。”

年輕的皇帝笑了,想到女人畢竟是女人,儘管他的妻子是一位很聰明的女人——還是很注重兒女私情。一位侍郎的庶子,七品的門下省錄事怎麼說也是配不上一位長公主的。

皇后見他不語只笑,也明白他的想法,“長寧是陛下的妹妹,陛下怕委屈公主是理所當然的。可陛下,不是說‘人以才進,不論嫡庶’嗎?人本身的才華和品德才是要緊的;至於官品低下,辱沒公主,那可以重用他,提升他。而且對於陛下而言,才德以外,大可不論,駙馬高不高貴還不是等於說公主高不高貴,哪有娶了皇帝的御妹還被輕視的道理。”

一番話說得在情在理,盡顯皇家的氣量和驕傲,皇帝不禁眯起眼睛看着他的皇后,一想到這樣一位見識非常的女子也被另外一位自己不能否認其優秀的男子愛慕着,心裡就禁不住泛酸,“說起來,皇后被清河王說動了心、鐵了心,就認定了這位沈錄事做妹夫了?”語氣中有不自覺的帶上一絲不悅和嘲弄——他不是生皇后的氣,他是在生自己的氣,他氣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了,竟產生這樣不理智的情緒。

皇后只當他是嘲諷自己,白了白眼,不動聲色的說:“是動了這心,可這到底是爲公主挑駙馬,臣妾是想明日把沈錄事宣來,也讓公主自己瞧瞧,看她鐘不鐘意——不知這樣做陛下同不同意;當然最後的決定還是由陛下做。”

“看來皇后是拿好主意了。好吧,如果公主喜歡,朕就依你們了。畢竟皇后說的對,做了朕的妹夫,朕就不會讓他受輕視。”說完這話,他看見他的皇后很滿意的微笑——只要你能這樣對我笑,有什麼不能依你的呢?

4.落水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3.遇刺1.金秋壽慶5.長寧公主10.千秋節1.金秋壽慶2.裴中洛13.遇刺5.長寧公主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5.長寧公主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金秋壽慶14.第 14 章4.落水7.芸兒6.沈譽7.芸兒11.崔彥朋7.芸兒13.遇刺10.千秋節2.裴中洛10.千秋節7.芸兒10.千秋節5.長寧公主10.千秋節1.金秋壽慶1.金秋壽慶1.金秋壽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2.裴中洛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1.崔彥朋10.千秋節5.長寧公主11.崔彥朋1.金秋壽慶11.崔彥朋13.遇刺6.沈譽14.第 14 章14.第 14 章1.金秋壽慶6.沈譽11.崔彥朋13.遇刺10.千秋節11.崔彥朋14.第 14 章4.落水11.崔彥朋5.長寧公主4.落水13.遇刺10.千秋節7.芸兒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1.崔彥朋8.情義兩全成佳偶1.金秋壽慶4.落水8.情義兩全成佳偶11.崔彥朋1.金秋壽慶1.金秋壽慶2.裴中洛14.第 14 章7.芸兒7.芸兒4.落水5.長寧公主11.崔彥朋13.遇刺11.崔彥朋10.千秋節4.落水7.芸兒7.芸兒2.裴中洛14.第 14 章8.情義兩全成佳偶7.芸兒
4.落水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3.遇刺1.金秋壽慶5.長寧公主10.千秋節1.金秋壽慶2.裴中洛13.遇刺5.長寧公主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5.長寧公主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金秋壽慶14.第 14 章4.落水7.芸兒6.沈譽7.芸兒11.崔彥朋7.芸兒13.遇刺10.千秋節2.裴中洛10.千秋節7.芸兒10.千秋節5.長寧公主10.千秋節1.金秋壽慶1.金秋壽慶1.金秋壽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2.裴中洛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1.崔彥朋10.千秋節5.長寧公主11.崔彥朋1.金秋壽慶11.崔彥朋13.遇刺6.沈譽14.第 14 章14.第 14 章1.金秋壽慶6.沈譽11.崔彥朋13.遇刺10.千秋節11.崔彥朋14.第 14 章4.落水11.崔彥朋5.長寧公主4.落水13.遇刺10.千秋節7.芸兒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1.崔彥朋8.情義兩全成佳偶1.金秋壽慶4.落水8.情義兩全成佳偶11.崔彥朋1.金秋壽慶1.金秋壽慶2.裴中洛14.第 14 章7.芸兒7.芸兒4.落水5.長寧公主11.崔彥朋13.遇刺11.崔彥朋10.千秋節4.落水7.芸兒7.芸兒2.裴中洛14.第 14 章8.情義兩全成佳偶7.芸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