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 突圍

開戰之前,賀珍一直爲其他人暫時都不在鍾祥而暗自高興,這樣他可以在擊敗李世勳後得到大部分戰利品。直到進攻發起後,賀珍仍然認爲這一仗沒有什麼問題;可是隨着戰事陷入膠着狀態,賀珍感到事情變得越來越棘手。出征以來的連戰連捷,讓賀珍手下的士兵變得信心十足、士氣高漲,可畢竟還是有很多明軍缺乏戰場經驗,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同伴負傷倒地,頭頂上不斷有斧子飛過來時,這些士兵的士氣也在不斷被消磨。

賀珍知道如果再拖上一段時間,就會有更多的老兵被消耗,而失去了這些榜樣,新兵的士氣就會以更快的速度跌落。賀珍有些後悔地想到,自己或許應該耐心地等待劉體純等人返回鍾祥,少分一些東西總比賠本強。

當賀珍看到突然有一面紅旗從敵陣背後豎起時,還以爲自己的眼睛花了。賀珍確信自己沒有派出任何騎兵進行迂迴,從側後包抄李世勳所在的位置。而且賀珍事先也不認爲這樣的計劃能夠成功,如果出動的兵力太少,那麼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通過清軍的前陣;而如果出動的兵力太多,那就會削弱側擊的力量,就是分散兵力。

鋒線另外一邊的李世勳也不比賀珍強多少,今天的戰鬥同樣讓他感到非常緊張,明軍的士氣之高大大出乎李世勳的想像。本來根據李世勳的經驗,若是看到前鋒第一批士兵被瞬間擊倒,後排的士兵就會發生遲疑止步,但今天明軍後排的士兵卻依舊不要命地衝上來,和清兵扭殺成一團。李世勳精心策劃的臨陣一擊,竟然沒有能夠極大地挫傷對方的鬥志,這讓他吃驚不小。

和對面的明軍一樣,持續的消耗戰讓清軍的士氣也不斷地滑落。若是這套投擲、反衝鋒的招數沒起作用,沒能幫助清軍在氣勢上徹底壓倒對手的話,接下來的戰局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它自行發展了。

明清兩軍前排消耗最嚴重的都是老兵精銳,位於他們後排的新兵出現了同樣的動搖情緒,暫時賀珍的部隊還因爲較高的初始士氣而無憂,但清軍卻已經有不少士兵畏縮不前,甚至開始緩緩地向後挪動。對此李世勳和其他將領也沒有其它的解決辦法,只能夠把手中的親衛大量地派去督戰,用刀子逼迫士兵向前,維持着隊形和士氣。

李世勳雖然感到很困難,不過作爲一員宿將,他知道敵人一定也很困難,勝利屬於那個能夠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的人。李世勳不僅讓親衛給自己的親兵營打氣、鼓勁,也讓他們協助其他將領維持軍紀。同時李世勳更不停地在心中安慰自己,時間越長對自己就越是有利,前軍會源源不斷地折返加入戰團。

由於李世勳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所以當賀珍發現那面紅旗後,李世勳對背後的變化依舊一無所知。

……

鄧名抽出長長的馬劍,一馬當先向着清軍統帥的大旗衝去,他面前的敵人毫無防備。首先遭到鄧名一行攻擊的是一些清軍的鼓手,當明軍殺到他們背後時,這些赤裸着脊樑的鼓手,還在揮汗如雨地擂鼓。

明軍從一字排開的清軍戰鼓後掠過,原本激昂的鼓聲突然在瞬間消失得無聲無息,十幾個鼓手都被砍翻,或是滾倒在地,或是趴在被他們鮮血浸透的大鼓鼓面上。

鼓聲的突然沉寂讓一些清兵向這裡張望過來,鄧名看到幾個回過頭來的清兵瞪眼看着自己,一眨眼的工夫,鄧名就衝到這幾個清兵眼前,他們還是圓睜着雙眼,沒來得及做出任何戰術動作。

一揮手中的馬劍,最靠近鄧名的那個敵兵就身首分離,無頭的屍體依舊站立,鄧名從他邊上馳過時還沒有來得及倒下。其餘幾個敵兵大部分也沒能做出反應,就被緊隨在鄧名身後的騎兵砍倒,只有一人在長槍刺入他的咽喉前發出了一聲驚呼。

此時擋在鄧名身前的是一個清軍的傳令兵,他剛剛奉命去給側翼的將領傳達李世勳的戰術意圖,策馬離開將旗位置還沒有多遠,就看到高舉着紅旗的騎兵正向自己衝過來。這個傳令兵愣愣地看着鄧名身後那面迎風飄揚的紅旗,嘴巴張得大大的,舌頭吐出來了一半卻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鄧名從身旁不遠處衝過時,這個傳令兵還機械地轉身,繼續向這個爲首的騎士行注目禮,武保平從他身邊擦身而過,隨後一槍就把這個清兵挑下了馬。連續幾個如雕像般僵硬的騎兵被刺落馬下後,李世勳的將旗附近纔有人反應過來,大聲示警的同時開始抽出武器準備抵抗。

這時鄧名已經殺到近前,在清軍統帥的將旗周圍,有不少清軍的將佐以及他們的親衛,反應最快的那些人正三三兩兩地聚集起來,試圖抵擋明軍騎兵的衝刺。鄧名從三個剛剛舉起兵刃的清兵身旁經過時,又砍中了其中的一人,他不理會其餘二人而是把他們留給身後的同伴,直奔最重要的目標——清軍統帥的將旗而去。

護衛將旗的掌旗手此時也轉過身來,在觀察身後喧譁聲的同時,這個掌旗手依舊把旗杆抱得緊緊的,並沒有出現絲毫的晃動。看到一個騎兵向自己衝來時,這個掌旗手依舊不肯放棄旗杆,他用左臂抱着旗杆,右手急忙摸向腰間的佩劍。但在這個親兵摸到劍柄之前,鄧名已經把手中的馬劍化爲一道寒光,向這個旗手頭上斬去。

馬劍豎直砍落,從這個旗手的額頭劃到胸部,幾乎把他的臉和喉嚨一分爲二。鄧名在這個清兵倒下的同時,伸手去奪那根旗杆。把敵軍的大旗抱在手臂中後,鄧名圍着清軍將旗周圍的方寸之地轉了一圈,然後把那面大旗擲於地下,拋在三個呆若木雞的清軍將佐的馬前。

其他幾個試圖拔劍抵抗的將領親衛也都被鄧名的衛士殺死,反應最快的幾個清兵已經跳出圈外,正一邊大叫着“敵襲!”,一邊連滾帶爬地遠離鄧名和本軍將旗而去。

“誰是李世勳!”鄧名手中馬劍一沉,就架在距離最近的一個清軍將佐的脖子上,厲聲喝問道。

這三個從盔甲看上去都是將佐的清軍人物,姿態幾乎完全一致,都是單手握着馬鞭,目瞪口呆地看着這隊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明軍騎兵。

染血的劍身架上脖頸,那個清軍將佐被劍峰上的寒意一激,猛醒過來,急忙回答鄧名的喝問:“那個就是李大帥……不,那個就是李賊。”

這個清軍將佐指着正逃向遠處的幾個清兵騎兵中的一個,鄧名看到這個人一邊馳去一邊回頭張望。

“末將是坐營中軍(類似參謀)高能,”被鄧名用劍架住脖頸的清軍將佐抓住空隙,趁着對方看逃敵的機會滾鞍下馬,對鄧名叫道:“末將願意將功贖罪,爲王師出力,求將軍饒命。”

這時已經有不少清軍回頭看過來,距離將旗位置最近的是李世勳的親兵營,其中後排的士兵與鄧名等人的距離並不遠。發現這裡的變故後,雖然大部分清兵面露驚惶和不解,但他們都本能地調轉方向,向這些明軍舉起刀槍。

“敗了,敗了!”

高能不等鄧名吩咐,就揮舞着雙臂向那些親兵營的士兵呼喊起來,他雙腳跳起來,用力地揮舞着手中的馬鞭,聲嘶力竭地大喊道:“快逃啊,敗了啊!”

就這樣一次接着一次,高能背衝着鄧名,竭盡全力地向清軍呼喊着,每次呼喊的同時,高能都奮力高高躍起,以便讓更多的士兵看到他。當高能第四次一蹦三尺高的時候,清陣中發出轟隆一聲巨響,衆多李世勳親兵營的士兵拋下武器,發出同樣的戰敗呼聲,繞過鄧名的大旗向左右兩邊跑去。

鄧名知道兵敗如山倒,雖然最靠近他們的清兵因爲畏懼而向左右避開,但後面的清兵看不清局面,只知道己方戰敗,很容易出現人馬踐踏的情況——這是鄧名一行也要躲避的危險。

帶着衛士迅速閃開一段距離,躲開正開始崩潰的大羣敵軍,鄧名和衛士們重新開始加速,望着逃走的李世勳的方向追去。

身邊傳來更多驚惶的人聲,戰敗的消息正在清軍中蔓延,聽到這喊聲後衆多還在作戰的清兵也回頭向將旗方向張望,他們都發現李世勳的大旗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反倒有一面紅旗在陣後飄揚。

將旗失蹤讓本來還在作戰的清兵立刻失去了所有的勇氣,對那些清軍的將佐和軍官來說,突然出現的紅旗給他們的打擊比看不見李世勳的將旗還要大。這些軍官雖然視野比普通士兵開闊,但依然不可能看到整條戰線上的動靜。所以當他們看到陣後的紅旗時,所有的將佐和軍官都意識到清軍的戰線已經被撕裂了,在戰場的某處肯定發生了無可挽回的崩潰,明軍正從那個缺口衝到清軍的背後,席捲整條戰線。

當看到鄧名的旗幟從身後掠過時,就是原本最堅定清軍官兵也完全喪失了鬥志,加入到敗退者的行列中。

鄧名顧不上那些逃散的敵兵,一直追着李世勳而去。對方主將只要還停留在戰場附近,對明軍就是一種威脅,他可能會嘗試鼓舞士氣,重整部隊。若是敗退的敵兵看到主將鎮靜地站在眼前,那他們的鬥志就有可能得到恢復。

所以鄧名毫不猶豫地繼續追擊,就算不能把李世勳趕出戰場,也要讓清兵看到他們主帥狼狽逃竄的樣子。而李世勳並沒有不顧一切地逃走,或許他確實在妄想收攏、挽回敗局,鄧名看到李世勳在不遠處停下了腳步。

緊緊盯住了目標,鄧名毫不停留地繼續全速追擊,李世勳明顯沒有料到明軍居然緊追不放,當他看到明軍騎兵朝着他猛衝過來的時候,大叫了一聲就打算繼續逃跑。但這次鄧名沒有給他脫逃的機會,在李世勳剛撥轉馬頭的時候就衝到他的身邊,用馬劍指住了對方的咽喉。

“你是李世勳嗎?”鄧名的目光先是停留在對方的雙臂上,確保對方沒有任何拔劍還擊的企圖,然後緩緩提起目光盯着此人的雙眼。

看到對方眼中的恐懼之色後,鄧名感到一絲疑惑,被自己用劍指着的敵人臉色慘白,哆嗦得如同糠篩一般。對方好歹也是領軍的武將,無論如何膽色不濟,還不至於表現得如此無能,居然嚇得連問話都無法回答。

“你是李世勳嗎?”鄧名又問了一遍,這時他身後的衛士紛紛趕到,俘虜更是嘴脣顫抖,牙齒相撞,鄧名只聞格格之聲,卻聽不到任何回答。

鄧名手上用力,把馬劍向前按了一下,在對方的喉結上輕輕刺了一下。

“小……小人不是李大帥啊。”

俘虜終於恢復了說話的能力,結結巴巴地答道。

“那你是誰?”鄧名追問道。看對方的表現,鄧名覺得他的話倒是有幾分可信,近距離觀察對方的盔甲,似乎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鄧名覺得李世勳應該沒有時間這麼快地換一身盔甲。

這人自稱只是一個傳令兵,當鄧名殺到將旗下時,他剛剛動身離開,按照李世勳的命令去打探右翼的戰況。

聽說自己抵達時李世勳就在將旗旁,鄧名就再次喝問道:“到底哪個是李世勳?穿着打扮是什麼樣的?”

“小人看見……小人看見將軍已經把李大帥抓着了啊。”這個俘虜緊張地說道。當時他看見鄧名把劍架在李世勳的脖子上,看見統帥被擒,他知道大勢已去,就打算逃走。途中這個傳令兵驚魂稍定,就打算停下來看看身後的戰局,將來也好向湖廣總督報告,他根本沒有想到明軍居然會對他這個小兵窮追不捨。

……

在鄧名抓住那個傳令兵的時候,李世勳正帶着兩、三個親隨向南面鼠竄。

剛纔明軍突然從背後殺出來的時候,李世勳正在和副將等人討論戰況。先是背後鼓聲停止,然後有些亂糟糟的廝殺聲傳來,李世勳還以爲是後邊的士兵發生了衝突口角,當他回過頭看到有一隊明軍裝束的騎兵衝過來時,他還以爲是自己在做夢呢。

李世勳目瞪口呆地看着明軍衝到眼前,在距離他一個馬位的地方砍倒了自己的掌旗手,把大旗奪過去然後拋到自己的馬前,當時他別說逃跑,就連拔劍自衛的反應時間都沒有。

直到頸上傳來金屬的冰冷感,李世勳才確信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明軍把劍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接下來明軍騎士的那句問話把李世勳驚醒了,對方顯然不認識自己,李世勳靈機一動,忙向着剛離去的傳令兵背上一指。電光火石之間,李世勳還給自己編了一個“高能”的化名,趁着敵人目光移開的時候,李世勳裝作下馬投降,其實是爲了把對方的劍從自己的喉嚨上移開。

當衆多親兵營的士兵回頭看過來時,李世勳唯恐其中有哪個傢伙大喊一聲,暴露自己的身份,他急忙在明軍馬前大叫大嚷,告訴親兵營的手下此戰已敗,讓他們各自逃生。

數千大軍一旦發生潰敗,聲勢是非常驚人的,任何靠近潰兵的人都可能被捲入亂軍之中遭到人馬踐踏,即使武藝高強的人也可能遇到危險。李世勳盼望着大潰敗能夠突然發生,把身後的明軍趕開一段距離——他的願望實現了,那隊明軍果然如李世勳所期望的那樣,先是退到一邊,然後尾追着傳令兵而去。

看到一軍的統帥給敵人充當馬前卒,高喊此戰已經大敗,親兵營的士兵瞬間失去了所有的抵抗念頭,爭先恐後地各自逃生。在李世勳招呼部下自尋生路時,他的兩個副將很有默契地偷偷牽住了李大帥的馬。等到亂兵把他們三個人與明軍隔開後,李世勳迅速接住副將拋過來的繮繩,飛身上馬就開始突圍。

很快就與那隊明軍拉開了一段距離,但久經戰陣的李世勳心裡很清楚,局勢已經不可挽回,失去統一指揮的清軍戰敗已經不可避免。李世勳沒有任何妄想組織軍隊反擊的念頭,他一心一意地帶着兩個手下奪路而逃,一邊逃一邊把盔甲、刀劍等所有佔分量的東西都統統拋到地下,除了馬鞭什麼也不留。

雖然鄧名搞清楚自己被騙了,也知道了真正的目標到底是誰,但現在已經不可能再返回去找到那個人,依靠身上的衣甲將李世勳認出。

這時李世勳已經跑到潰軍的南面,背後是他那兩個忠心耿耿的部將,三個人一邊策馬疾馳,一邊飛快地除去自己身上的甲冑,把大隊人馬遠遠地拋在了腦後,弓着身伏在馬上,頭也不回地向南狂奔。

“賊人到底是怎麼過來的?”李世勳直到現在還是沒能想通這個疑問。

第53節 齊射(上)第9節 穴攻第5節 重整(上)第26節 觀感第33節 問策(下)第17節 政策(下)第4節 暗示第32節 扶持第55節 壓力(上)第47節 證據(中)第29節 統一(上)第12節 強渡(上)第31節 側擊第4節 暗示第39節 嚮導(上)第23節 瓷器第32節 爭奪(上)第45節 突破(下)第28節 城前(下)第58節 處罰第4節 生變第51節 求戰(上)第19節 一騎第17節 虛招(上)第45節 隊友(下)第54節 霸氣(下)第9節 送神(上)第8節 震怒(上)第19節 帝國第41節 獻計第40節 印象(下)第35節 表態第58節 同盟(上)第24節 內憂(上)第56節 宣戰(上)第9節 送神(下)第12節 強渡(上)第49節 風氣(下)第40節 印象(上)第5節 潤滑第50節 動向(下)第35節 鞏固(下)第37節 等待(下)第24節 怒潮(上)第37節 等待(上)第29節 統一(下)第34節 問候(上)第15節 軍心第43節 續戰(下)第56節 待遇(下)第50節 動向(上)第56節 蠱惑第11節 事變第30節 成長(上)第56節 推銷(下)第33節 孤注(下)第55節 死地第50節 誤判(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7節 信件第20節 僞詔(上)第20節 廷議第27節 合作(上)第28節 算計(上)第52節 登陸(上)第67節 守法(下)第18節 對手第3節 君臣第5節 放棄(下)第24節 掠奪第5節 潤滑第24節 宣傳第40節 泥潭(下)第38節 整頓(上)第5節 協作(上)第12節 強渡(下)第21節 受降第17節 虛招(上)第35節 會面(下)第63節 黃雀(上)第49節 擴張(下)第13節 試探(下)第36節 施琅第38節 買賣(上)第7節 仲裁(上)第59節 魔鬼(上)第22節 突破(上)第19節 忠心(下)第17節 調查第59節 黃雀(下)第10節 爆破第47節 情報(下)第46節 戰備(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7節 憧憬第11節 優待第6節 疑惑第43節 徵兵第41節 阻擊
第53節 齊射(上)第9節 穴攻第5節 重整(上)第26節 觀感第33節 問策(下)第17節 政策(下)第4節 暗示第32節 扶持第55節 壓力(上)第47節 證據(中)第29節 統一(上)第12節 強渡(上)第31節 側擊第4節 暗示第39節 嚮導(上)第23節 瓷器第32節 爭奪(上)第45節 突破(下)第28節 城前(下)第58節 處罰第4節 生變第51節 求戰(上)第19節 一騎第17節 虛招(上)第45節 隊友(下)第54節 霸氣(下)第9節 送神(上)第8節 震怒(上)第19節 帝國第41節 獻計第40節 印象(下)第35節 表態第58節 同盟(上)第24節 內憂(上)第56節 宣戰(上)第9節 送神(下)第12節 強渡(上)第49節 風氣(下)第40節 印象(上)第5節 潤滑第50節 動向(下)第35節 鞏固(下)第37節 等待(下)第24節 怒潮(上)第37節 等待(上)第29節 統一(下)第34節 問候(上)第15節 軍心第43節 續戰(下)第56節 待遇(下)第50節 動向(上)第56節 蠱惑第11節 事變第30節 成長(上)第56節 推銷(下)第33節 孤注(下)第55節 死地第50節 誤判(上)第13節 天明(下)第57節 信件第20節 僞詔(上)第20節 廷議第27節 合作(上)第28節 算計(上)第52節 登陸(上)第67節 守法(下)第18節 對手第3節 君臣第5節 放棄(下)第24節 掠奪第5節 潤滑第24節 宣傳第40節 泥潭(下)第38節 整頓(上)第5節 協作(上)第12節 強渡(下)第21節 受降第17節 虛招(上)第35節 會面(下)第63節 黃雀(上)第49節 擴張(下)第13節 試探(下)第36節 施琅第38節 買賣(上)第7節 仲裁(上)第59節 魔鬼(上)第22節 突破(上)第19節 忠心(下)第17節 調查第59節 黃雀(下)第10節 爆破第47節 情報(下)第46節 戰備(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7節 憧憬第11節 優待第6節 疑惑第43節 徵兵第41節 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