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六、直言與流言

孟窅施施然留下一個背影,與胡瑤比肩說了幾句話,一同向暫居的院落回去。

曹韻嬋出師不利,惱恨孟窅不講情面,可也沒想和溫成縣主搶人,只好做出一副相邀不成的委屈失望面孔,穿過宮人往來的長廊一個人走了。

卻說孟窅愛憎分明,拿胡瑤做藉口回絕曹韻嬋,竟然無形間爲自己避過一劫。

孟窅正纏着胡瑤分茶,外頭突然吵雜起來。二人循着響聲看向房門,就見荼白掀了簾子進來。

“曹姑娘落水了,剛被人擡回來。她的好姐妹童姑娘也受了驚嚇,被恭王的隨從送回屋去了。”她面色不虞,對着門外的喧鬧啐一口。“該!成日見信口雌黃,現世報來了!”

孟窅聽着來了興致,放開胡瑤坐起來,詳細問她。

“好好地,怎麼會落水?”胡瑤好容易擺脫孟窅的糾纏,怕她再想起分茶的事,也順着她的話追問。

荼白在外打點時出手闊綽,長香別院的宮婢們都樂意奉承,剛纔就把起因經過打聽得明明白白的。胡瑤賞她一碗茶,她親暱地接過,矮身挨着胡瑤一邊,在腳榻上坐下。

“曹司馬家那位姑娘嗆了水還暈着,顧嬤嬤讓人去請醫女。童姑娘身邊的人傳出話來……”說着一頓,爲難地拿眼去看孟窅。

“那邊說,曹姑娘和孟小姐分開後恍恍惚惚的,才失足掉進映月池裡。恰好恭王路過,童姑娘情急之下不惜衝撞恭王,後來恭王就派隨從把曹姑娘救起來。還說,恭王誇童姑娘不愧是將門虎女,臨危不變,仗義助人。”她撇嘴不屑,替孟窅不忿。“呸,天寒地凍的,偏她們兩個要往水池子邊去戲耍,活該遭罪。童氏的丫頭和恭王的隨從眉來眼去的,誰知道有什麼首尾。”

“又是我的不是咯!”端看荼白憤懣不已,孟窅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什麼叫和孟小姐分開後精神恍惚?莫非她有攝魂的妖術,逼得曹韻嬋投水不成!可恨曹韻嬋先前還在她跟前做戲,轉頭又潑她一盆髒水,果然又是口蜜腹劍小人行徑!

宜雨挪開她手邊的茶碗,好生相勸。“也許是童姑娘的丫環胡說的,等曹姑娘醒了,大家就知道,這事兒和小姐沒有半點干係。”

“哼!一個兩個都不是好人,曹韻嬋要是好的,爲什麼裝模作樣?!”孟窅氣她天真,還把曹韻嬋當成是明是非的,說着又要紅眼睛,扭過頭用帕子掩了半晌才把眼裡的酸楚壓下去。

“回頭奴婢再去找一趟顧嬤嬤。”荼白義憤填膺,當即站起來,卻被胡瑤拉住。

胡瑤搖搖頭,不叫荼白再說下去。雖不知童氏曹氏爲何糾纏阿窅,但看她們的行事,若自己一再幹預,她們必將窮追猛打,更要落實孟窅仗勢欺人的罪名。

“你別去!”孟窅吸吸鼻子,半是慪氣地狠聲道:“清者自清,我纔不怕小人。”

這廂孟窅爲爭一口氣,每日裡強作鎮定出席教習,下課後除了胡瑤哪個也不搭理。而童氏那邊,次日又有恭王派人送藥的傳聞流出來。

童氏的丫頭趾高氣昂地往回走,手裡高高地捧着藥,逢人便說:“恭王真是心善,救人又送藥。王爺知道我家姑娘和曹姑娘要好,託我們姑娘轉送。”

荼白扶着胡瑤立在廊檐下,冷眼看她招搖過市。“生病的是曹姑娘,藥卻送去童氏的屋裡,呵呵,司馬昭之心!”

隔兩日,繼童氏與恭王的美談之後,靖王與表妹池氏在梅園相談甚歡的傳聞也席捲過別院。

“說起來,池姑娘和童姑娘也是表親,池夫人與歸元殿太真居士都是童大將軍的妹妹。居士思念家人,前幾日請淑妃娘娘恩准見一面外甥女,後來宮人送池小姐回長香別院的時候,遇見了正要出宮回府的靖王。滿園瓊脂粉蕊,表兄妹二人款款漫步,路盡隱香處,翩然雪海間,好一對璧人。”

荼白閉着眼,彷彿陶醉在清幽的梅香裡。終於有一樁無關己事的傳聞聊以消遣,荼白早早地打探回來,繪聲繪色地描述。忽而往童氏住的那屋眺去,竊竊地笑:“一樣是親戚,怎麼真人就不想見見親侄女?”

孟窅被她逗得笑出聲來,胡瑤也笑着罵她促狹。兩人走了一段,杜姑娘迎面走過來,猶猶豫豫地只往孟窅一個身上看。

“我和杜姑娘說會兒話,一會兒去你屋裡吃茶。”孟窅停下腳步,攏緊煙青色斗篷。

“如今倒是會指派人!”荼白握着嘴嗤嗤地笑,被胡瑤橫睨一眼,識相地把笑聲咽回去。

“孟姐姐。”杜虞晗向胡瑤點點頭問好,一臉歉疚地對上孟窅,開了口又不知道如何繼續。“我……特意來找姐姐……”

孟窅不待她扭捏完,先在袖袋裡摸了摸,遞出手去。“喏!”正是那日闖禍的如意結。

杜姑娘下意識地退了半步,驚訝地去看孟窅。“孟姐姐?”

“拿去。”孟窅捉着斗篷,只露出一隻白嫩的小手託着那如意結。杜氏退步的時候,她打心裡不喜,話裡就露出生硬來,催她道:“你的東西,給你。”

杜氏訥訥地接過去,因爲自己剛纔一驚一乍地丟了人,臉上更是難掩羞愧。

“那日是我的不是,連累姐姐遭人非議,是我對不住姐姐。”淑妃侄女的傳聞在別院裡傳得沸反盈天的,她早早聽說過,一直沒有勇氣站出來說話。幾番掙扎才定下決心來找孟窅。

“本來就是你不對!”孟窅氣呼呼的,沒有故作大度。

氣氛一度凝結,兩人稚氣地對視,誰也未留心一牆之隔後,有人從雕花復窗後看見她們,悄然停下腳步隱在窗後。

“我原想悄悄回來的,沒料到被別人瞧去。後來我聽……聽她們胡說八道,我心裡着急。可我嘴笨,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她記得孟窅說話直來直去,不敢再用好話糊弄人。

“沒什麼可解釋的。你的如意結砸了我,你來和我道歉,我們就兩清了。她們倆不懷好意,搬弄是非,那是她們倆的事,我也不遷怒你。”她正經板着小臉,聲明大義地表明立場,可小嘴兒扁着,耷拉的嘴角吐露她的不快。

崇儀從鏤空的窗格里觀看,小姑娘一雙蛾眉細細彎彎,生生減了大半氣勢。她故作穩重,分明是刻意模仿大人做派的孩子,一喜一怒明明白白寫在眉目間,哪裡藏不住心事,偏還要做出端莊懂事的模樣。

牆那邊,杜姑娘愧疚不已,真心誠意給孟窅作揖賠罪。

“是我給姐姐添麻煩了。”

孟窅確實生了好幾天悶氣,後來有關恭王和童氏、靖王和表妹的傳言漸漸蓋過她的,她也就拋開不管了。果然清者自清,那些嚼舌根的小人,越搭理越來勁,不理他們,時間久了,她們也不會自討沒趣。

“算了。我雖然生你的氣,可心裡敞亮着。真正生事的是童晏華和曹韻嬋。她們不是好人,你不和她們同流合污就是好人。”

崇儀抿脣莞爾,笑意在眼底深處泛着光亮。可不就是個孩子,好像玩伴拉幫結派。你和我好,就不許和她玩,否則我倆就不能做好朋友。

杜姑娘鬆了口氣,真心與孟窅親近。“姐姐以德報怨,虞晗……”

孟窅不愛聽虛話,利索地打斷她。

“我不是聖人,纔不信這個。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聖人也說,應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崇儀眼前豁然開朗,只覺得胸臆間朦朧的薄霧霎時被吹散開,留下一片清明。他身邊的人說話從來委婉含蓄,生母的苦心籌謀,養母的淡泊疏離,父王的反覆無常,兄弟的明爭暗鬥,朝臣的揣度觀望……幾時有這樣直白的人。她的世界裡,對與錯涇渭分明,就像黑與白無從混淆。她的話雖然稚氣,更像小孩子在賭氣,卻暗含着自己無法奢望的灑脫。莫名地,他就像爲她守住這份自在。

他想起他的生母費盡心機想爲他求娶表妹池晚,不惜買通內侍局,製造所謂的梅園巧遇。姨夫池逸現任光祿勳,統領宮門禁衛,他若刻意求娶,父王如何想他?她知道自己諸多不便,就代爲出面,安排表妹走在他必經之路,事後更傳出那些流言造勢。可惜父皇根本不曾過問。父皇不問,是不在意,還是在等他的表態。光祿寺直接聯繫白月城的守備,其作爲僅次於直接聽命於大王的徽羽衛,父皇會不會以爲他有心籠絡禁衛?

心思翻轉間,崇儀心底已有決斷,又看了眼一窗之隔還在義正言辭的小姑娘,莞爾間領着人,沿着來時路往回走。

暄堂外,翁守貴低聲詢問來意後,請崇儀在廊下少待。他走進屋,接過徒弟手裡的熱茶,換下桓康王手邊喝了一半的冷茶,抱着拂塵默默站在他身後。靖王願意候着,他就不急着開口,等大王得空留意到他再說。

桓康王從摺子裡擡頭帶了他一眼,捶捶僵硬的肩膀,往一邊靠墊上依去。

翁守貴見機,知道他是有空聽自己回話了,便端起茶碗送給他,一邊輕聲說:“靖王在外頭候着。”每日早朝後,幾位王爺一同給桓康王請安,順帶聽大王吩咐差事。碰上大王心情好,也會在暄堂留膳,以續天倫。

年關將近,桓康王依舊斜靠着,扔下手裡千篇一律的請安摺子,想着老三的來意。“叫他進來。”

翁守貴得令親自去領人進來,桓康看着屋外的光華從打開的門扉中流瀉而入,鋪下一條筆直的通路,他的兒子踏着那道光走進來。冬月的日華通透而柔和,就像他的人。他膝下有五個兒子,老大封樑王,是元妻周氏所出,擅弓馬有戰功,因他母親的緣故,總是急於證明自己的能耐;老二寧王,是他心愛的小周氏所出,孃胎裡帶的弱症,他細心留在身邊教導,雖無甚建樹,好在性子謙和寬厚,最孝順不過;老三前年封的靖王,生母是左衛將軍府的嫡女童氏,九歲時被改記在淑妃孟氏的名下,爲人淡泊內斂,在文士間頗有美名,可有時他覺得看不透;老四是個沒福的,淑妃生下他尚未滿月,和他同胞所出的妹妹一道沒了;老五……春天的時候纔開衙,可他和他不成器的母親一樣,一肚子算計,讓人不喜。

崇儀行過禮,端正跪在階下。清朗雋秀的面上平淡而從容,張口卻拋出一道驚雷。

“兒臣請父王賜婚。”

桓康失態地翻身坐直起來,撐着桌案往前湊,細看三兒子的神色,是不是在和他玩笑。

崇儀自知唐突,拱手擡眼直視王座上的男人,一字一句清楚地懇請。

“兒子想娶太史令的嫡女孟氏爲側妃,求父王賜婚。”

他說話的時候,桓康亦在腦海裡翻閱留宮閨秀的名冊,恍惚記得老三生母童家送了人進來,還有一個姨表家的姑娘,前兩天還和老三在梅園見過面。他這個兒子淡泊孝順,不像他生母,反倒隨了他養母淑妃。當年他下旨着令童昭儀出家,把九歲的三皇子改記在淑妃名下,他就乖乖地搬去蒹葭殿;前年大女兒朝陽抗旨拒婚,爲了平息輿論,他把李家的女兒指給他做正妃,他也一聲不吭地把人娶回家。不管他心裡在乎不在乎,自己這個做父親的虧欠過他。

他想過,若是老三真的喜歡池家姑娘,指給他便是。表兄妹結親親上加親,比旁的那些不知心性的要順當。回頭自己再敲打敲打池逸,不怕出亂子。可他卻來求娶孟家的姑娘……

二五三、交差與交易一七四、反骨與反哺二一八、客氣與生氣零二六、心虛與血虛零四六、覬覦與機遇零八二、產房與正房一零一、刁滑與刁蠻二二八、兒子與桔子一一八、兒媳與兒孫零八一、弄璋與弄瓦一七七、饞蟲與蟬鳴二二八、兒子與桔子零二三、歸心與定心一五五、出宮與出兵二五六、丸子與裙子一八九、太真與太后一六零、稚子與日子一八一、得用與器用一零五、春蓃與春意零八二、產房與正房零五三、父子與孫子一五六、奢想與設想一六零、稚子與日子零九三、吃桃與送桃一七三、猜忌與猜測二四七、收禮與送禮一零一、刁滑與刁蠻零一八、家主與公主零五零、調任與調人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一六一、兒女與女兒零四九、侍疾與伺機一七零、隱忍與陰謀一九三、瘋子與瘋狂零三四、嬌兒與養兒一四一、生養與抱養零九五、失態與失言一三六、無言與無眠零八二、產房與正房零二四、憂心與開心零四四、胎動與衝動二二七、出門與出賣二五四、個子與鍋子一一四、無爲與無畏二三三、理清與領情零二八、姨表與姑表二四三、儀式與儀仗零一五、得意與失意一八二、無邪與威脅一四二、議論與驛站零八二、桂子與貴子二一六、日常與如常二六二、賜婚與抗婚一零八、看破與道破一零六、生事與生死零九五、失態與失言二五三、交差與交易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一四一、生養與抱養零二二、養病與探病二五九、故事與舊事零一八、家主與公主一九六、衝鋒與重逢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二五三、交差與交易二五四、個子與鍋子零九一、場面與情面一四七、思美與私密一四三、授意與天意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一二三、擺弄與百態一九零、胡鬧與糊塗一四七、思美與私密二三一、逝者與侍者一四八、苗頭與廟堂零七二、驚喜與懷喜零九三、吃桃與送桃零一八、家主與公主一一四、無爲與無畏二五四、個子與鍋子零五零、調任與調人一三八、補缺與不去零二二、養病與探病零一零、姑侄與姑嫂二四一、宮人與恭人零零三、香閨與香茗零三三、醫女與兒女一四五、察舉與科舉一一七、祝壽與祝氏零二五、小人與小鬼零六九、陰謀與陰德一五三、美人與故人零一八、家主與公主零五八、生兒與養兒二四八、出宮與進宮二五四、個子與鍋子一四一、生養與抱養零一八、家主與公主零五五、賜名與刺心零四四、胎動與衝動
二五三、交差與交易一七四、反骨與反哺二一八、客氣與生氣零二六、心虛與血虛零四六、覬覦與機遇零八二、產房與正房一零一、刁滑與刁蠻二二八、兒子與桔子一一八、兒媳與兒孫零八一、弄璋與弄瓦一七七、饞蟲與蟬鳴二二八、兒子與桔子零二三、歸心與定心一五五、出宮與出兵二五六、丸子與裙子一八九、太真與太后一六零、稚子與日子一八一、得用與器用一零五、春蓃與春意零八二、產房與正房零五三、父子與孫子一五六、奢想與設想一六零、稚子與日子零九三、吃桃與送桃一七三、猜忌與猜測二四七、收禮與送禮一零一、刁滑與刁蠻零一八、家主與公主零五零、調任與調人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一六一、兒女與女兒零四九、侍疾與伺機一七零、隱忍與陰謀一九三、瘋子與瘋狂零三四、嬌兒與養兒一四一、生養與抱養零九五、失態與失言一三六、無言與無眠零八二、產房與正房零二四、憂心與開心零四四、胎動與衝動二二七、出門與出賣二五四、個子與鍋子一一四、無爲與無畏二三三、理清與領情零二八、姨表與姑表二四三、儀式與儀仗零一五、得意與失意一八二、無邪與威脅一四二、議論與驛站零八二、桂子與貴子二一六、日常與如常二六二、賜婚與抗婚一零八、看破與道破一零六、生事與生死零九五、失態與失言二五三、交差與交易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一四一、生養與抱養零二二、養病與探病二五九、故事與舊事零一八、家主與公主一九六、衝鋒與重逢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二五三、交差與交易二五四、個子與鍋子零九一、場面與情面一四七、思美與私密一四三、授意與天意一五零、湯碗與湯飯一二三、擺弄與百態一九零、胡鬧與糊塗一四七、思美與私密二三一、逝者與侍者一四八、苗頭與廟堂零七二、驚喜與懷喜零九三、吃桃與送桃零一八、家主與公主一一四、無爲與無畏二五四、個子與鍋子零五零、調任與調人一三八、補缺與不去零二二、養病與探病零一零、姑侄與姑嫂二四一、宮人與恭人零零三、香閨與香茗零三三、醫女與兒女一四五、察舉與科舉一一七、祝壽與祝氏零二五、小人與小鬼零六九、陰謀與陰德一五三、美人與故人零一八、家主與公主零五八、生兒與養兒二四八、出宮與進宮二五四、個子與鍋子一四一、生養與抱養零一八、家主與公主零五五、賜名與刺心零四四、胎動與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