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

保定四年,十月。

晉公宇文護率二十萬大軍東征。

突厥十餘萬騎虎視眈眈,隨時準備侵入長城,襲掠北齊幽並二州。

此次因盡起關中之兵出擊,西道空虛,朝廷授隴右李賢使持節、河州總管、三州七防諸軍事,河州刺史,防備羌氐、吐谷渾入侵。

河州以往並無總管府,至此而設。

總管之制,乃是宇文毓在位之時,改都督諸州軍事而來,例兼所駐某州的刺史,兼治軍民。

轄區增減無常,一般數州、多者可達數十州,

總管府作爲位列各州之上的建制,和都督諸州軍事的最大區別在於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甚至擁有中央授予的州縣官員任罷權力。

總管爲長官,江陵總管府特設副總管,領諸州刺史、諸防防主。

乃是北周文武不分,將相一體的重要體制。

李賢受命後,大營屯田,以省運漕;多設斥候,以備寇戎。

於是羌、渾斂跡,不敢向東,這是後話。

……

大軍行至潼關,兵分數路。

宇文護率領大本營在後,連營漸進。

柱國尉遲迥統領以府兵爲主力的精兵十萬爲前鋒,直取洛陽。

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即漢中、南陽、巴郡、蜀中之兵五萬,攻懸瓠。

少師楊檦率兵萬餘,出軹關陘,威脅北齊從晉陽南下援軍的後路。

柱國普六茹忠則是率兵一萬奔赴沃野,接應突厥。

餘部五千人由其子楊堅統領,歸屬尉遲迥的前軍。

普六茹忠臨別前,很是叮囑了一番,忍不住感慨:“當年河橋一戰,權景宣在於謹麾下負責督課糧儲,賙濟軍實。洛陽修繕宮室,他率徒三千採運,如今也成了一路主將哪。”

此話是否在感慨舊日名將凋零,還是別有他指,就不得而知了。

那羅延初次離開父親獨立引軍,萬事都要自行做主,開始略不適應。

侯勝北想起了第一次獨立率軍的情景,心生同感,盡心支持。

那羅延又有其父留下的幕僚輔佐,諸事循規蹈矩,並無差池。

……

數日後,宇文護進屯弘農,紮下大本營,不再前行。

尉遲迥則率軍抵達洛陽,佈下軍營展開包圍,挖掘壕塹封鎖出入,砍伐樹木製作器械,做起了攻城準備。

雍州牧宇文憲、同州刺史達奚武、漢州總管王雄駐軍邙山,監視洛陽城中和周邊動向,攔截北齊援軍。

那羅延的軍營也駐紮在邙山,暫時不用參與攻城。

侯勝北自從聽楊忠講了前兩次邙山之戰的經過,對於洛陽城的這道北部屏障,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厚重感。

只因此處就是二十多年前,東西兩軍十數萬人鏖戰,留下種種武人事蹟的戰場。

他現在親身踏上了這塊土地,呼吸感受此地的氣息。

那羅延和侯勝北登上翠雲峰,此峰高約百丈,樹木森森,蒼翠如雲,故此得名。

侯勝北踩了踩腳下的泥土:“從書上得知,此峰乃是道家祖庭,老子曾在此煉丹養生,張天師也於此地修煉得道,你我倒是可以沾沾仙氣。”

“侯兄弟,你知道我信佛,那羅延是金剛力士之意,於道教卻是不甚知曉。”

“此處有青牛吼峪、白虎送符之說。傳聞老子西去化胡,青牛大吼三聲;白虎叼一符籙,張天師觀之得道。”

“青牛什麼的倒也罷了。白虎送符一說,倒是和圖讖祥瑞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虎屬金,主殺伐,正合此戰。那羅延,西方白虎,倒是符合我軍的方位。”

侯勝北說到此處不由心中一動,想起了強練的預言。

白虎難道就是指的北周,會應在那羅延的身上?

那麼東方青龍又是誰呢,莫不是北齊軍中的什麼人物?

暫時不去想這些怪力亂神之事,侯勝北向南眺望洛陽古都,三川匯流,八關環衛之地。

只見周圍一圈軍營星羅棋佈,一股殺氣油然而生:“明日尉遲迥便要開始攻城了吧。”

“是啊,北齊守將洛州刺史段思文不知其能如何。據探馬來報,河陽行臺尚書獨孤永業,已經馳入金墉助守。”

那羅延神情凝重:“此人之前鎮守宜陽,在洛水河谷重地與我軍相抗,頗有膽色威信。有他坐鎮城中,只怕未必容易打得下來。”

“尉遲迥之前一萬二千人就攻下了蜀地。以蜀道之難、劍閣之險也能攻克,這次攻打洛陽也不在話下吧。”

“蜀地雖險,但是守衛的南人軟弱。呃,侯兄弟我可不是說你啊。益州刺史蕭紀又率領蜀中主力去攻打荊州蕭繹,外無援兵,將無戰意,劍閣不戰而降,成都的守將也沒堅持多久。”

那羅延對戰局不是很樂觀:“此次洛陽的守將意志堅強,援軍又是指日可到,估計會是一場苦戰。”

“何況。”

那羅延看四下無人,小聲道:“這次我軍的部署有點問題。”

“哦?”

“此戰我強敵弱,趁着北齊援兵未到,本該以泰山壓頂之勢,行雷霆一擊破城。大冢宰若是親自坐鎮城下督促,必然士氣大振,諸軍誰敢不拼死作戰?”

他無奈地攤開手:“實際呢,大冢宰卻在四百里外的弘農遙控指揮。軍中都在流傳說,大冢宰得了北齊送還母親,無心作戰呢。”

侯勝北摸了摸鼻子,這卻是又是他的傑作了。

爲了讓兩國鬥得遷延日久,他令臥虎臺散佈了這條消息。

謠言流傳的效果居然意外的好,連那羅延這樣的高級將領也信了。

因爲這條消息其實並無虛假,就是事實吧。

……

“而且以前的舊將們都老啦,多是抱病出徵。“

那羅延掰着手指列舉道:“八柱國之一的燕國公於謹七十二歲,待在弘農,陪同大冢宰諮詢方略。柱國大將軍、楚國公豆盧寧六十五歲,抱病乘車隨軍。另一位柱國大將軍、庸國公王雄五十九歲,半路得病,正硬挺着呢。”

聯想到自家老爺子也年近花甲,還要奔赴北方草原和突厥人打交道,那羅延的情緒不禁有些低落。

侯勝北也想着心事,今年是自己從軍的第十個年頭了呢,沒想到居然在北周作爲客將參戰。

不過能夠參加這場數十萬人的大戰,作爲武人來說,也是一種榮耀吧。

只是我軍人數雖然遠勝對方,也未必能輕鬆碾壓。

哈,北周何時成了我軍。

想起自己到了北朝,才能體驗壓倒敵軍的兵力優勢,侯勝北有些啼笑皆非。

兩人說了一會兒話,天色漸黑,那羅延嘆道:“古墓蓬蒿遍,悲風入夜愁。這邙山埋葬了多少一代帝王,即便此戰再多添幾萬條新魂,也不過如此,很快會被遺忘吧。”

“那羅延,即便真要註定埋骨在此,也當效仿光武奮起,不做那苟且蜀吳後主。”(注1)

“好。”

那羅延打起了精神:“且看尉遲迥攻城手段!”

-----------------

洛陽城週三十里,城牆高三丈,厚丈許,城垣堅固。(注2)

外圍城郭的短垣不易防守,段思文和獨孤永業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洛河、東城、宮城、以及西北角的金墉城等地。

洛水河道北距南垣僅有四里,通過人工引渠,引洛水流經城南。

河道在城南延伸一段之後,北迴通過城東,一路流至東北的上東門,再繼續向東至偃師,注回洛水,形成了一條環護城牆東南的護城河。

東城是外城堡壘,周八里的一座小城,內通上東門,外側只有宣仁門一道城門。

城門底部鋪有地袱石,石上鑿出數十個長方形的排叉柱榫窩,城門關閉時用排叉柱加固。門砧上鑿刻長方形石槽和方窩數個,深有半尺,用於安嵌曲頰和門樞,又覆扣以鵝臺加固。

城牆既高,城門也是堅固無比。

……

遮護宮城北面的,則是有名的金墉城。

金墉城爲三座小城構成,連成目字形,南北長二里,東西寬半里。(注3)

洛陽城地勢北高南低,三城依山勢而建,城牆的高度雖不到三丈,實際的高度差距遠超於此。

城壁外每隔五十步設一馬面,共約三十座,長十步,寬五步,突出城外。攻城者在接近攀登城牆時,將會受到來自三個方向的交叉攻擊。

城中東北地勢高處建有百尺樓,作爲瞭望指揮之所。

三城彼此的南北門相通,將之連爲一體,城牆上也有道路相連。

內側城門狹窄,寬僅三步,爲外城門的十分之一,大軍難以一擁而入。

即便一處陷落,拒守城門仍是一夫當關之勢。

三城之外也均有護城河流過,河水通過北牆入城,流至中央儲成大池,無用水之憂。

且不論周圍的地勢,單以都城的防禦能力而言,洛陽不愧是雄踞天下中央的堅城。

-----------------

次日黎明,北周軍對洛陽城的攻擊開始了。(注4)

以精銳在後督戰,廂散附庸和民夫雜役在前,投土袋填埋護城河,鋪出道路,這是常規的攻城做法。

尉遲迥分出萬人精銳,以千人爲一路,上百人推着建造的攻城車在前,五十人舉盾遮護,又各百人護住兩翼,其餘數百人跟隨其後。

三臺攻城車分別向着金墉三城,兩臺攻城車向東城緩緩行去。

第二批的五臺攻城車作爲後續梯隊,準備交替攻擊。

再分萬人精銳,以五百人一輛雲梯車,二十輛雲梯車與攻城車同時向各處城牆進攻。

城內以火箭逆射,雲梯車雖敷以溼泥防火,久而久之溼泥烤乾脫落,整座雲梯熊熊燃燒起來,梯上軍士皆燒死。

攻城車所及,莫不摧毀。

沿途雖有排楯柵欄阻擋,莫能與抗。

城中縫布爲縵,隨攻城車所向張設,以柔克剛。

縵布懸於空中,減緩衝撞之勢,攻城車竟不能壞。

尉遲迥令點燃松明,縛於長竿前端,灌油加火,以燒縵布。

城中以長鐵鉤縛於長竿前端,鉤刃磨得鋒利,火竿伸來,以鉤遙割,松明火把俱落。

城內又以繩連石磨,從高處擲下壓砸,攻城車也逐臺被催折。

然而這一波並非攻擊主力。

尉遲迥早已動員三萬人,在雲梯和攻城車衝擊之時,於東城四百步外堆起土山,歷兩日而成。

土山幾與城頭齊平,其上設強弩射擊城頭。

守軍則在土山對面的城牆上築起戰樓,縛木連接固定,高出土山一截,居高臨下以弓弩進行還擊。

尉遲迥令弩車射擊火箭,欲焚燒戰樓。

城頭備有大桶清水,隨燃隨澆,火不得起。

土山上再起百尺井闌以射城中,城內以旋風炮投石,擊碎井闌,射手皆墜死。

一攻一守,很快就是三日過去,並無進展。

尉遲迥派使於城下喊道:“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

卻是將當年齊神武在玉壁城之語原樣奉還。

遂於東城東、金墉城南挖掘縱向地道通往城內。

守軍則是沿着城牆,橫向挖掘長塹截其地道,長塹邊上安排戰士屯守,多積戰具防禦。

城外每有部隊穿過地道,面臨長塹進退不得,即刻被擒殺。

尉遲迥令勇士潛伏於地道,準備集中突襲。

城內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投下柴火,以皮囊吹氣。

風助火勢,毒焰烈火衝入地道,勇士皆受灼傷,糜爛一片。

地道既成,以樑柱支撐,二十一道分爲四路,各自指向東城和金墉三城。

尉遲迥下令以油澆灌樑柱,放火燒之。

柱折地道坍塌,其上的城牆地基被破壞,也隨之崩壞。

尉遲迥正要組織大軍殺入,城內早已在長塹後建築重牆,又在崩塌之處豎立木柵,阻敵不得攻入。

……

攻擊從旦至夕,晝夜不止。

十日間,北周軍用盡攻擊之術,俱被守軍所破。

“十天了。”

那羅延有點焦慮:“連洛陽周邊的幾個子城都還沒有打下來。”

“要是東城和金墉城能打下來,只剩宮城裸城一座,也就唾手可得了。你不是早已預料到此戰沒那麼容易麼。”

“話是這麼說,實際上每一天都是煎熬,不知道北齊的援軍哪天就到了。”

“尉遲迥的壓力更大,他沒有下令直接蟻附攻城,情緒已經控制得很好了。”

“侯兄弟,你覺得接下來戰況會變成什麼樣?”

“洛陽短時間難以攻陷,要是北齊援軍來到,我們擊破之,對城中的守軍信心會是很大的打擊。”

“要是北齊援軍一直不來呢?北方突厥的十萬騎就等着晉陽空虛的機會南下,他們未必敢動的。”

“那我們就只有在洛陽城外過年了吧。”

“好吧,到時候我把老爺子收藏的好酒拿一瓶出來,你我共飲。”

那羅延苦笑道:“獨孤永業,果然不好對付!”

……

十二月。

北周軍攻洛陽,三旬不克。

晉公宇文護下令,屯駐邙山諸將塹斷河陽路,遏齊救兵,然後同攻洛陽。

-----------------

《地名對照》

懸瓠:今汝南縣

宜陽:今宜陽縣西四十八里韓城鎮

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8章 冼姨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5章 阿父歸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19章 赤子心第65章 臥虎臺第53章 迎世子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5章 死氣沉第15章 死氣沉相關設定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14章 蕭妙淽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7章 討賊難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7章 討賊難第14章 蕭妙淽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6章 戰爲何第68章 別伏陀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49章 立新帝第57章 討南蠻第15章 死氣沉第58章 平東陽前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14章 蕭妙淽第23章 下決意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24章 始從軍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20章 入洪流第7章 討賊難第3章 逝去傳說第60章 且聽戰報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24章 始從軍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章 寶錄初成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20章 入洪流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57章 討南蠻第65章 臥虎臺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3章 返家鄉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92章 舊友來第71章 姓楊名堅相關設定第2章 十問十答第92章 舊友來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16章 湘州叛第49章 立新帝第65章 臥虎臺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66章 孤獨行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55章 加冠禮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22章 南朝亂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56章 戰爲何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
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8章 冼姨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5章 阿父歸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19章 赤子心第65章 臥虎臺第53章 迎世子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5章 死氣沉第15章 死氣沉相關設定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14章 蕭妙淽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7章 討賊難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7章 討賊難第14章 蕭妙淽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6章 戰爲何第68章 別伏陀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49章 立新帝第57章 討南蠻第15章 死氣沉第58章 平東陽前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14章 蕭妙淽第23章 下決意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24章 始從軍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20章 入洪流第7章 討賊難第3章 逝去傳說第60章 且聽戰報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24章 始從軍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章 寶錄初成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20章 入洪流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57章 討南蠻第65章 臥虎臺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3章 返家鄉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92章 舊友來第71章 姓楊名堅相關設定第2章 十問十答第92章 舊友來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16章 湘州叛第49章 立新帝第65章 臥虎臺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66章 孤獨行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55章 加冠禮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22章 南朝亂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72章 周齊交涉第56章 戰爲何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