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追兵

“原來是這樣!”鄧名看見這些萬縣的降官互相攻擊,不由得笑道:“你們擔憂熊把總對抗王師,所以就哄騙熊把總,聽見熊把總提出一個詐降的計劃,你們就將計就計假裝同意了下來。”

“正是,正是!”那羣跪在地上的降官紛紛點頭稱是。作爲同謀,現在大家只有把責任都推給熊蘭才能爭取自己脫身。雖然聽上去這個明軍頭領說的話好像是在諷刺大家,但降官們仍舊連聲附和,他們一廂情願地盼望可能明軍還有用得着降官的地方,諷刺一兩句也算不了什麼。

“熊把總則是擔憂萬縣城裡有人不識大局和朝廷頑抗到底,所以就想出了這麼一條計策,說服大家老老實實地投降。”鄧名說出下半截話後,沒有人再接茬了,頓時都閉上了嘴。熊蘭也摸不清鄧名到底是什麼意思,只是偷眼觀察鄧名的表情。

“所以這是誤會了嘛,你們原來都是志同道合的人。”鄧名擺擺手,忍不住笑道:“都起來吧,也給熊把總鬆了綁。”

但跪在地上的那夥人卻沒有敢立刻站起來,鄧名看上去雖然顯得和善,但這羣人對他並無瞭解,覺得片刻後也許就會翻臉。

“爲什麼都不起來?我說錯了嗎?是不是有人不是這麼想的,而是打算以後找機會再叛變朝廷?”

鄧名這話一出口,哪個人再不起來就坐實自己居心叵測了,於是大家就戰戰兢兢地慢慢站起來。不過不少人膝蓋還沒敢完全站直,暗暗做好了準備,等着鄧名一聲大喝就再次跪倒求饒。

周開荒見鄧名一個人都不打算殺,就皺起眉頭叫了一聲:“鄧先生!”

鄧名很明瞭這些降官都是滿口謊話,但是並不打算追究,難道要把這些剛剛投降過來的人都殺了麼?雖然鄧名在戰場上已經親手殺過人,但還是不可能殺一批向自己求饒的人——畢竟他們是人類而不是豬狗。

聽到周開荒的聲音,鄧名知道他對自己的決定很不滿,所以馬上解釋道:“正像這位熊把總說的,他們今天投效王師,讓我們不流一滴血就能進入萬縣。既然他們不讓我們流血,我們爲什麼一定要他們的命?”

說完這段話後,鄧名轉身面對眼前的降官,正色說道:“我這個人主張論跡不論心。或許你們早先商議這件事的時候,你們心裡想的和現在對我講的不一樣,不過你們確實棄暗投明了,我因爲這個不追究你們跟着譚弘背叛朝廷的事;至於你們商議的那些計謀和你們剛纔的辯解,都是用嘴說的,屬於空口無憑。我不是因爲你們辯解得好就放過你們,也不會因爲你們口頭上說要去投韃子就懲罰你們。”

鄧名前世的法律講求犯罪事實,口頭上說的話不能作爲判罪的憑據,更何況是死罪。但是他這一番話,投降的衆人聽得似懂非懂,不過他們明白眼前暫時沒有性命之憂了就放心下來,爭先恐後地開始表白,對不殺之恩表示感激和崇敬之情。

此時熊蘭已經鬆綁,站起身來是個魁梧的軍漢,相貌堂堂,剛纔說話的時候嗓音渾厚有力。聽起來這個人頗有應變之才,萬縣這羣降官裡面就數熊蘭最有心機,不知爲什麼譚弘會如此不待見此人。經過今天這一通內訌,熊蘭得罪了現場的很多人,將來未必還能在軍中站穩,但是對這種有煽動能力的人鄧名還是比較重視,也不打算輕輕放過,他盯着熊蘭的眼睛說道:“熊把總,這一次你帶頭棄暗投明,讓明軍能夠順利進入萬縣城,所以將功補過,以前你背叛朝廷的事情就一筆勾銷了。但是你要知道,背叛國家這種事畢竟是犯罪,可一而不可再!”

“鄧先生指點的是。”熊蘭躬身受教。

熊蘭越是觀察越覺得鄧名深不可測,從來川軍和闖營的矛盾都是不可調和,可是眼前兩個陣營的人都對鄧名錶現出尊重和服從。在這個講究“其心可誅”的時代,鄧名用“論跡不論心”的奇談怪論做依據赦免衆人,但是明軍將領卻沒有出現什麼反對之聲,更是說明此人在衆人心目中有相當高的地位。

“新津侯現在是我們的俘虜,不知道萬縣城中有沒有牢房?”鄧名讓人把譚弘和他的五十多個死黨送到牢房裡去,而且交給熊蘭等人去看押。

“有牢房,有牢房。”這些人果然立刻應承下來,在明軍士兵面前領路,押送着他們的老上司,把譚弘一夥人帶去萬縣的牢獄裡看管起來。

剛纔除了周開荒以外沒有其他反對之音,等到熊蘭和譚弘等人離去後,趙天霸第一個出聲:“鄧先生實在是太心軟了。”

“熊蘭這廝已經沒用了,”李星漢接口道:“鄧先生爲何不殺了他,以安撫其餘人的心?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爲先生效力的。”

“熊蘭怎麼會沒用?他可是個家賊,對譚弘的軍情比我們瞭解得多。要我說,應該把其他的那些傢伙宰了。”周開荒存着一個念頭,想要收編譚弘的餘部,所以一開始就放棄了對熊蘭的殺心:“這些人反覆無常,商議這樣的陰謀詭計,怎麼可信呢?”

“他們就是不商量這個陰謀,或者我們不知道他們曾經這麼商量過,我也不會信得過他們,難道你們會信得過他們嗎?”聽到這些反對意見,鄧名搖頭道:“就是殺了熊蘭,剩下的那些人就會感恩戴德,誠心誠意的爲我們盡心出力嗎?我看就是殺了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處。”雖然這麼說,但鄧名覺得軟弱和惻隱之心是完全不同的,周開荒他們可能還是分不清兩者之間的區別。

趙天霸一直認真地聽着鄧名的辯解,像是爲了證明鄧名的懷疑,在他說完後趙天霸飛快地追問道:“鄧先生其實就是不想殺人,對不對?”

見鄧名不置可否,趙天霸又大聲地重複了一遍:“鄧先生就是太心軟啦!”

“不過萬縣城中可慮的也就是熊蘭這個小人,以前只聽說他是個溜鬚拍馬的鼠輩,不想事到臨頭居然還有不少鬼主意,”李星漢在邊上評價道:“現在他和其他的鼠輩算是水火不相容了,我們也不用擔心這羣降兵還能一起攪起什麼亂子來。”

……

把譚弘、秦修採一夥兒送進大牢,派人認真看管起來後,熊蘭和他的同僚們走到縣衙的大廳中。周圍沒有了明軍士兵,氣氛有些尷尬,大家看向熊蘭的表情都有些複雜——剛纔他們爲了給自己脫罪都欲置熊蘭於死地,現在僥倖活命,幾個人凝神屏息等着,只要熊蘭破口大罵自己不講義氣,就要反脣相譏罵將回去。

熊蘭先是左右環顧了一圈,再次確認沒有明軍的士兵後,猛地向周圍人深躬行禮:“多謝諸位兄弟救命之恩。”

大家萬萬沒有想到熊蘭這個做派,一時間都吃驚得說不出話來。

熊蘭做出一副後怕的表情,用手連連拍着自己的胸脯,大聲感慨道:“剛纔那個鄧先生本來是要殺我的啊,他擔心我是這一軍領頭的,是要殺我的啊!幸好諸位兄弟有急智,做出一副和我有仇的模樣。哎呀,我當時真是給嚇傻了,多虧了你們反應快,我連忙跟着有樣學樣,這才化解了鄧先生對我的殺心。”

剛纔沒有一個人是這麼想的,他們只是想把熊蘭推出去頂缸,現在看見熊蘭不但沒記仇,還長吁短嘆表現出一副劫後餘生的感激模樣,沒有一個人想出來該說些什麼。

“剛纔諸位兄弟爲了救我,那可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了。”熊蘭繼續在大發感慨:“我本來以爲諸位兄弟會爲了自己的性命安全,矢口否認我們商議過這件事……”

熊蘭立刻給大夥兒分析,如果萬縣的降官不發生爭吵,鄧名肯定會認爲他們是擰成一股繩的緊密團體,那麼爲了便於打散這個團體肯定要宰了熊蘭。而大家這麼一鬧,鄧名以爲他們各有各的算盤,是一盤散沙,留下這樣的的印象也就沒有必要非殺領頭的熊蘭不可了。

“不想諸位兄弟爲了幫我,想出了那麼巧妙的藉口,”熊蘭說着又對衆人一通行禮:“說真的,我一點兒也沒想到諸位兄弟會如此仗義,要是換了我,我可未必能想到,更未必能做到。”

經過熊蘭滔滔不絕的解釋,搞清楚了他到底爲何感激大夥兒之後,就有人大言不慚地接受了他的感謝,拍着胸膛說:“熊把總說哪裡話,我們以前就是熟識的兄弟,這幾天更是患難之交,當然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了。”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很快所有的人都慷慨地向熊蘭表示,不必把這件事記在心上。

“不過,我們日後做事,還要照此辦理纔可以。”熊蘭指向他的一個同僚,今天就是這個人第一個挑頭企圖把所有罪責都推到熊蘭的身上,熊蘭豎着大拇指稱讚他反應迅速、思維敏捷:“當着他們的面,日後我們一定要互相攻擊,顯得水火不容,這樣鄧先生纔會覺得可以把我們分而治之。”

“正是,正是,我當時就是這麼想的。”那個被熊蘭稱讚爲反應迅速的傢伙連連點頭,他楞了好一會兒纔算明白熊蘭的意思。

“高啊,真是高!”熊蘭隨着又是兩聲恭維送上。

衆人看這個傢伙的眼光也變得複雜起來。沒看出來這個平日二傻子一般的傢伙,居然也有不遜於熊蘭的腦筋。嗯,簡直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原來當時他們倆是在唱雙簧!要不是熊蘭這通解釋,老子估計現在還沒看明白呢。

把營中最有心計的頭銜贈送出去以後,熊蘭趁熱打鐵,湊近那位同僚做出一副請教的樣子,連續問了幾個問題:“……你是不是覺得我們要想自保,就一定要齊心協力?……你的意思是不是,我們以後再商議什麼事,一定要挑選沒人的地方,免得再次泄露風聲?……你是不是想提醒大夥……哎呀,我怎麼就想不到這些呢?”

對方在熊蘭的追問下,機械地跟着回答“是”或是點一下頭。每當他有所表示,熊蘭就誇張地讚歎一聲,把自己的聲音降得越來越低,而那個同僚的下巴揚得越來越高,做出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樣。

熊蘭苦口婆心地和大夥又交代了一番,他相信今天商量的事情若是再泄露出去,大夥兒爲自己辯白的時候就會指認這個傢伙出的鬼點子,而不再告發是熊蘭領頭,這也算是聊勝於無的自保手段吧。

熊蘭感覺明軍中只有那個鄧名高深莫測,他處理事情的方式和別人不同,有些看不懂,其他幾個明軍軍官和自己這幫同僚一樣,心裡想的都明明白白擺在臉上。

成功地化解了大家和自己之間的疙瘩,熊蘭這才放下心來,感到一絲成功的喜悅。接着趕忙去分派工作,安排明軍住宿休息。

……

明軍第二天沒有上路而是在萬縣駐紮了下去。傷病員需要草藥,畢竟在萬縣還可能收集到一些,荒郊野外就更困難了。而一旦得到舒適的住房,連日緊張奔波的明軍士兵就渴望休息一下,對此鄧名自己也深有體會。鄧名和衆軍官沒有急着催促部下上路,周開荒、李星漢都認定萬縣附近沒有具有威脅的敵軍,儘可放心。士兵們得到休息的好處也很明顯,軍隊的狀態變得相當不錯,以士兵們現在的體力,一口氣返回奉節不是大問題——萬縣到奉節的距離差不多隻有重慶到萬縣的二分之一。

問題是如何把萬縣的兩千多新近投降的士兵一起帶回去——現在夔州需要壯丁,明軍按說應該把這些人都帶回去。本來在譚弘的南大營俘虜了數百俘虜,再加上萬縣這一批總計會有三千人,比自己手下可靠的士兵還多,上路前需要準備大量的食物。

萬縣的倉庫已經空空如也,趁着修整的工夫,明軍讓降軍在附近捕魚、捕獵,只是由於天氣寒冷所得有限,估計照這種工作進度,恐怕沒有個十天半月湊不出足夠行軍的糧草。沿途人煙稀少,收集糧草不但會影響行軍速度,而且數量非常不可靠。

“留下一些人在萬縣。”明軍中有人提出這個建議,正符合熊蘭的心意。萬縣城防被嚴重破壞,留下明軍自己人防守太危險。如果留下一部分降軍防守的話,雖然他們可能再次叛變,但明軍畢竟要返回奉節,總不能無限期地在這裡呆下去。

明軍軍官們在縣衙門裡討論了一番,遲疑不能做出決定,突然有人風風火火地衝進縣衙,向軍官們報告:“韃子!韃子來了!”

“什麼韃子?休要謊報軍情。”李星漢不滿地呵斥道。

“真有韃子來了。”這個士兵說,他在萬縣上游的岸邊監視捕魚的降兵,遠遠地看到有船隻沿江而下,打着清軍的綠旗。據他說船隻絕不是一艘兩艘,而是實力相當可觀的一支船隊。

周開荒不相信,向周圍的軍官們問道:“你們說,韃子有實力進攻奉節嗎?”

所有人都知道奉節有文安之的大軍,消滅譚弘後附近不會遇到什麼有威脅的敵軍。

“難道重慶會爲了我們這些潰兵出動大軍?”出動大批軍隊需要消耗很多物資,這是常識。如果重慶真捨得爲追擊潰兵而出動大軍,那他們早就動手了,也不該等到今天啊。

“因爲我們不是潰兵了,”鄧名輕聲說道:“我們擊潰了譚弘,鬧出的動靜不算小了。”

“不知道他們來了多少人?”李星漢總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樣:“鄧先生說得不錯,我們不是潰兵了,韃子來了也不過是送死罷了。”

“去看看吧。”衆人沒有心思再議論收集糧草的問題了,他們從譚弘那裡繳獲了十幾匹馬,進了萬縣城又設法搞到幾匹,足夠決策層的軍官們使用。

鄧名這些日子也學會了騎馬,聽說有敵軍前來不由心中着急,自然不肯呆在衙門裡坐等消息,雖然自己騎技不太好但是肯定比走路快,就堅持跟着衆人一起去山上親眼看看情況。

“我只是看看情況,我不懂打仗,不會干涉這些軍官的決定。”鄧名和周開荒等人一起離開萬縣,直奔上游而去。

不多時他們就策馬上山。站在制高點上,遮蔽物不多,冬季視野相對開闊,山坡上有一塊一塊的梯田,長江從腳下流過,可以望見遠遠的江面。

只見遙遠的江面上船帆遮蔽,清兵的船隻鋪滿了長江的水道。

“這……怕不是有三、四千人之多?”見到這樣的場面,周開荒大出意料,吃驚地說道。緊跟着他又看到視線盡頭的山巒背後,還有更多的敵船駛出:“不止,可能要有四、五千人。”

這裡我多說一句哈,理論上我只授權給了縱橫刊登本文,貼吧和其他什麼網站刊登縱橫和本人就算不願意似乎也沒什麼辦法,不過貼吧既然都是我的讀者,好歹給個面子加個鏈接吧,也給我增加點點擊……

第53節 擒賊第26節 兄弟(中)第29節 統一(上)第8節 震怒(下)第33節 試探第67節 守法(下)第57節 疲兵第36節 宿命(下)第12節 圍困(下)第46節 脫逃(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4節 問候(下)第1節 代售第56節 待遇(上)第5節 隔閡第29節 解圍(下)第65節 援助(下)第55節 俘虜(下)第41節 爭奪(上)第46節 戰備(上)第30節 大敵(下)第9節 送神(下)第19節 帝國第3節 君臣第37節 報告(上)第30節 賽跑第22節 搶攻(下)第32節 爭奪(下)第59節 議款(上)第6節 親征(上)第42節 中立(下)第20節 萬縣第37節 報告(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1節 求戰(上)第68節 混亂(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1節 攻勢(下)第42節 升級(下)第43節 輕取第30節 賽跑第24節 洞悉第8節 震怒(上)第16節 龍騎(上)第25節 投奔(中)第21節 追兵第28節 盟軍(下)第3節 君臣第37節 立碑第31節 胥吏第28節 借刀第44節 靖難(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5節 進軍第44節 條約(上)第39節 王佐(上)第55節 壓力(上)第55節 報紙(下)第59節 助剿第9節 送神(下)第69節 忠臣(上)第55節 報紙(上)第39節 王佐(上)第29節 道破第53節 兌換第1節 交換第31節 佯攻(上)第14節 應對第42節 說客第3節 君臣第44節 退意第44節 退意第59節 助剿第15節 攻防第60節 算盤(上)第8節 信用第37節 報告(上)第24節 掠奪第9節 問話(上)第58節 同盟(上)第15節 雙贏第26節 判斷(上)第22節 搶攻(下)第2節 目標(上)第46節 合營第25節 投奔(中)第18節 恐怖(上)第27節 憧憬第60節 烽火第38節 牽制(上)第59節 黃雀(上)第50節 金磚第12節 軍旗第5節 放棄(上)第60節 算盤(下)第8節 震怒(下)第3節 信號(上)第54節 官銜第6節 密議(上)第25節 棄軍
第53節 擒賊第26節 兄弟(中)第29節 統一(上)第8節 震怒(下)第33節 試探第67節 守法(下)第57節 疲兵第36節 宿命(下)第12節 圍困(下)第46節 脫逃(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4節 問候(下)第1節 代售第56節 待遇(上)第5節 隔閡第29節 解圍(下)第65節 援助(下)第55節 俘虜(下)第41節 爭奪(上)第46節 戰備(上)第30節 大敵(下)第9節 送神(下)第19節 帝國第3節 君臣第37節 報告(上)第30節 賽跑第22節 搶攻(下)第32節 爭奪(下)第59節 議款(上)第6節 親征(上)第42節 中立(下)第20節 萬縣第37節 報告(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1節 求戰(上)第68節 混亂(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1節 攻勢(下)第42節 升級(下)第43節 輕取第30節 賽跑第24節 洞悉第8節 震怒(上)第16節 龍騎(上)第25節 投奔(中)第21節 追兵第28節 盟軍(下)第3節 君臣第37節 立碑第31節 胥吏第28節 借刀第44節 靖難(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5節 進軍第44節 條約(上)第39節 王佐(上)第55節 壓力(上)第55節 報紙(下)第59節 助剿第9節 送神(下)第69節 忠臣(上)第55節 報紙(上)第39節 王佐(上)第29節 道破第53節 兌換第1節 交換第31節 佯攻(上)第14節 應對第42節 說客第3節 君臣第44節 退意第44節 退意第59節 助剿第15節 攻防第60節 算盤(上)第8節 信用第37節 報告(上)第24節 掠奪第9節 問話(上)第58節 同盟(上)第15節 雙贏第26節 判斷(上)第22節 搶攻(下)第2節 目標(上)第46節 合營第25節 投奔(中)第18節 恐怖(上)第27節 憧憬第60節 烽火第38節 牽制(上)第59節 黃雀(上)第50節 金磚第12節 軍旗第5節 放棄(上)第60節 算盤(下)第8節 震怒(下)第3節 信號(上)第54節 官銜第6節 密議(上)第25節 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