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輕取

明軍的騎兵們一直衝到清軍的帳篷邊緣,並沒有遭到任何的有效抵抗,看到鄧名他們殺過來的時候,剛剛鑽出帳篷的清軍士兵大部分還都不知所措,反應最快的那些也只來得及發出示警的大喊聲而已。

衝進敵軍的營地,輕鬆地砍倒赤手空拳的敵人,浙軍的騎士們都很興奮,看到面前的敵人背衝着自己逃走後,就自然而然地開始追擊。不過鄧名等人和這些浙軍不一樣,他們已經進行過多次的襲擊,以往鄧名每次戰後都會總結經驗,發現能夠對己方構成威脅的還是那些尚未失去組織的敵人。

今天雖然明軍騎兵分成幾隊,但每隊的領頭人都是鄧名的衛士,他們衝進敵營一段距離後,就不再繼續追擊那些潰逃的敵人,而是回頭尋找那些還試圖抵抗的清兵,這也是鄧名在戰前反覆交代過的注意事項。

明軍在營外佈陣時,把幾百有盔甲的士兵部署在前排的位置,但發起衝鋒後,最早跟着騎兵衝進營地的,竟是一些位置相對靠前、跑的又特別快的無甲兵。他們抵達清軍的營帳前時,鄧名等騎兵已經衝了過去,正在驅趕最早鑽出帳篷的那些清兵,此時又有一些清兵被喧譁聲吵醒,昏頭漲腦地出來看究竟。不少顆腦袋纔剛剛探出營帳,迎面就是一隻棍棒帶着破空之聲襲來,重重地敲在天靈蓋上。

很多從夢中驚起的清兵,被擊中腦殼的時候仍眼光迷茫,“咚”,明軍一棍下去帶着清脆的響聲,棍子從敵人的頭骨彈起來之後,敵兵仍是一臉的茫然。讓攻擊他們的明軍心裡也有些發毛:難道遭到全力的一棍,敵人竟然行若無事,他們難道是金剛不壞之身嗎?

不少明軍見到這個場景,其中有一些人已經想着要舉起棍子,再打一棒看看反應了,差不多在攻擊者升起這個念頭的同時,被擊中的人也會突然色變,發出“哎呀”一聲慘叫,撲倒在地,有的人一聲不吭就此再也站不起身,還有些人則仍有掙扎的餘力,抱着腦袋在地上翻滾。

至此明軍也都明白過來,不是自己下手太輕,或是對方有金鐘罩之類的神功,而是敵人反應遲鈍,完全沒有進入戰鬥狀態。心中大定的明軍更不猶豫,一部分人繼續向前,敲打着前面更多探出帳篷的腦殼;還有一些人則痛打落水狗,棍棒雨點一般地落下,全力向地上的清兵身上招呼過去。

之前無論是劉體純、袁宗第,還是郝搖旗、賀珍,都常給鄧名講解戰術,其中也有步騎的配合問題,鄧名每次都把對方的談話記錄下來,之後慢慢鑽研。每當這個時候,鄧名常常還會把衛士也都喊上,若是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一起討論。

幾個將領各有各的騎兵心得,戰術也有很大的差別,甚至彼此看不上。即使是劉體純和袁宗第這樣關係親密的朋友,儘管他們的戰術都來自於闖營,但私下裡也都認爲自己的戰法更妙,若是鄧名拿着袁宗第的戰術詢問劉體純,對方肯定會建議他不要再研究袁宗第的戰術了,全盤學習他劉體純的先進方法就是。在鄧名看來,可能也就是爆破這種新型的軍事技術,大家還會開誠佈公的進行探討,但估計很快也會各自發展,形成多個門派,各有各的花招絕活——鄧名並不知道其實現在袁宗第、劉體純等四將對爆破技巧已經有所藏私了,原因既有這個時代上信息傳輸不便的原因,也是封建軍隊中各個派系自然而然的行爲。

遇到李來亨後,鄧名發現小老虎也有相似的自負,李來亨認爲他對騎兵、步兵的協同戰術是闖營最正宗的嫡傳,袁宗第、劉體純他們雖然是李來亨的叔伯長輩,但絕不能代表闖營一脈的最高軍事水平。

在與衛士們探討各種闖營戰術時,周開荒是最堅定的擁護者,他認爲袁宗第的各種手段尤其精妙,而趙天霸就多有不以爲然之處,常常引用西營晉王系的一些戰法來攻擊闖營的思路。鄧名衛隊中人數最多的是舊川軍系,這個派系的首領李星漢認爲:在戰術方面,無論是周開荒還是趙天霸都擺脫不了一貫的流寇作風,其它戰術,比如步、騎的配合,李星漢認爲鄧名最應該相信的是川軍的經驗,畢竟這是正規戰術,在堂堂對陣方面,川軍的方法顯然要比流寇的野路子要強很多。

爲此李星漢和趙天霸、周開荒常常爭得面紅脖子粗,當着鄧名的面大喊大叫,這是大明官兵三百年的沉澱積累,是價值連城的知識財富。

李星漢的話雖然引起了鄧名衛隊的一片嗡嗡喝彩聲,但也導致趙天霸和周開荒同仇敵愾,周開荒立刻冷嘲熱諷:三百年的沉澱積累,被闖、西兩營打得滿地找牙,這麼沒用的知識不要也罷;而趙天霸則挖苦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堅持傳統的明軍都被韃子消滅了,現在剩下的都是闖、西兩營的人馬。

最後還是鄧名出來打圓場,同時嚴禁互相批評——鄧名發現如果允許互相批評,最後就會變成無休無止的互相貶低,各個派系的人都會拿着顯微鏡(如果他們有的話)去尋找其他派系戰術上的缺點,然後進行無限放大,上綱上線,以偏概全,稱其爲一錢不值;而在維護本派系戰術時,即使明知是錯誤也要堅決捍衛,強詞奪理,極力狡辯,一定要把本派系的理論說成是完美無缺……雖然夔東衆將和這些衛士都不是文人,但鄧名發現他們給本派系戰術文過飾非的本事其實一點兒也不差。

因此鄧名的戰術研討會,只研究各派的共同點,絕不涉及差異點。任何理論或是思路,鄧名覺得只要能被各派都採用,那就說明有合理之處——當然如果與科學相違背,可以被證僞的共同點,比如類似和尚能導致火藥威力大增之類的,鄧名也毫不猶豫地摒棄。

突擊涉及到騎、步戰術,鄧名發現各派似乎都講求一個配合問題,就是騎兵和步兵原則上要協同作戰、互相掩護。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明軍四川系、西營晉王系以及闖營各個系統都給出了大量例外情況。很難驗證這些例外的正確與否,因爲一旦討論到這種理論差異,衛士們就會發生激烈的爭論,並且都是對人不對事的態度。即使同屬川軍系統,李星漢陣營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而且水火不容。因此鄧名只能認爲,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把步、騎協同視爲最重要的作戰原則,具體戰術應該圍繞着這個中心來實施。

今天鄧名就抱着這樣的打算,在進攻前他寧可犧牲一些馬隊的襲擊突然性,也要保證步兵的跟進速度。而在馬隊殺入敵營後,明軍的騎兵屢屢回頭,協助己方步兵作戰。每一個明軍騎士都睜大眼睛,在戰場上尋找着正在組織起來的敵軍。如果發現這些抵抗核心正在明軍步兵前方形成,明軍騎兵就會立刻發起攻擊,與本方步兵兩面夾擊,在其尚未形成前就予以摧毀;而如果是在明軍騎兵眼前形成,那就可以稍微放一放,鄧名認爲明軍幾十名騎兵的最主要工作不是獨自擊潰、消滅全部的敵軍,而是保證明軍的步兵能夠不斷前進,順利壓倒對手。

在騎兵的配合下,明軍步兵的進展很快,零星試圖進行抵抗的清軍,不僅要面對人數處於絕對優勢的明軍步兵,而且馬上會受到背後的騎兵突襲。每次看到有清軍軍官模樣的人,在聲嘶力竭地聚攏身邊的士兵時,明軍騎兵就會把他當作重點目標,儘快趕來攻擊,在這些清兵形成團體前就將其打散。

明軍鋒線向前推進的時候,後面的步兵正在和殘敵交戰。與騎兵不同,步兵的行動鄧名並沒有進行太多的規劃,總的設想就是喊一聲,然後全軍發起衝殺。這個思路和在長江邊伏擊譚弘時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浙軍現在的情況和那時鄧名身邊的軍隊也差不多,缺少武器、裝備和軍官,而且戰鬥經驗比那時的明軍還不如。

由於地形、敵軍的缺乏防備、還有鄧名的表率作用,今天浙軍發起進攻時的速度倒是要比伏擊譚弘那次強,但衝進敵營後的表現則相差不多。前面的浙兵勇猛突進,緊緊跟在騎兵的後面,甚至沒有時間去檢查那些拋在後面的營帳中還有沒有敵人;後面的明軍士兵衝進敵營後,就開始撩起帳篷檢查是否還有殘敵。隨着鋒線迅速向前推進,跟進的明軍也發現了越來越多落在鋒線後的敵人。

明軍就開始與這些敵人交戰,再後面的一些明軍上來幫忙,還有一些則完全沒有把這些散兵遊勇放在心上,揮舞着棍棒,高呼着向前追趕鋒線去了。眼下的形勢就是,前鋒繼續高速推進,後方也發生了大規模的混戰,進入營地後,浙軍的將領們迅速失去了對部下的控制能力,他們只能對局勢自行作出判斷,或是招呼身邊的士兵繼續突進,或是停下來收拾躲藏在帳篷中的敵兵。不管他們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些將領能夠控制住的士兵數量都在迅速地減少,很快他們能夠指揮的部下就僅限於他們視野所及的範圍內。

由於不知道敵軍的中軍帳位置,所以鄧名今天並沒有計劃突襲敵軍首腦,他原本估計清軍很快就會開始形成抵抗線,阻擋明軍鋒線的快速推進,隨着明軍鋒線受到阻擋,更多的清軍得以組織起來,進一步減緩明軍的推進速度。鄧名認爲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局面,尤其是他強調過,騎兵今天的第一任務是掩護步兵。

戰前的研討中,明軍軍官們都認爲這條抵抗線會把明軍遠遠地擋在清軍的中軍帳外。假如清軍主將的帳篷位於營地正中的話,樂觀估計,明軍能夠順利突破三分之一到一半距離的外圍營地。這個時候清軍將領的親衛應該就已經披甲趕到參戰。浙軍缺少兵甲,這些裝備精良的將領親衛能夠爭取很多時間,讓清軍的防線得以組織起來,最後形成一道堅固的戰線,把主將大營保護在身後。

因此戰前明軍也是儘可能地展開,形成更大的包圍弧圈,希望能夠讓清兵的抵抗線變成一個凸出的弧形。等形成僵持後,明軍的騎兵當然就不再可能輕鬆突入敵後,然後與步兵前後夾擊敵軍,那時明軍的騎兵就會從兩翼包抄,力求把清兵包圍起來,或是給敵方施加足夠大的壓力,迫使對方主動後撤,給明軍以趁勝追擊的機會。

但出乎鄧名意料的是,清軍的抵抗線遲遲沒有建立起來,現在明軍的鋒線已經橫掃整個清軍營地的三分之一,清軍的抵抗依舊顯得十分凌亂,面前沒有一道堅固的戰線,而是鬆散凌亂的一團團敵人。雖然這些抱團的敵兵已經有了一定的組織,但總體上依舊是各自爲戰,之間存在着巨大的縫隙,明軍的騎兵依舊可以從有組織的敵兵身邊突入,把零散的敵兵追得亡命奔逃不敢回頭,然後轉身協助步兵攻擊那些成團的敵兵。

由於清兵沒有組成抵抗線,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也形成不了,混戰的局面讓前後明軍愈發脫節。很多明軍士兵在消滅了帳篷裡的敵人後,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他們的盔甲穿上,其他的明軍士兵看到了,也顧不得追趕鋒線,而是四下尋找兵器和盔甲,起碼要把手中的棍棒換成一把鋼刀。

這時鄧名已經越過了清軍營地的中線,在營地中心位置,鄧名纔剛剛看到幾個披着盔甲出來應戰的清兵,這幾個屈指可數的甲兵軍服也很亂,頭盔好像都有些歪,顯然是匆匆繫上的。看到這些甲兵後,鄧名猶豫了一下,放棄了直衝進去,尋找對方主將蹤跡的衝動,而是按照事先的計劃繞過清軍營地中心,繼續向前擾亂敵營——既然局面已經如此混亂了,那就讓它變得更混亂一些吧——鄧名感覺眼下的局面越來越像是伏擊譚弘時的場面,兩軍都雜亂無章,那這個時候如果能夠驅散更多的混亂敵軍,明軍最後就是依靠人數也能壓垮對手。

縱馬從一個營帳前馳過時,有一個清兵從裡面撩帳而出,鄧名馬劍揮落,那個敵人應聲向後倒去。鄧名注意到被殺的敵人雖然沒有披甲,但穿着上好的馬靴,應該是個軍官之流。現在已經深入到清軍營地的中心地帶,周圍很多營帳可能都是屬於軍官或是親兵所有。在這一片大亂中,鄧名還聽到好像有女人的驚呼聲。

很快鄧名的懷疑就得到了證實,繼續向前衝擊的時候,他的坐騎差點就撞上了一個女子,這個女人剛剛從一頂帳篷後面鑽出來一半。鄧名的戰馬貼着她的額頭衝過去,當時鄧名的馬劍就舉在空中,見到人影后本能的就要斬下,但就在這一刻他看到了女子的長髮,還有她仰起的面孔。

是個年輕的女子,雖然只有一瞬間的對視,鄧名還是從她眼中看到強烈的恐懼和淚光,也看到這個剛從帳篷中爬出一半的女子,已經露出來的上半身是赤裸的。

……

戰鬥前後持續了大半個時辰,結束的遠比明軍預想的要迅速,清將在中軍帳進行的垂死掙扎,也沒能堅持多長時間。

“這些韃子是揚州綠營,五天前剛到的南京,他們到的時候延平郡王已經退兵了,得知蕪湖有警報後,就從南京出發,要趕去上游方向。”審問過俘虜後,鄧名把衆將召集到一起,給他們介紹情況:“他們本來就是要去對付我們的,結果在這裡被我們打了。”

這些綠營希望能夠乘船去蕪湖,但是水師剛運送另外一撥綠營去上游,一時沒有船隻,他們就在大勝關紮營,想等水師返回再說,省得自己走路。

“揚州綠營有一千二百披甲,大概是我們甲兵的兩倍半,營中有一千五百輔兵,其中三百是到南京後郎廷佐撥給的。今天我們消滅了兩千左右的韃子,逃走了六百至七百……俘虜供稱他們有二百匹軍馬,其中一百匹戰馬,現在我們繳獲的數字是一百八十八匹,剩下的可能是被逃兵帶走了。”現在浙軍正在清點繳獲,雖然逃走了幾百清兵,但他們的盔甲大多沒來得及帶走,鄧名估計繳獲數差不多也該是這麼多:“這是一支比較強大的綠營,所以南京纔會派他們去蕪湖,無論是要防備還是伺機奪回安慶,都能起大作用,至少要比在黃池攔截我們的那些地方綠營要強大得多。”

停頓了一下,鄧名對衆人說道:“在黃池堵截我們的綠營韃子,可能也就幾百披甲,肯定沒有騎兵,但我們與他們交戰,就算僥倖得勝也會傷亡慘重;但今天消滅了揚州綠營,我們卻是易如反掌。這就是有備和無備的區別,有備即使兵力弱小,一樣能讓強敵忌憚;無備,便是兵強馬壯,也不堪一擊。諸位,將來我們領兵,便是在安全的地方,也萬萬不可忘了修營牆、挖戰壕,就是每天少走點路,也不要疏忽了工事,以致追悔莫及。”

衆人紛紛應是,只有穆潭想起閩軍的十幾萬精兵強將,偷偷地嘆了口氣。

戰後明軍還發現了不少婦女,其中不少都是鎮江人。鄭成功撤退後,清軍“收復”鎮江、瓜州等地,管效忠、蔣國柱就以光復城市爲名,把城中的婦女賞賜給軍士,揚州綠營適逢其會,也分走了一批。江南提督管效忠和巡撫蔣國柱,在尾隨鄭成功東進的路上,就把鎮江、瓜州等地的婦女賣掉,然後又把無錫等新光復的城市的婦女擄走;現在他們在蘇州,打算等離開蘇州時再把這些婦女也賣掉。清軍每過一處,後面就有大批的“光復”城市的百姓跟來,在城市裡貼滿榜單,尋找被擄走的妻女,想花錢贖回親人。

揚州綠營本也打算照此辦理,但南京是省城,又沒有被鄭成功攻陷,自然談不上收復,所以不允許客軍擄掠,揚州綠營就打算把這些女子先帶去蕪湖,在開戰前賣掉,等收復了安慶後,可以再擄掠新的,這些女子最後也會在南京或是揚州出售。

聽完了這些女人的遭遇後,鄧名只是搖頭嘆氣,下令爲她們建立一個女營,不許士兵前去騷擾。

第37節 干涉(下)第39節 都府第3節 裁軍第66節 加入(下)第57節 夜戰(上)第7節 窮途第59節 助剿第50節 追擊(中)第22節 搶攻(上)第42節 中立(下)第32節 爭奪(上)第50節 債券(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1節 誤會(上)第33節 孤注(下)第4節 棟樑第10節 默契第20節 困獸第1節 誤會(下)第13節 試探(上)第39節 王佐(下)第5節 隔閡第6節 疑惑第8節 信用第48節 失誤第15節 出降(上)第22節 搶攻(上)第17節 政策(上)第44節 夾擊(下)第44節 遊騎(上)第69節 忠臣(下)第37節 報告(下)第31節 胥吏第45節 移民第3節 壓力(上)第55節 報紙(上)第41節 失控(上)第6節 魯王第16節 鹽業第3節 裁軍第44節 中介第29節 計謀第26節 觀感第18節 拒絕第69節 忠臣(下)第11節 兩全(上)第1節 誤會(上)第54節 授權第4節 平衡第11節 攻勢(下)第28節 借刀第6節 事變(上)第47節 矛盾第41節 失控(下)第49節 敗像第23節 代理(上)第29節 計謀第57節 夜戰(下)第31節 側擊第21節 煙霧(上)第48節 潛逃第14節 亂戰(上)第6節 戰俘第51節 緊俏第56節 突擊第56節 推測第32節 爭奪(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3節 困獸第7節 北上第36節 修路第26節 兄弟(下)第55節 混戰第47節 獎勵第11節 劫營(上)第9節 海權第36節 備戰第35節 進軍第5節 協作(上)第9節 失言第44節 退意第29節 解圍(下)第19節 軍功第23節 瓷器第23節 瓷器第51節 救援第49節 副手(上)第35節 會面(上)第47節 自救第58節 同盟(上)第44節 夾擊(下)第5節 協作(下)第25節 棄軍第11節 攻勢(下)第43節 風向(上)第50節 金磚第49節 擴張(下)第24節 怒潮(下)第10節 默契第36節 方向(上)
第37節 干涉(下)第39節 都府第3節 裁軍第66節 加入(下)第57節 夜戰(上)第7節 窮途第59節 助剿第50節 追擊(中)第22節 搶攻(上)第42節 中立(下)第32節 爭奪(上)第50節 債券(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1節 誤會(上)第33節 孤注(下)第4節 棟樑第10節 默契第20節 困獸第1節 誤會(下)第13節 試探(上)第39節 王佐(下)第5節 隔閡第6節 疑惑第8節 信用第48節 失誤第15節 出降(上)第22節 搶攻(上)第17節 政策(上)第44節 夾擊(下)第44節 遊騎(上)第69節 忠臣(下)第37節 報告(下)第31節 胥吏第45節 移民第3節 壓力(上)第55節 報紙(上)第41節 失控(上)第6節 魯王第16節 鹽業第3節 裁軍第44節 中介第29節 計謀第26節 觀感第18節 拒絕第69節 忠臣(下)第11節 兩全(上)第1節 誤會(上)第54節 授權第4節 平衡第11節 攻勢(下)第28節 借刀第6節 事變(上)第47節 矛盾第41節 失控(下)第49節 敗像第23節 代理(上)第29節 計謀第57節 夜戰(下)第31節 側擊第21節 煙霧(上)第48節 潛逃第14節 亂戰(上)第6節 戰俘第51節 緊俏第56節 突擊第56節 推測第32節 爭奪(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3節 困獸第7節 北上第36節 修路第26節 兄弟(下)第55節 混戰第47節 獎勵第11節 劫營(上)第9節 海權第36節 備戰第35節 進軍第5節 協作(上)第9節 失言第44節 退意第29節 解圍(下)第19節 軍功第23節 瓷器第23節 瓷器第51節 救援第49節 副手(上)第35節 會面(上)第47節 自救第58節 同盟(上)第44節 夾擊(下)第5節 協作(下)第25節 棄軍第11節 攻勢(下)第43節 風向(上)第50節 金磚第49節 擴張(下)第24節 怒潮(下)第10節 默契第36節 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