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五)

霍普金斯發現蔣介石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興奮,他的笑容更多的是禮節姓的,宋美齡卻看上去比他要興奮得多,她佩服的看看自己的丈夫,纔對霍普金斯說:“是的,我們的國家是個很傳統的國家,民衆並不真正懂得如何使用手中的權力,要在實現美國那樣的明煮,中國還需要至少二十年。”

“這次的選舉雖然成功,但是也必須看到其中暴露的問題,”蔣介石說:“先總理曾經說過,中國走向明煮之路,首先要訓政,訓政之目的便是教育民衆,教育民衆,除了讓民衆有知識外,還應該讓民衆懂得如何使用手中權力,只有這樣才能進入憲政。”

霍普金斯仔細的聽着,他心裡涌起股奇怪的想法,蔣介石和宋美齡在這上面的觀點似乎有分歧,宋美齡要積極點,蔣介石相對要謹慎得多。

“我們這個國家很傳統,對任何變革都很抗拒,”宋美齡繼續向霍普金斯解釋,她的二十年是怎麼來的:“特別是農村,在農民,絕大多數農民都沒有受過教育,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行使手中的權力,渝城十六縣由於推行了十年的免費教育,整體受教育水平在我國算是高的,但依舊有很多老年人和婦女沒有受過教育,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在中國農村,宗族的規矩比政斧的法令有效,很多人投票不是看候選人的政治主張,更多的是看他們與自己的血緣關係”

霍普金斯有些不明白,他眨巴下眼睛:“血緣關係?我不太明白,夫人,這與血緣有什麼有關係?”

宋美齡笑笑解釋道:“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最大不同,中國的歷史淵源很久,留下了巨大的遺產,也同樣留下了巨大的包袱。比如,中國農村的村莊裡,一般是家族聚居,家族的古老甚至可以推測到幾百年前,村子裡大部分居民都是同一個家族,他們的可能在五代甚至十代以前是同一個父親,比如就在不遠處的石坪橋,這裡最大的家族有五家,這五家佔鎮居民的六成,老老少少加起來有兩千多人,其餘十一家,加起來也只有七百多人,如果五大家族的候選人蔘加競選,其他競選人,不管他的政治主張是什麼,都很難當選,因爲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寧肯相信家裡人,也不願相信外人。”

霍普金斯聽着,驚訝的張開了嘴,這種情況在美國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即便最古老的家族,也沒有超過十代,更不用說,十代人,全部居住在一個地方,這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MyGod!”霍普金斯叫道,他搖搖頭說:“這難以想象,真是難以想象!”

“我們國民黨主張三明煮義,明煮是其中重要內容,”蔣介石接過話題說道:“但這有個過程,不能太着急,太着急反可能造成社會動盪,而現在我們無法承擔這種動盪的後果。”

這個話霍普金斯倒明白,對蔣介石來說,趕走曰本人並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的問題,除了曰本人外,還有個GCD問題,這次渝城十六縣競選蔣介石就強硬拒絕GCD參選,這引起GCD的極大憤怒,周EN來數次約見蔣介石,向蔣介石當面提出抗議,但蔣介石堅決不讓步,明確宣佈,除非GCD放棄秘密黨員制,否則,不能參加任何政斧官員競選。

在競選後期,鄧演達正式宣佈脫離國民黨,章伯鈞、黃琪翔、陳銘樞等四十多人集體宣佈脫離國民黨,宣佈要成立中國社會明煮黨,最近正在籌備中國社會明煮黨第一屆大會,從各省趕來的代表雲集渝城。

鄧演達及其追隨者脫離國民黨,給競選獲勝的國民黨潑上了一盆冷水,國民黨中央宣佈將鄧演達等人開除,但也僅此而已。

隨着鄧演達成立社會明煮黨,羅隆基等人又在醞釀成立明煮同盟,希望將青年黨、國家社會黨、鄉村建設協會等兩黨兩派聚合成一個政黨。

中國社會政治力量前所未有的活躍,各色人羣紛紛醞釀成立政黨,在各種場合議論國事,似乎明天便能讓國民黨退位,一舉改變中國。

面對這種情況,蔣介石不勝其煩,在他看來,不但不應該成立這麼多政黨,相反應該將所有政黨全部結合進國民黨,形成一股繩,全力投入國家的戰後重建,而不是這樣,政斧每發佈一個命令或法令,各種雜音便撲面而來,讓政令難以貫徹。

蔣介石也非常擔心當年北伐時出現的情況在戰後重現,當年兩湖地區的農民運動帶來的混亂,讓他至今刻骨銘心,所以蔣介石嚴令劉峙和渝城警察局長派出大批警察和軍隊到各個選區維持秩序,對犯罪行爲施行嚴懲,同時加強基層黨組織和三青團力量,保證選舉中不會出現偏差,可這一點也受到GCD的強烈指責。

蔣介石始終在向他解釋,類似渝城十六縣這樣的選舉暫時還不能在全國推行,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加強教育,重建國家,而不是急切的推行所謂明煮。然後開始談到華北的情況:

“文革告訴我,華北的饑荒會在夏收之後緩解,但城市裡依舊還有大約四五十萬市民沒有住房,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現在還好,天氣比較暖和,窩棚便可以住下,但到了冬天,問題便嚴重了,華北冬天非常寒冷,所以我們必須在冬季來臨之前建起足夠的住房,這是件非常艱難的工作。”蔣介石說着。

霍普金斯以爲蔣介石會順勢提出在美國發行債券的事,可蔣介石的話題一轉又跳到東北前線:“中蘇問題解決後,我們便可以集中力量進攻關東軍,在華北,文革提出了一個方案,以四十九集團軍爲主,穿越外興安嶺,突襲長春哈爾濱,另外以空降師空降到瀋陽;山海關集中三十萬兵力強攻,拖住曰軍主力,另外集中二十萬部隊,從熱河北部直插錦州,配合從長春南下部隊,將關東軍圍殲在錦州附近”

提起戰爭,蔣介石便紅光滿面,霍普金斯強烈感覺到那種撲面而來的自信,蔣介石接着說:“光復東北後,我軍便會挺進朝鮮,韓國流亡政斧已經在中國二十多年了,他們成立了光復軍,這支部隊兵力已經達到兩萬人,國民政斧爲他們提供了裝備和訓練,現在這支部隊已經抵達冀東。”

早在1919年,朝鮮爆發三一運動,提出朝鮮讀力的主張,運動受到曰本的殘酷鎮壓,大批讀力人士逃亡中國、蘇俄。逃亡中國的讀力人士在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斧,選舉李承晚爲臨時政斧總理,安昌浩爲內務部長、金圭植爲外務部長,並制定出憲法。

在1919年底選舉李承晚爲大總統,幾年以後,臨時政斧分裂,李承晚退出臨時政斧,帶領部分人流亡美國,遊說美國政斧。臨時政斧改選金九擔任政斧總統,繼續在中國從事讀力活動。

九一八之後,蔣介石加強了對朝鮮流亡人士的支持,在南昌、杭州、鄭州設立了多個韓國流亡人士培訓學校,黃埔軍校也招收了部分朝鮮籍人。

抗戰開始後,韓國臨時政斧組織了朝鮮義勇軍,參加抵抗曰軍的戰鬥,不過這支義勇軍的左翼色彩比較濃,讓蔣介石不喜歡。蔣介石在1940年幫助韓國臨時政斧成立光復軍,光復軍總司令池青天。

在成立之初,整個光復軍只有三百多人,隨着[***]反攻,俘虜了不少加入曰軍的朝鮮人,這些絕大部分在韓國臨時政斧的勸說下加入了光復軍,此外還有不少朝鮮人渡過渤海,從山東進入中國,加入中國抗曰隊伍,這支部隊迅速擴張,人數在直衝上萬人,蔣介石在這裡說有兩萬人,是誇大了。

“根據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戰後朝鮮將獲得讀力,由朝鮮人民自己決定他們的命運,霍普金斯先生,我和金九先生談過多次,我建議您也與他談談,他認爲戰後東北亞地區要保持和平,美國必須發揮更大作用,他對蘇俄非常警惕,認爲蘇俄與曰本相同,曰本是想登上大陸,蘇俄是想獲得不凍港,東北亞地區最好的不凍港便是釜山。”

霍普金斯明白了,蔣介石繞了這麼大一個圈,目的是讓他見見金九,這讓他爲難了。李承晚到美國後,依舊以韓國臨時政斧總統的稱號在美國活動,羅斯福沒有見過他,但衆議院和參議院的一些議員則見過他,在美國有一定影響力。

對戰後朝鮮政斧的人選,羅斯福還沒有作決定,另外,霍普金斯猜想,蔣介石不遺餘力的推薦金九,對另一個韓國讀力運動領導人李承晚卻提也不提,目的是想通過朝鮮政斧人事,在戰後繼續對朝鮮施加影響。

“委員長先生,這個事情我還不能決定,總統沒有授權我與韓國臨時政斧領導人見面,我需要幾天時間來向總統請示。”霍普金斯的回答非常委婉,但其中的拒絕之意卻非常明顯。

蔣介石略略有些失望,他還想做些努力,可宋美齡卻已經站起來:“今天晚上,婦女聯合會在南山賓館舉行舞會,邀請了魏德邁將軍和高斯大使,霍普金斯先生,請您也務必光臨。”

蔣介石稍稍一愣,宋美齡用眼角遞給他一個眼色,蔣介石只好閉口不言,此刻的宋美齡就像一位美國女主人,邀請鄰居參加在家舉行的party一樣,正用期望的目光望着霍普金斯。

(未完待續)

第三節 戰鼓(六)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三節 聚才(四)第二節 空軍(一)第十節 撤退(一)第六節 波瀾起(六)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八節 刺廖(二)第六節 撲朔迷離(一)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二)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二節 初戰(四)第三十二節 挽留(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六)第三節 會戰(十)第二節 策劃(七)第七節 中島的華麗亮相(三)第十一節 大捷(四)第九節 號角(四)第二十五節 風波(三)第七節 曙光(六)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九)第五節 友人(二)第五節 曙光(六)第七節 閃電(十三)第三節 魅影(九)第十一節 酒話第五節 曙光(十)第四節 決戰前奏(五)第四節 考試第八節 轉折(二十六)第三節 會戰(十一)第十節 虎嘯(四)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一)第一節 挽弓(九)第二節 川軍(一)第五節 海關(一)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六)第三節 前哨戰(二)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七十七節 平叛(五)第七節 風波惡(三)第三節 會戰(六)第一節 陰謀(十)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第六十七節 爭論第七節 閃電(三)第九節 中央入川(四)第二節 投敵(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五)第五節 號角(六)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四節 對策(一)第二節 減租減息(六)第三節 前哨戰(三)第一節 法幣(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六)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七)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六節 波瀾起(八)第三節 會戰(十七)第一節 德黑蘭(十)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八)第一節 戰局(一)第五節 曙光(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二節 投敵(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九)第九節 豪賭(四)第十節 大撤退(六)第二節 策劃(十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八)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四)第五十一節 遭遇戰(一)第十五節 脫困第七節 曙光(六)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三節 魅影(二)第二節 投敵(八)第三節 狙擊(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六)第六節 突破(四)第三節 聚才(四)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一)第四節 戰爭(一)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三節 暗戰(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三)第十一節 重振(九)第七節 閃電(十一)第二節 初戰(五)
第三節 戰鼓(六)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三節 聚才(四)第二節 空軍(一)第十節 撤退(一)第六節 波瀾起(六)第三十七節 戰東莞(三)第八節 刺廖(二)第六節 撲朔迷離(一)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二)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七)第二節 初戰(四)第三十二節 挽留(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六)第三節 會戰(十)第二節 策劃(七)第七節 中島的華麗亮相(三)第十一節 大捷(四)第九節 號角(四)第二十五節 風波(三)第七節 曙光(六)第二十八節 新聞(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九)第五節 友人(二)第五節 曙光(六)第七節 閃電(十三)第三節 魅影(九)第十一節 酒話第五節 曙光(十)第四節 決戰前奏(五)第四節 考試第八節 轉折(二十六)第三節 會戰(十一)第十節 虎嘯(四)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一)第一節 挽弓(九)第二節 川軍(一)第五節 海關(一)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六)第三節 前哨戰(二)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七十七節 平叛(五)第七節 風波惡(三)第三節 會戰(六)第一節 陰謀(十)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第六十七節 爭論第七節 閃電(三)第九節 中央入川(四)第二節 投敵(五)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五)第五節 號角(六)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四節 對策(一)第二節 減租減息(六)第三節 前哨戰(三)第一節 法幣(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六)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七)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六節 波瀾起(八)第三節 會戰(十七)第一節 德黑蘭(十)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八)第一節 戰局(一)第五節 曙光(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二節 投敵(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九)第九節 豪賭(四)第十節 大撤退(六)第二節 策劃(十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八)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四)第五十一節 遭遇戰(一)第十五節 脫困第七節 曙光(六)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三節 魅影(二)第二節 投敵(八)第三節 狙擊(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六)第六節 突破(四)第三節 聚才(四)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一)第四節 戰爭(一)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三節 暗戰(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三)第十一節 重振(九)第七節 閃電(十一)第二節 初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