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楊白華

侯勝北想不起來楊白華是哪位有名人物。(^_^)

楊白華也不在意,若無其事地道:“侯安都有你這個長子,還算不錯。既然來了,那就一起吧。”

侯勝北見他直呼先父姓名,口氣甚大,心知多半有異。

跟着楊白華、侯秘二人,來到野外跑馬之處,卻見並非什麼開闊平地,而是在原野用竹枝、木樁搭出了一條小徑,只比馬身稍寬。

小徑的盡頭更是在地上密密麻麻倒插滿了竹枝樹叢。

楊白華也不多話:“看好了。”

只見他飛身上馬,小跑幾步後提起馬速,向小徑筆直一路衝去。

在他的操控下,馬兒一直保持高速前進的狀態,竟然準確地從小徑的正中穿過,兩側的竹枝木樁根本沒有擦到馬身。

待到了盡頭處,更是一提繮繩,馬兒一躍而起,跳過了密佈的竹枝樹叢。

侯勝北看得頭皮發麻,如此騎術他聞所未聞。

就算在北朝,他也沒見過有任何一人,騎術如此高明。

以他的眼光,自然一看知道這是模擬的軍陣。

換了實際戰場,兩側的竹枝木樁化爲刀槍劍戟,盡頭的竹枝樹叢則是長矛如林。

此人在高速奔襲之中還能如此精準控馬,如入無人之境,騎術實在已經是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騎在馬上的前後位置,馬的重心所在,步伐節奏,都會影響到馬的動作。”

楊白華講解道:“訓練馬在重壓之下的爆發力,釋放馬的前肢力量,人馬一體,就可以瞬間一躍而起。”

“先用竹枝木樁訓練,待有小成,設帷幕百步如廊宇,其上懸系利刃。飛馬穿過,刀劍錚錚有聲而人馬無傷,就算騎術大成了。”

“只敢利用機動騷擾敵軍,不敢正面突陣,那是三流騎將。”

“不管三七二十一,豬突猛進地衝入敵陣,那是二流騎將。”

“一流的騎將不光要迅猛如電,還要精準突擊敵陣的要害。”

“須知要害之處未必是薄弱之處,很可能重兵防守嚴密。超一流的騎將,能夠乘虛蹈隙,切割敵陣關鍵,打亂敵將指揮,讓敵軍士卒膽戰心驚,從而一舉破敵。”

“此御馬之術,名爲——驚軍騎。”(注1)

……

軍有沒有驚到且不說,侯勝北大清早起來,他是被驚到了。

阿父你都收了些什麼樣的人物啊?

想到建康一戰中,阿父最後決勝的千人突擊,侯勝北隱隱覺得多半也有楊白華的功勞。

徐嗣徽好歹也有上萬人馬,怎麼就那麼容易就被突入本陣,連着他的幾個兄弟一起被殺被擒了呢?

回去之後,侯勝北和蕭妙淽說了楊伯之事。

不想蕭妙淽卻是認識此人的,簡文帝尚未登基時,楊白華任太子左衛率,封益陽縣侯,統帥東宮兵馬。

之後外放做了宣城內史,降了叛軍。

“而且侯景也認得他,待他甚厚。羯賊是北朝投過來的,兩人以前可能是舊相識。”

蕭妙淽道:“兩年前回鄉以後,我見到楊白華,才知道他也是平定叛亂後,被阿公收到了帳下。”

侯勝北聽了,對楊伯的身份再無懷疑。

前朝舊將,叛軍餘黨,如今受到阿父的連累,除了在這遠離中樞的嶺南隱居度日,還能怎麼樣呢?

只是對楊白華之前在北朝的經歷,侯勝北有些好奇。

他總覺得楊伯的過去,多半不簡單。

上陣戴鐵面的,能是普通人麼?

……

和侯秘一起,跟着楊白華學了幾天騎術,侯勝北覺得自己頗有長進。

楊白華卻說他幼年的習慣已經固化,肌肉反應也不如少年時靈敏,上限也就如此了。

倒不如侯秘一張白紙,跟着他學了數年,將來的成就可能更高。

侯勝北也不在意,聯想起阿父在北齊之戰中多次使用騎兵突擊戰術,每次都戰果頗豐,試探着打聽。

“沒錯,是我在協助侯安都指揮。”

楊白華很乾脆地承認,順帶着拋出一個驚雷:“就和我當年指揮陳慶之的騎軍一樣。”

侯勝北有些猝不及防,一時被噎住,不知道怎麼回話。

剛聽過楊忠的猜測,沒想到這麼快就有了答案。

而且這個答案竟然就藏在自己家裡。

阿父,你還留着什麼秘密,沒告訴孩兒的嗎?(^_^)

楊白華不去管他的想法,徑自發問道:“聽說去年北周攻打了洛陽,你可知道現在那邊是何等光景?”

侯勝北恰好是知道的,把所見的邙山洛水,神都風光,詳細地講了一通。

楊白華聽得神往,唏噓不已,少年離家,已近五十年了。

當初那個威逼自己就範的那個聰敏卻又愚蠢,美豔而豐滿的婦人,早已成爲了黃河水底的一縷冤魂。

他情不自禁地念道: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

“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裡。”

聽說那個婦人追思自己不已,做了這首《楊白花歌》,使宮人交叉拉手連臂,晝夜踏歌而舞,聲甚悽斷。

楊白華回過神來,笑着對侯勝北和侯秘道:“你們可願聽我這老人講個故事?”

兩人自然是願意的,侯秘更是抱了一罈酒來助興。

-----------------

數百年前,有楊氏一族,乃是氐人。

氐人和羌族同支,但是累代和漢人雜居,外貌穿着和漢人看起來一般無異。

楊氏的這支氐族又稱白馬氐,以擅長騎術聞名。

這楊氏據仇池山一隅之地,立國三百餘年。

歷經戰亂和內部紛爭,其中的一支血脈投效了北朝,陸續出了不少名將。

有這麼一個少年。

他的先祖楊定在天王苻堅麾下,率二千五百騎軍,大敗慕容衝的數萬鮮卑騎兵,俘掠萬餘。

慕容衝連敗數陣,最後使出陷馬坑,才擒獲了楊定。

他的先父楊大眼,征討宛、葉、穰、鄧、九江、鍾離之間,所經戰陳,莫不勇冠六軍。

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爲關張弗之過也。

淮泗、荊沔兒童啼哭,父母恐嚇“楊大眼來了”,無不即止。

他的先母潘氏善騎射,於攻陣遊獵之際身着戎裝,或齊鑣戰場,或並驅林壑。

父母還營同坐幕下,父親經常對諸僚佐道:“此潘將軍也。”

說完先考先妣之事,楊白華有些發呆。

曾經恩愛如膠似漆的父母,是怎麼會鬧到最後,殺妻再娶的地步呢?(注2)

母親對不起父親,父親殺了母親,他分不清誰對誰錯,也無從怨恨。

不禁苦笑一聲,父母如果還在世,都是九旬的老人,有什麼恩怨也該一筆勾銷了吧。

他不願多提父母之事,含糊道:“他們有三個兒子,其中幼子長得身材高大,容貌魁偉,當朝太后頗爲喜歡。”

說起自己年輕時的風流韻事,那個教會自己成爲男人的婦人,楊白華不由露出一絲微笑。

見他說得隱晦,侯勝北哪有不明白的,侯秘卻是懵懵懂懂,問道:“太后喜歡這個少年,那怎麼樣啊?”

“問你哥去。”

楊白華沒好氣地回答,心中卻暗暗覺得無比自豪。

伱侯勝北不過是把前朝公主收入房中,那算個啥,老子我可是上了當朝太后的。

楊大眼過世那一年,續絃的元氏乃北魏宗室,懷孕有了遺腹子。

她宣稱開國公的爵位應由自己的兒子繼承,還辱罵母親潘寶珠。(注3)

潘寶珠所生子楊甑生、楊領軍、楊徵南三子開棺尋找印綬。

楊徵南張弓一箭射死了向父親告密母親之事的姐夫趙延寶。

元氏逃入河中,楊徵南本來還要射死她,被大哥阻止,說天下豈有害母之人。

於是三兄弟取了父親的屍體,令人馬上抱之,左右扶挾,直奔襄陽。

這位少年,就這麼隨同二位兄長投奔了南朝。(注4)

因爲徵南二字不妥,少年改了名字。

想來想去,還是用了北魏太后對他的暱稱,改花爲華。

他屢立戰功,又因精通馬術,升任了太僕卿,掌管宮中車馬和全國馬政。

再後來,當他壯年之時,結交了一位白袍將軍,隨他北伐。

因爲北朝許多人識得他,所以每次出戰都戴上鐵面,混跡在騎軍之中。

侯勝北此時插話,把楊忠的故事和判斷說了。

楊白華呵呵笑道:“不想北朝竟有這麼一位故人,還是此人當初任太僕卿時的下屬,居然被他猜到了。”

“既然你聽楊忠講過這個故事,那麼當知白袍軍打進了洛陽,趕跑北朝皇帝,以數千之衆成就了壯舉。”

“之後,天柱大將軍爾朱榮、右僕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長史高歡、率契胡、鮮卑、高車、柔然的數十萬衆,號稱百萬來攻。”

“元顥敗死,白袍軍堅守再無意義,開始了撤退。”

“最爲精銳的敵軍,乃是爾朱榮的萬餘秀容鐵騎。”

“皆是高大健壯戰馬,馬身蒙着虎皮,馬頭插着雉尾,能射能突,確實不錯。”

“然而這少年的先祖能以二千餘騎大破慕容衝數萬之衆,鮮卑鐵騎又何曾差了?他的先父,武勇更是天下聞名。那人雖遠不及父祖,也比不上兩位兄長,卻也不把秀容鐵騎放在眼裡。”

楊白華說到此處,傲然睥睨,盡顯豪傑氣概。

“陳慶之的白袍軍都是拼死敢戰的,那人率領他們一次又一次擊退了優勢敵軍的追擊,直到那條嵩河……”

楊白華說到此處,停了一下。

數千同袍沒能戰死在沙場,卻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毫無意義地消逝。

與其如此,還不如轟轟烈烈地大戰一場,怎麼也得帶數萬敵軍一同上路吧。

楊白華繼續說道,白袍將軍北伐失利,返回建康,去往鎮守北境防線。

此人則是轉任了太子左衛率,成了東宮太子蕭綱的護衛。

時間一晃過了十多年。

此人看着蕭妙淽出生,從嬰兒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他自己也步入知天命之年,出任宣城內史,打理蕭綱嫡長子,宣城王蕭大器的封國。

叛軍之亂,臺城陷落,武帝餓斃,舊主蕭綱即位。

四月,侯景派遣儀同三司來亮入宛陵,被此人誘而斬之。

侯景又遣部將李賢明來攻,不克。

叛軍需要征服之地甚多,見宣城不容易打下,一時顧不得管他。

次年二月,此人主動進攻,進據安吳,侯景遣於子悅等率衆攻之,依然不克。

直到十一月,侯景親自來攻宣城,他的妻兒和兄長們的兒子都陷於叛軍之手,只好屈身從賊。

侯景與他在北朝時就相識,同爲北人,又深知所能,授左民尚書,頗爲信任器重。

此人但敷衍而已。

然而侯景卻殺了其兄之子楊彬,以報來亮之怨。更是納少主蕭妙淽在先,繼而殘殺舊主簡文帝在後。

此人又驚又怒,正要有所舉動,叛軍轉瞬覆滅,只可惜他的妻兒皆死於亂軍之中。

從此心灰意冷,本想找個地方隱居不出,不想又被人發掘出來,請他相助。

其人膽大包天,竟然收容身爲前朝公主,叛賊侯景之妻的少主,送去給兒子伴讀。

見他行事頗對自己胃口,姑且就助上一臂之力。

又是一晃十年過去。

當年的美少年已是花甲老人,其主則是權傾朝野。(注5)

就在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時,其主卻拜託他來到這嶺南之地,護衛三子。

此人來到這裡,發現是一處好所在。

加之不久之後,舊主之女也到了此處,他也就安心住了下來。

閒來無事之際,教教馬術也是一樂……

講到這裡,哪裡還會有人不知道說的就是楊白華自己的故事。

侯勝北問他今後有何打算。

“到了這把年紀,打算是沒有啦。就是希望如果有機會,有生之年去一趟仇池國。若是不行,死後能夠埋骨先祖之地也不錯。”

-----------------

過完了新年,一日,侯勝北提出了要前往建康之事。

他沒有講自己要去幹什麼,只說要去爲安成王效力。

侯夫人雖然不捨,但是沒有阻攔,讓他萬事小心。

侯秘有所不滿,覺得兄長沒有必要再爲陳氏效力。

侯亶年紀幼小,唯唯諾諾沒有想法。

只有蕭妙淽知道他要去做什麼事,然而什麼都沒有說,只是默默地凝視着他。

……

不久,蕭妙淽幫他收拾好了行囊,到了再一次的分別之時。

侯勝北抱着兒子,小長安已經習慣了要他抱,會叫阿父,這讓他更加依依不捨。

他不由自主地說道:“快則一年,慢則兩載,我必然歸來接你們。”

他抱起兒子,舉得高高的轉圈。

咦,這一幕怎麼覺得似曾相識呢?

蕭妙淽從他懷中接回了孩子。

兩年都過來了,相信這次的分別,很快還能重聚。

“一定。”

侯勝北承諾。

爲了活着的,以及逝去的人,他要再次奔赴那個充滿陰謀算計和權力鬥爭的建康城。

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105章 解心結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49章 立新帝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55章 加冠禮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10章 勝敗一念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8章 英雄逝第61章 陳頊其人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22章 南朝亂第46章 御前對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1章 少年勝北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1章 天子坦蕩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21章 返紅塵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56章 戰爲何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8章 清閒樂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90章 柳慶問案第21章 返紅塵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18章 清閒樂第14章 蕭妙淽第53章 迎世子第1章 少年勝北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47章 故人去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相關設定相關設定第104章 沈婺華第40章 少年不再相關設定第2章 十問十答第38章 預兆第105章 解心結第18章 清閒樂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41章 天子坦蕩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7章 蜀地失第88章 長安軼事第73章 臥虎初哮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70章 拓人脈第4章 寶錄初成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9章 赤子心第39章 遣返第68章 別伏陀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17章 蜀地失青年篇結語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60章 且聽戰報第65章 臥虎臺第4章 寶錄初成第45章 阿父歸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47章 故人去第53章 迎世子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4章 寶錄初成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68章 別伏陀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39章 遣返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8章 清閒樂第48章 英雄逝第39章 遣返
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105章 解心結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49章 立新帝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55章 加冠禮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10章 勝敗一念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8章 英雄逝第61章 陳頊其人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22章 南朝亂第46章 御前對第107章 鐵杖傳謠第1章 少年勝北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2章 再攻江陵之陷安蜀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41章 天子坦蕩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21章 返紅塵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111章 再攻江陵之火燒船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56章 戰爲何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18章 清閒樂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90章 柳慶問案第21章 返紅塵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18章 清閒樂第14章 蕭妙淽第53章 迎世子第1章 少年勝北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47章 故人去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相關設定相關設定第104章 沈婺華第40章 少年不再相關設定第2章 十問十答第38章 預兆第105章 解心結第18章 清閒樂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41章 天子坦蕩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17章 蜀地失第88章 長安軼事第73章 臥虎初哮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70章 拓人脈第4章 寶錄初成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9章 赤子心第39章 遣返第68章 別伏陀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17章 蜀地失青年篇結語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60章 且聽戰報第65章 臥虎臺第4章 寶錄初成第45章 阿父歸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08章 登基首戰第47章 故人去第53章 迎世子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4章 寶錄初成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114章 再攻江陵之夜襲城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騎來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68章 別伏陀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39章 遣返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8章 清閒樂第48章 英雄逝第39章 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