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府院之爭(一)

華夏銀行的重組拆分讓華夏銀行失去了其部分主要業務,包括貨幣發行,國債發行以及稅收代存等業務都被新成立的中國中央銀行收購,貨幣的國有化對於華夏銀行來說一方面是失去了龐大的經濟掌控力,但是另外一方面華夏銀行也獲得了高達數億元的特別國債補償,加上華夏銀行之前大量購買的近億元國債,這就使得了華夏銀行手中擁有了超過五億元的國債,由此成爲共和政府的數大債權人之一,國外的其他數大銀行比如匯豐銀行等一同構成了中華共和國政府的主要債權銀行。

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中華共和國不倒臺,那麼華夏銀行手中的這批國債就是優良資產,在未來的時間裡能夠爲華夏銀行源源不斷的提供龐大的利潤收入。

相對比貨幣發行權被收購國有而獲得的是國債不同,華夏銀行出售的商業資產部分獲得的卻是真金白銀,而且這一數額比起獲得的四億元國債更爲龐大。

華夏銀行獨特的控股投資模式讓它掌控了國內幾乎所有重工業,而且除了部分和外國合資的企業外,其他絕大部分都是控股了51%以上的股份,而衆多的核心資產更是百分百的全資控股,比東南鋼鐵,同奎藥業,福樂電氣以及數大兵工企業。在華夏銀行的重組計劃中,其核心資產依舊會繼續保持控股模式,而數大軍工企業則是繼續保持全資控股模式,這一點並不是華夏銀行所要求,而是陳敬雲所要求的。

實際上軍工企業並沒有給華夏銀行帶來太大的利潤收入,華夏銀行的股東總除陳敬雲外,其他人對擴大軍工方面的投入實際上並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對同奎藥業,東南鋼鐵等這些行業進行投資,這並不是說軍工企業不賺錢,而是相對比其他產業來說賺錢的途徑有限。因爲根據國家軍事委員會出臺的限制出口條例,任何軍用品包括槍支火炮等的出口業務都必須通過國家軍事委員會下屬的中國武器進出口總公司進行。而供應國內軍隊的話因爲也不可能加價太多,加上現在國內戰爭已經結束,雖然有着向俄羅斯出口軍械的收入但是總體上並不多,有着如此多限制的軍工企業現在已經不能爲華夏銀行提供足夠的利潤增長點。

然而同奎藥業,東南鋼鐵以及福樂電氣這些公司卻是每時每刻都在位華夏銀行創造着大量的利潤,尤其是同奎藥業更是給華夏銀行提供了龐大的現金收入。

不過有着陳敬雲這個大股東在,就註定了華夏銀行不可能成爲一個普通的商業銀行,在陳敬雲的指示下,華夏銀行對旗下的所有軍工企業繼續保持全資控股模式,而對於東南鋼鐵、福樂電氣這些涉及到整個國家工業發展速度的戰略企業也只能進行有限度的發售股份,而目前階段必須確保華夏銀行對這些戰略產業的控股權,而對於一些非涉及民生行業的產業則是進行拋售,以獲得大量的資金髮展支持核心產業。

爲了讓這次重組讓華夏銀行獲取更多的資金,同時也是爲了讓重組的過程中不至於出現大規模騷亂,所以華夏銀行謹慎的通過了旗下企業上市,已經上市的通過拋售股份等模式來減持手中對旗下各大企業的股份。

由於重組規模龐大,以至於不得不分成了數次來進行,首先是已經上市的各大企業進行股份減持,包括哈德門菸草公司在內的華夏銀行控股的一大批上市企業進行了減持,而華夏銀行對這些企業的控股比例也從之前的百分之九十,八十等下降到了普遍在50%以下,其中國內的兩大煙草公司之一的哈德門菸草公司的資產已經高達近億元,其盈利能力在華夏銀行旗下企業當中是僅次於同奎藥業的,之前華夏銀行以及哈德門菸草公司其他股東都是嚴格掌控着手中的股票,雖然通過上市籌集了一定的股份,但是市場上的流通股票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基本上在上市之前就被其他各大股東內部認購了,而華夏銀行在哈德門菸草公司佔據了78%的股份,這一次預備出售高達百分之27%個股份,華夏銀行只保留51%的股份。而這出售的27%股份中有80%都是被哈德門菸草公司的其他大股東提前內部認購,僅有少量一部分才進入了股票市場上流通,這一次出售哈德門藥草公司的部分股份爲華夏銀行帶來了高達五千餘萬元的現金收入,而考慮到哈德門菸草公司現金的資產規模只在一億元左右,也就是說這一次華夏銀行的出售股份溢價高達200%。

之所以溢價那麼高,這和哈德門菸草公司這幾年的發展速度是分不開的,那些股東們對哈德門藥草公司的前景是抱有極大的希望!

而實際上哈德門藥草公司的股東也不是什麼私人身份,絕大部分都是各大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投資機構,私人股東是極少數的。

實際上也只有這些銀行等金融機構纔有實力拿下這些鉅額股份,這年頭裡能夠以私人身份拿出高達數百萬乃至千萬以上的人屈指可數,而中國國內的這些超級富豪以及他們所屬的家族都是不約而同的仿效了陳氏家族以及盛氏家族以及閩浙的其他一些富豪家族那樣組建了銀行,中國的金融模式正在從傳統的私人家族模式向家族聯合性質的銀行財團轉變,而不轉變的人和家族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和那些聯合了數個乃至十幾個富豪家族的財相對抗,這是一場類似跟風的模式,先是由了陳氏家族以及其他閩浙家族聯合組建的華夏銀行,然爲了對抗華夏銀行對生絲行業的掌控,江蘇和浙江等那些富豪家族們分別組建了東南銀行以及南通銀行以及興業銀行等銀行財團。

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東南省份的數大銀行形成的財團對國內其他地區的金融業也是造成了重大危機,爲了應對來自這些銀行財團的威脅,國內其他地區的富商家族們也是聯合起來組建銀行,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方那些富豪家族們聯合組建的華興銀行了,明顯就是跟風的產物。而這種情況也就讓中國在短短几年內的金融體系得到了徹底改變,從以前的私人家族乃至錢莊的模式一下子就轉變爲了聯合財團的模式,而那些不肯聯合無法適應時代的人和家族已經是沒落。

再這一次華夏銀行出售旗下企業股份的過程中,主要的競價參與者也是這些銀行財團,也只有他們才能集中龐大的資金對華夏銀行旗下企業的股份進行收購了。

說到這裡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其他財團和政府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之前的華夏銀行拆分風波中所起到的作用了。

儘管都是國社黨人,但是國社黨內的矛盾也是激烈的,國社黨的成員們也不是全都出自於華夏銀行體系,其部分重要成員也和國內的其他銀行財團有着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而國社黨外的其他部分政府高層更是就是來之於其他財團的代表了,比如洪子泰這個人,他的家族不但在華夏銀行有股份,而他的家族更是國內第二大銀行東南銀行的第四大股東,而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副總統鄭祖蔭。

唯一和其他財團沒有太大聯繫的只有政務院院長安華林,他的家族所做的主要是茶葉生意,面對的也主要是出口市場,而且也沒有什麼競爭對手,所以除了在華夏銀行擁有少量股份外,其家族並沒有參與到國內的其他銀行財團當中來。這裡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和安華林一心一意想要在政界上發展有關。

安華林自從福建軍政府時代被陳敬雲看重並擔任財務部總長以來,這數年來他已經成爲了政府中名副其實的大管家,而其主導並實行的稅收改革制度從福建軍政府時代就爲國民軍提供了穩定的軍費,而現在這種稅收改革制度已經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併爲政府的稅收提高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在國內戰爭的數年內,安華林爲了籌集國民軍的軍費勞心勞力,當陳敬雲制定各種全國戰略的時候,但是沈綱那羣將領們帶着軍隊攻佔全國的時候,他安華林一直在後方爲籌集軍費而努力着。

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安華林這個經濟管家在後方提供的有力支援,國民軍根本就不能取得國內戰爭的勝利。當第二次南北和談,也就是北洋投降的那時候,當時的北洋政府內閣財政部總長周學熙就是公開嘆息:“我不如安華林也!”

同樣都是兩大軍政府的經濟管家,儘管有着極大的外部因素而影響,但是安華林的成就要比周學熙高是衆人都肯定的。

而正是因爲安華林在數年內戰期間的卓越表現,才讓陳敬雲把他任命爲政務院院長,準備讓他更好的發揮其經濟管家的能力,爲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安華林取代鄭祖蔭成爲了政務院院長後,由此開啓了安華林內閣時代,而作爲一個一心一意只想要在仕途上發展的政治家,安華林現在的最大願望就是讓中國的經濟在他擔任內閣的時期得到騰飛,而實際上他的運氣也是極好一戰的爆發剛好就在他的任期內,他很有自信在歐洲的那場戰爭結束後,中國的經濟總量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至於提升多少就得看歐洲那邊打多久了,打的越久就提高的越多。

除了對政績的追求外,身爲一個立志於投入政界的政治家,安華林對於總統這個最高職位也是抱有相當的期待,當然了他並沒有說要和陳敬雲競爭的想法,實際上他知道別說自己了,現今中國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和陳敬雲進行競爭,甚至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但是他所期待的按照中華共和國臨時憲法規定,總統任期只能是連任兩屆共十年,他安華林今年不過五十又三,自認爲再活個十年是不成問題的,而十年後誰又敢說他安華林不能在總統的寶座上坐一坐!

不過人嘛,本質上都是自私的,從安華林的角度上考慮,他如果需要順利的當陳敬雲的政治繼承人在十年後當上總統,那除了需要繼續獲得陳敬雲的信任外,那麼其他的一些必要佈局也就要考慮進行了。

比如那個華夏銀行!華夏銀行這個畸形產物不但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嚴重影響了中國政局的發展,身爲整個中國的經濟掌舵人,安華林甚至比陳敬雲都瞭解華夏銀行對中國的龐大影響力,如果說華夏銀行只是一心一意賺錢而不涉足政界的話,那麼安華林也是不會有太過的反應,絕不會向莊楠以及馬寅初這兩個人一樣擺出一副死活都要把華夏銀行給拆分的架勢。

然而安華林卻是察覺到華夏銀行並不只是想要賺錢那麼簡單,身爲政府的一把手,他和陳敬雲的關係是親密,和陳敬雲相處的時間也非常多,而和陳敬雲的一些日常交談中陳敬雲經常會說一些對華夏銀行的那兩個堂兄弟的讚揚的話,甚至透露出想要讓陳敬聲到財政部任職的意思。

興許當時陳敬雲只是閒談,但是聽在安華林耳中卻是另外一回事了!

對於安華林來說,如果陳敬雲想要進行個人獨裁,那麼他個人是不會反對的,實際上過去乃至以後的十年內中國都會是陳敬雲個人獨裁的模式,這一點安華林非常清楚。而鑑於陳敬雲這幾年帶領中國所到達的地步,安華林認爲中國有陳敬雲一直所領導下去的話也是不錯的事情。如果說陳敬雲在兩屆總統任期的十年後想要繼續呆在總統位置上,那麼安華林也是無可奈何的,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不會有太大的失落,因爲按照政府內現今的情況來看,不太有可能威脅他安華林的政治地位,如果陳敬雲繼續當總統,那麼他的政務院院長一職也基本上能持續當下去,要知道安華林這個人可不止是政務院院長,同時也是國社黨的副主席,國社黨的第二號人物。

從政治繼承人角度上來說,他安華林就是陳敬雲的政治繼承人,儘管因爲兩者年齡的關係似的安華林不太有可能繼承陳敬雲的政治遺產,但是這種關係依舊是極爲重要的。

然而近段時間陳敬雲透露出來想要讓陳敬聲到財政部任職意思卻是讓安華林感受到了威脅!

對於政府內部的人,安華林自認爲沒有任何威脅,比如那個莊楠,這個人能力雖然還算不錯但是政治敏感度太差,要不然這一場華夏銀行拆分的風波中就不會冒着頭破血流的方式和華夏銀行的陳氏兄弟硬鬥一場了,這種人在安華林看來當一個屆的財政部總長也就算到頭了,而政府內的其他數大總長中唯一對安華林能夠形成挑戰的就是洪子泰,不過這人卻不是國社黨人,而是國民進步會的人。他的黨派所屬就註定了除非國民進步會贏得大選,否則不可能當上政務院院長的,而號稱政府內最耀眼的政治新星馬寅初,這個人在安華林看來他玩經濟是有一套,甚至安華林都得自嘆不如,但是他實在不適合玩政治,要不然年初的時候他就會和莊楠爭奪財政部總長一職了,就算總長當不了,但是去當個次長也比現在的經濟發展司司長好一些。

經濟發展司的職權雖然重要,而且看上去也極爲顯赫但是不管怎麼說都擺脫不了智囊機構的形象,智囊機構的人說白了就是隻說不做,儘管能夠提出來各種經濟發展規劃建議,但是真正去做的還是財政部和工商部等實質部門,而一個只說不做的人顯然是不可能被陳敬雲委以重任的。

也許馬寅初在下一屆就能夠順利過渡到財政部總長的職位,但是真正要成長爲可以和安華林形成挑戰,少說也的十幾年後。

這政府內部的人是讓安華林不太擔心的,但是來之於華夏銀行的財務總監陳敬聲如果空降到財政部任職的話,那麼這個人對安華林形成的挑戰甚至比洪子泰以及莊楠和馬寅初都大。

這除了陳敬聲是陳敬雲堂兄這個關係外,更重要的是他陳敬聲如果到了政府任職,那麼背後就站着一個華夏銀行,尤其是他任職的還是財政部的時候,那麼到時候有着華夏銀行的配合做好發展經濟的事情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再加上他和陳敬雲的堂兄弟的關係,那麼對於安華林來說就是能夠形成重大挑戰了。

當然了,除了個人因素外,安華林對陳敬雲試圖安插家族嫡系子弟到政府內擔任要職也是極度反感和反對的!

儘管他和政府內諸多人都有着矛盾,甚至對總統職位也抱有幻想,但是他同時也是國社黨的副主席,這幾年來他對國社黨的一些理念也是身爲贊同,他同樣是個狂熱的民族主義支持者,同時也是國社黨內諸多人的一黨制支持者,而他和大多數國社黨員一樣,他對陳敬雲個人獨裁沒什麼意見,但是如果陳敬雲如果想要把政府變成一個家族政府的話,那麼他安華林就會毫不猶豫的進行反對!

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155章 經濟開發區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183章 杭州晚宴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680章 進攻平壤(三)第82章 左將軍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667章 安州戰役(二)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715章 中東佈局第1058章 巴格達談判(二)第933章 丈高山戰役(一)第406章 工業體系發展計劃第880章 高雄之蕩第363章 救援通道(一)第1038章 f12對f80第528章 義務兵洪九第857章 第21分艦隊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187章 上海亂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725章 進攻性海軍 海軍內部的戰列第489章 西南攻略第381章 陸榮廷之對比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899章 轟炸東京(二)第978章 我們需要戰爭(二)第111章 嚴苛軍法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632章 朝鮮事變第285章 風雨欲來(三)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349章 財政支柱第958章 繼承人(四)第602章 收回上海租界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1003章 兄弟(二)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543章 蔡凝有了第812章 巴爾瑙爾會戰(三)第846章 超級航空母艦第833章 直升機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954章 援助伊朗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403章 徐樹錚的懷疑第1061章 全球關稅協議第795章 中俄戰爭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993章 大勝大敗(三)第953章 波斯灣的第六機動艦隊(二)第468章 費迪南犯二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261章 煙華夜第50章 袁屠夫在潮州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620章 北平王庚第567章 裝甲集羣在行動第740章 中芬共同防禦條約第495章 唐陸叛亂第142章 炮艦討論第331章 馮國璋計劃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709章 瘋狂時代的開始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369章 陳家兄弟(二)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1007章 破碎的水晶(二)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949章 德國問題(三)第712章 各國新政第222章 滇軍和四川(一)第668章 陳家兄弟(一)第1026章 德國的新生第821章 核彈和火箭第139章 7月調整第63章 所謂漂亮第83章 軍制改革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349章 財政支柱第191章 伍世鍾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682章 平壤戰役(一)第674章 第一軍的覆滅(一)
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155章 經濟開發區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183章 杭州晚宴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680章 進攻平壤(三)第82章 左將軍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667章 安州戰役(二)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715章 中東佈局第1058章 巴格達談判(二)第933章 丈高山戰役(一)第406章 工業體系發展計劃第880章 高雄之蕩第363章 救援通道(一)第1038章 f12對f80第528章 義務兵洪九第857章 第21分艦隊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187章 上海亂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725章 進攻性海軍 海軍內部的戰列第489章 西南攻略第381章 陸榮廷之對比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899章 轟炸東京(二)第978章 我們需要戰爭(二)第111章 嚴苛軍法第1059章 大戰終結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632章 朝鮮事變第285章 風雨欲來(三)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349章 財政支柱第958章 繼承人(四)第602章 收回上海租界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1003章 兄弟(二)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543章 蔡凝有了第812章 巴爾瑙爾會戰(三)第846章 超級航空母艦第833章 直升機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954章 援助伊朗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403章 徐樹錚的懷疑第1061章 全球關稅協議第795章 中俄戰爭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993章 大勝大敗(三)第953章 波斯灣的第六機動艦隊(二)第468章 費迪南犯二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261章 煙華夜第50章 袁屠夫在潮州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620章 北平王庚第567章 裝甲集羣在行動第740章 中芬共同防禦條約第495章 唐陸叛亂第142章 炮艦討論第331章 馮國璋計劃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709章 瘋狂時代的開始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579章 貨幣信用化第369章 陳家兄弟(二)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1007章 破碎的水晶(二)第220章 居仁堂(二)第949章 德國問題(三)第712章 各國新政第222章 滇軍和四川(一)第668章 陳家兄弟(一)第1026章 德國的新生第821章 核彈和火箭第139章 7月調整第63章 所謂漂亮第83章 軍制改革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349章 財政支柱第191章 伍世鍾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682章 平壤戰役(一)第674章 第一軍的覆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