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憶白袍後篇

普六茹忠見侯勝北態度莊重,端坐受了他一禮,半是感慨半是欣慰:“自從迴歸北朝,老夫的這段經歷無人可講。你與阿堅交好,今日能講給你聽,也是有緣。”

“攻克考城是四月二十,這一天也是元天穆在濟南大勝邢杲的日子。從這天起,陳慶之就要和時間賽跑了。”

“五月初一,大梁守軍望風而降。”

“之後我們來到了滎陽。迎來了北伐的第一場硬仗。”

“五月初六,北魏以左僕射楊昱出任東南道大都督、與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七萬人鎮守在此。”

“又派遣右僕射爾朱世隆鎮虎牢,侍中爾朱世承守崿岅。”

“滎陽東有鴻溝連接淮泗,北依邙山毗鄰大河,南依嵩山,西過虎牢,秦立三川郡於此,楚漢拉鋸四年也是在此,乃兵家必爭之地。”

普六茹忠呵呵笑道:“洛陽朝廷也不是酒囊飯袋,知道若是派心生動搖之輩來守,滎陽無論防禦如何牢固,守將若是降了,再怎樣的堅城也毫無意義。”

“守將的人選頗是花了一番心思,皆是與元顥有過節之人。”

“楊昱和我們一樣是弘農華陰楊氏,孝昌年間曾經持節,催督時任西北道大都督的元顥進兵援救豳州,後因元顥進軍稽緩而免官。”(注1)

“元慶事蹟不顯。元顯恭此人爲城陽懷王元鸞次子,久鎮邊境,七年前曾在壽陽與南朝交戰,是個知兵的人物。”(注2)

“而虎牢和崿岅的兩位爾朱氏,更加不可能輕鬆放陳慶之過去。”

“五月十七,元顥平定樑國花了十餘天時間。授陳慶之爲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引軍繼續西進。”

“滎陽是塊難啃的骨頭,陳慶之第一次攻城沒有打下來。”

“此時已經到了五月下旬,元天穆平定青州邢杲的叛亂已有一個月,大軍正在返回途中,隨時可至。”

“事實上,元天穆派遣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支援楊昱,即將到達滎陽。”

“又派遣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一萬,增強了虎牢關的防禦。”

普六茹忠笑了笑:“王羆就是那隻王老熊,拿着根棍子就能打跑司馬子如和韓軌,嚇得齊神武不敢貿然攻城的人物。”(注3)

“能夠突破這樣的局面,難道還會有人認爲陳慶之的戰績是編造出來,換了任誰都可以撿這個便宜的嗎?”

“五月二十二,爾朱吐沒兒和魯安的騎兵先到,元天穆也隨軍親臨前線,可見對此戰的重視。能和爾朱榮做兄弟,坐鎮洛陽之人,豈會是傳聞的無能之輩!”

“元天穆除了前去討叛的十餘萬中軍主力,還收編了邢杲的那十幾萬流民,旗鼓連天,聲勢浩大。我方也有數萬人馬,不過戰力未必比得上那些六鎮流民。”

“前有堅城未下,後有大軍殺到,白袍軍也是恐慌的。”

“陳慶之仍然保持鎮定,悠閒地解鞍秣馬,說出了一段很精彩的話。”

普六茹忠原原本本複述了一遍,當時陳慶之說的那段話,可見留給他印象之深刻。

“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爲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爲無算。天穆之衆,並是仇讎。我等纔有七千,虜衆三十餘萬,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當及其未盡至,急攻取其城而據之。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

普六茹忠仔細地給楊堅和侯勝北分析這段不長的話。

“大敵當前,陳慶之卻沒有急着發號施令做出這樣那樣的部署。他先是通過自己的行爲,緩解了軍士的緊張情緒。”

“之後闡明瞭敵我已經結下深仇,即便投降也會遭到殺戮,斷絕軍士投降僥倖的想法。”

“又指出必須趁着敵軍尚未來到之際,攻克滎陽依城而戰,纔有一條生路,給出了希望和方向。”

“最後告誡切勿狐疑不定,自尋死路,由此堅定部下們的心志,激發全軍的死戰之心。”

普六茹忠忍不住讚歎道。

“陳慶之在如此危機之下,仍然條理清晰,順序正確,句句把握住了將兵的心理,真是讓人佩服。”

“只一通鼓,就有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先登,翻牆而入,死傷五百人就攻克了堅城滎陽,擒楊杲與弟楊息五人於門樓上。”

滎陽易手。

提起自己這位同族,普六茹忠說他差點沒命。

元顥問他:是否死得甘心。

楊杲的回答比較藝術,先說不指望活命,又說之所以待在門樓不下來,是擔心死在亂軍。只恨八十老父無人供養,請留下小弟一命,自己就死而不朽啦。(注4)

不愧是名門高第的氣節。

陳慶之、胡光等南朝將領求乞楊昱以快意,祭奠此戰傷亡的五百將士。

元顥考慮到弘農楊氏的影響,還是饒過了他,斬楊昱以下統帥三十七人,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注5)

不過元顥雖然想結好楊氏,楊氏卻並不領情,他最後還是栽在了楊昱從兄楊侃的手裡,這是後話。

……

“陳慶之要殺人給部下出氣,是別有所圖的。”

“此時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魯安已到滎陽城下,前後也就是相差半日,間不容髮。”

“陳慶之此前明明說不能和敵騎野戰,此時有了堅城爲依託,竟然沒有死守城池,而是把全部三千騎軍都拉出城外列陣。”

普六茹忠回憶起這場號稱三千對三十萬的大戰。

只見三千白袍軍如同白雲出岫,一次次地衝入敵陣,又一次次地破開敵陣殺出。

敵軍數量遠遠佔優,卻始終圍捕不住這支騎兵部隊,總是被突擊在最要命的位置,斬殺將領,攪亂指揮。

爾朱吐沒兒的胡騎不敢正面交鋒,只是在一旁射箭騷擾。魯安的夏州步騎卻是敢戰的,所以首先遭到了打擊。

夏安的軍陣被連着衝了兩次,陣形還是亂了,白袍軍一路突擊到了主將跟前,魯安只有於陣乞降。

不過白袍軍也付出了代價,數百名騎兵,就是倒在和魯安的對戰中。

爾朱吐沒兒的胡騎被驅散,近一萬五千的前軍,被只有五分之一的白袍軍擊敗。

元天穆的大軍行動遲緩,沒能來得及支援己軍,包夾白袍軍。

陳慶之的騎軍開始轉而衝擊他虜獲的流民軍陣線。

只一波衝擊,流民軍就被區區二千餘騎軍擊潰了。

十數萬人四散奔逃,帶動大軍一片混亂。

元顥的人馬再趁勢攻擊,元天穆和爾朱吐沒兒沒有勇氣死戰重整秩序,自己先逃了。

他們其實就是這麼敗的。

整場戰鬥,陳慶之就在城下坐鎮鼓舞士氣,沒有親自衝鋒和指揮。

我在城頭看得很清楚。普六茹忠再次強調了最初的判斷。

率領白袍騎軍,打贏這一仗的必然另有其人,此人必定精通騎兵指揮!

滎陽大戰,攻城死傷五百人,三千騎軍損失半數。

此戰過後,江淮子弟七千人只剩五千。(注6)

正是因爲此戰,爾朱世隆才放棄虎牢險要棄城而走,魏帝元子攸也放棄洛陽逃奔幷州。

也難怪他們要逃跑,元天穆大軍被擊敗,爾朱榮不及來援,斷絕了他們的希望啊。

否則據守虎牢,堅持到元天穆回師,還是可以一戰的,何必急着撤退呢。

這一戰,陳慶之不僅破敵之軍,而且破敵之膽。

……

營帳一時間沉默了下來,三人各自品味咀嚼。

普六茹忠是感懷曾經的這段經歷,楊堅和侯勝北則遙想那人以寡敵衆,指揮若定的颯爽英姿。

火盆裡的火頭有些小了,被草原冬夜的寒風一吹搖擺不定,像是隨時要滅。

普六茹忠加了些柴火進去,兩人跟着要幫忙,卻被止住。

彷佛藉着添加柴火的動作,普六茹忠想要給這個結局已經註定的故事續些能量。

“五月二十三,陳慶之進擊虎牢關,爾朱世隆棄城走,擒獲東中郎將辛纂。”

“同日,魏帝渡河北狩,夜至河內郡北。”

“五月二十五,元顥入洛陽宮,改元建武,大赦天下。以陳慶之爲侍中、車騎大將軍、增邑萬戶。比他在南朝高不高、低不低的飈勇將軍,不知道高了多少級。”

“可惜陳慶之只得一身,無法四面兼顧。”

ωωω▪ тт kǎn▪ c o

“元顥留了後軍都督侯暄守睢陽以爲後援。北魏行臺崔孝芬、大都督刁宣率兵圍睢陽,晝夜急攻。”

“五月二十七,睢陽陷落,侯暄被擒斬首。”

“元天穆並非泛泛之輩,他收拾敗兵,與王老生、李叔仁聚衆四萬攻陷大梁,一舉斷絕了陳慶之的退路。”

“前面打下來的城池,又一個個的失去了。”

“元天穆再分兵,王老生、費穆率兵二萬攻打虎牢,刁宣、刁雙率兵入樑、宋。”

“這個戰略不能說錯,但是遇到了陳慶之。”

“白袍軍再次出戰,滎陽一戰,元天穆已然喪膽。他留下部將在河南作戰,自己卻打算北渡,可能是想和魏帝匯合吧。”(注7)

“費穆本來已經快要攻下虎牢,陳慶之趕到,費穆聽聞元天穆北渡,惶恐之下就投降了。”

“陳慶之進擊大梁、樑國,隨方掩襲,並皆降款。”

“好一個隨方掩襲。”

普六茹忠感嘆道:“隨方者,隨心所欲,變化無方。”

“陳慶之率領白袍軍打起了游擊戰,兵無定勢,以五千兵馬分別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軍。”

“自發銍縣以來,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所以纔有了那句童謠。”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侯勝北和楊堅都忍不住輕輕念出了這句話。

……

這句話將會伴隨着那位身披白袍的名將,作爲傳奇功業的一部分,一直被後人緬懷吧。

但是光陰長河會淹沒真實,只留下傳說以供憑弔。

侯勝北不禁慶幸,自己活在名將尚未遠去的現在,更是有幸遇到曾經與其同行的人物,能夠聽到註定深埋在史書文字之中的點點滴滴。

白袍陳慶之,四十一歲從軍,十五年間成就不朽傳說。

侯勝北,二十五歲,他未來的成就如何,此時仍然無人知曉。

-----------------

《地名對照》

大梁:今開封市西北

滎陽:今鄭州市西北的古滎鎮

崿岅:今登封市東南三十里,即鄂嶺阪

第4章 寶錄初成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2章 十問十答第47章 故人去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2章 十問十答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21章 返紅塵第17章 蜀地失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47章 故人去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19章 赤子心第70章 拓人脈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67章 遇獨孤第37章 共飲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68章 別伏陀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14章 蕭妙淽第7章 討賊難第10章 勝敗一念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57章 討南蠻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47章 故人去第45章 阿父歸第73章 臥虎初哮第39章 遣返第11章 最下攻城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38章 預兆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40章 少年不再第7章 討賊難第18章 清閒樂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40章 少年不再第41章 天子坦蕩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14章 蕭妙淽第74章 北周軍容第1章 少年勝北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7章 討賊難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71章 姓楊名堅第2章 十問十答第4章 寶錄初成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19章 赤子心第48章 英雄逝第45章 阿父歸第60章 且聽戰報第89章 塞上風光第25章 初上陣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15章 死氣沉第40章 少年不再第20章 入洪流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68章 別伏陀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9章 封賞第91章 潘氏盼也第47章 故人去第55章 加冠禮第48章 英雄逝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相關設定第67章 遇獨孤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5章 加冠禮第89章 塞上風光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72章 周齊交涉
第4章 寶錄初成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2章 十問十答第47章 故人去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2章 十問十答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21章 返紅塵第17章 蜀地失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47章 故人去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19章 赤子心第70章 拓人脈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67章 遇獨孤第37章 共飲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68章 別伏陀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14章 蕭妙淽第7章 討賊難第10章 勝敗一念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57章 討南蠻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47章 故人去第45章 阿父歸第73章 臥虎初哮第39章 遣返第11章 最下攻城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38章 預兆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40章 少年不再第7章 討賊難第18章 清閒樂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40章 少年不再第41章 天子坦蕩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14章 蕭妙淽第74章 北周軍容第1章 少年勝北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7章 討賊難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71章 姓楊名堅第2章 十問十答第4章 寶錄初成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19章 赤子心第48章 英雄逝第45章 阿父歸第60章 且聽戰報第89章 塞上風光第25章 初上陣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15章 死氣沉第40章 少年不再第20章 入洪流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68章 別伏陀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9章 封賞第91章 潘氏盼也第47章 故人去第55章 加冠禮第48章 英雄逝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相關設定第67章 遇獨孤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5章 加冠禮第89章 塞上風光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72章 周齊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