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節 立碑

泉州,徵南大將軍的行營內戰將雲集,達素本人高踞中央的首座,他的面前掛着一張巨大的廈門地圖。站在這張地圖盤的正是施琅,正代表主帥向在場的清軍衆將講解本次進攻的具體的部署。

“海寇不服王化,襲擾東南,理應討伐,上解聖天子之憂,下安沿海黎庶之苦。”施琅鏗鏘有力地開始了他的發言,首先是形勢介紹:“鄭逆去年窺視江寧,被樑提督打得潰不成軍,手下悍將也有不少被活捉,後來雖然被郎賊放走了幾個,但他的披甲損失過萬。鄭逆敢戰的披甲黨羽本來也就只有三萬左右,江寧一戰就去了他四成到一半,而且還是最兇悍的那一部分,就算這大半年來他訓練新兵,戰力也遠不能同之前相比。而我軍會聚南北精銳,更有禁旅八旗,還在樑提督去年手下的實力十倍之上。”

說實話,施琅也不明白鄭成功的戰鬥力爲何下降得這麼快,和他以前在廈門時的印象完全不同,對此他和黃梧商議了幾次,最後認爲只能是鄭成功剛愎自用、胡作非爲,導致軍隊戰鬥力一落千丈。

“只要我軍踏上廈門,鄭逆便註定覆滅,這點想必鄭逆也是心知肚明。鄭逆兇頑,勢必要孤注一擲,和王師在決戰,因此大帥決定分兵三路,讓鄭逆首尾不能相顧。”施琅指點着地圖,開始講述各路清軍的行動路線和目標,這套計劃完全是出自他的設想,並得到了達素的首肯。

地圖上的廈門島,看上去有點像是個大頭在上的鴨蛋,被大陸三面環繞,位於廈門東南方向的是小金門島。達素的主力從泉州出發,通過小金門與北面大陸之間的海域進攻廈門東岸;兩廣水師和耿藩的部隊會出現在小金門島同西面大陸之間的海域上,攻擊廈門島南岸。這兩路是此次清軍攻擊廈門的主力部隊,而施琅設想的海戰決戰地點就在金門附近。

“鄭逆很清楚無論大帥從泉州而來,一定會通過金門北部海域,既然登上廈門東岸他就會受到滅頂之災,那麼鄭逆肯定會傾其所有前來堵截。當他與我軍在金門北面對峙時,兩廣水師就會把耿藩的部隊送上南岸,然後從背後攻打鄭逆,兩軍前後夾擊把鄭逆全殲於此。”清軍的水師擁有絕對優勢,即使只計算船隻數量也是鄭成功的兩倍以上,如果從船隻戰鬥力來算,以兩廣水師爲主的南路清軍水師實力大約與明軍水師實力相當,而達素這一路大約是鄭成功的兩倍左右。

“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鄭逆心存僥倖,打算先擊退兩廣水師,然後再與我軍交戰。”在施琅看來,若他處於鄭成功的位置,可能會想先擊破較爲弱小的南路清軍水師,然後再與北面的清軍水師主力拼死一搏,雖然船隻實力不差,但水手的素質、海戰的默契程度毫無疑問是鄭軍遠佔上風,因此施琅對此也有防備:“兩廣水師不會與我們主力同時出發,而是在南方待機,不給鄭逆各個擊破的機會。等大帥帶着主力逼近廈門東岸時,他也只有回師與我們交戰一途,若是他敢不回師的話,我們就先把部隊放下,然後南進與兩廣水師夾擊他。”

施琅認爲自己的計劃完美無缺,鄭成功無論如何騰挪都會陷入清軍水師的兩面夾擊中,而且也無法阻止清軍登陸。

“還有第三路,從高崎登陸。”施琅指着地圖上廈門島的北部,這裡距離大陸最近,清軍的集結地點就是鄧名前世的集美中學和華僑大學地區。這一路清軍並沒有安排水師,只有一些渡船,它們將會把五千清軍披甲快速送上廈門島。

不少清軍將領都對此有疑問,沒有戰艦配合就可能被鄭軍攔截於海上。

“因爲我們沒有在高崎對面部署戰艦,所以鄭逆一定會麻痹大意,完全想不到我們居然會強渡高崎。”施琅微微一笑,這是他計劃中的一支奇兵,就算東、南兩路進展不像計劃中那樣一帆風順,從高崎登陸的清軍也會給鄭成功以致命一擊:“當鄭逆的水師和大批黨羽在東南頑抗王師的時候。我軍的奇兵會出現他們背後,與東南登陸的部隊夾擊鄭逆在陸地上的防線,輕易就能擊潰他們。看到陸上全軍崩潰後,海上的鄭逆也無法頑抗下去了。”

“可是……”雖然大家都承認這個計劃看上去不錯,鄭成功見到北面沒有清軍水師也確實可能掉以輕心,但只要在高崎留下少量的戰艦和不多的守衛部隊,就能阻止完全沒有戰艦保護的清軍登陸。

“不錯,鄭逆肯定也會這麼想。”施琅哈哈笑道,正如這些清軍將領所說,鄭成功即使東南同時面對巨大壓力,也不會在高崎這個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一條船不留,也可能會放幾百、甚至上千的兵力:“鄭逆確實有在高崎佈置兵力的打算,他佈置的兵力是十條戰艦,一千披甲。”

聽到施琅如此準確地說出明軍的兵力數字後,大營內一下子安靜下來,腦筋比較快的那些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負責防守高崎的是陳鵬,他已經向大帥輸誠。”施琅笑着對衆人說道:“當王師逼近廈門東岸、南岸時,陳鵬就會把十條戰艦全部開到同安交給我們。只有拿到了高崎的這十條戰艦,用它們偵察清楚附近海域後,確定沒有其他鄭逆戰艦隱藏後,我們纔會開始強渡海峽。”

沒有了戰艦,就算陳鵬想反悔也沒有辦法阻攔清軍,此舉能夠保證他是真心實意的投降,這樣清軍就能通過高崎快速進入廈門島腹地,狠狠地打擊在明軍東南兩條陸地防線的脊背上。

至此清軍將領們都沒有了任何疑問,就是黃梧都對這個計劃心悅誠服,他自問也無法提出比施琅更完美的戰術計劃,此時在清軍將領們眼中,鄭成功已經與死人無異。

衆將紛紛向達素道賀,而施琅退後一步,面帶微笑地默立。此時施琅心中的感情十分複雜,雖然滿面笑容,但他卻十分嫉妒位於正中的達素,因爲這一切本都是他的計劃,這是堪比蒙元滅宋的一役,而施琅自信這會比崖山一戰贏得更輕鬆、更輝煌,但剿滅鄭成功的榮譽卻毫無疑問地會落在達素身上。

“若是鄭成功聽我的話……”嫉妒之餘,施琅不禁又感到十分遺憾,他對鄭成功非常痛恨,但這並不是因爲鄭成功殺了他的父親和哥哥——那有不是他老婆、兒子,不錯,鄭成功連他老婆、兒子也殺了,但老婆沒了可以再娶、兒子沒了可以再生,要是施琅在乎他們就不會背叛鄭成功投奔清廷了。

施琅最痛恨鄭成功的是因爲他不肯聽自己的良言相勸,領着閩軍向清廷投降。遇到鄭成功之後,施琅就察覺到對方與永曆的隔閡,對南明朝廷心懷憂慮。

在施琅的勸說下,鄭成功火併鄭聯,雖然鄭成功因此確立了在福建明軍中無可爭議的地位,但對清廷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消息——這導致福建明軍實力大減、人心惶惶,甚至還有不少鄭聯的部下投奔清廷。至少在鄭成功完成內部整合前,清廷不必擔憂來自福建的襲擊,可以集中一切力量於江西戰場。

但清廷挫敗了李成棟的反攻,並再次攻擊廣東時,施琅又一次勸說鄭成功發起對永曆部隊的內訌行動,這次的對象是郝尚久。李成棟反正後,命令郝尚久奉命鎮壓廣東境內仍效忠滿清的敵人,施琅當然是最明顯的部隊,上萬部隊被郝尚久攻滅,最後只剩下幾百人,若不是遇到鄭成功。堅決不肯追隨李成棟反正、對清廷赤膽忠心的施琅說不定就橫死路邊了。清軍重新向廣東發起進攻時,郝尚久依舊打着永曆旗幟,並沒有因爲李成棟敗亡而停止抵抗。鄭成功採用了施琅的計策,偷襲了正在前線抵抗的郝尚久的大本營潮州,走投無路的郝尚久只好再次向清軍投降。

依靠着諸如此類的功績,施琅在鄭成功集團中的地位節節上升,爬到了鄭成功副手的位置上。施琅本人也爲此而得意,他很清楚這些不僅有功於鄭成功,更有功於清廷。若是鄭成功早早投降清廷,那施琅作爲鄭成功集團的第二號人物,在清軍中的地位無疑會比現在高得多,而且還多半可以作爲主帥去剿滅舟山的張煌言,這豈不是要比做達素的參謀好得太多了?

施琅能夠成功,靠得並不僅是他的口舌之利,歸根結底還是因爲鄭成功心中的不安,和對永曆天子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如果鄭成功自身沒有問題,那施琅也不可能連連得手,就好像即使有一個人口才十倍勝於施琅,也不可能說服岳飛不去打金兀朮而去火併韓世忠。

“不聽我金玉良言,鄭成功你是害人害己啊。”心中的恨意鋪天蓋地、綿綿不絕,施琅臉上雖然微笑不變,但卻不由地偷偷攥緊了拳頭,鄭成功雖然並非嶽王,但也不是張弘範,這導致施琅美夢成空:“你想給明朝殉葬嗎?那我就親手成全了你!”

……

“這是什麼?”鄧名突然率兵抵達南京城下,蔣國柱當機立斷閉門不出,把周邊的地區統統放棄給了明軍,在城前明軍發現了一處大工程。

“稟告提督,這是蔣國柱在給樑化鳳立功德碑。”明軍俘虜了一批工匠,據他們供稱,蔣國柱打算在此勒石立碑,紀念去年樑化鳳率三千水手大破鄭成功十萬兵的豐功偉績。

這個工程已經基本告成,周圍的雕欄亭榭早已經完工,連用來立碑的上好石材也都已經雕琢好,就等着往上面刻歌功頌德的文章了。這篇文章實際也已經寫好,是蔣國柱和樑化鳳重金請問文人寫的,題目就叫《壯猷記》。

“當真有趣,這碑我幫他刻了吧。”見蔣國柱萬事俱備,就差最後一個石碑了,鄧名就決定幫他一個忙。

倉促之間鄧名也找不到才子文人幫忙寫文章,他本人文才有限更是寫不出來,略一沉思,鄧名就把內容口述給幾個碑匠:“漢將軍名偕四千壯士,擒賊酋郎廷佐及其三萬黨羽於此。”

把這塊碑豎在蔣國柱的紀念園裡後,鄧名見石碑還有富裕,意猶未盡就下令就再雕刻一塊立在江邊,上書“臨國公滅滿清蘇鬆、江西水師於此。”

全殲清軍水師那一仗也有鄧名的參與,具體計謀也是他出的,不過鄧名覺得已經有一塊石碑上有自己的名字了,就沒有把自己的功績往第二塊上寫。再說鄧名也知道清廷斷然不會放着這兩塊石碑不管,他也就是噁心一下蔣國柱而已。除了這兩塊石碑外,鄧名下令把其他的碑材都丟進江裡,如果蔣國柱還想找同樣的好材料,那他就要再辛苦一番了。

做完了這些事後,鄧名也不再南京多做停留,而是帶着兵馬繼續東進,直奔鎮江府而去。前不久鄧名已經得到消息,張煌言、馬逢知帶着兵馬通過蘇州府,已經快到鎮江了。

同時鄧名還得知,蔣國柱把鎮江的兵馬都調回南京,現在鎮江已經是一座空城,既然鄧名並沒有攻打南京的計劃,那他就選擇鎮江作爲與張煌言回師的地點——周圍沒有清軍,明軍可以比較從容地安營紮寨,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蔣國柱不得不給揚州派去五千披甲後,南京城的兵力就變得更薄弱了,鄧名抵達時城中只有兩萬清軍披甲,全部都是剛招募的新兵,其中還有不少是府縣招募的。蔣國柱對他們的戰鬥力和裝備都沒有絲毫的信心,發現鄧名抵達後二話不說就開始堵城門,累死累活地忙了一天後,總算是把十三座城門都堵了個水泄不通,這時鄧名也刻好了碑,帶着軍隊向下遊而去。

挑選了五十個“死士”,把他們從城樓上吊下去偵察了一番,蔣國柱在確認鄧名離開後,又開始指揮士兵把塞在城門洞裡的磚土刨出來。折騰了大半天后,算是把兩座城門又掏開了。

很快派出城的探馬就報告鄧名臨走前在城外豎起了兩塊高大的石碑,聞訊蔣國柱帶着衛隊親自出城探察,發現自己好不容易尋來的巨大石碑果然被刻上了字,用來嘲笑自己,而幾塊小石碑也無影無蹤,據工匠說它們好像都被鄧名推到江裡去了。

蔣國柱盯着那塊巨大的石碑看了一會兒,冷哼了一聲,把手一揮:“去看看江邊那一面。”

“遵命。”標營衛士答道,接着又主動詢問道:“巡撫大人,卑職是不是讓人立刻把這塊碑砸了?”

“等本官回來再說,”蔣國柱搖了搖頭,還追加了一句:“不許擅自動手。”

到了江邊後,蔣國柱圍着那塊碑轉了兩圈,發現上面確實只有李來亨而沒有鄧名,就指着那石碑罵道:“什麼臨國公,明明就是興山賊寇!當真恬不知恥,快給本官砸了!”

隨着蔣國柱一聲令下,士兵們就一擁而上,掄起鐵錘三下五除二地把那塊鄧名給李來亨立的碑敲成了碎塊,然後把這些碎石一股腦地投入了長江。

“巡撫大人,那鄧名的碑?”砸了李來亨的功德碑後,標營衛士再次問起前事。

“先留着。”蔣國柱一揮袖子,匆匆返回了南京,立刻把此事寫成奏章,上報給北京,稱南京官吏縉紳見到此碑後,無不切齒痛恨,士兵更有流涕者。蔣國柱稱鄧名弄巧成拙,立碑不但沒有絲毫損害江寧官兵士氣,反倒激起了士民將士的同仇敵愾。因此蔣國柱建議先將這塊石碑予以保留,等鄧名伏誅後再處置不遲。同時蔣國柱還告訴朝廷,他打算傳檄兩江,若是有人能擒殺鄧名,那就獎給他與這塊石碑同重的白銀,爲他立同樣一塊巨大的石碑。重賞加揚名天下,蔣國柱斷定這定能激發壯士殺賊報國之情。

“若是朝廷不同意,那就不是我砸的了,我只是奉命行事罷了。”蔣國柱寫好奏章送出去後,又派了一些人去保護那石碑,不許閒雜人等去破壞——這人手都是現成的,本來是他打算用來保護原先想立的那塊功德碑的。

第二天蔣國柱又去石碑旁轉悠了一圈,鄧名因爲認爲這塊碑不會長壽所以也沒有費力氣往碑亭裡擺,而是大模大樣地豎在郎廷佐擺流水席的原址。

“風吹日曬,說不定會有所損毀,要是被鄧名誤會,以爲是我蓄意破壞就不好了。”蔣國柱觀察了一番,覺得依舊有隱患,就下令召集工匠給這個石碑蓋一個遮風擋雨的碑亭。

不過蔣國柱當然不能讓人發現他的真實目的是保護石碑,所以他還爲這個碑亭親手書寫匾額:

知恥近乎勇!——

筆者按:兒童節來臨,所以十九節有小改動。

第51節 詐敗第54節 投機(上)第30節 賽跑第14節 肉票第30節 變化(下)第39節 良機第12節 專家第17節 政策(上)第34節 動搖第3節 君臣第33節 搜索第22節 尖兵第35節 會面(下)第43節 輕取第5節 退兵第52節 反擊第30節 威壓(下)第20節 僞詔(上)第21節 闖關第9節 授權(下)第12節 專家第56節 宣戰(下)第16節 攀談(下)第57節 輕取第3節 說服第58節 狙擊第21節 煙霧(下)第1節 轉運第43節 挫折第61節 未來第23節 援助第36節 分攤(上)第16節 龍騎(下)第59節 魔鬼(下)第41節 難民第57節 夜戰(上)第41節 失控(上)第26節 兄弟(上)第42節 艱苦(上)第4節 國民(下)第28節 城前(下)第27節 派系(上)第50節 追擊(中)第23節 臨陣第58節 遺孤第2節 VIP第34節 糊塗(上)第1節 精明(上)第18節 恐怖(下)第42節 艱苦(下)第20節 僞詔(上)第66節 加入(下)第39節 衝突(上)第8節 紛亂第1節 誤會(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節 信號(上)第56節 宣戰(上)第59節 議款(下)第44節 條約(上)第12節 強渡(下)第53節 兌換第64節 平息(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1節 東進(下)第10節 決議(上)第46節 接觸第21節 闖關第9節 送神(下)第16節 示威第19節 帝國第60節 人心(上)第15節 攻防第14節 應對第33節 問策(下)第57節 強弱第41節 遭遇(上)第19節 忠心(上)第36節 修路第31節 裁軍(下)第6節 疑惑第6節 親征(上)第10節 鎖喉(下)第29節 搏鬥(下)第39節 衝突(上)第57節 疲兵第16節 家學第19節 跋扈(上)第17節 政策(下)第6節 事變(下)第45節 隊友(上)第54節 授權第50節 動向(上)第8節 信用第50節 懷疑第29節 搏鬥(上)第55節 混戰第6節 勇士第7節 仲裁(下)第20節 合夥
第51節 詐敗第54節 投機(上)第30節 賽跑第14節 肉票第30節 變化(下)第39節 良機第12節 專家第17節 政策(上)第34節 動搖第3節 君臣第33節 搜索第22節 尖兵第35節 會面(下)第43節 輕取第5節 退兵第52節 反擊第30節 威壓(下)第20節 僞詔(上)第21節 闖關第9節 授權(下)第12節 專家第56節 宣戰(下)第16節 攀談(下)第57節 輕取第3節 說服第58節 狙擊第21節 煙霧(下)第1節 轉運第43節 挫折第61節 未來第23節 援助第36節 分攤(上)第16節 龍騎(下)第59節 魔鬼(下)第41節 難民第57節 夜戰(上)第41節 失控(上)第26節 兄弟(上)第42節 艱苦(上)第4節 國民(下)第28節 城前(下)第27節 派系(上)第50節 追擊(中)第23節 臨陣第58節 遺孤第2節 VIP第34節 糊塗(上)第1節 精明(上)第18節 恐怖(下)第42節 艱苦(下)第20節 僞詔(上)第66節 加入(下)第39節 衝突(上)第8節 紛亂第1節 誤會(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節 信號(上)第56節 宣戰(上)第59節 議款(下)第44節 條約(上)第12節 強渡(下)第53節 兌換第64節 平息(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1節 東進(下)第10節 決議(上)第46節 接觸第21節 闖關第9節 送神(下)第16節 示威第19節 帝國第60節 人心(上)第15節 攻防第14節 應對第33節 問策(下)第57節 強弱第41節 遭遇(上)第19節 忠心(上)第36節 修路第31節 裁軍(下)第6節 疑惑第6節 親征(上)第10節 鎖喉(下)第29節 搏鬥(下)第39節 衝突(上)第57節 疲兵第16節 家學第19節 跋扈(上)第17節 政策(下)第6節 事變(下)第45節 隊友(上)第54節 授權第50節 動向(上)第8節 信用第50節 懷疑第29節 搏鬥(上)第55節 混戰第6節 勇士第7節 仲裁(下)第20節 合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