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

當皇后在牡丹園裡倚欄而坐時已是次年三月,經過了白雪紛飛的冷清冬日,經過了熱鬧歡慶的新年元宵,春暖花開,然後是陽春三月……時序總會如是輪迴反覆——只是豔若桃李的女子漸漸散盡了顏色。

“穀雨三朝看牡丹”——牡丹,年年開滿這一個園子。這是已故天寵公主的園子,因爲公主是三月牡丹花盛開時出生,又特別喜愛牡丹,所以先帝特地讓人造了這個園子,專植牡丹。最近皇后讀到一首詩:

“斷腸東風落牡丹,爲祥爲瑞久留難。

青春不駐堪垂淚,紅豔已空猶倚欄。”

雖然經過這麼多年,她已經心靜如水了,但仍不禁黯然;——尤其是那一句“爲祥爲瑞久留難”,正是公主的寫照。那樣貴重的可人兒,真真正正的用金玉刻鏤、以錦羅包裹的天之嬌女,皇帝賜的封號:“天寵”,意爲“天子的寵兒”。她的夭折就象活生生摘去皇帝的心肝一般,四個月之後,皇帝就隨他的愛女而去了。

牡丹花謝,牡丹花開,可花的主人,那位絕代的少年公主已腐骨黃土,連遺留下來的影跡也漸漸消散;死者已矣,只是還活着的人情何以堪!

三月,除了關於公主,也有關於她自己的故事。

十年前的煙花三月初八,她嫁給了當今的皇帝、那時的六皇子李重。她記得那位十五歲的新娘子在沉甸甸的鳳冠和厚重的禮服的壓迫下,有一點不自在,心中充滿恐慌與不安。她以少女的純真相信皇后姑母和父親爲自己挑選的與自己同歲的新郎倌能實現她對幸福生活的所有期待;可她還是感到慌,覺得有某種東西在逼近,自己無法逃避,無法拒絕。

她坐在新房等候她的新郎,他來了,揭下她的紅頭蓋,她輕輕的看他一眼——她曾見過他,只是他變了,改變的很厲害;真如父親所說的是一位俊秀挺拔的少年。她嬌羞的一笑,因爲對於幸福的期待中的一條一刻間很完滿的實現了——可是……可是她得不到剩下的全部;那一夜得不到,之後也得不到。

幸虧那時她那麼小,還是一派公侯家爛漫千金的模樣,比起彆彆扭扭、有空總要支使她幹這幹那的丈夫,她覺得在迷宮一樣的皇宮裡同表妹天寵公主做伴玩耍纔是人們所謂結婚後新生活的最實在的內容。公主13歲,天真活潑,因爲是皇后的嫡出,又最受皇帝寵愛,其他皇子公主都不敢同她玩耍,現在終於來了位嫂子姐姐,穿戴氣度同自己都十分的相象,一把就粘乎上去。於是倆人像翩翩飛舞的兩隻蝴蝶,在皇宮禁苑中又快活、又自在……

李重婚後不久被冊爲太子,整天被一羣東宮屬官和老師圍着,他的父親急於使他具備一代明君的能力和氣質——他本人是一位懦弱的君主,可對於自己的兒子他有這個野心。所以李重同他的妻子相處的時間很少,況且她也不常呆在東宮,因爲她在皇宮裡有最好的夥伴和很多去處,因爲她不願意呆在這裡任憑他差譴支使;原來只要回到寢宮看到崔納蘭在,李重就用盡機會奴役她:讓她伺候更衣,伺候喝茶、吃飯,天氣越來越熱了,睡覺時還要她搖扇子……雖然伺候丈夫是妻子的職責的道理這位嬌貴的小姐是懂,可她實在覺得自己不該受這樣的罪、勞這樣的神——宮女太監不是多得很?於是她對丈夫說:“你偏要這般支使我嗎?難道我是你的奴婢嗎?”他當然毫不示弱,強詞奪理說:“是,就是!做妻子的都要這樣伺候丈夫的,不信你去問問!”倆人就這樣吵起嘴來,納蘭從未受到這樣的委屈,淚珠簌簌的落下來,可對方是沒有一點憐香惜玉之情的人,毫不心軟,堅持要她做,看到她哽咽着服從的樣子還竟感到無比暢快。

這就是少年時代的李重:他感到父親對他的期望,有意識的避免父親的弱點和錯誤,例如他的父親性情懦弱、耽愛女色、受制於外戚……所以他早熟、剛毅、剋制、雄心勃勃。所以當他看到自己的新娘,在燭光中甚至美好得不真實的樣子;雖然仍帶一團暖暖的稚氣,可眉目間那份光潔雅緻卻分明讓他心頭一動……可他還是剋制自己不對這個姓崔的女人動心,否則他這一輩子就要延續父輩被姓崔的人的控制的命運。

無論如何,初入宮的那段日子還是快活愜意的,現在崔納蘭想那是因爲大家都還活着,團團圓圓的——原來無論是帝皇之家還是尋常百姓,人還活着都是最難成全的。還因爲自己十分年少,不知愁苦。這樣的日子不長,第二年初春,皇宮尚未從新年的喜慶中平靜過來,天寵公主就病了;公主向來很健康,很少生病,可這回一病金玉傾,二月中旬就斷氣了。

痛失愛女,帝后悲痛欲絕。雖然公主是皇后唯一的孩子,可真正無法從悲痛中自拔的卻是皇帝,自從女兒死後鬱痛難解,他原本就不好的身體終於承受不住,病倒了。這是心病,羣醫束手,十月皇帝駕崩——那一年整座皇城都是愁雲慘淡……

失去了兩位最親愛的人,一向堅強的崔太后白了半頭的烏髮,可悲痛之餘她想到的是自己對國家、對皇室的職責。她認爲新主登基,人心不穩,況且皇帝太年輕,沒有治國經驗,只有自己繼續主持朝政,纔有利於穩定人心朝局。於是她象警惕的母鷹一樣,緊緊的把年少的皇帝和皇后收攏在自己的雙翅中——控制、教導、訓練……

這位堅強的寡婦不知道,她基於責任和母性的行爲,對一位極欲大展宏圖的少年造成多大的打擊和壓抑,造成他多深的痛苦和怨恨。皇帝不處理政務,只需跟老師讀書;大臣們討論國事,皇帝只能站在太后身旁;皇帝不接見使臣,只要在國宴上露露面……皇帝不在宮中,出巡遊玩去了,狩獵去了……

同李重一樣需要學習和適應新角色的當然還有他的妻子納蘭。她的太后姑母急於讓她成爲能夠穩穩的掌握後宮的人。

納蘭在一瞬間成熟了許多——失去了同伴,經歷了死亡……所以這時的她目睹姑母、父親和大臣們商議政務,而穿着龍袍卻只能站在一旁的李重,突然明白了他對她的態度和他的某些行爲。於是她諒解了他,憐憫他,想撫慰他……想好好的愛他,也渴望他能愛自己,渴望倆人成爲這座被高高的宮牆包圍的世界裡最親密的夥伴,相親相愛的度過一生。

納蘭對李重開始表現出女性的柔情,盡心盡力的爲他做過去他強迫她做的事;這時候他對她也顯得溫柔敬重,不過並不是爲她的一片柔情所打動,而是屈於崔太后和崔處晦的壓力。他必須每天到明德殿用晚膳,然後留宿。可他依然不去接近皇后。納蘭玲瓏明潔,處子之身,也不會主動去親近男人,倆人小心翼翼、各懷所思的相處在每一個幽靜的夜晚。夏天溽暑,皇后獨個在外間的臥榻上睡,之後覺得這樣自在,而且也開始對李重生氣了,帶一點賭氣的成分,從此夜夜在外間睡了。

明月皎潔的夜晚,天地美好得讓無論多憂愁的人都要心寧神怡。納蘭躺在臥榻上,靜靜的,月光投過重重軒窗帷幄透了進來,就印在臥前,她的目光必定也如這靜靜偷跑進來的月光一樣姍姍可愛。儘管是委屈,儘管暗暗的傷心落淚,卻有一種無怨無悔的幸福的感覺,聽着裡面傳來的輕微、有節奏的鼾聲,她覺得幸福和滿足。

在崔太后管束下的六年就是這樣度過了。啓明6年六月,崔太后在芙蓉苑避暑山莊染病,起初是不要緊的小病,後來竟臥牀不起,七月就去了。最後她對皇帝說:“皇兒成長得如此俊逸又沉穩,只要用心治國,一定能夠成爲一代名君的;我在那邊見到你的父皇,也能無愧了……只是我料不到……沒有把事情安排好……你也許會辛苦些;請善待皇后,善待你的親人、臣民。我很放心你,你一定能夠做得很好的。”李重是心腸很硬的人,這時也不禁潸然淚下。等皇上不在時,太后又輕輕對自己的侄女說:“我很擔心你啊,你以後在宮裡的日子不好過啊!先帝雖然……可到底是厚道之人,皇上不同,他心腸狠,城府又很深——看來你日後只能好自爲之了。記住姑母的話,不要讓任何人傷害你,不要被任何事阻礙你,過自己的生活。”

納蘭頓時感到一陣摧心裂肺的悲傷,因爲在這一刻,她確實感到自己對愛情和幸福生活原本就渺茫的希翼會隨着姑母的離世而消散無蹤,淚珠簌簌的滾落下來。

“傻孩子……做皇后最要緊的是不要期待皇上愛你;早知道,早明白,就不要讓你嫁進宮來……”太后最後表現的慈祥裡帶着她從不曾表現的傷感。因爲她預感到她們姓崔的女人做了三代的皇后,現在終結這種命運的男人出現了。太后的腦袋忽然十分清晰的現出了女兒和丈夫的樣子,她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靜靜的閉上眼睛,到一個她希望不要太累的世界去了。

崔太后的死幾乎等於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無疑是一個大家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此後是崔納蘭人生中最慘烈、最悲痛的時期。

一年後,她的父親崔處晦在無法避免的失勢中鬱鬱而終。臨終之前他甚至已經安排好兒子,也就是納蘭的同胞弟弟離京回老家。樹倒猢猻散,人去茶涼,是不堪忍受,可要接受;他自己要接受,他的兒子要接受,他的女兒要接受,他的親族也要接受——終於脫離太后掣肘的皇帝怎能繼續忍受皇權長期旁落的局面繼續維持,他積極排除異己舊臣,培養自己的心腹勢力,精神抖擻、自信滿懷,正是一條睡醒的飛龍。

納蘭想到不久前姑母對她說的話——不要讓任何人傷害你,不要被任何事阻礙你,過自己的生活。她明白從此以後被單獨留在這高高的宮牆內的自己只能“過自己的生活”了。她的心漸漸的坦蕩,因爲事實上她在過去的六年裡已經在練習坦蕩了。六年了,她無怨無悔的付出太多柔情和愛情——也許是全部了吧。現在她已經空了,並且她也不需要再付出了。

當她終於從情緒上也恢復時,已是皚皚白雪的寒冬,這樣的氣節真是有利於她走出傷痛。天地一片白茫茫,乾乾淨淨,冷冷清清。納蘭倚在宮門前,看着雪花漫天飄落,聽着自己的呼吸聲,心境一片空靈——她終於笑了。

當納蘭決定要一個人生活下去後,卻發現事情比她想象的要好,她還是皇后,她的侍女們仍掌握着宮中的事務,也就是說她仍可以象以前那樣過皇后的生活。她用心的安排自己的時間,重新挖掘一些消遣時間、娛樂身心的事情,很快就感到充滿樂趣,這是連她自己也感到吃驚的事——其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首先,她從來沒有象這樣把身心都投入到只爲自己而生活的狀態,這種輕鬆和灑脫對於她是新鮮愉快的;第二,她之前實在是太累了,總是在付出,暗暗的祈求回報,然後是失望、失望……現在她如釋重荷,心裡反覺得踏實。

再次見到李重時,納蘭見到的是一位華採煥發、春風得意的英俊青年——不帶任何感情去看他時,甚至更覺得他俊美無比、貌若天神。這時的他已經屬於其他一些女人,屬於寧妃……不屬於她,現在她甚至慶幸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他。

他們見面,他的態度和言語表明他對她是有一種只屬於他對她的情義的,那就是他讓她繼續戴着后冠,擁有妻子的名號——這是他對撫養、教育自己的嫡母,也是對她的陪伴和照顧的回報。

崔納蘭,崔皇后,她得到了她應該得到的東西——也是她需要的東西,她生活下去的道路。

10.千秋節10.千秋節14.第 14 章2.裴中洛4.落水5.長寧公主1.金秋壽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金秋壽慶4.落水4.落水8.情義兩全成佳偶7.芸兒6.沈譽7.芸兒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6.沈譽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4.落水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3.遇刺13.遇刺1.金秋壽慶2.裴中洛7.芸兒8.情義兩全成佳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2.裴中洛4.落水4.落水4.落水1.金秋壽慶11.崔彥朋2.裴中洛14.第 14 章8.情義兩全成佳偶2.裴中洛14.第 14 章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1.崔彥朋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0.千秋節14.第 14 章13.遇刺11.崔彥朋8.情義兩全成佳偶13.遇刺1.金秋壽慶8.情義兩全成佳偶13.遇刺2.裴中洛14.第 14 章2.裴中洛7.芸兒10.千秋節2.裴中洛10.千秋節7.芸兒4.落水7.芸兒14.第 14 章5.長寧公主1.金秋壽慶7.芸兒14.第 14 章14.第 14 章4.落水8.情義兩全成佳偶10.千秋節14.第 14 章1.金秋壽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金秋壽慶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5.長寧公主2.裴中洛7.芸兒11.崔彥朋2.裴中洛10.千秋節6.沈譽14.第 14 章1.金秋壽慶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3.遇刺11.崔彥朋7.芸兒
10.千秋節10.千秋節14.第 14 章2.裴中洛4.落水5.長寧公主1.金秋壽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金秋壽慶4.落水4.落水8.情義兩全成佳偶7.芸兒6.沈譽7.芸兒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6.沈譽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4.落水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3.遇刺13.遇刺1.金秋壽慶2.裴中洛7.芸兒8.情義兩全成佳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2.裴中洛4.落水4.落水4.落水1.金秋壽慶11.崔彥朋2.裴中洛14.第 14 章8.情義兩全成佳偶2.裴中洛14.第 14 章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1.崔彥朋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0.千秋節14.第 14 章13.遇刺11.崔彥朋8.情義兩全成佳偶13.遇刺1.金秋壽慶8.情義兩全成佳偶13.遇刺2.裴中洛14.第 14 章2.裴中洛7.芸兒10.千秋節2.裴中洛10.千秋節7.芸兒4.落水7.芸兒14.第 14 章5.長寧公主1.金秋壽慶7.芸兒14.第 14 章14.第 14 章4.落水8.情義兩全成佳偶10.千秋節14.第 14 章1.金秋壽慶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金秋壽慶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5.長寧公主2.裴中洛7.芸兒11.崔彥朋2.裴中洛10.千秋節6.沈譽14.第 14 章1.金秋壽慶10.千秋節3.憶昔:十載華年逐香塵13.遇刺11.崔彥朋7.芸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