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定計

九死一生,生擒反賊方臘,功勞卻全變成人家了。那時,我還年輕,我忍!

滅遼之戰,童貫誤國,損兵折將,使金人視我國爲無物!那時,我恨不得親手殺了國賊!

黃河岸邊,鏖戰金兵,三進三出,殺敵盈野!燒橋而還,金雖虎狼,其奈我何?那時,我看不到希望,心已經死了!

靖康元年正月初七,官家給了我希望,給了大宋希望!那時,我知道:我的生命已經不屬於我自己,而是屬於大宋,屬於官家!

——《延安郡王韓世忠傳略》路上,趙桓還在回味夢裡的情景。

一名威風凜凜的宋軍將領,北望河山,憤而高唱:“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百姓哭,將士怒,山河慘淡,大地嗚咽。

他叫岳飛,一個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一名文武雙全的軍事統帥,今年二十三歲。

一名老將軍臨死之際,大叫三聲:“過河,過河,過河!”老人死不瞑目,含恨而終。

他是宗澤,文人將兵的典範,今年六十八歲!

宋金大戰黃天蕩,宋軍獲得空前大勝,金兵幾乎全軍覆滅,金軍元帥完顏宗弼僅以身免。當時,宋軍統兵大將韓世忠指揮若定,頗具名將風采;韓夫人梁紅玉,親自執槌擊鼓,鼓舞全軍士氣,巾幗不讓鬚眉,一時間傳爲佳話。壯士今年三十七歲!

當然還有國之重臣李綱,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指揮者,可與之同甘苦共患難的國之棟樑,今年四十三歲!

南柯一夢,恍如再世爲人!

趙桓到的最早,一杯顧渚紫筍還沒喝完,該來的人基本都到了,獨缺李綱一人。趙桓三兩句講明自己的意思,命令大家速做準備。一個時辰之後,立即出發。太宰李邦彥聞言大喜,張邦昌未作任何表示,樞密使吳敏與李綱交情深厚,忙道:“官家,是否等李綱回來商量一下再說?”

這關口,趙桓哪裡還能等啊!

“朕意已決!”

吳敏見皇帝態度堅決,宰執中又沒有人支持自己,只得作罷。

皇令如山,皇城內如同炸了鍋一般,上上下下,忙作一團。

巍峨的皇城,肅穆莊嚴;高高的箭樓,沉重肅殺。

趙桓步出宣德樓,掃一眼排列得整整齊齊的侍衛親軍,登上龍輦,正要吩咐起駕,冷不防被人抱住了大腿,回頭一看,正是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李綱。趙桓道:“愛卿平身。派人去叫卿來,如何現在纔到?朕左思右想,還是先到西京暫避,方爲上策。”

三日不見,李綱彷彿老了十歲,不過,看着精神還好。

李綱低聲道:“陛下前已許臣,堅守都城,不作巡狩之計。今京城上下,盡知陛下之心,一旦有變,如何向京城軍民交代?將士們的家屬都在京城,敵軍一旦圍城,人人思歸,萬一中途發生兵變,陛下何以處之?況且,敵軍遊騎已現京郊,如果敵軍得知陛下的行蹤,以輕騎追趕,陛下內無決死之士,外有虎狼之兵,又如之奈何?”

李綱的一席話,入情入理,趙桓低頭沉思,方寸已亂,不知如何是好!

哦,錯了,錯了!

在宋強的記憶裡,李綱可是大大的忠臣,而且率領京城軍民,取得了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勝利。是了,金兵這一次並沒有攻進來,城破是今年十一月,二次圍城的事情。可是,宋強的記憶就一定準確?歷史的軌跡難道不會偏離?萬一出了問題,又該怎麼辦?

李邦彥叫道:“大膽李綱,敢抗旨不遵嗎?”

李綱似乎根本沒有聽到李邦彥的話,拉起殿前都指揮使王宗楚,一同來到軍士們面前,喝道:“爾等願意守衛京城,還是願意扈從陛下巡狩?”

數千將士挺胸肅立,皆道:“守衛京城,決一死戰!”

李綱旋身而回,撩衣跪倒,道:“軍心如此,臣請陛下爲社稷萬民留京城!”

王宗楚一同跪倒,道:“李相公一心爲國,定不誤陛下,請陛下深思。”

王宗楚是趙桓的舅父,身份尊貴,說出的話非常有分量,即便是李邦彥也不能輕易反駁。侍衛親軍馬軍、步軍都指揮使亦上前跪倒,支持李綱。

“滄啷,嘩啦”,甲葉摩擦,兵器撞擊聲不絕於耳,肅立的將士紛紛跪倒在地,高聲呼叫:“請陛下爲社稷萬民留京城。”

趙桓見軍心如此,只得放棄逃跑的打算,掃視全場,緩慢地說道:“國家有如此忠勇的將士,朕心甚慰。朕決意與爾等同守京城,希望爾等聽從指揮,奮勇作戰,保家衛國,朕必以高官厚祿賞有功將士。”

李綱大喜,朝李邦彥等大臣道:“上意已定,敢有異議者,斬!”於是,請趙桓慰撫將士。

趙桓走出龍輦,安步當車,緩緩而行。李綱拉住吳敏的袖子,低語一番,吳敏低頭應諾,吩咐人取來紙筆,刷刷點點,不一刻已經寫好,交給閣門官。閣門官站在皇帝的身邊,每行幾步,朗聲宣和:“胡虜背盟,無故犯邊,欲奪我土地財帛,你們答應嗎?”

“不答應!”士兵們各舉刀槍,齊聲高喊。

“宋軍威武,無往不勝!”

“死守都城,決一死戰!”

……

閣門官每說一句,萬軍響應,聲威震天。

聽着這激昂的吼聲,趙桓覺得,也許這次的決定是正確的!

外層圍了無數的百姓,人越聚越多,趙桓步行之處,軍民無不跪倒,山呼萬歲。那一刻,趙桓感到無比的榮耀。

突然,趙桓於萬千人中,看到一雙眼睛,燃燒着萬丈雄心,透射出無比忠誠的眼睛。趙桓停步佇立,微微一笑,問道:“汝叫何名,官居何職?”

不遠處,矗立着一名威風凜凜的軍人。那人聽到皇帝問話,微微一愣,旋即恢復正常,跪倒施禮,道:“臣韓世忠,現居武節郎。”

上萬雙眼睛,齊刷刷地注視着這名叫韓世忠的將軍。三十七歲的韓世忠。身軀不動如山,顯示出一名卓越軍人的素質。

韓世忠,世之名將!率兵與金**戰,勝多負少,後與金兵大戰黃天蕩,金兵元帥完顏宗弼,也就是完顏兀朮僥倖逃得性命。正是可與岳飛朱仙鎮大捷相媲美的輝煌勝利。是了,還有岳飛,吳階、吳璘兄弟,劉琦等人。只是不知,這些人現在何處?

趙桓腦海中忽然冒出許多原來不知道的事情,那麼,這些東西就一定是那個叫宋強的年輕人的記憶。趙桓腦子微微作痛,不敢再深想,似乎不經意地說道:“難道就是生擒反賊方臘的壯士?”

韓世忠的雙肩微微起伏,情緒之激動可想而知,道:“臣何德何能,敢勞官家掛懷!”

宣和二年,方臘造反,韓世忠以偏將之職討賊。戰鬥後期,韓世忠率領百餘名將士,撥迷蹤,穿溪谷,身先士卒,渡險數裡,尋得方臘巢穴,格殺數十人,生擒方臘。大將辛興宗領兵截峒口,搶走方臘,邀功請賞,以至於韓世忠的功勞被埋沒,知道內情的人少之又少。後來,雖然有人仗義執言,爲韓世忠喊冤,因爲辛興宗是童貫的愛將,朝廷並沒有處理他,只是賞了韓世忠一個小小的承節郎,從九品的小官,事情不了了之。

韓世忠哪裡想到,官家還記得這麼一碼子事,心裡翻江倒海,亂得不行,渾身燥熱,大冷的天,汗水順着兩頰滴答直流。

趙桓的表現,實在是大出宰執大臣的意外,不但韓世忠沒想到,就是他們也沒想到!

樞密使吳敏見機,上前幾步,道:“前番韓世忠與胡虜大戰浚州,諸軍皆潰,獨韓世忠率軍力戰。深陷重圍,猶自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終於破圍而出,燒橋而還,使胡虜不得渡河,皆韓世忠之功也。”

趙桓默默頷首,道:“平身,到朕身邊來。”

韓世忠長出一口氣,抹了抹鬢角的汗水,三兩步來到皇帝身邊,昂首肅立。

趙桓猛地指向韓世忠,對着萬千軍民,大聲說道:“爾等看仔細了,這就是生擒方臘的勇士。朕今天要爲爾等豎一個表率,也好讓你們有榜樣可學。傳旨,封韓世忠爲武德大夫。殿前司何職有缺?”

王宗楚上前奏道:“天武軍軍都虞候。”

趙桓眉毛一挑,道:“着進天武軍左廂都虞候。”

“哇!”人羣中嘖嘖稱讚聲不斷,殿前司將士大多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一個個都是難以置信的樣子。

按照宋軍官制,軍人級別共分九品52階。武節郎爲從七品,38階;而武德大夫爲正七品,16階。一日之間,韓世忠升22階,升遷速度之快,簡直駭人聽聞。而天武軍左廂都虞候,是一隻二萬五千人部隊的副職,非常重要的職位,一般授予親貴子弟,貧民出身的將領是坐不上這個顯赫位置的。

韓世忠昨天還是在地上爬的一隻兔子,今天卻成爲翱翔於藍天之上的雄鷹,人生際遇,這又是怎麼說的呢?

乍逢天大的喜事,韓世忠忘了謝恩,怔怔地站在那兒,不知在想些什麼!

皇帝任命新的官職,一般先要同宰執商量,然後擬旨公佈於衆。今天,事情不同尋常,兩名宰相李邦彥、張邦昌互視許久,很快達成一致意見,還是不去觸黴頭的好。

李綱輕輕捅了一下韓世忠,道:“還不領旨謝恩!”

韓世忠“撲通”跪在地上,往日的委屈,今日的喜悅盡上心頭,“嗚嗚”痛哭,哪還說得出話來。

良久,他才止住哭聲,叩頭謝恩。

趙桓拍了拍韓世忠的肩膀,又勉力的幾句,臨了,忽然想起了什麼,道:“汝妻梁氏紅玉,秀外慧中,頗有男兒之風,你要好生待她。若得便,可引來與皇后見見,皇后也會有恩賞的。”

此言一出,全場大驚。

韓世忠剛明白過來,又糊塗了:他的妻子梁紅玉出身官妓,兩人雖恩愛有加,到底不是正經人家出身,同僚每每取笑,他深以爲恨。皇帝怎麼會知道她的名字,根本就說不通嘛!

梁紅玉的事情,在場的大臣沒有一人知曉,他們都不知道,而皇帝知道,還不令人吃驚?

至於普通人,吃驚是一定的,但是更多的是羨慕,羨慕得不行了。

有關的梁紅玉事情,自然也是出於宋強的記憶,趙桓很滿意現在的情形:收了一員猛將,經此一事,韓世忠必會誓死效忠,成爲自己的親信將領。而大臣們的表情,很能說明問題。這一刻,他們肯定是心服的,這種感覺相當不錯!

士兵、百姓,無不心悅誠服呢!

趙桓喜滋滋地回到皇宮,用過早膳,宣佈起駕,他要檢查都城防衛情況。東京汴梁城分三城,宮城、內城、外城。外城周長五十餘里,外有護城河,河寬十餘丈,爲城池屏障。十一座城門,四道水門,趙桓來到時,看到士兵們正有條不紊地工作着。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牀、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守城武器,大體準備完畢。

“京城這麼大,如何佈置防守?”趙桓隨口問道。

王宗楚答道:“京城四壁,每百步分兵防守,設專人負責,每壁用正兵二千餘人,而保甲、居民、廂軍只用來修築工事,運送物資,不用作戰鬥。城門、水門以親貴爲門使,設正副門使兩人,無聖旨不得開門,否則必斬。另外,將京城馬步軍分爲前後左右中五軍,每軍八千人。東水門外延豐倉,存有糧食、大豆四十萬石,如今已來不及盡數運進城內,所以派前軍駐守;東門外樊家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派後軍駐守,以溝通城內城外。左中右三軍,駐防城內,以備萬一。”

趙桓頻頻點頭,道:“好,很好!你和李綱做得好,朕心甚慰。哦,對了,李綱怎麼不在?”

“三天來,相公沒有合過眼,已是累極了。臣請他暫時回去休息,此處有臣照料也是一樣的。”王宗楚道。

趙桓還未說話,李邦彥不悅道:“陛下親臨巡視,他卻在家裡睡覺,成何體統?來人,去叫李綱來!”

有人應聲而去。

李邦彥不喜李綱的爲人,還是妒忌李綱手中的權力呢?

行至西北金耀門附近,趙桓心有所動,指着遠處問道:“那裡應該是牟駝岡吧?”

“是!”王宗楚道。

所謂的牟駝岡,三面臨水,霧氣瀰漫,中間山岡空闊處,建有馬場,養馬兩萬餘匹,糧草堆積如山。聽到皇帝問訊,王宗楚暗暗叫苦,這些日子忙得昏了頭,竟然忘了這個重要地方。

“處置過了沒有?”趙桓再問。

王宗楚跪倒奏道:“臣昏了頭,居然忘記了,罪該萬死。”

趙桓淡淡道:“朕沒有責備的意思,只是問一問。馬匹立即移到城裡,糧草能運回多少就運回多少,實在不行,全燒了,一根草也不能給敵人留下。”

王宗楚心道這個外甥何時變得如此厲害?心裡想着,手上卻沒閒着,連忙佈置人手去做。

說話的功夫,找李綱的人回來了,卻依然不見李綱的身影。那人也不待問,道:“相公酣睡,四鄰皆聞,叫之不醒,小的只得先回來覆命。”

李邦彥正要發作,忽聽皇帝大笑不止:“哈哈,哈哈!前有東晉謝安,聞秦軍犯境,鎮定自若,猶自圍棋;後有我朝寇準,遼軍兵圍澶淵,寇相酣睡不起。李綱總攬京城兵馬,敵軍壓境之際,臥牀高睡,由此可知,敵軍無能爲也!”

趙桓的一席話,說得大家連連稱是,無不頌揚:吾皇聖明。

消息象長了翅膀,不脛而走,很快傳遍全城。李綱酣睡,官家嘉許,民衆奔走相告,京城人心大安。

外篇 望燕雲(八)第四章 莫須有第十章 小町王(三)外篇 望燕雲(三)第七章 戰火(四)第六章 交趾(三)第四章 升龍(五)第二章 視疾(二)八月軍史頻道獲獎感言第七章 勇氣(一)第七章 光復(一)第十三章 天火(二)第十三章 苦戰(一)第十章 神仙(四)第三章 巨匠(一)第八章 常日(一)第七章 弄月(一)第一章 盟好(一)第六章 家國(一)第十三章 天火(三)第一章 魂傷(一)第六章 秦淮(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一)第一章 心路(三)外篇 破陣鉞(二)第八章 宋州(一)第七章 雲頂(二)第二章 善惡第四章 大喜第四章 平安京(三)八月軍史頻道獲獎感言第十四章 痛飲(二)第六章 交趾(五)第六章 秦淮(一)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章 神仙(四)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六章 曙光(三)第七章 和談(二)第三章 涼州(一)第十一章 平安盟好(一)第二章 春雨(六)第九章 驕傲(五)第八章 對壘(一)第三章 太聰明(一)第五章 爲雲(一)第六章 曙光(四)第十章 發芽第十四章 杭州第七章 血光(六)第十章 小町王(三)第六章 破陣(一)第四章 升龍(五)第一章 魂傷(三)第六章 會戰(二)第九章 太歲(三)第七章 灌溉(一)第十五章 觀潮第四章 廟算(一)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七章 勇氣(一)第九章 驕傲(四)第五章 鳥羽院(一)第七章 勇氣(一)第七章 光復(一)第六章 秦淮(二)第六章 交趾(一)第九章 驕傲(三)外篇 紫電獸(二)外篇 破陣鉞(四)第八章 偉業第十一章 大同(一)第五章 縱橫(三)第十二章 行獵第十四章 痛飲(二)第三章 巨匠(二)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章 驚心(二)第四章 協力(一)第十章 良臣第十一章 祥瑞(一)月底了第三章 涼州(二)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四章 作樂第九章 逐鹿(一)外篇 高麗公(三)第三章 太聰明(一)第四章 平安京(一)第八章 宋州(六)第二章 護花(三)第十章 承極(二)第十五章 天下第二章 春雨(五)第一章 厚積(二)第四章 升龍(二)外篇 破陣鉞(一)第三章 初戰外篇 望燕雲(一)
外篇 望燕雲(八)第四章 莫須有第十章 小町王(三)外篇 望燕雲(三)第七章 戰火(四)第六章 交趾(三)第四章 升龍(五)第二章 視疾(二)八月軍史頻道獲獎感言第七章 勇氣(一)第七章 光復(一)第十三章 天火(二)第十三章 苦戰(一)第十章 神仙(四)第三章 巨匠(一)第八章 常日(一)第七章 弄月(一)第一章 盟好(一)第六章 家國(一)第十三章 天火(三)第一章 魂傷(一)第六章 秦淮(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一)第一章 心路(三)外篇 破陣鉞(二)第八章 宋州(一)第七章 雲頂(二)第二章 善惡第四章 大喜第四章 平安京(三)八月軍史頻道獲獎感言第十四章 痛飲(二)第六章 交趾(五)第六章 秦淮(一)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章 神仙(四)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六章 曙光(三)第七章 和談(二)第三章 涼州(一)第十一章 平安盟好(一)第二章 春雨(六)第九章 驕傲(五)第八章 對壘(一)第三章 太聰明(一)第五章 爲雲(一)第六章 曙光(四)第十章 發芽第十四章 杭州第七章 血光(六)第十章 小町王(三)第六章 破陣(一)第四章 升龍(五)第一章 魂傷(三)第六章 會戰(二)第九章 太歲(三)第七章 灌溉(一)第十五章 觀潮第四章 廟算(一)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七章 勇氣(一)第九章 驕傲(四)第五章 鳥羽院(一)第七章 勇氣(一)第七章 光復(一)第六章 秦淮(二)第六章 交趾(一)第九章 驕傲(三)外篇 紫電獸(二)外篇 破陣鉞(四)第八章 偉業第十一章 大同(一)第五章 縱橫(三)第十二章 行獵第十四章 痛飲(二)第三章 巨匠(二)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章 驚心(二)第四章 協力(一)第十章 良臣第十一章 祥瑞(一)月底了第三章 涼州(二)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四章 作樂第九章 逐鹿(一)外篇 高麗公(三)第三章 太聰明(一)第四章 平安京(一)第八章 宋州(六)第二章 護花(三)第十章 承極(二)第十五章 天下第二章 春雨(五)第一章 厚積(二)第四章 升龍(二)外篇 破陣鉞(一)第三章 初戰外篇 望燕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