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北周軍容

北方即將掀起的大戰暫時放到一邊,南朝則是度過了平靜祥和的一年。

去年幹掉了囂張跋扈的軍部第一人侯安都,沒有引起任何波瀾,風平浪靜地處理了此事。

陳蒨自己都覺得順利的出乎意料。

虧得自己還小心謹慎,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各種準備。

先是在正月壬辰這天。

授平西將軍、郢州刺史章昭達爲護軍將軍,原來的中護軍孫瑒改任鎮右將軍,把京師護軍一營的兵力完全掌握在自家心腹之手。

同時提拔仁武將軍、新州刺史華皎進號平南將軍,讓其夠資格擔任大州刺史。

罷高州隸入江州。

授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高州刺史黃法氍爲鎮北大將軍、南徐州刺史,以觀侯安都對此任命的反應。

然後等到二月庚戌。

足足過了十八日,才以侍中、司空、徵北大將軍侯安都爲徵南大將軍、江州刺史。

庚申,又過了十日,以平南將軍華皎爲南湘州刺史,準備替換徐度回京。

三月辛未。

再過十一日,以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度爲侍中、中軍大將軍,鎮壓京畿,以防不測。

四月乙卯。

以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驃騎將軍、揚州刺史安成王陳頊爲開府儀同三司。

讓統管中軍的親弟弟開府,加強兵權。

然後纔派前軍將軍沈君理前去南徐州,監州事,敦促侯安都赴任。

步步爲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朕容易嗎?

……

至此,陳霸先的舊臣中,能夠擔任方面統帥的還剩一個徐度。

徐度鎮守南皖口時爲自己副將,此人雖嗜酒好博,不拘小節,恆使僮僕屠酤爲事,但在大關節上還是靠得住的。

收拾侯安都之前,徐度的湘州刺史說是秩滿。

呵呵,實際纔剛好兩年,徵入朝中,防備侯安都鋌而走險,他也乖乖領命了。

要是徐度的態度曖昧,拖延着不奉詔回京,朕還未必敢發動。

還有那個威望不足,難以服膺衆將的吳明徹,不妨提拔他做個鎮前將軍,放在朝中做個擺設。

自己的潛邸舊人如到仲舉、章昭達、華皎、駱牙、韓子高等,不是出任吏部尚書等人事要職,就是賦予精銳、委以重任、給予立功提拔的機會。

大局已定,朝中如今唯朕乾綱獨斷。

而地方的割據勢力中,臨川的周迪已經在山裡過上流亡的野人生活。

晉安的陳寶應、留異龜縮於一隅之地,在章昭達的討伐大軍威脅下瑟瑟發抖,想必很快就會傳來捷報。

廣州交州的歐陽頠,那個老頭終於也死了,繼任的兒子歐陽紇沒有他老子的威望,嶺南相隔又遠,暫時寄放他處,過渡一下便是。

等解決了陳寶應、留異、周迪,騰出手來再徐徐削之。

桂州的淳于量是個識相的,屢次主動請求入朝。

那便順應請求,授其中撫大將軍、散騎常侍、儀同、鼓吹如故。

淳于量的所部將帥,大多留戀故土,不願隨同入朝,都寧可逃入山谷。

這樣更好,單身進京沒有黨羽,屆時想怎麼拿捏就怎麼拿捏。

令華皎率兵至衡州界黃洞,前去迎接他,免得尋故拖延。(注1)

各地豪強也逐一削平。

外交方面,北周、北齊都遣使來聘,欲與本朝保持通好。

甚好,坐觀其鬥,我自休養生息。

還有朕的那個親弟弟,回來之後就安分守己。

讓出徵就出徵,凱旋迴來之後沒有派任新職,讓窩着就窩着,成天忙着和他那羣姬妾生孩子,真是個憨厚之人哪。(^_^)

朕讓他給兒子都以“叔”起名,自家兒子都以“伯”起名,以示長幼有序。

他也乖乖聽話,立刻送了二十幾個候選的名字過來。(注2)

瞧這弟弟多老實,再多送他幾個美女,做個太平閒王就好。

陳蒨對當前的形勢滿意極了,唯一遺憾的是,身體感覺有些不適。(注3)

軍事方面也不太給力,六萬多大軍出征都快一年了,章昭達還沒把陳寶應打下來,周迪也還沒抓到。

之前侯安都討伐留異,兵不過兩萬,時間才用了三個月,沒見打成這樣啊。

算了,臣下的能力是次要的,重在忠誠聽話,再給他們些時間吧。

……

天嘉五年,九月。

周迪收集舊部,復出東興嶺。

宣城太守錢肅鎮守東興,舉城投降。

假節、都督吳州諸軍事、仁威將軍、吳州刺史陳詳爲都督,率水步討伐周迪。

官軍至南城,與周迪相遇,行軍途中倉促應戰,指揮又不得力,大敗。

主帥陳詳和虔化侯陳訬、陳留太守張遂戰死沙場。

周迪的聲勢重振。

……

使持節、都督南豫、北江二州諸軍事、鎮南將軍、南豫州刺史周敷率所部擊之,至定川,與周迪對壘。

周迪欺騙周敷道:”吾昔與弟戮力同心,豈會相互傷害!今願伏罪還朝,因弟披露心腑,先乞挺身共盟。”

周敷相信了舊日老上級的話,就在登壇準備盟誓之時,被周迪背後一刀砍殺。

周敷啊,朕說你怎麼跟侯安都一樣,那麼容易上當受騙呢?

周迪的聲勢大振。

……

十一月。

以左衛將軍程靈洗爲都督、中護軍,從鄱陽別道攻擊周迪。

周迪大敗,全軍覆沒,又與十餘人逃竄于山穴中。

關鍵時候,還是跟隨先帝的這幫老將才頂得住唉。

……

同月,歷時一年,晉安的戰事終於也有了結果。

年初,陳寶應據建安、晉安二郡之界,在湖邊水陸爲柵,以拒王師。

章昭達與陸子隆各扎一營,韓子高也從安泉嶺來會,諸將中人馬最爲強盛。

章昭達先與陳寶應開戰,不敵,丟下鼓角潰逃。

陸子隆聽聞,率兵來救,大破陳寶應,奪回了章昭達丟失的羽儀甲仗。

章昭達初戰失利,據陳寶應的上流,命軍士伐木帶枝葉爲筏,設拍杆於其上,綴以大索,相次列營,夾於兩岸。

陳寶應數次挑戰,章昭達都是深溝高壘,按甲不動。

這一等就是大半年。

終於等到了暴雨,江水大漲,章昭達順流放筏,衝擊陳寶應的水軍營寨,發拍猛擊,水柵盡破。

章昭達又出兵攻其步軍。正要開戰,恰逢餘孝頃從海道來到,前軍由程文季率領,乘坐大艦金翅,所向披靡。

諸軍併力攻之,陳寶應軍大潰。

陳寶應逃奔山野,至莆口,與留異一起困窘被執。

其子弟二十人送往都城,不分長幼皆斬於建康市集,唯有留貞臣因爲尚主獲免,賓客皆死。

閩中平定。

至此,南朝建國之初的地方割據勢力,只剩下周迪還流竄于山間,尚未伏誅。

-----------------

十月長安歌不歇,如今侯勝北的耳中,聽到的卻滿是金鼓之聲。

就在南朝的軍隊在閔中的丘陵水澤之間苦戰的時候,他重新踏入了闊別一年多的軍營。

風帶涼意,片片落葉,地面如同鋪了一層金黃甲片。

馬作的盧,弓如霹靂,沙場秋點兵。

侯勝北作爲客將,陪同那羅延,屬於其父柱國大將軍普六茹忠的部隊序列。(注4)

一日歡飲,那羅延說起即將出徵。

他深表遺憾,不能陪着一同上陣,祝那羅延旗開得勝。

經歷過之前的患難,那羅延不疑有他,哈哈大笑說那還不簡單。

這次和北齊作戰,侯兄弟不妨隨軍,咱們一起痛揍那幫關東人。(^_^)

侯勝北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下來,聲言正好見識一下北周軍容之盛。

最早的八柱國已經凋零大半,如今的二十四開府之中,隸屬於普六茹忠的有四個,每個開府下轄兩個儀同,每個儀同領兵千餘人,所以主力爲八千府兵。

加上所轄六州廂散和羌、胡內附之兵,軍力達到一萬五千。

深吸一口帶着西北獨有黃土氣息的新鮮空氣,侯勝北覺得相比起案牘文書和酒宴佳餚,還是金戈鐵馬來得更爲親切。

他仔細觀察這支部隊。

左右兩翼是各州郡徵集的廂兵,從徵的羌胡騎兵在最外側,作爲遊騎。

陣型雜亂,隊列歪斜,嘈擾不堪。

州郡兵從十餘歲的少年,到五、六十的老人皆有,即便有若干丁壯夾雜其間,也是體格不一,不乏瘦弱矮小之人。

北周承繼北魏,戎服尚黑,若不是這些州郡兵統一着黑衣,簡直看不出像是一支軍隊。

扎黑色頭巾、膝蓋處纏着綁腿,這就是戎服了。

武器裝備多爲木杆長槍,有人持短兵,但是並非統一制式的長刀。一隊百人之中,只有數人揹着弓箭,弩則是一具都沒有看到。

披甲率不到二成,且多爲皮甲,基本看不到鐵甲,偶有幾人持着木盾。

漢武之時,不僅京師有南北二軍,地方州郡兵的人數、訓練、裝備之強,同樣冠絕天下。中央集權,舉國爲兵,所以才能發起對外的大規模征戰。

可惜日益廢弛,到了新莽昆陽之戰,四十二萬大軍竟被劉秀不到二萬所破。

到了漢末,這種畸形的龐大軍力,更是難以維持,產生了兩極分化。

邊郡鎮戍如西涼軍、幽州兵和外族不時交戰,依舊保持實力,其他各州的郡兵簡直就是一羣缺乏訓練的農民。

北魏以六鎮鮮卑起家,以騎驅步,步兵多爲征服的他族營戶和漢軍,本就不重視步軍。

北周建立府兵後,抽調精壯良家子加入中央軍,地方州郡兵的素質更是再下一個臺階。

北朝若都是這等士卒,不足慮也。

羌胡騎兵的裝備更是簡陋,盔甲戎裝就不用想了,穿着厚厚翻出毛的羊皮襖,有些人在胸口掛了一面護心銅鏡。

寥寥數人,披着不知從哪裡獲得的皮甲。

木棍削尖做矛,鐵製的槍頭都看不到幾個。弓箭倒是人手一把,挎四袋箭,馬匹也頗爲高大健壯,配有至少一匹從馬,帶二三匹馬的也不少見。

侯勝北稍微看了一下,心中大致有數,將視線轉向中軍主力。

中軍乃是府兵精銳,乍一望去胡漢各半,步騎約爲三比一,六千步兵兩千騎兵。

步兵的方陣排得緊密,騎兵陣形間隔較寬,由於配有從馬,實際數量看起來更多一倍,騎兵方陣的大小,還超過了步兵。

無論步騎,都是陣列整齊,除了戰馬嘶鳴之外,近萬人的隊伍竟是安靜無聲。

騎兵頭戴尖頂兜鍪,中起脊棱,額前伸出衝角,兩側有護耳。身着甲片爲長方形的鎧甲,外罩黑色披風,帶角弓,使長槊,配腰刀。

兩千騎中有二百騎左右的戰馬,戴面罩、護頰板、護脣片,身披魚鱗狀鎧甲,甲片之間以鐵銷連接,活動自如,乃是甲騎具裝。

步兵幾乎全員披甲,這讓侯勝北暗暗心驚。

此前自家的部曲算得南朝軍中精銳,披甲率也不過將將過半而已,當然這也和南方水戰較多,水軍作戰不披鐵甲有關。

普通軍士統一都着黑色戎衣,頭戴宵、身穿鎧、腳著靴、手持長矛和盾牌。除了弓箭和刀具爲自備,其他的裝備,甲槊戈弩,皆由官給,實現了武器的基本統一。

至少三分之一的軍士帶弓能射,每隊配有重弩一,輕弩十。

再仔細看,六千步兵的鎧甲大致分爲三類,兩襠、筒袖、明光,看來北周還做不到完全的鎧甲統一。

兩襠鎧以皮革制之,綴結甲片,肩帶連接胸前背後兩片,空裸肩膀和雙臂,最爲簡陋。

筒袖鎧是皮製札甲,胸部有四排甲片,腰下有四至七排不等的甲片綴成,一路垂至膝蓋。背部亦有甲片,肩脾處有護肩,護肩上綴以長條狀甲片。

明光鎧多爲軍官所穿,堅固耐用。肩上有披膊,護住肩脾和項頸,一圈小釘將鐵甲鉚在護肩的皮革之上。

鎧甲正面分爲左右兩片,各在胸口部位裝有一片圓形護鏡,甲絆在胸前繫結,然後左右橫束,繞到背後。

腰束寬帶,腰下的鎧甲又有五至六排的魚鱗狀甲片,下著寬口縛褲。

高級將領的甲冑則是更爲精美考究,或爲明光或爲筒袖。

甲身以小塊的魚麟紋甲片或龜背紋甲片穿綴而成。裝有護肩,同樣多綴以甲片。

腰束寬帶,下著戰袍。

頭上戴有兜鍪,兩側護耳垂至肩部,綴有甲片,在頜下連成帶狀。

前額正中處下垂,護住眉心,胄頂豎有長纓盔槍,既能防禦兵刃,又不遮擋視野,便於指揮作戰。

那羅延也搞了一套將甲給侯勝北。

見他都不需要有人相助,熟練地穿上,披上二十餘斤的甲冑之後混若無事,絲毫不影響行動,喜道:“侯兄弟不愧出身將門,甲冑一上身,立馬就看出氣勢來了。”

接着用肘搗了搗他胸口,開玩笑道:“看得那麼認真?要不是你我相交已久,都要懷疑你是南朝細作,前來竊取我朝軍情了。”

侯勝北迴過神來,半真半假道:“離開軍營許久,見此雄師感慨頗多,不由走了神。”

那羅延深有同感:“是啊,這次動員了二十萬大軍,我也是首次參加這等規模的戰役。你我同心協力,此番定能立些功勞。”

他隨後又道:“按以往舊例,老爺子在出徵的時候總要講古,可有意思了。你我軍帳就挨在一處,到時候叫上你一起去聽。”

侯勝北面現遲疑之色,猶豫道:“我是客將之身,是否方便?”

那羅嚴擺擺手,表示沒關係:“放心,不涉及軍機。老爺子都快六十歲了,每次一出征,總有一大堆陳年舊事要講給我們聽。聽的人越多,老爺子越來勁。”

侯勝北見那羅延確實是誠心邀請,也就答應下來。

普六茹忠,這位壯年能夠手格猛獸,生撕其舌的勇士。

十年前,僅以輕騎二千突襲,擊敗生擒柳仲禮,盡奪我朝漢東之地。

半日攻陷汝南,擒殺邵陵王蕭綸。

截斷江津退路,把元帝蕭繹逼入絕境死地。

這樣的一員北朝大將,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

可是侯勝北完全沒有料想到,普六茹忠過往的人生軌跡,竟然會和南朝奇妙地交織在了一起。

而這個命運的線團在抽絲剝繭之後,居然又繞不開他心目中的那個傳說。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

《地名對照》

東興嶺:今黎川縣和光澤縣之間之間的山嶺

東興:今黎川縣

吳州:今鄱陽縣

南城:今南城縣

定川:今撫州市臨川區大崗鎮雷坊村

建安:今建甌市

晉安:今福州市

安泉嶺:今衢州市南百里,有泉嶺山,疑爲此處

莆口:今莆田市東南

第8章 冼姨第10章 勝敗一念第70章 拓人脈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66章 孤獨行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93章 返家鄉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69章 那羅延第67章 遇獨孤第17章 蜀地失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71章 姓楊名堅第66章 孤獨行第66章 孤獨行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93章 返家鄉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5章 死氣沉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8章 冼姨第92章 舊友來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23章 下決意第49章 立新帝第8章 冼姨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24章 始從軍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91章 潘氏盼也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2章 十問十答第88章 長安軼事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0章 拓人脈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46章 御前對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8章 冼姨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2章 十問十答第10章 勝敗一念第37章 共飲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9章 赤子心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7章 討南蠻第73章 臥虎初哮第8章 冼姨第70章 拓人脈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19章 赤子心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45章 阿父歸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4章 寶錄初成第25章 初上陣第73章 臥虎初哮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53章 迎世子第20章 入洪流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3章 返家鄉第4章 寶錄初成第67章 遇獨孤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1章 陳頊其人第8章 冼姨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70章 拓人脈第20章 入洪流第67章 遇獨孤第94章 楊白華第59章 平東陽後篇
第8章 冼姨第10章 勝敗一念第70章 拓人脈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66章 孤獨行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93章 返家鄉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69章 那羅延第67章 遇獨孤第17章 蜀地失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71章 姓楊名堅第66章 孤獨行第66章 孤獨行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93章 返家鄉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5章 死氣沉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8章 冼姨第92章 舊友來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23章 下決意第49章 立新帝第8章 冼姨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24章 始從軍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91章 潘氏盼也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2章 十問十答第88章 長安軼事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0章 拓人脈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46章 御前對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8章 冼姨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2章 十問十答第10章 勝敗一念第37章 共飲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9章 赤子心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7章 討南蠻第73章 臥虎初哮第8章 冼姨第70章 拓人脈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19章 赤子心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45章 阿父歸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4章 寶錄初成第25章 初上陣第73章 臥虎初哮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53章 迎世子第20章 入洪流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3章 返家鄉第4章 寶錄初成第67章 遇獨孤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1章 陳頊其人第8章 冼姨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70章 拓人脈第20章 入洪流第67章 遇獨孤第94章 楊白華第59章 平東陽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