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長安軼事

“後來的事情,其實沒什麼好說了。”

普六茹忠有些意興闌珊:“爾朱榮聽聞洛陽變故,放下了手頭其他諸事,飛馬馳傳見魏帝元子攸於長子。”

“魏帝以爾朱榮爲前驅,即日南還。旬日之間,兵衆大集,資糧器杖,相繼而至。”

“而洛陽這邊呢,魏帝單騎而出,後宮侍衛均爲元顥接收,安堵如故。元顥以爲是天意所授,遂有驕怠之志。重要的是,他沒能得到大姓門閥的支持。”

“齊州刺史、沛郡王元欣,就是後來的我朝八柱國之一,本來都打算奉立元顥爲主了。然而軍司、清河崔光韶反對,長史崔景茂等附議,元欣於是斬了元顥的使者。”

“元欣德高望重,入關中之後爲元氏諸王之首。他的態度影響了不少人,襄州刺史賈思同、廣州刺史鄭先護、南兗州刺史元暹亦不受元顥之命。”

“元顥以冀州刺史元孚爲東道行臺、彭城郡王,元孚卻封送其書於魏帝。”

“平陽王元敬先更是起兵於河橋,雖然被很快鎮壓,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普六茹忠說到這裡長嘆一聲。

“我們作爲部下的看得很清楚,元顥高高在上,卻是當局者迷。他的過往賓客和親信之人都受到寵幸,干預朝政大事。又日夜放縱酒色,不體恤軍國大政。”

“更糟糕的是,元顥的器量,在登基之後就完全暴露了出來。”

“廣平內史王老生率侄兒王則來投,因猜疑被殺,王則立刻轉投廣州刺史鄭先護。車騎將軍費穆之前投降,元顥召他來洛陽,詰問勸說爾朱榮發起河陰之變一事,坐罪誅殺。”

“本來就處於弱勢,仍然四處樹敵,如何得以維持?”

聽了普六茹忠的話,侯勝北深深地感受到了“器量”二字的分量。

宇文泰、高歡、陳霸先,能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器量寬宏之輩。而有些人,則是承擔不了王冠之重。

所以假如自己真的手握大權,該不該寬容對待那些仇人呢?一個問題閃過腦海。

侯勝北搖了搖頭,自己又不要成就什麼大業。器量什麼的,根本不是現在考慮的問題。

只是他不由地想道。

陳頊,你的器量會如何呢?

……

普六茹忠可不知道侯勝北在轉些什麼念頭,繼續說道:“元顥既想利用陳慶之,又防備他,彼此之間起了嫌隙,不再戮力同心。”(注1)

“陳慶之對當時的情況很是焦慮,進言道:今遠來至此,未服者尚多,彼若知吾虛實,連兵四合,將何以御之!宜啓奏天子派精兵來援,並敕令諸州把江南之人送來洛陽整編。”

“然而有人勸元顥,陳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制;今更增其衆,還肯復爲人用嗎?”

“涉及大權歸屬,元顥於是不聽陳慶之的進言。他爲了防止陳慶之向蕭衍密奏,甚至上表奏稱河北、河南已定,唯有爾朱榮尚敢跋扈,自己與陳慶之能擒討之。而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

“蕭衍聽了,詔諸軍後繼跟進者皆停於邊境,不得前來。”

“此時洛中南兵不滿一萬,而對岸的爾朱榮率羌、胡則有十倍之衆,號稱三十萬。”

“陳慶之雖然知兵多謀,可是不知朝堂政治。不過,也可能他是不願意觸碰這些事吧。”

普六茹忠也很無奈,純粹的軍人往往會受限於政治,在束手縛腳的情況下與強敵作戰。

“陳慶之做了最後的努力。”

“此前元顥授他爲徐州刺史,此時陳慶之要求前往赴任。元顥不遣,反而責以大義:主上以洛陽之地全相任委,忽聞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謂君欲取富貴,不爲國計,非徒有損於君,恐僕並受其責。”

“提到了蕭衍,陳慶之不敢復言,默默地率部前往北中城,抵禦爾朱榮的大軍。”

“當時河陽三城只有北岸的一城,中潬城與河陽南城都是後來的元象初年所建。陳慶之背靠大河,率寡兵鎮守孤懸北岸的城池,單從他外表,完全看不出竟有如此膽色。”(注2)

“兩軍相持河上,陳慶之三日十一戰,殺傷甚衆。”

“鎮守河心洲的部隊與爾朱榮通謀,打算破壞橋樑,斷絕陳慶之的後路。橋斷是斷了,北中城還是拿不下,爾朱榮一度打算放棄,商議返回幷州,更圖後舉。”

“之前滎陽被俘的楊杲從兄楊侃進言勸阻,聲稱大河數百里中,處處可渡。而伏波將軍楊摽,一族世居馬渚,言有小船數艘,求爲鄉導。”

普六茹忠嘆了口氣:“他就是這次偏師被俘的少師楊摽,此生看來和他難以再見了。”

“爾朱榮命車騎將軍爾朱兆、前軍大都督賀拔勝領千騎,以獨孤信爲前驅,縛材爲筏,自馬渚西硤石夜渡,大破元顥軍,擒其子領軍將軍元冠受,樑將陳思保等。”

“安豐王元延明之衆聞之大潰,河防失守。元顥進退失據,率麾下數百騎南走,爾朱榮奪回了洛陽。”

普六茹忠感嘆道:“見到賀拔勝、獨孤信等六鎮舊人,我也就此迴歸了北朝。”

“爾朱榮因爲有定天之功,加授天柱大將軍,增封通前二十萬戶。北來軍士及隨賀的文武諸立義者加五級,河北報事之官及河南立義者加二級。”

“元顥的下場,就不太美妙了。”

“閏六月二十二日,元顥爲臨潁縣卒所斬,傳首洛陽,從他進入洛陽,還不滿兩月。”

“陳慶之的結局你應該知道,雖然他僥倖逃回了建康,七千白袍卻全軍盡墨。”

шшш⊙ ttk an⊙ co

普六茹忠嘆了口氣:“那位騎將,大概也在洪水中喪了性命吧。”

之後楊忠跟隨賀拔勝出鎮荊州,在獨孤信麾下任都督。

永熙三年,高敖曹、侯景來犯荊州,衆寡不敵。

在他的牽線下,賀拔勝、獨孤信、史寧等一干將領投奔了南朝。

直到三年後,才重新回到了北朝。

然後是沙苑、河橋、邙山,一場場大戰,楊忠屢立功勳,得以賜姓,成爲了北朝最頂尖的那撮武人。

然而他也從青年、壯年、中年,變成了現在的老人。

深感歲月滄桑,世事無常,侯勝北隨軍回到了長安。

-----------------

宇文護比他們更早班師回朝,以無功而返,與諸將稽首請罪,周帝不責。

只是正月初一那天,周帝因庸國公王雄之死廢朝。

三七之後,超拜其子開府王謙爲柱國。

周帝又令荊州、安州、江陵等總管並隸襄州總管府,以同母兄弟,宇文泰第六子,柱國、大司空、衛國公宇文直爲襄州總管。

宇文護沒有阻攔這項任命,可能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寬待,也應該對陛下有以回報纔是。

一場浩浩蕩蕩的舉國征伐,彷佛無聲無息,不見於表。

只有那十萬失去了親人的家庭,纔會記得發生了什麼。

……

對侯勝北來說,親隨多年的張安戰死,是個不小的打擊。

他經常去安慰張泰,四處延醫求藥,治療張泰手臂的箭傷,想要做出補償,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

然而箭瘡雖然癒合了,張泰的右手卻使不上力,提不了重物。

包括楊堅幫忙尋來的好幾個名醫看後,都說傷了筋骨血脈,難以恢復了。

張泰本人對此不甚介意,既然做不得武人,改爲詩書傳家也就罷了,只是兄長戰死沙場,心結一時難解。

侯勝北考慮到他的心情,雖然又是冬去春來,新的一年開始,幾場田獵邀約都推卻了。

楊堅自從那次事件以後,也以侍疾家母牀前的名義,深居簡出,連府門都不怎麼出。

只是楊堅足不出戶,並未斷絕交際,不時會叫他前去作陪,說些家長裡短的閒話。

自從兩人結義金蘭,簡直無話不說,比親兄弟還親。

比如什麼楊三郎娶了周帝之妹順陽公主,宇文氏與獨孤伽羅妯娌不和,搞得他們親兄弟之間也生分起來。(注3)

“唉,不會因爲女人的事,最後兄弟都沒得做了吧?”(^_^)

侯勝北寬慰兩句,引用劉玄德“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觀點,嚇得楊堅趕緊捂住他的嘴。

“慎言!小心被伽羅聽到,今晚大哥我就只有打地鋪了。”

“……”

而楊堅明顯沒有打地鋪,因爲很快獨孤伽羅就懷孕了。

楊堅大喜,他的長女楊麗華五歲,還沒有兒子:“希望這次是個帶把的。”

想到侯兄弟遠離家鄉,生下的孩子還不知是男是女,楊堅說完有些訕訕。

“大哥不必在意,如此喜事,理當慶祝。”

恰好出徵歸來,各位好友故交正好邀來相見。

和李昞有些時日未聚,只聽他毫不客氣地調侃道:“嚯嚯,瞧你高興的樣子,以爲升了柱國哪。”

楊堅此刻心情大好:“大野昞,你已經有了三個兒子,肯定不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啦。”

“可我還想生第四個哩。”

“那我就讓伽羅生五個。”(^_^)

“大野昞,那羅延,你們都是身爲人父,拿生兒子的事情來攀比好嗎?小心傳到兩位獨孤夫人的耳中,後果難以設想啊。”

在大庭廣衆之下,侯勝北還是和原來一樣稱呼楊堅。

“啊哈哈。”

楊堅馬上換了個話題,拉來近處一人:“來,給侯兄弟介紹幾個新朋友。”

他介紹道:“這位是我的大哥,許國公宇文貴之子,宇文忻。”

侯勝北見此人已有四十出頭年紀,逸興橫飛,慷慨豪壯,當下作揖行禮。

“大哥自小精通兵法,和小兒輩玩耍,都是部伍行列之事,十二歲就能左右馳射,驍捷若飛。他十八歲討突厥,二十四歲從韋孝寬戰齊神武於玉璧城,那時候我們都還是毛孩子哩。”

那人聽楊堅這麼稱讚,不屑地哼了一聲:“些許戰功,何足爲道。自古名將,唯以韓、白、衛、霍爲美談,吾察其行事,未足多尚。若使與吾並時,不令豎子獨擅高名也。”(注4)

侯勝北一聽:好吧,這位就連韓白衛霍四將都不放在眼裡,果然不愧是大哥,整一個北國吳明徹。

如今他早已不會把所思所想表露出來,跟着讚了幾句,談論些弓馬軍略。

卻見宇文忻身邊還有個十歲的小孩,看年紀當是他的子侄,侯勝北問道:“這位是令郎麼?”

只見宇文忻稍有尷尬,楊堅哈哈大笑:“侯兄弟看走眼嘍。不過也難怪,長安城每個人初次見面,都會這麼問。”

原來是宇文貴老來得子,這第三個兒子和次子宇文忻足足差了有三十多歲,和長子宇文善更是差了四十歲。

“這小子興趣獨到,平時和其他人玩不到一起,今天帶他出門湊個熱鬧。”

宇文忻有些悻悻:“咱們關隴子弟,哪個不好習弓馬?就算附庸風雅,學些詩詞文學,那還情有可原。誰知這小子成天關起門來研習算術,經常悶頭搗鼓些木工泥瓦的旁門雜學。”

哦,是個喜歡算數的小孩啊。

侯勝北漫不經心地拿了道阿父考自己的題目逗他:“這位小弟弟,今有築城,上廣二丈,下廣五丈四尺,高三丈八尺,長五千五百五十尺,秋程人功三百尺。問:須功幾何啊?”

話音剛落,這小孩就脫口而出:“二萬六千一十一功。”

這下可讓侯勝北吃了一驚,當初他可是拿着算籌,計算了半天才得出結果。

先要算出城體規模,再除以人功,哪能那麼快?

如果不是記得答案,現在讓自己來做,也得費些功夫。

一定是巧合,這小孩做過這道題,背了答案的。

侯勝北又出了一道題:“今有堤,下廣五丈,上廣三丈,高二丈,長六十尺,欲以一千尺作一方。問:計幾何?”

小孩還是張口就來:“四十八方。”

不會吧,難道碰到了天才?

宇文忻看他們兩個對話,說得都是些數字,聽得暈頭轉向:“難得侯兄弟你對算術也有研究,你們慢慢聊,我先失陪。”

像是擺脫了一個麻煩,自去和其他人交際去了。

楊堅苦笑一聲道:“侯兄弟是我不對,沒提醒你。這小子談起算術就止不住了,你姑且陪他聊一會兒,渴了酒水自取。我陪宇文大哥轉一圈就回來。”

侯勝北此時要感謝幼年時阿父讓自己讀的那些雜書,和眼前這小孩討論起《孫子算經》中的題目。

只見這孩子眼神閃閃,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講了起來。

他的兩位兄長年紀大出自己許多,平時說不到一處,無人陪他談論這些話題,早就寂寞得難受。

此時有人願意聊算術,雖然眼前這人水平實在不怎麼樣,好歹將就湊合了。

只見他計算飛快,不用算籌張口就能報出結果,特別對於築城建堤之類的問題,更加有自己的一番獨到見解。

才十歲的孩子啊,侯勝北忍不住想道,這世上真的是有天才存在唉。

他想起還沒問小孩的名字,莊容問道:“請問公子尊姓大名?”

只見這孩子挺胸凸肚,擺出一副大人的模樣:“在下宇文愷。”

第20章 入洪流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67章 遇獨孤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90章 柳慶問案第49章 立新帝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22章 南朝亂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52章 戰王琳後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93章 返家鄉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戰西堤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67章 遇獨孤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49章 立新帝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4章 蕭妙淽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16章 湘州叛第16章 湘州叛第14章 蕭妙淽第22章 南朝亂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88章 長安軼事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90章 柳慶問案第49章 立新帝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10章 勝敗一念第58章 平東陽前篇青年篇結語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61章 陳頊其人第53章 迎世子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66章 孤獨行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25章 初上陣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8章 冼姨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1章 天子坦蕩第53章 迎世子第72章 周齊交涉第66章 孤獨行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7章 蜀地失第38章 預兆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41章 天子坦蕩第38章 預兆第16章 湘州叛第4章 寶錄初成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23章 下決意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章 冼姨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66章 孤獨行第24章 始從軍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93章 返家鄉第65章 臥虎臺第69章 那羅延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17章 蜀地失第39章 遣返第21章 返紅塵第90章 柳慶問案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
第20章 入洪流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67章 遇獨孤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90章 柳慶問案第49章 立新帝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22章 南朝亂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52章 戰王琳後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93章 返家鄉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戰西堤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67章 遇獨孤第117章 其次伐交之究人和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49章 立新帝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4章 蕭妙淽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16章 湘州叛第16章 湘州叛第14章 蕭妙淽第22章 南朝亂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88章 長安軼事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90章 柳慶問案第49章 立新帝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10章 勝敗一念第58章 平東陽前篇青年篇結語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61章 陳頊其人第53章 迎世子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66章 孤獨行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25章 初上陣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8章 冼姨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1章 天子坦蕩第53章 迎世子第72章 周齊交涉第66章 孤獨行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7章 蜀地失第38章 預兆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41章 天子坦蕩第38章 預兆第16章 湘州叛第4章 寶錄初成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23章 下決意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章 冼姨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66章 孤獨行第24章 始從軍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93章 返家鄉第65章 臥虎臺第69章 那羅延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17章 蜀地失第39章 遣返第21章 返紅塵第90章 柳慶問案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