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節 大敵(下)

“又是一個壞消息。”李國英接到部下報告,鄧名、李來亨和劉體純發佈了宣告,自高郵湖以來,這是第三個壞消息了。

上一個是朝廷的旨意,表示要繼續給川陝總督提供物資和補給,甚至要從山西抽調綠營來增援重慶。

本來在高郵湖之戰後,李國英和他手下的文武官員都判斷朝廷會從戰略進攻轉入防守,以渡過最近幾年的人心不穩期。那時李國英甚至已經做好了撤兵的準備,打算放棄重慶,一口氣撤退回保寧去。

得知朝廷不但不會削弱四川的物資供應,反倒要繼續加強以給順治報仇後,川陝總督衙門下屬的官員,除了李國英以外都歡呼起來,認爲這是極好的消息——對川陝總督衙門來說。只有總督本人力排衆議,認定這是蠢得不能再蠢的主意,因爲清廷需要拿出巨大的賭本來進行這場風險巨大的賭博。

“如果朝廷主動轉入防禦,那什麼時候再轉入進攻就是朝廷說了算,但如果是慘敗後不得不轉入防禦,那什麼時候還能反攻就不好說了。”李國英顯然不是從他的總督衙門的角度來看問題。他痛心疾首之餘,甚至舉出熊廷弼和王在晉的例子,把他們的戰略和今天清廷的戰略相對比:“前朝熊廷弼、王在晉都認爲,必須先有恢復全遼西的能力,才能嘗試恢復錦州;必須要有恢復全遼的實力,才能考慮恢復廣寧,這是很對的。今天朝廷遇到的問題,和前朝當年遇到的遼東問題很像。當然,天命在本朝,而鄧賊沒有,不過形勢還是有一些類似。現在我軍據守重慶,扼住鄧賊的咽喉,雖然他的交通不便,一次次的動員又消耗他的力量,但他遲早會更改這個失誤,最後重慶唯一的用處就是消耗川陝的力量,我們不得不花費巨大的代價千里運糧,耽誤甘陝綠營恢復元氣的時間。只有在朝廷擁有平定全川的實力時,重慶才重要。現在鄧名手下只有二十萬男丁而已,這個重慶就算讓給他又如何?如果鄧賊派兵駐守,那他就要屯田或是運糧,給我們沿着嘉陵江突襲他的機會;而如果他不要重慶,等到朝廷要平定四川的時候,我們再出兵佔領便是,何必非要呆在這裡?”

雖然朝廷這些年有些積蓄,但從山西抽調部隊進入四川,讓後再兵分幾路向成都發起進攻,這無疑需要花費驚人的軍費;李國英無法想像萬一進剿失敗,也許會是一場比明軍薩爾滸戰役還要嚴重得多的失敗,清廷會損失大量的儲蓄、兵力和聲望,無限期地失去戰略進攻權,甚至還會導致朝廷失去戰略預備隊和很大一部分動員能力。萬一蒙古、倭寇或是鄭成功、李定國趁機發動進攻,朝廷都無法支援其它地方,而只能盼望各地靠自己的力量頂住。

總督衙門上下人人歡欣鼓舞,高呼朝廷英明,李國英卻是憂心忡忡。他當然不能公開反對朝廷的政策和撥款,畢竟他手下都等着這筆錢糧,即使李國英是總督之尊也不敢犯了衆怒,他可不想做一個指揮不動手下軍隊的總督。

因此,李國英只能含糊其辭地建議朝廷不要急於向成都發起大規模的進攻,要考慮洪承疇當年的對策,那就是穩固防守,靜觀明軍發生內訌。眼下不發動攻勢不是因爲沒有力量,而是等一等可能會有更好的時機,如果倉促行動導致慘敗的話,那日後有再好的機會出現,清廷也無法利用了。

在給清廷的上書中,李國英仔細地分析了一遍南明的現狀,他認爲現在南明的局面和李定國兩厥名王后非常近似,明軍內部的原有秩序正在被打亂,明軍各派系的實力均開始膨脹,但並沒有一個有絕對權威的領袖。永曆天子現在對明軍各部的號召力,比三王內訌前還要糟糕,權威的喪失導致明軍各派將領都有機會爭奪領導權。

李國英認爲,只要清廷穩住陣腳,那明軍方面就一定會再次發生爲爭奪領導權而出現的內訌衝突,而李國英認爲,這次挑起內訌的多半是實力急速膨脹的鄧名。現在鄧名擁有了巨大的聲望、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嚴重打破了以往的平衡,當鄧名發動內部統一戰爭後,他的名聲和獲得的支持就會像李定國當年一樣急速下滑。一旦大批的明軍盟友變成了鄧名的敵人,他們的勢力被擊敗但是還沒有被消化時,那纔是李國英認爲的消滅鄧名的最好時機。

而且,李國英還認爲,清廷並不用等待很長時間就能看到鄧名發動的內訌,一方面因爲鄧名的力量和聲望已經和其他明軍發生嚴重衝突;另外,順治剛剛去世,清廷主幼國疑的局面可能會讓鄧名出現誤判,認爲此時正是他發動內訌的好時機,可以趁着清廷穩定內部的時候統一明軍。

一旦鄧名發動了統一戰爭,那麼清軍就可以得到心懷不滿的投誠者,可以滿意地看到鄧名在內訌中折損兵力和物資,消滅他本可以指望的盟友;到時候清軍再發動全力一擊,就可以把鄧名趕去藏區那邊,讓他再也休想在川西立足。

直到收到鄧名的這個宣告前,李國英還對他的戰略構想充滿了信心。

“鄧名不統一明軍政令就是等死,這點他應該很清楚,而他絕不是肯束手待斃的人,所以我一直以爲,他會利用自己聲望極高,朝廷陷入混亂的時候冒險一搏的。”李國英放下了那份文書,對左右的幕僚們長嘆一聲:“沒想到他居然這麼看得開,寧願和實力遠不如他的人平起平坐,看來短期內他們是不會內訌了。”

“總督大人不必這樣失望,”一個幕僚勸解道:“或許鄧名只是爲了麻痹他的同黨,說不定明天就有新的消息傳來:鄧名宰了劉體純並且正和李來亨兵戎相見。”

“不會的,鄧名既然搞了一個宣告出來,就說明他心裡明白得很,政令不統一固然是死路一條,可是武力統一還是死路一條;他心裡既然如此明白,那就絕不會給我們機會的。”李國英苦笑着搖搖頭:“你們知道鄧名讓本官想起誰來了嗎?”

不等幕僚們發問,李國英就主動說出了答案:“就是太宗皇帝。”

“啊。”不少幕僚都發出了驚呼聲。

“不錯,就是太宗皇帝。太祖皇帝(努爾哈赤)駕崩後,我朝只有遼、沈彈丸之地,前朝集結重兵於遼西走廊,背後的毛文龍又日夜襲擾,四周的蒙古、朝鮮也都是敵非友,而且內部爭立不休,怎麼看怎麼都是必死之局。太宗皇帝那時也很明白,若是八旗不能團結起來,那社稷必定會覆滅;而如果武力統一八旗,就算取勝也會傷亡慘重,戰敗的一方還多半會去投奔前朝,這和鄧名現在的形勢幾乎是完全一樣的。而太宗皇帝選擇的就是八王議政,四大貝勒平起平坐,任何事情都是八旗討論後才執行,太宗皇帝絕不擅自做主。”

聽到這裡有幕僚問道:“總督大人的意思是,鄧賊這是在學太宗皇帝嗎?”

“正是如此,”李國英點點頭,他指着宣言上說道:“太宗皇帝當年有什麼想法都在諸王議政的時候提出來,大家都同意了纔去做,雖然這讓太宗皇帝無法如臂使指一樣地控制八旗,但首先是把八旗團結起來了;其次,太宗皇帝不需要用武力來統一政令。鄧名這個委員會明顯就是在學太宗皇帝,他不想讓明軍變成一盤散沙,但也絕不會使用武力。”

“他們還要讓奉節當審判官呢!”又有一個幕僚說道。

“這個?”李國英不假思索地說道:“這是給文安之一個面子罷了。”

沉吟了一下,李國英又道:“鄧名雄才大略,當速滅,或許朝廷急攻四川還是有道理的。”

“鄧賊不過是學我朝太宗皇帝罷了,總督大人把此獠看得也太高了吧?”幕僚們覺得鄧名既然是在學皇太極,那也就沒什麼了不起了。

“不然,剪除異己是人之常情,多少英雄豪傑都是跌倒在這一關上了。前朝自相殘殺的事情做得還少麼?只有這個鄧名,軍力強於虁東衆賊,名聲也一時無雙,還這麼年輕,卻能學到太宗皇帝的心性,這豈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一想到鄧名的年紀,李國英就感到一片寒意:“光有武勇不可怕,大不了就是一個項羽。但鄧賊才二十歲出頭,這忍耐的工夫就有劉邦的風範了,這還了得?”

……

“前面就是夔門。”

鄧名這次返回四川,明軍帶了不少初次入川的新兵,當天下雄關出現在眼前時,老兵們紛紛給新兵介紹起來:“過了夔門,就是白帝城和奉節,我們到家了!”

當明軍的艦隊緩緩通過夔門那山間一縫時,白帝城上升起了烽火。

“提督的艦隊!”白帝城的衛兵興奮地叫道:“這樣大的艦隊,只能是提督的,快快通知奉節!”

第28節 盟軍(下)第57節 疲兵第39節 王佐(下)第29節 解圍(上)第26節 生意(下)第15節 雙贏第24節 整訓(上)第38節 隔江第23節 波瀾(上)第37節 刺客第22節 風起(下)第16節 攀談(下)第48節 專利(下)第57節 輕取第58節 同盟(上)第9節 授權(下)第10節 鎖喉(上)第16節 示威第22節 搶攻(上)第5節 隔閡第59節 撤軍第56節 待遇(下)第33節 通牒第12節 調整(上)第6節 事變(上)第60節 戰俘第45節 隊友(上)第55節 報紙(上)第9節 買路第10節 負責(上)第36節 備戰第30節 劍閣第41節 遭遇(下)第43節 挫折第43節 風向(下)第57節 觀感(下)第53節 霸氣(上)第34節 詐降第54節 官銜第31節 名將第47節 自救第44節 遊騎(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9節 敗像第24節 怒潮(上)第38節 隔江第43節 徵兵第24節 洞悉第3節 信號(上)第20節 相逢第6節 戰俘第10節 決議(下)第58節 處罰第5節 放棄(上)第24節 內憂(下)第52節 登陸(下)第21節 追兵第6節 事變(上)第29節 解圍(下)第38節 買賣(下)第31節 戰備第27節 合作(上)第13節 債務第3節 裁軍第36節 方向(上)第4節 推薦(下)第31節 裁軍(下)第32節 突圍第32節 爭奪(上)第6節 密議(下)第37節 報告(上)第49節 副手(上)第2節 抵x制第43節 續戰(上)第37節 等待(上)第21節 追兵第11節 優待第20節 廷議第14節 彈盡(下)第10節 爆破第1節 秘旨第10節 鎖喉(下)第55節 混戰第18節 恐怖(下)第57節 觀感(下)第42節 艱苦(下)第58節 狙擊第43節 挫折第42節 反擊第14節 初捷第24節 整訓(上)第37節 立碑第19節 感慨(上)第55節 俘虜(上)第1節 代售第52節 決心第27節 飲血第57節 輕取
第28節 盟軍(下)第57節 疲兵第39節 王佐(下)第29節 解圍(上)第26節 生意(下)第15節 雙贏第24節 整訓(上)第38節 隔江第23節 波瀾(上)第37節 刺客第22節 風起(下)第16節 攀談(下)第48節 專利(下)第57節 輕取第58節 同盟(上)第9節 授權(下)第10節 鎖喉(上)第16節 示威第22節 搶攻(上)第5節 隔閡第59節 撤軍第56節 待遇(下)第33節 通牒第12節 調整(上)第6節 事變(上)第60節 戰俘第45節 隊友(上)第55節 報紙(上)第9節 買路第10節 負責(上)第36節 備戰第30節 劍閣第41節 遭遇(下)第43節 挫折第43節 風向(下)第57節 觀感(下)第53節 霸氣(上)第34節 詐降第54節 官銜第31節 名將第47節 自救第44節 遊騎(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9節 敗像第24節 怒潮(上)第38節 隔江第43節 徵兵第24節 洞悉第3節 信號(上)第20節 相逢第6節 戰俘第10節 決議(下)第58節 處罰第5節 放棄(上)第24節 內憂(下)第52節 登陸(下)第21節 追兵第6節 事變(上)第29節 解圍(下)第38節 買賣(下)第31節 戰備第27節 合作(上)第13節 債務第3節 裁軍第36節 方向(上)第4節 推薦(下)第31節 裁軍(下)第32節 突圍第32節 爭奪(上)第6節 密議(下)第37節 報告(上)第49節 副手(上)第2節 抵x制第43節 續戰(上)第37節 等待(上)第21節 追兵第11節 優待第20節 廷議第14節 彈盡(下)第10節 爆破第1節 秘旨第10節 鎖喉(下)第55節 混戰第18節 恐怖(下)第57節 觀感(下)第42節 艱苦(下)第58節 狙擊第43節 挫折第42節 反擊第14節 初捷第24節 整訓(上)第37節 立碑第19節 感慨(上)第55節 俘虜(上)第1節 代售第52節 決心第27節 飲血第57節 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