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

桓齮兵敗於李牧,始皇帝也要附上責任。他一直強調君主專制,要求權利的統一,卻在秦、趙大戰的時候,放鬆了對秦軍的監管。始皇帝之所以分心,是因爲他對一個男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苦讀書。始皇帝志在天下,平常的愛好就是讀書。他貴爲秦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讀書不是爲了黃金屋,也不是爲了顏如玉,但求治國之大計爾。

秦國不是沒有治世之典,呂不韋辛苦編撰了《呂氏春秋》,集百家之大成,有很多先進的民主思想,甚至適用於現在。奈何始皇帝就是對它不感冒,這不僅僅是出於對呂不韋的厭惡,《呂氏春秋》當中的很多思想,確實不適用於當時的社會。

面對紛亂的戰國,想要天下歸一,必須要有一個強權的**。而《呂氏春秋》完全是呂不韋替自己所做的政治考量,裡面都是重用賢臣,限制君權的典故。他要求君主的權利下放,有德之臣要同君王一起承擔起國家的責任;他要求大臣忠心爲國,不是絕對的忠君,而是要忠於自己的行政職責。

呂不韋雖然沒有喊出“天下爲公”的口號,但是卻反對君主權利集中。他的很多政見對始皇帝來說,都是對王權的挑釁和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急需要一套有體系的理論,對始皇帝的統治地位進行保護和鞏固。

無巧不成書,始皇帝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幾篇名爲《五蠹》、《孤憤》的外國文獻。這些從韓國流入的政見,把始皇帝深深的打動了。

《孤憤》的觀點:萬乘之國的憂患,在於大臣權利太大,千乘之國的憂患,在乎君主親信左右。君主應該牢牢掌握國家的權利,利用法家理論控制好大臣,絕不允許權臣亂國的情況。《孤憤》反對大臣分權太多,否則就會“主失勢而臣謀國”。

始皇帝對這些話太有感觸了,戰國不乏這樣的例子。齊國的田文、楚國的李園,都是此中高手,把國家搞的烏煙瘴氣。就連秦國也有嫪毐、呂不韋這樣的先例,始皇帝看的觸目驚心。

我們再來讀讀《五蠹》,所謂五蠹者,五種蛀蟲也。文章中把儒家學者、帶劍的俠客、危言聳聽的縱橫家、結黨私營的官吏以及投機倒把的商人稱爲五蠹,這些人破壞安定團結,無利於國家發展。有什麼解決的辦法沒有?落腳點就在於王權集中,由君主一個人決定國家的大方向,把任何可能影響政策的因素都破壞掉。

讀完了所有的論文,始皇帝忍不住擊節叫好:“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現在他迫切想知道的事情,就是這些文章都出自何人手筆,不僅文辭華藻優美,而且對政治的理解透徹深遠。如此人才,始皇帝怎麼會甘心不去拉攏?

韓非者,韓國公子是也。這個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高的結巴,正是始皇帝爲之傾心的人物。

韓非博學多才、智謀超凡,精通刑名法術之學。因爲他尊貴的身份、不俗的文化素養,成爲了戰國青年文人崇拜的偶像。他的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在戰國被廣爲流傳。

韓非胸懷鴻鵠之志,一身所學皆爲報國。爲了改變韓國日漸衰微的局面,他曾經多次向韓恆惠王進言,主張韓國變法圖治、明修吏令,親賢臣、遠小人。

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 韓恆惠王妒嫉韓非的才能,怕他成爲把持韓國實權的“四公子”之流,一直在政治上打擊韓非,不給他出頭的機會。韓恆惠王還曾經派遣自己的心腹大臣堂溪公去數落韓非,指責他有狼子野心。

韓非口吃的生理缺陷大家都知道,造成了他不善交流,沉默寡言。在受到莫須有罪名污衊的時候,他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滿,只有拿起憤怒的毛筆,宣泄壓抑的情緒。

韓恆惠王不思進取,任用的都是浮華之輩,不引納人才,不聘用賢能。國家安定的時候,他重用阿諛奉承之人,授以高官厚祿;國家危難的時候他纔想到那些忠心爲國之士,厚此薄彼,早就失去了人心。韓非看在眼裡,訴諸筆上,《孤憤》、《五蠹》、《說難》等等法家著作都是他這個時期的創作。

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韓非在他的文章中書寫着自己的真知灼見,塑造着翩翩於濁世的情懷。雖然自始至終沒有打動韓國的統治者,卻感動了他的敵人始皇帝。

始皇帝急召時任廷尉的李斯覲見,詢問文章的來歷,兩人進行了一場決定韓非命運的對話。

始皇帝滿臉笑意:“廷尉終於來了,寡人今天心情格外的好,正希望與君一訴。”

李斯看到始皇帝興奮異常,混不知是什麼緣由,急忙一個馬屁拍過:“恭喜秦王、賀喜秦王,看到君上雄姿煥發,可推知大秦百姓安居樂業。”

始皇帝對李斯離譜的馬屁並不感冒,淡淡一笑:“廷尉可否猜到寡人因何開懷?”

李斯謹慎起來:“臣不敢胡亂度測,還請吾王賜示。”李斯說瞎話的時候臉不紅、心不跳,他不是不敢猜測,是不敢讓始皇帝知道他在猜測。讓領導知道你隨便琢磨他的心思,那不是提醒領導對你有戒心嘛。

“但說無妨,寡人賜你無罪。”始皇帝也明白李斯的擔心,可他今天似乎就想聽聽李斯的猜測。

迫於無奈,李斯只得張口胡言:“吾王睿智,莫非有了平定天下之計?”

要知道始皇帝已經做了多年的秦王,早就學會了喜怒不行於色,平常的事情根本不可能讓他如此激動,所以李斯做了個大膽的猜測。

“砰!”始皇帝以掌擊案,滿臉笑容的說道:“廷尉真乃寡人知己也,一語中的。”然後笑聲繞樑。

李斯趁着始皇帝大笑的功夫,擦了擦剛纔被嚇出的冷汗,暗叫一聲僥倖,迎合着笑了起來:“君上英明神武,天下唾手可得。”

在這個君臣盡歡的氛圍中,李斯怎也想不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將關係他一生的權勢地位,他究竟會如何應對?

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九十 坑儒案九十四 李斯入甕八十九 焚書案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四十二 處理趙太后九 長平之戰(3)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十三 強大的競爭對手五十四 魏楚大戰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四十二 處理趙太后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九十 坑儒案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八 長平之戰(2)六十四 亡韓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四十一 嫪毐反了十三 強大的競爭對手四十一 嫪毐反了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六十四 亡韓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十 白起功高震主四十六 李斯其人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九 長平之戰(3)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七十五 軍權傾扎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六 包裝嬴異人九十 坑儒案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八十 亡齊六十四 亡韓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一 嬴異人的煩惱九十四 李斯入甕八十 亡齊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八十 亡齊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七十 荊軻刺秦王(3)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九 長平之戰(3)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六十七 亡趙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七十三 荊軻刺秦王終結篇(6)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八十 亡齊九十四 李斯入甕六十七 亡趙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四十一 嫪毐反了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
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九十 坑儒案九十四 李斯入甕八十九 焚書案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四十二 處理趙太后九 長平之戰(3)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十三 強大的競爭對手五十四 魏楚大戰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四十二 處理趙太后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九十 坑儒案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八 長平之戰(2)六十四 亡韓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四十一 嫪毐反了十三 強大的競爭對手四十一 嫪毐反了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六十四 亡韓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十 白起功高震主四十六 李斯其人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九 長平之戰(3)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七十五 軍權傾扎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六 包裝嬴異人九十 坑儒案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八十 亡齊六十四 亡韓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一 嬴異人的煩惱九十四 李斯入甕八十 亡齊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八十 亡齊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七十 荊軻刺秦王(3)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九 長平之戰(3)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六十七 亡趙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七十三 荊軻刺秦王終結篇(6)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八十 亡齊九十四 李斯入甕六十七 亡趙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四十一 嫪毐反了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