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潤滑

聽說是大名鼎鼎的張煌言來了,營門的衛士急忙進去通報,同時請張尚書以及他的隨從入營。進入營地後,張煌言很快就看到有一批一批的明軍正在操練,幾個領頭的浙軍軍官看到來人後,紛紛發出歡呼,向張煌言跑過來。

帶張煌言進營的衛士本來還有些戒備心理,見到這些浙江的友軍跑過來向張煌言問好,最後的一點懷疑也煙消雲散,不再緊跟在這幾個人的背後而是站開了幾步,不干擾浙江官兵與他們領袖重逢的歡樂時光。

見到衆多的部下安然無恙,張煌言也很高興。眼前的浙軍讓他有煥然一新的感覺,不但人人都配備了甲冑、兵器,而且還舉着不少旗幟,軍官和士兵身上都有一種驍勇之氣——不過李來亨派來的教官看到這種情況都非常不滿,覺得浙軍未免太沒有紀律了,明明正在操練,呼啦一下子就都跑了。

任堂也在其中,同樣是頂盔貫甲、刀劍隨身。見到張煌言後,任堂和其他軍官興奮地講述起分手後他們的經歷。得知浙軍是南京城下幾場大戰的主力軍,張煌言非常驚訝。不過事實擺在眼前,前兩仗都是由浙軍獨自取勝的,第三仗浙軍也不僅僅是給夔東軍打下手,而是並肩作戰。

“好,好!”聽到這些部下的功績後,張煌言十分高興,不過心裡也有些奇怪,蕪湖炸營的時候,浙軍爭先恐後地帶着家屬,跟着朋友一起逃出營去,任憑張煌言喊破喉嚨也叫不住他們,怎麼一下子就大變樣了?

不少軍官說得高興,感到有些熱,就把盔甲稍微鬆開一些,有些人還摘下了頭盔,露出一溜光頭。這些和清軍無異的頭型讓張煌言楞了一下。如果軍隊潰散,大家需要各自逃生的話,剃頭倒也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行爲——最開始,明軍也曾殺死剃頭的漢家百姓,但隆武皇帝特別下詔阻止這種行爲,認爲百姓剃頭是迫不得已,是朝廷對百姓保護不力,嚴禁軍隊與這些難民過不去。

明軍將士以前總是盡最大努力保住自己的頭髮,認爲留髮象徵着氣節和勇氣,從大臣、軍官到士兵,至上而下貫徹着這種思想。但鄧名卻完全沒有類似的信念,他本來就認爲夏天留長髮太熱,恨不能剃個平頭。在敵佔區活動時,鄧名把安全看得遠比頭髮重要,因此不但他剃頭,他的衛士剃頭,而且積極說服李來亨和浙軍也剃頭。

注意到張煌言的目光後,任堂露出羞愧的表情。和其他人一樣,任堂也剃頭了。大家都知道這樣做便於明軍偷襲成功,而且頭髮剃了可以再長,腦袋掉了可接不回來。

之前大家跟着張煌言的時候,看到浙軍的高層軍官都堅持留髮,士兵們當然也不願意當懦夫,不願被同伴鄙視、被上司懷疑。而鄧名則是完全相反的榜樣,並且連理由都爲大家找好了。夏天剃頭涼快外加不容易長蝨子,鄧名覺得不好直說,於是就在幾千浙江士兵面前撫着自己心口的位置慷慨陳詞:“報國之志並不在頭頂,而應該在這方寸之間。”

張煌言聽了浙軍的敘述點了點頭,並沒有多說什麼。此番他逃難時,爲了保住頭髮寧可化妝成道士。

在浙江兵和張煌言說話的時候,鄧名和李來亨接到消息,都立刻跑出來迎接。

在軍營中時,鄧名爲了方便,不會戴着帽子或頭盔,急急忙忙跑出來時也沒有來得及戴上。張煌言看到,鄧名和其他人差不多,頭髮只有薄薄一層,腦後有一縷散開的長髮——以便在必要時紮成辮子。

和張煌言見過面後,鄧名就把對方請進中軍帳。

張煌言感到鄧名身邊的衛士中有一個人很面熟,不過一直等到進帳後纔想起來,他向穆潭問道:“你是延平藩的人嗎?”

“是啊,張尚書好眼力、好記性。”穆潭見對方已經把自己認出,無可奈何地承認了:“上次張尚書去金門的時候,卑職在延平郡王身後侍衛。”

張煌言點點頭,左右張望了一圈,問道:“延平郡王何在?”

“延平郡王出海去了。”鄧名回答道,又反問一聲:“張尚書不知道嗎?”

“哦?沒有回來嗎?”張煌言當然知道鄭成功撤退了,要不是因爲這個消息在浙軍中擴散開,或許還不會發生炸營。

“沒有啊。”鄧名迷惑地答道。

張煌言有些奇怪地看了穆潭一眼,他記得這個人是鄭成功的貼身衛士之一,所以才認爲鄭成功去而復返。如果鄭成功沒來的話,他的貼身衛士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你怎麼來的?”張煌言百思不得其解,終於開口問道。

剛纔一看到張煌言的目光在自己身上打轉,穆潭就暗叫不好。鄭成功反覆交代過,鄧名的身份一定要保密,尤其是對張煌言。任堂也曾跟着張煌言一起去過金門,穆潭在池州的時候就認出了他,但幸好對方沒有認出自己。

今天穆潭本也心存僥倖,盼望張煌言不記得自己。幸好張煌言剛一見面沒有立刻詢問,給了穆潭一點思考的時間,等張煌言發問的時候,穆潭已經是胸有成竹:“王上和張尚書約定出兵後,就讓卑職趕赴奉節,報給文督師知曉。文督師派鄧提督帶領夔東兵馬出川配合,卑職就因此留在鄧提督身邊了。”

這個回答合情合理,張煌言雖然好像感覺有點什麼地方不對,但也沒有多想,而是相信了穆潭的說辭:“哦,那從福建到川東,一路真是辛苦了。”

“爲國效力,卑職不敢當辛苦二字。”穆潭恭恭敬敬地答道,心中暗喜,這番算是糊弄過去了,沒有讓張煌言起疑,也沒有泄露了鄭成功的秘密。

在鄧名軍中呆了兩日,張煌言才發現鄧名其實沒有直屬部隊,營中的兵馬不是李來亨的部隊就是浙軍人馬。根據鄧名的要求,浙軍每天仍要按部就班地出來操練。不過自從張煌言抵達後,所有的操練計劃都送一份給張煌言,鄧名也不再接受浙軍軍官的報告,而是讓他們像從前那樣去向張煌言彙報。

“張尚書來到這裡,倒是省了我許多的氣力。”兩天過後,鄧名又一次和張煌言討論浙軍的訓練計劃時,對後者說道:“本來這些官兵都不想去四川,打算冒死返回浙江和家人團聚,在常州受阻以後不得已才調頭,陰錯差陽地殺到了南京城下。”

隨着明軍大捷,清軍水師全軍覆滅,這些浙兵回家的願望就又一次高漲起來。現在明軍已經擁有了這一段長江的水域控制權,得知馬逢知在吳淞府起兵後,從南京到長江口之間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清軍主力部隊,浙軍士兵就更是歸心似箭。除了這些沒帶家屬的浙軍外,還有一些安慶的浙江人也生出了回家的心思。只不過由於男女分營,暫時無法以家庭爲單位行動,不然恐怕已經有大批人調頭沿江而下了。

“本來我想送他們一程,但實在是太遠了,送他們回舟山以後我還得自己趕回來。既然張尚書來了,我不但省了力氣,也不用冒這個險了。”鄧名對張煌言說道:“至於安慶的浙江兵,我打算過幾天讓他們自己決定去留,如果願意回舟山我也不勉強。不過我總覺得,舟山恐怕養活不了這麼多人口吧?”

鄧名的表態讓張煌言感到有些意外。剛來到營中時,張煌言見到鄧名爲這支浙軍提供了盔甲、兵器,又嚴加操練,就以爲鄧名是想把這支軍隊變成他的親領,沒想到居然一開始就打着送士兵們回舟山的心思。張煌言與這些浙兵相處多年,對這支軍隊有很深厚的感情。如果鄧名把軍隊領走,張煌言雖然心裡有些難過,但也覺得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畢竟鄧名能夠領着這支軍隊打勝仗,而且還能提供給他們張煌言絕對無法提供的裝備。

當時張煌言覺得,若是硬把這些軍隊要回來,那至少得把鄧名提供的裝備交還,不然就是在搶奪別人的財產了,那樣不但軍隊可能會有怨言,張煌言自己也不願意看見這些士兵繼續赤手空拳地與滿清交戰。反正軍隊也沒有落到敵人手裡,如果能在一位明軍將領的帶領下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是一件好事。張煌言已經不想再提軍隊的指揮權問題了,不想鄧名居然雙手奉還,還表明了不奪取張煌言兵權的態度。

不過正如鄧名所說,舟山現在已經人滿爲患,缺少領地的浙軍根本無法保證這麼多軍隊和他們家屬的生存。張煌言好幾次都想解散一些軍隊,讓部分舟山軍民潛回滿清領地當順民——至少可以生存下去,而不是最終餓死在海外。

張煌言把全部力量都用來維持軍民的生存,這也是浙軍裝備如此簡陋的原因之一。聽到鄧名的建議後,張煌言就表示不要讓安慶的人馬統統返回浙江:“可惜奉節到舟山的路途遙遠,不然我還真希望能夠把人都送去川西,那裡有足夠的土地養活軍民,而舟山沒有。要是能源源不斷地把人送去川西,我也可以在舟山接收更多的難民。沿海各省抵抗韃虜的義兵此起彼伏,但我苦於產出有限,實在無法把這些義士盡數接到舟山,只能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張煌言覺得那些拖家帶口的浙江兵最好還是到湖廣去,於是自告奮勇過兩天去安慶一趟,幫助說服一些人移民到四川。

“去四川路途遙遠,而且生死未卜,如果他們不情願去就算了。”鄧名完全沒有料到張煌言居然這麼贊同自己的移民計劃。

“成都是天府之國,就是遭西賊的殺戮太甚。如果我們能佔據東南當然最好不過,但四川也不能放棄。”

張煌言以爲鄧名和文安之忽視四川,反倒勸說鄧名道:“自古以來,無論是爲了中興大業還是想一展宏圖,都需要深根固本。如果能夠恢復生產,僅四川一地就能供應幾十萬大軍的糧食,文督師和提督千萬不可等閒視之啊。”

鄧名點點頭,在這個問題上他和張煌言看法相同。土地只有長期地控制在明軍的手中,保衛它幾年甚至十幾年不遭受敵人的蹂躪,土地上的居民纔會產生比較強的凝聚力。李自成正是因爲缺乏穩固的根基,所以經不起太大的失敗,也缺少和清廷拉鋸消耗的能力。東南衆多府縣,看到鄭成功勢大的時候就紛紛歸順,等清軍反攻後又爭先恐後地叛亂,他們的表現讓鄧名很不放心。

“現在成都府還在川軍的控制下吧?”今天是在張煌言的軍營中議事,李來亨沒有跟着鄧名一起過來,所以張煌言說話也沒有太多顧忌。

“是的,現在成都總兵劉耀、副將楊有才,都是累世武職。”鄧名先是一愣,但還是老老實實地回答。張煌言一句對西賊的評價已經顯出了他的傾向性。

“還是川軍的人員可靠啊,能夠堅持到現在的世襲武官,都對朝廷忠貞不二,鄧提督和文督師要盡力扶持劉、楊兩位將軍纔是。”張煌言見鄧名沒有反駁的意思,就繼續說下去:“當年李賊倡亂,以致有今日之禍。興山李來亨是一隻虎(李過)之子,而一隻虎是李闖的親侄子,兇頑比其叔也相差不多……”

南明各朝都對闖營十分提防,不但糧餉儘量少給,全力限制闖營餘部的地盤,不給他們立功和擴編的機會,更竭力地分化瓦解,希望把闖營徹底變成沒有戰鬥力的一盤散沙。這個計劃雖然沒有取得全面成功,不過還是有很大的效果,只不過受益者是滿清而不是南明。

現在張煌言同樣向鄧名流露出對闖營的深深憂慮。雖然鄧名絕口不提自己的身世,不過張煌言聽過的傳聞已經很多了。文安之如此信任這個年輕人,大概的原因張煌言也能猜得出來,現在不清楚的只是他到底是哪家大王之後罷了——張煌言深信文安之肯定知道。

在張煌言看來,對付夔東衆將仍應該沿用以前的辦法,讓他們互不統屬,功勞也要分成小份,讓各個將領每人都能拿到一份。而現在鄧名如此倚重李來亨,在張煌言看來無異是在玩火。李來亨本來就實力強勁,在闖營中有號召力,如果李來亨的實力膨脹得太快,獨佔大批功勞和繳獲的話,張煌言擔心會導致闖營出現新的領導核心,對明廷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嗯,”鄧名點點頭,小心地解釋道:“現在虜廷的氣焰十分囂張,虎帥還是服從節制的,如果賞罰不當怕會讓將士們寒心。”

“臨國公人稱小老虎,他也自稱虎帥,顯然是沒忘記他的父親是一隻虎。所謂人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闖賊、西賊反覆無常,最不可信,提督可不要因爲他們現在顯出一副溫順的樣子就大意了。”張煌言見鄧名對闖營麻痹大意,心中非常擔憂。幾天前來到營前時,張煌言就曾因爲李來亨的身份而忐忑不安,對報出姓名後將受到什麼樣的待遇也全無把握:“提督萬萬不可忘了烈皇之恨。”

“尚書所言極是。”見張煌言滿面焦急,鄧名馬上設法讓他寬心:“李將軍也和我說起過這件事,他深恨不知道自己親生父母的姓名,偶爾聽見有人說起,就慚愧得無地自容。李將軍還和我說,將來他無論立下多大的功勳,別人也會首先想到他是叛逆之後,他的子子孫孫永遠也擺脫不了這個賊名……”

張煌言聽了一會兒,臉上露出些同情之色:“唉,臨國公本來也應該是好人家的孩子,父母雙亡,不得不認了一隻虎爲義父,也是苦命的人啊。”

討論完李來亨的身世問題,張煌言又說起安慶的兩萬浙兵和他們的家屬。對於鄧名坐視李來亨實力膨脹一事,張煌言是相當有意見的;但把自己的人馬交給鄧名和文安之,張煌言卻全不介意,表示事情就這麼定了,這些人應該跟着鄧名返回去,以增強文安之的實力。張煌言說道:“軍隊都是朝廷所用,又不是張某的私人財物,只要能對國家有利,哪裡會有捨不得一說?”

只是張煌言再次強調道:“這些人一定要交到成都的楊帥手中,兵權還是要握在我們自己人手裡纔好。”

從張煌言的營帳離開後,鄧名又前往李來亨的營中,討論繼續從南京討要糧餉的事務。

得知鄧名要把兵權交還給張煌言後,李來亨也是大吃一驚:“提督帶着這些人出生入死,好不容易纔連獲三次大捷,張尚書沒有尺寸之功,憑什麼把人馬拿回去?”

鄧名想到,要是李來亨知道這個主意是由鄧名首先提出的,恐怕會更生氣,也許連教官也不肯派了。鄧名只好解釋道:“張尚書奮力抗虜已經有十幾年了,我只恨自己沒有更多的力量,沒有辦法幫着他把軍隊練得更強些。這些人馬如果能對他有幫助,讓他能夠在浙東繼續把義旗打下去,我又怎麼會捨不得呢?”

李來亨依舊反對,找出了不少理由試圖說服鄧名收回兵權。

鄧名問道:“虎帥是不是對張尚書有什麼成見?”

“不是我對張尚書有成見,是張尚書對我有成見。”李來亨也不隱瞞,立刻告訴鄧名,經過這兩天的觀察,他深信張煌言沒把闖營將士當成自己人看,還帶着一副戒備敵人的模樣。

“絕無此事,”鄧名斷然否認:“張尚書對虎帥是非常尊敬的。”

“是嗎?”李來亨將信將疑地說道:“我怎麼感覺不出來?”

“千真萬確。就在今天,剛纔我和張尚書說話的時候,張尚書還談起了虎帥,還有虎帥的先翁。”鄧名這句話倒是不假,但接下來就是徹底的編造了:“張尚書說,他久聞虎帥的先翁治軍有方,所過之處秋毫無犯。這次他帶着浙軍從舟山出來,下令將士不得騷擾沿途的百姓,他訂這個規矩時,心裡想着的正是嶽王和令尊。”

“哪裡,哪裡,先父如何能和嶽王相比。”李來亨嘴上謙虛不已,但眉宇間已經滿是笑意。

“張尚書還說,大家只有團結一致,才能驅逐韃虜,所以他想幫我說服安慶的人馬到湖廣、四川去,因爲張尚書知道我們急需人力。”鄧名繼續說道:“張尚書還特別提到了文督師,說他氣量很大,能夠和夔東衆將齊心協力,這些年來朝廷若不是猜疑忠貞營太過,湖廣、四川的形勢早就可以緩解。幸好我們還有時間,以後只要放下門戶之見,驅逐韃虜也並非難事。”

李來亨嘆了一口氣:“久聞張尚書乃是英雄人傑,真是聞名不如見面。”說話的同時,李來亨暗暗下定決心,明天再挑選一批精幹的軍官,幫浙軍好好整頓部隊。

這時樑化鳳又派來使者,他在郎廷佐的指示下,蒐羅了一批閩軍的俘虜,大概有一百來人,以前都被清軍充作苦力,每日帶着鐐銬或是在嚴密監視下勞作。郎廷佐一直催促樑化鳳設法把鄧名要的人送出城來,但甘輝、餘新這樣的重量級人物樑化鳳輕易救不出來;就是被俘的閩軍軍官也不好辦,強行從大牢中帶出來不但會引來城中清軍非議,而且管效忠和蔣國柱還在邊上虎視眈眈;因此樑化鳳就把苦力隊裡的閩軍挑了出來,打算用這些人交換鄧名手中的一些旗人。

“儘管是普通士兵,但我們也應該用旗人和他們換,總算開始交還戰俘了,我們要讓樑化鳳能夠向城內的其他韃子交代過去,這樣事情才能繼續進行。”鄧名馬上做出了決定,只是旗人是他手中最有利的砝碼,南京的滿清文武官吏沒把漢人當人看,但是滿兵的命在他們眼裡卻很值錢。這三次作戰明軍只俘虜了五十個左右,鄧名當然也不會一口氣都換了,最後他表示可以先還十個回去,但是綠營士兵可以交還給南京二百個,以顯示明軍願意以多換少的決心。

“這是我們的第一次交換行動,務必要做的漂亮。”鄧名召集大批軍官,認真地部署了一番。

第53節 衝鋒第1節 秘旨第29節 功名第19節 跋扈(下)第4節 生變第25節 矇蔽第33節 孤注(上)第55節 死地第32節 爭奪(上)第33節 搜索第20節 康熙(上)第23節 代理(上)第41節 獻計第56節 宣戰(下)第26節 告狀第4節 棟樑第8節 紛亂第46節 計劃第31節 大敵(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2節 調整(下)第47節 約戰第16節 龍騎(上)第56節 突擊第1節 精明(下)第13節 債務第37節 刺客第32節 扶持第20節 相逢第38節 整頓(上)第52節 往事(下)第40節 打賭第20節 僞詔(上)第27節 合作(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3節 天明(下)第41節 爭奪(上)第21節 煙霧(上)第12節 調整(上)第2節 賞罰第38節 奔波第18節 登陸(上)第39節 嚮導(下)第58節 斷後(上)第46節 掃蕩第28節 人心第40節 泥潭(下)第45節 鍊金(下)第56節 推銷(下)第35節 請客(上)第19節 跋扈(上)第2節 競爭第52節 往事(上)第6節 魯王第47節 矛盾第52節 登陸(上)第46節 合營第48節 失誤第14節 肉票第23節 臨陣第50節 誤判(下)第60節 算盤(上)第55節 報紙(下)第26節 告狀第9節 海權第24節 宣傳第40節 困境第12節 徵稅第20節 合夥第54節 議和(上)第58節 戰書第8節 戰備(上)第39節 哨探第24節 怒潮(上)第41節 爭奪(下)第14節 強攻(下)第23節 代理(下)第29節 解圍(上)第45節 突破(下)第7節 北上第27節 圍攻(中)第37節 等待(上)第27節 反攻第17節 政策(下)第4節 平衡第41節 失控(上)第55節 報紙(上)第41節 難民第47節 贖買(上)第20節 廷議第31節 佯攻(上)第25節 駭浪(下)第46節 計劃第50節 誤判(下)第54節 議和(下)第29節 解圍(下)第12節 強渡(下)第27節 飲血第49節 風氣(下)第32節 血戰(上)
第53節 衝鋒第1節 秘旨第29節 功名第19節 跋扈(下)第4節 生變第25節 矇蔽第33節 孤注(上)第55節 死地第32節 爭奪(上)第33節 搜索第20節 康熙(上)第23節 代理(上)第41節 獻計第56節 宣戰(下)第26節 告狀第4節 棟樑第8節 紛亂第46節 計劃第31節 大敵(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2節 調整(下)第47節 約戰第16節 龍騎(上)第56節 突擊第1節 精明(下)第13節 債務第37節 刺客第32節 扶持第20節 相逢第38節 整頓(上)第52節 往事(下)第40節 打賭第20節 僞詔(上)第27節 合作(下)第62節 蠢動(下)第13節 天明(下)第41節 爭奪(上)第21節 煙霧(上)第12節 調整(上)第2節 賞罰第38節 奔波第18節 登陸(上)第39節 嚮導(下)第58節 斷後(上)第46節 掃蕩第28節 人心第40節 泥潭(下)第45節 鍊金(下)第56節 推銷(下)第35節 請客(上)第19節 跋扈(上)第2節 競爭第52節 往事(上)第6節 魯王第47節 矛盾第52節 登陸(上)第46節 合營第48節 失誤第14節 肉票第23節 臨陣第50節 誤判(下)第60節 算盤(上)第55節 報紙(下)第26節 告狀第9節 海權第24節 宣傳第40節 困境第12節 徵稅第20節 合夥第54節 議和(上)第58節 戰書第8節 戰備(上)第39節 哨探第24節 怒潮(上)第41節 爭奪(下)第14節 強攻(下)第23節 代理(下)第29節 解圍(上)第45節 突破(下)第7節 北上第27節 圍攻(中)第37節 等待(上)第27節 反攻第17節 政策(下)第4節 平衡第41節 失控(上)第55節 報紙(上)第41節 難民第47節 贖買(上)第20節 廷議第31節 佯攻(上)第25節 駭浪(下)第46節 計劃第50節 誤判(下)第54節 議和(下)第29節 解圍(下)第12節 強渡(下)第27節 飲血第49節 風氣(下)第32節 血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