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跪

到處都是烈火,正熊熊燃燒。

不知爲什麼,元帥眼中的火光漸漸變得暗淡了,暗淡的只是光芒,但色彩卻更加豔麗起來,這是一種很古怪的感覺,眼睜睜地‘看’着,無盡的大火一點一點蛻變,最終竟變成了淋漓血紅;還有耳中,燃燒、號角、呼喊、慘叫等等所有這些嘈雜響動,慢慢相溶彼此包裹,不知不覺裡,它們融匯成了另外一種聲音:嘩嘩的脆響,彷彿正置身納木錯聖湖水畔在傾聽的浪花涌動。

是幻覺吧,元帥並沒糊塗,他甩不脫眼睛的幻視、耳朵的幻聽,但心中還是清明的,甚至他還有一個解釋和一重疑惑……

對自己會產生幻覺的解釋:

進入封邑的隊伍都在求救,他們是誰?是我麾下的兒郎,奉我號令、浴血苦戰、雖死卻無憾,卻全都被我帶上了死路。

他們是什麼?是來自高原之國、攻襲南理的所有軍隊的主力!他們完了,什麼都完了,這不是戰爭輸贏的問題,而是全軍覆滅。

足足幾十萬人,這樣規模的一支大軍盡毀於自己手中,就算我活着還有什麼用?回國後會被治罪、龐大的家族就此隕落、兒女子孫盡爲吐蕃罪人之後代代蒙羞。這些還遠遠不算,入侵南理戰爭背後還牽扯着吐蕃的安定,如今非但沒能平復內憂,反倒還添出了外患——高原本就比着大燕、回鶻人口少,一下子數十萬的大軍葬送在南理,這絕不是吐蕃能夠承受得起的損失!

隨着這支雄兵毀滅而引發的後果,從自己到家族再到國家,無論哪一樣都不是我能夠承擔的,所以眼中會迸現污濁的鮮血顏色,所以耳中會響起聖潔的水浪聲音,天堂與地獄同時在向我招手,唯獨人間再沒有了我的位置了。

至於心底的那重疑惑:這麼大的火,怎麼還能逃、而且逃了這麼久,爲何我還沒被燒死?

能逃這麼久,得益於巴拓和隊伍中的縛日羅,越是危殆時刻,就越突顯精兵的能力,到處都是熊熊烈焰,烤焦鬍鬚頭髮的同時也勾起心火,讓人心煩意亂暴躁不已,唯獨縛日羅依舊還能保持冷靜,對周圍的環境作出準確判斷。雖然同樣都是火,但若仔細觀察,還是能夠發覺其間的差別——有的方向上火焰顏色略帶幽藍,這表示火焰有着藥物的支持,絕對不能碰不能突,一旦被沾染在身就無法熄滅了;有的地方火焰左右搖曳地幅度較大,這說明它周圍可供燃燒的東西不多,看上去飽滿實際卻有空隙可供逃生…就這樣仔細分辨、一次次的選擇、不停地冒險前進。鎮靜的心思和敏銳的觀察,帶着元帥越走越遠,也讓火窟中的生機變得越來越明顯。

‘還沒死’是一個事實,也是個希望:若我能逃生,其他人也能逃出來吧?損失難免,但也未必就如想象的那麼可怕。念及此元帥漸漸振作了些。

見到元帥眼中又有了生氣,巴拓大喜,元帥既是家族長輩、是部隊首領也是所有人的主心骨,他的恢復會讓大家心中踏實下來,由此隊伍的行動也更加迅速了,巴拓與縛日羅更抖擻精神,按照之前摸索的規律,加快腳步帶着大家逃離火場。

可是又再三拐兩繞、咬牙衝過一道火牆阻隔之後,巴拓忽然愣住了,臉色於瞬間裡變得晦澀、目光裡再沒了一絲光彩——沒路了。

真正沒有路了,四周裡的火焰都透出詭異幽藍,火勢的變化也異常規律:差不多每個呼吸功夫,火焰就會拔高一截、同時向前蔓延一段距離!

是蔓延,不是跳動,後面的舊焰不滅,前面又添出新火,四面八方煌煌霍霍,衆多番子眼前的情形彷彿立足於孤島、四周徹底被海水包圍,正在漲潮的、即將湮滅孤島的…火海!

再沒有可供突破的空隙,來路也被新焰完全阻隔。此地已死。

巴拓木立,口中喃喃、重複着:不可能,不可能的……大火燒起後他們這一路逃亡,此刻再做回想,簡直像極了一場‘誘敵’。”

山腰平臺,萬衆致謝、致敬,認認真真地對兩位奇士叩頭,隨即就聽見‘咕咚’一聲,瞎子聽明白了怎麼回事,翻着白眼就嚇昏過去了,幸虧他距離山崖邊緣還有段距離,要不掉下去摔死就太冤了。

……

從燕子坪到青陽城,宋陽率兵一去、一回,隨他一起行動的各部都傷亡不小,其中以鎮西王派駐在封邑的士兵損失最慘,兩千多精兵此刻還跟在宋陽身邊的只剩寥寥百餘人。

山溪蠻和石頭佬只剩下半數,就連最最精銳的蟬夜叉,現在還能再戰的主力也還不到四千人。

倒是劉二的猛禽軍團損失不大,剩回來了七成,這些怪物刀槍不入,佔了大便宜。

不去算他們得到的勝果,只說損失,青陽一戰打下來的真正傷到了封邑的元氣。可宋陽還不打算住手,一把大火燒掉了敵人的主力,正是反攻的大好時機,前面打生打死一直在被動地‘拆解敵人招數’,如今終於到了主動打人的時候,他又怎麼捨得不去?

山溪蠻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不少族人葬送在番兵手中,大蠻纔不去想前因後果,他們就認準了番子是可惡仇敵,痛快無比地要和宋陽繼續打下去。

其他武裝更沒的說,大家坐下來商議一陣,很快確定再向山溪蠻借兵兩千、蟬夜叉也動兵兩千五百,加上石頭佬、回鶻衛和山溪秀,湊成一支六千人的強力隊伍。剩下的山溪蠻和蟬夜叉,或返回山中或待大火停歇後入駐封邑,算是保留下來的本錢,留在家裡以防還有其他事情。

至於從青陽城撤下來的南理部隊,歸劉太守指揮,宋陽沒去過問,不過他們都是南理戰士,收服失地是分內之事,自然不會退縮。

跟着隊伍在山中修整了兩天,恢復體力和精神,同時對戰中缺失的編制重新進行分排,這期間侏儒老道找到宋陽,斯斯艾艾半天才說道:“你…你那個禮數我受不起…還、還給你吧。”

老道被常春侯給跪了,心裡怎麼想怎麼不踏實。

宋陽趕緊伸手扶住他,阻止他跪回來,實話實說:“我是真心致謝,不過說到‘謝’,我琢磨着幫你找幾個漂亮小道鬟、或者將來給你們哥倆建幾座生祠供天下拜奉尊敬更實在,至於那一跪,”宋陽笑了:“當時看你心裡鬱郁,我跪一下能讓鬱悶稍減,就值了。”

論年紀,火真人是長輩;論功勞,侏儒和瞎子簡直幫了他天大的忙。前日裡宋陽那一跪心裡毫無負擔,不過跪倒叩拜並非是他的‘謝’,更重要的是爲了開解下火真人的鬱郁。

火真人也不知道說點啥,就嘿嘿地笑……

兩天之後隊伍修整完畢,燕子坪的烈火燒得正旺,毫無停歇跡象,宋陽卻不再等待,率領戰士走出大山,與早就等待他歸來的公主、郡主匯合。

兩位紅波府的女兒並非孤家寡人,她倆自平郡來,身後帶着朝廷派了的四萬多援兵。

雄兵匯合一處,剛剛取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後,士氣沖天旺盛,分出五千人駐守封邑周圍,以防大火中還有漏之魚,其餘人馬隨着宋陽一起浩蕩直直殺向青陽,宋陽還不忘囑咐各部將領:“打青陽的時候記得那根檑木,一定找回來,別讓番子帶着跑了,以後咱用得上。”

之前宋陽繳獲的神木,因爲太過笨重在突圍的時候被他暫時丟棄城中,現在他還想着再搶回來…常春侯宋陽,那可是個貪心沒夠的狠角色!

第79章 畫意第72章 一文第64章 七七第1章 百歲第119章 苦頭第39章 邪魔第54章 娃娃第47章 翻車第114章 驅役第83章 見鬼第41章 起勢第12章 責罰第167章 海嘯、機括、龍雀第169章 一而再,再而三第57章 八字第4章 咕咚第163章 終點第133章 燕謀第52章 豐收第75章 入魔第143章 年份第1章 百歲第157章 守土第7章 寶貝第27章 朋友第14章 毒源第50章 雲頂第138章 權力第29章 霸道第68章 問天第17章 爭氣第75章 入魔第41章 猶豫第13章 貞潔第113章 猛獸第5章 撕票第63章 馬鞍第6章 虛名第17章 反常第73章 塞牙第57章 好禮第15章 仗義第62章 搶地第49章 噴嚏第61章 家書第51章 字跡第30章 加菜第43章 猛禽第39章 舊賬第156章 覺悟第8章 指點第54章 陌刀第22章 暗語第123章 喪鐘第41章 起勢第32章 一品第126章 公道第59章 痕跡第22章 使命第13章 病症第54章 承合第128章 異象第52章 留情第79章 畫意第33章 徒弟第157章 守土第46章 獻藝第4章 用心第18章 好菜第52章 留情第27章 前世第28章 破關第44章 欲仙第119章 苦頭第89章 家鄉第38章 蓮蓬第25章 風月第62章 通融第6章 胡話第51章 字跡第33章 殺狗第86章 依仗第105章 立正第51章 布衣第146章 禁術第10章 饅頭第17章 傀儡第43章 佈置第168章 坐、匐、獨立與跪第68章 餃子第127章 摧心第4章 咕咚第90章 幫兇第30章 加菜第5章 撕票第25章 風月第29章 知恥第53章 角鬥第115章 訓誡
第79章 畫意第72章 一文第64章 七七第1章 百歲第119章 苦頭第39章 邪魔第54章 娃娃第47章 翻車第114章 驅役第83章 見鬼第41章 起勢第12章 責罰第167章 海嘯、機括、龍雀第169章 一而再,再而三第57章 八字第4章 咕咚第163章 終點第133章 燕謀第52章 豐收第75章 入魔第143章 年份第1章 百歲第157章 守土第7章 寶貝第27章 朋友第14章 毒源第50章 雲頂第138章 權力第29章 霸道第68章 問天第17章 爭氣第75章 入魔第41章 猶豫第13章 貞潔第113章 猛獸第5章 撕票第63章 馬鞍第6章 虛名第17章 反常第73章 塞牙第57章 好禮第15章 仗義第62章 搶地第49章 噴嚏第61章 家書第51章 字跡第30章 加菜第43章 猛禽第39章 舊賬第156章 覺悟第8章 指點第54章 陌刀第22章 暗語第123章 喪鐘第41章 起勢第32章 一品第126章 公道第59章 痕跡第22章 使命第13章 病症第54章 承合第128章 異象第52章 留情第79章 畫意第33章 徒弟第157章 守土第46章 獻藝第4章 用心第18章 好菜第52章 留情第27章 前世第28章 破關第44章 欲仙第119章 苦頭第89章 家鄉第38章 蓮蓬第25章 風月第62章 通融第6章 胡話第51章 字跡第33章 殺狗第86章 依仗第105章 立正第51章 布衣第146章 禁術第10章 饅頭第17章 傀儡第43章 佈置第168章 坐、匐、獨立與跪第68章 餃子第127章 摧心第4章 咕咚第90章 幫兇第30章 加菜第5章 撕票第25章 風月第29章 知恥第53章 角鬥第115章 訓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