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衣錦還鄉生波瀾

63衣錦還鄉生波瀾

孫姨娘正坐在窗下回廊上納着鞋底聽小珠說話。這中秋院中間用一道矮矮花牆隔開,趙姨娘母女住在一邊,孫姨娘自己住在另一邊。此時猛然看見女兒進來,先是一喜,隨即想起今日並非探視之日,不由得又有些慌張:“可有人看見?快進房來說話。”

吳知雯微微搖了搖頭,隨着孫姨娘進了房中。孫姨娘緊拉着女兒手道:“這是怎了?莫不是誰給了姑娘氣受?”她已聽小珠說了今日請了不少賓客。當初吳知雯及笄時,因是個庶女,平日裡來往的也多是庶女,故而自己都覺得不好請人,以至於當日的賓客還沒有今日的多。

吳知雯淡淡道:“今日是表妹的好日子,誰會給我氣受。我不過來看看姨娘可缺不缺什麼東西。”

孫姨娘忙道:“並不曾缺什麼,姑娘放心。如今姑娘也算是嫡女了,只要姑娘有個好前程,姨娘又怕什麼。”

她越是這般說,吳知雯越是氣悶,看了看房中諸物周全,連冰也有一塊,便隨便說了幾句就起身走了。孫姨娘不放心,送了吳知雯出院子,立刻招來小珠:“快去打聽打聽,今日姑娘到底受了誰的氣?”

小珠飛一般去了,過了許久纔回來,面上神色十分複雜,吞吞吐吐將韓嫣之事講了。孫姨娘自年後回了吳府便一直被禁足,平日裡除了趙姨娘時常隔着牆問幾句之外,再無人來。且吳若釗因退親一事心中不快,府裡都不敢傳講韓兆之事,故而孫姨娘只知韓兆中了進士,卻不知他竟是第四名傳臚,更不知道後頭的事,此時聽了小珠的話,才彷彿大夢初醒一般。

“皇上——也看重了?”當初知道韓兆中了進士,孫姨娘倒也不覺怎樣。進士三年一試,每第雖說人不多,也有數百之衆,然而即使是狀元榜眼探花,也不過是從翰林院六七品的編修開始,一步步地向上熬資歷,有些甚至連官職都沒有。有人一輩子也無過是拿着進士的功名,卻沒有實缺。

然而奏對之中得了皇帝的青眼卻要另當別論了。雖說論功行賞,按品授官,但你入了皇上的眼,那日後的仕途自然比旁人更要安穩妥當。

小珠其實前些日子就隱隱聽說韓家大爺頗有前途,只是不敢跟孫姨娘說,只是今日孫姨娘叫她去打聽,便不能隱瞞了:“還聽說——韓家老爺要升官進京了。”

“升官?升到幾品?”

小珠搖頭:“這奴婢就不知了。”

孫姨娘怔怔地坐在椅子上。同知是正五品,升官再加進京,即便只升一級,那也是進了四品的階……她怔了一會兒,忽然用力搖了搖頭:“便升職了又如何!我雯兒如今已經記在了夫人名下,是老爺的嫡女,將來必定有好前程。韓家大爺便是得了皇上看重,如今不也不曾升官麼?”

小珠不敢說話,隨便敷衍了兩句就溜了出去做活,只留下孫姨娘一人在房中,一時隱隱覺得有些後悔,一時又給自己打氣,反反覆覆,折騰了整整一日……

綺年倒是注意到了吳知雯的離去,卻不知是爲何。不過今日她也顧不得吳知雯,只管拉着韓嫣,將她介紹給一干姑娘們。許茂雲與韓嫣果然脾性一投,一見如故,兩人拉着手就說起話來。

正在熱鬧時,有小丫鬟匆匆進來報信:“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二姑太太來了。”

李氏和鄭氏都是一怔,李氏連忙道:“快請,快請。”又向座中告了罪,親自迎出二門去接。

這邊水榭上的姑娘們也聽見了這話,有幾個消息靈通的便悄聲講起話來:“是廣東總兵手下嚴指揮的夫人罷?”

片刻之後,李氏與一箇中年婦人說笑着走了進來,後頭還跟了一羣人。綺年遙遙看過去,這婦人長得與吳若錚略有三分相似,膚色微黑,比起京城貴婦來少了幾分雍榮,卻多了幾分海邊人的爽朗和硬氣,由李氏引到顏氏面前,便深深屈膝行了一禮:“十數年不見,母親還是這麼健朗,女兒也就心安了。”

周圍人都在不動聲色地打量着這位吳家二姑奶奶吳若蓉。如今最炙手可熱的是誰?兩廣總兵唄!吳二姑奶奶嫁的可正是兩廣總兵手下的得力干將呢。雖則因着獻俘的事,原本的從三品變了正四品,可看這陣勢,沒準兒一年半載的這半級就上去了,可算是京中新貴呢。

顏氏心裡卻不是很痛快。吳家四位姑奶奶,只有吳若蓉是庶出,當年不過是嫁了個從六品的小武官,還是遠嫁兩廣。本以爲這輩子都不再見面了,卻想不到姓嚴的竟然青雲直上。

倘若僅此而已倒也罷了。一個家族,最好是女兒嫁得好,兒子娶得好,如此一來左右逢源,才能屹立不倒。吳若蓉雖是庶女,嫁得好了將來也是家裡的助力,本該高興纔是。可是顏氏此時看見吳若蓉如此風光,就不由得想起同樣嫁了武將的親生女兒吳若蓮。同樣是遠嫁,吳若蓉妻憑夫貴,吳若蓮卻只落得鬱鬱而終。如此對比,教顏氏如何高興得起來?只是礙着席間有外客,不得不也做出一番慈母模樣來噓寒問暖一番。

吳若蓉客客氣氣與顏氏說了幾句,便招手叫上身後人來:“這是您的外孫女兒。”

吳若蓉身後跟了三個女孩兒一個男孩兒,最大的一個女孩十四五歲,模樣頗似吳若蓉,穿一件海棠紅窄袖夏衫,端莊利落。

後頭那一對男女孩子顯然是雙胞胎,因年紀不過十一二歲,男孩子尚未脫了那圓潤的輪廓,看起來就更是相似,若不是身上穿的衣裳不同,真是分不出來。

最後頭一個八九歲的女孩子,模樣長得半點不像吳若蓉,倒是與身後站的一個姨娘打扮的女子十分相似,顯然是庶出的。

щшш ✿t tkan ✿C○

吳若蓉笑道:“這個是大丫頭同芳,今年十四了。這兩個是二小子長亭和二丫頭幼芳,已然過了十一的生日。後頭那個是三丫頭惜芳,九歲。大小子長風已經十七了,這時候不好帶進後院來,先叫他去見大哥二哥了,回頭來給您請安。”

李氏看了嚴同芳十分喜歡,就連鄭氏也極希罕雙胞胎兄妹,忙忙的都叫丫鬟回房去取東西來做見面禮,就連席間的夫人們,也少不得要拿出些東西來。

綺年等人都過去與表姊妹們見禮,顏氏心裡不快,道:“小孩子在這裡反拘束了,都到水榭去說話兒罷。”

阮盼攜了嚴同芳的手笑道:“表妹們一向在外頭,如今回了京,定要多親近纔好。”

吳知霏便去拉嚴幼芳的手,笑道:“表妹一路上可累了?”

嚴幼芳長得卻不太像吳若蓉,兩道跟同胞兄弟一模一樣的小眉毛總是微微豎着,這時候將手一收,不讓吳知霏拉着,徑直走到嚴同芳身邊,拉了姐姐的手,轉頭對着嚴惜芳道:“你跟着霏表姐罷。”

吳知霏愣了一下,連綺年等人都怔住了。嚴惜芳是庶出,嚴幼芳這番舉動不啻是在對知霏表明態度:你也不過是個庶女,還是該跟庶女一起。

嚴同芳的臉色不由得有些變了。因是難得的龍鳳胎,吳若蓉極寵愛這對兄妹,難免養成了嚴幼芳的嬌縱脾氣。從前在廣東的時候,因嚴統是廣東總兵的心腹,無人敢得罪他,也就由着嚴幼芳這般張揚。可是如今進了京城,一個正四品的武官也就不算什麼,更何況這是在自己親戚裡頭,實在是極失禮的。

“霏表妹勿怪,我這妹妹最怕生人,若在外頭,總愛粘着我。”嚴同芳含笑向吳知霏解釋,手下卻輕輕擰了嚴幼芳一把,又招手將嚴惜芳也叫過來,一臉無奈笑道,“乍一進京城,別說她們,我都有些慌張,姐妹們莫要取笑。”

阮盼接口笑道:“人生地不熟,自然如此。若教我去廣東,聽說那邊人講話都與京城這邊不同,連話都聽不懂,我只怕更要慌得厲害。”輕輕一句話,就將話題轉了。

既是吳府有親戚來了,在座的都是有眼色的,縱然心裡再想與這位嚴夫人結識,也都三三兩兩起身告辭了。林夫人自是帶着遺憾黯然而去,對比一下春風得意的吳若蓉,更讓她想到自家丈夫與兒子。許夫人卻是有些無奈,許茂雲與韓嫣說得投機,竟然拉着她一定要讓到家裡去住幾日,還是韓嫣保證明日立刻去許家拜訪,這才肯放人。

綺年拉了韓嫣的手,親自送到二門上。韓嫣笑道:“橫豎過幾日又見了,何必還送出來。”又扒着綺年耳朵小聲笑道,“許家姑娘實在可愛,若不是年紀小些,真想讓她也做我家人。”

綺年一下子想起金國廷,趕緊笑道:“是年紀小了些,若真進了你家,你這一聲嫂嫂怕是還叫不出來吧?”

韓嫣扭了她一把,坐上馬車走了。綺年今天又是跪又是起的折騰了半天,也覺得累了,偏身上這件寬袍大袖的禮服有些拖沓,只得帶着如燕慢慢地往回走。走沒幾步,忽然聽見後頭有人叫了一聲:“表妹。”回頭一瞧,卻是阮麒站在二門邊上,見綺年回頭,彆扭着做了個揖:“今日是表妹的好日子,尚未恭喜表妹。”他雖是跟着阮夫人來了,但男賓自然不能到後頭來觀禮。

綺年今兒也累了,沒什麼精力,草草回了個禮:“多謝表哥。”就打算走人。自打上元節救了阮麒之後,阮麒又送了那桃木船來,想來兩人的仇也應該是沒有了罷?不過年紀都不小了,還是避個嫌的好。

阮麒卻道:“沒有什麼好恭賀表妹的,一點小玩藝兒,還請表妹笑納。”遞過一個盒子來,眼睛卻只管往她身上打量。

綺年有點詫異:“表哥平日裡已經送過許多東西了,何必又破費?”她不大想收。若是阮麒送給家裡所有姐妹的,接着就是,可若是單送她自己的,實在是個麻煩。

阮麒有些焦躁:“不過是些泥人之類,並不花費什麼,只是看着新鮮罷了,表妹就收着罷。”

綺年正爲難呢,便聽說話聲漸近,吳知霆等人自路上過來,一見阮麒不由笑道:“表弟倒走得快。表妹也在這裡?”

吳知霄輕咳一聲:“想是剛送走了客人,聽聞今日的贊者是表妹的好友,遠道而來,自當相送。”

綺年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表哥說的正是。”其實如果不是阮麒叫住她,這會她早回去了。還好這一羣都是沾親帶故的表哥們,倒還不算太逾禮。

正想着呢,就聽一個陌生的聲音帶笑道:“這位表妹不知是——”

綺年擡頭一瞧,吳知霄身後站了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年紀雖然不大,個頭兒卻比吳知霆還高些,膚色黝黑,雙眉如劍,透着股子英氣。綺年稍微一想就猜到了,這人一準就是吳若蓉的長子,嚴長風。嚴統是武將,長子想必也是跟着習武的,與文質彬彬的吳家兄弟截然不同。

吳知霄含笑道:“這是大姨母的女兒,周家表妹。我們不要站在這裡,都進松鶴堂去罷,長風表弟尚未拜見過外祖母呢。”

綺年一言不發地跟着走,卻覺得嚴長風的目光時不時地向她掃來,只覺得渾身不自在,正想要不要退後幾步跟他們分得遠點,阮麒卻忽然從後頭擠上來,拉住了吳知霄問起功課來,身子恰好擋住了嚴長風的目光。

松鶴堂裡今日熱鬧,男左女右站了滿滿一屋子。嚴長風帶着弟妹們重新向顏氏行禮,吳若蓉則拉着外甥女兒們逐個地看,看罷了笑向李氏和鄭氏道:“哪一個都是好的,我看得眼都花了。”轉頭叫丫鬟們,“把那南海珍珠拿上來。”

貼身丫鬟拿出幾個荷包,吳若蓉一人給了一個,笑道:“廣東沒什麼好東西,無過是珍珠珊瑚,這些送你們串着玩兒。”

綺年瞥了一眼荷包,裡頭的珍珠顆顆圓潤碩大,雖及不上今日林家送來的珍珠大,但也相去無幾。這樣滿滿的一荷包,怕不也得有三十幾顆。當真是一份厚禮了。

李氏忙道:“她們小姑娘家,哪裡用得着這許多珠子,二姑太太也太寵着她們了。”

吳若蓉朗聲笑道:“正是年輕姑娘才用得着,個個花容月貌的,自是該好生打扮起來纔不辜負了這般的年紀呢。”說着,又抹下腕上一對鑲着珊瑚的金鐲分別給知雯知霏姐妹戴上,隨手拔了發上一枚玳瑁梳給吳知雪插了,又拔下一枝通體鮮紅的珊瑚簪給綺年插上,笑眯眯道:“你今日好日子,姨母不知,下次再給你補一份厚禮。”

這枝簪子是用整塊鮮紅的珊瑚雕成的,簪頭上是珊瑚原本的形狀,天然就形成一朵重瓣花模樣,中心鑲上淺黃色的珍珠,恰似一朵鮮豔的牡丹花。珊瑚雖不抵紅寶石或翡翠貴重,但難得這樣自然天成的形狀,價值便不菲了。

吳若蓉說完話,像是剛剛想起什麼似的,又從頭上拔下兩朵點翠花鈿,笑向喬連波和阮盼道:“姨母一點心意,不值什麼,拿去賞人罷。”

顏氏與阮夫人的面色都不怎麼自然了。吳若蓉拿出的珍珠雖然是姑娘們人手一份,但現在給首飾卻是明顯地有所偏頗。知雯知霏就不說了,那金鐲厚重,份量不輕。知雪得的玳瑁梳顏色溫潤通透,雕刻的花紋頗有南番那邊的風格,顯是泊來品。至於綺年珊瑚簪,那就更爲珍奇。吳若蓉說是因着她今日及笄,所以給的禮物格外貴重,倒也合禮。偏給喬連波和阮盼的花鈿,雖則是精緻的點翠工藝,但都不過桃核大小,比之其餘人所得,實在是薄了三分。

阮盼倒是大大方方起身接了,道一聲“多謝姨母”,又回到母親身邊端正坐下。她心裡明白,母親與這位二姨母有嫡庶之分,當年未出閣時只怕少不了有些不快,如今人家送的珍珠是一視同仁,則在這些首飾上有所偏頗也並無大礙。

顏氏比阮盼還要明白。當初吳家四個女兒,只吳若蓉一個是庶出,自己嫡出的兩個女兒若蓮若菡沒少欺這個庶姐。尤其連波的母親吳若蓮性子不好,自出天花臉上落了疤後,愈發的暴躁,有事無事也要欺吳若蓉三分。全是綺年的母親吳若蘭,時常偷偷的暗中接濟這個庶妹一些。吳若蓉今日送出這樣的禮,分明是還念着當年的仇呢。

喬連波低頭出來也接了花鈿,聲如蚊蚋地謝了,又站回顏氏身後。顏氏一陣心疼,只是吳若蓉如今已經嫁做人婦,說起來她不再姓吳,已姓嚴了,便是在禮數上略有幾分不周,顏氏也不好說什麼。

李氏連忙起身打圓場道:“本是綺兒的好日子,又逢着二妹妹來家,難得這般齊整,今日定要好生聚一聚纔是。總聽老爺說二妹妹好酒量,很該喝一杯。”鄭氏也在旁邊湊趣兒說笑,松鶴堂裡倒仍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模樣。

阮麒默默坐在下首,只管看着綺年。自來了京城,綺年總穿着湖藍、月白、玉色之類輕淡的顏色,便連首飾都是素色居多。今日卻穿了一件深紫色的寬袖長裙禮服,乃是極少見的重色衣裳。這一年裡,綺年肌膚白淨了許多,雖還不如喬連波那般白如素絹,但氣血充足,面頰紅潤,配上這重色的衣裳非但不顯單薄,反而格外有種莊重的豔麗,乃是在她身上極少見的。

阮麒靜靜看了一會兒,正想將目光移開,卻恰好看見嚴長風正打量着綺年,目光中帶着掩飾不住的興趣。也不知怎的,阮麒只覺一股氣衝上來,恨不得去將嚴長風的眼睛挖出來。他坐在那裡,一時竟被自己的暴戾驚住了。

松鶴堂裡這一頓飯吃得實在不甚愉快。男女分席,中間以屏風隔開。屏風內顏氏與阮夫人沉着臉,屏風外阮麒面如鍋底,任誰看見了都不會開心的。李氏與鄭氏心裡明白,竭力尋些話頭來說,加上吳若蓉也是個健談的,並沒有冷場。

屏風外頭卻聽嚴長風與吳知霆交談甚歡。雖則兩人一文一武,但一個久居山東,一個慣居廣東,交換些風土人情,倒也有趣。嚴長風談鋒甚健,加以廣東那邊風土人情與京城殊異,他又是跟着父親在海上經過的,比之吳若蓉等人見識又自不同。到後頭連屏風裡面綺年等人也聽住了,滿座只聽見嚴長風一人的聲音,偶然吳知霏等人忍不住也要問上一句。

阮麒憋了一肚子氣。恰好嚴長風講到海上颶風,拔木摧石,偌大的船隊遇上了這樣的颶風,也如那小木片兒一般在海浪中隨波上下,驚得屏風裡面女眷們不由得都議論起來。阮麒自覺聽見了綺年的聲音在詢問真假,登時那火氣直躥上來,不假思索道:“聽長風表哥說得這般真切,敢是表哥當時也在那船上?”

嚴長風笑道:“這倒不曾,我也是聽跑海外的水手說的。”

阮麒舉起酒杯喝了一口,借酒遮臉道:“原來也是道聽途說,虧我聽表哥形容得如此靡無鉅細,還當是表哥親身經歷呢。”

這話是實話,可是也當真難聽。嚴長風頓時說不下去,臉也不由得微微漲紅了。吳知霄忙道:“這樣的颶風實在可怕,倒是不要經歷的好。如若不然,姨母與姨父豈不要擔心?”

本來有吳知霄打這個圓場,事也就過去了,偏阮麒又補了一句:“既不是表哥親身經歷,何必說得如此悚人。”言語之中,頗有疑嚴長風有意誇張,以博座中諸客驚歎之意。

嚴長風也是少年氣盛,聞言兩眉一立,冷笑道:“表弟久居京城,怕是連京郊也少去,自是不知海上之風的厲害。”

吳若釗一見不好,連忙出頭說道:“早聽說海上風厲害,只是長風也要少說,免得你母親聽了,日後若你上船出海,她豈不擔心?”

吳若釗是長輩,他既開了口,嚴長風和阮麒只好都閉上了嘴,相互瞪了一眼,悻悻然吃完了這頓飯。

131 此生彼死各有定170 真假香薰鬧喜宴160 成親宴脣槍舌劍21 賞凌霄談菊論命157 恆山伯府開鬧劇15 長者賜姊妹生隙138 處處風波處處愁88 新婚朝新婦敬茶180 蛛絲馬跡惹人猜12 初入京十里紅妝36 後花園衝撞貴人141 國公府兩重婆婆182 計中計將計就計182 計中計將計就計9 別故土江畔生變63 衣錦還鄉生波瀾7 立嗣子吳氏撒手156 滿月宴喜氣洋洋21 賞凌霄談菊論命30 及笄禮冤家路窄136 端午節殺雞儆猴181 吳宅亂顏氏病重63 衣錦還鄉生波瀾147 幾家歡喜幾家愁41 兩兄弟秋闈同中51 青雲庵急中生智100 我以不變應萬變31 文昌廟驚遇故人117 難解父子三尺冰127 斷恩情各謀前程64 大喜日再起波瀾169 借婚宴佈網張羅184 見生死夫妻交心27 親戚會明槍暗箭46 松鶴堂談婚論嫁166 端午節河畔偶遇6 爲家業親戚絕情137 侍郎府喜事連連156 滿月宴喜氣洋洋30 及笄禮冤家路窄128 新婚勸和不勸離132 推心置腹勸丫鬟96 恆山伯風光嫁女150 棄舊情各取所需81 風雨未來且綢繆70 國家興旺誰有責95 夫妻同心利斷金9 別故土江畔生變39 選秀女狀況百出174 許茂雲傳出喜訊75 陰差陽錯定姻緣105 想害人翻成害己77 塵埃落定下聘忙167 喬連波臨盆產女31 文昌廟驚遇故人116 夫妻本是同林鳥167 喬連波臨盆產女89 後宮無處不風波91 嫁入婆家第一仗163 銀香薰再生風波114 大難臨頭各自飛120 樹欲靜而風不止36 後花園衝撞貴人165 弔喪客各有打算167 喬連波臨盆產女52 上元節火樹銀花126 妻妾分定婚嫁忙150 棄舊情各取所需175 尋出路各自籌謀97 步步爲營步步難112 脣槍舌劍斷妄念119 日後留更番外40 幾家歡喜幾家愁86 洞房夜夫妻演戲22 踏青遊羣芳爭豔176 赴喜宴雙雙有喜173 投胎不同命不同142 有條不紊佈局面178 暗流洶涌未可知170 真假香薰鬧喜宴22 踏青遊羣芳爭豔34 大舅母未雨綢繆59 錯中錯成就姻緣82 大喜日姨娘生事120 樹欲靜而風不止93 回門日百味雜陳72 梅花會姊妹結仇97 步步爲營步步難99 赴宮宴節外生枝10 聽分說京中秩事71 又是一年春來到100 我以不變應萬變108 蘇太太宴前掃興98 穩紮穩打露鋒芒33 表兄妹綺年避嫌54 冷玉如乍遇難關65 一團亂麻解不得137 侍郎府喜事連連128 新婚勸和不勸離24 大水衝了龍王廟
131 此生彼死各有定170 真假香薰鬧喜宴160 成親宴脣槍舌劍21 賞凌霄談菊論命157 恆山伯府開鬧劇15 長者賜姊妹生隙138 處處風波處處愁88 新婚朝新婦敬茶180 蛛絲馬跡惹人猜12 初入京十里紅妝36 後花園衝撞貴人141 國公府兩重婆婆182 計中計將計就計182 計中計將計就計9 別故土江畔生變63 衣錦還鄉生波瀾7 立嗣子吳氏撒手156 滿月宴喜氣洋洋21 賞凌霄談菊論命30 及笄禮冤家路窄136 端午節殺雞儆猴181 吳宅亂顏氏病重63 衣錦還鄉生波瀾147 幾家歡喜幾家愁41 兩兄弟秋闈同中51 青雲庵急中生智100 我以不變應萬變31 文昌廟驚遇故人117 難解父子三尺冰127 斷恩情各謀前程64 大喜日再起波瀾169 借婚宴佈網張羅184 見生死夫妻交心27 親戚會明槍暗箭46 松鶴堂談婚論嫁166 端午節河畔偶遇6 爲家業親戚絕情137 侍郎府喜事連連156 滿月宴喜氣洋洋30 及笄禮冤家路窄128 新婚勸和不勸離132 推心置腹勸丫鬟96 恆山伯風光嫁女150 棄舊情各取所需81 風雨未來且綢繆70 國家興旺誰有責95 夫妻同心利斷金9 別故土江畔生變39 選秀女狀況百出174 許茂雲傳出喜訊75 陰差陽錯定姻緣105 想害人翻成害己77 塵埃落定下聘忙167 喬連波臨盆產女31 文昌廟驚遇故人116 夫妻本是同林鳥167 喬連波臨盆產女89 後宮無處不風波91 嫁入婆家第一仗163 銀香薰再生風波114 大難臨頭各自飛120 樹欲靜而風不止36 後花園衝撞貴人165 弔喪客各有打算167 喬連波臨盆產女52 上元節火樹銀花126 妻妾分定婚嫁忙150 棄舊情各取所需175 尋出路各自籌謀97 步步爲營步步難112 脣槍舌劍斷妄念119 日後留更番外40 幾家歡喜幾家愁86 洞房夜夫妻演戲22 踏青遊羣芳爭豔176 赴喜宴雙雙有喜173 投胎不同命不同142 有條不紊佈局面178 暗流洶涌未可知170 真假香薰鬧喜宴22 踏青遊羣芳爭豔34 大舅母未雨綢繆59 錯中錯成就姻緣82 大喜日姨娘生事120 樹欲靜而風不止93 回門日百味雜陳72 梅花會姊妹結仇97 步步爲營步步難99 赴宮宴節外生枝10 聽分說京中秩事71 又是一年春來到100 我以不變應萬變108 蘇太太宴前掃興98 穩紮穩打露鋒芒33 表兄妹綺年避嫌54 冷玉如乍遇難關65 一團亂麻解不得137 侍郎府喜事連連128 新婚勸和不勸離24 大水衝了龍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