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 矛盾

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鄧名雖然不知道文安之、袁宗第、劉體純等,但聽說過鄭成功、李定國和李來亨這三個人。正是因爲知道李來亨是在中國大陸上抵抗滿清的最後一方統帥,所以發現對方纔三十歲時,鄧名感覺他真是太年輕了。

現年三十九歲的晉王李定國,是鄧名原本所知的三人中最年長的,比鄭成功還要大上四歲。幾年前李定國先後攻滅大漢奸孔有德和尼堪,南明的聲勢復振。但好景不長,轉眼之間就爆發了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的三王內訌,導致南明政權土崩瓦解。

經過這場大劫後,重返昆明的李定國認真檢討之前的過失,決心好好修補與馮雙禮等秦系將領的關係。除了西營的秦系將領外,李定國更打算與夔東的前闖營衆將多做接觸,不再拘泥於以往的門戶之見。得知馮雙禮等大批秦系官兵在四川行都司駐紮下來以後,李定國就連續派使者去建昌,想說服他們返回雲南與自己匯合,或是允許李定國的晉系部隊前往四川。這樣西營衆將重新團結起來,依舊是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

但建昌周圍的西營秦系將領對此不屑一顧。他們來四川行都司的時候,已經把沿途的百姓和物資都帶走了,認爲李定國無法派兵追擊他們。就算李定國有這個心思,貴州吳三桂的威脅也足以打消他的這個念頭。

得知建昌的衆將不願意返回後,李定國退而求其次,不再強求對方回來與自己會師,或是允許自己的軍隊進入四川,但希望對方至少在戰略上服從自己的領導,能夠對共同的敵人採取統一行動。對於這個要求,建昌的西營將領也含糊其辭,並不明確表態。有了李定國整治劉文秀的前車之鑑,馮雙禮他們都懷疑李定國還會對自己秋後算賬,所以要保持軍事上的獨立地位。

見到李定國的第二個要求仍得不到滿足,昆明的晉系將領羣情激憤,白文選、賀九義都認爲建昌軍欺人太甚,要李定國以永曆天子的名義切責。剛剛重返西營旗下的馬寶也表示,逃去建昌的西營秦系、蜀系總共只有兩萬左右的甲兵,而且派系混雜、人心不定,他願意帶五千精兵直取建昌,爲晉王把建昌收回朝廷治下。

但李定國立刻否決了武力解決的提議。

他對衆將說道:“當年我年輕氣盛,總覺得我大義在手,別人不同意我的計劃就是心懷鬼胎,就是貪圖個人的私利,不肯爲朝廷出力。因爲意見不合和一些小衝突,我就把蜀王(劉文秀)關起來,害得他鬱鬱而終,現在回想起來,我慚愧得汗流浹背。我們的爭執,差一點導致朝廷傾覆,使中興大業毀於一旦。幸好上天不絕漢祚,我們今天竟然還能重返昆明。這次我一定要痛改前非,絕不能再自相殘殺,給韃子可乘之機。”

“可是馮雙禮本來就對朝廷不忠。當年孫可望那賊劫持天子的時候,他就態度曖昧。”白文選說道。

馮雙禮對孫可望更敬重一些,在三王對峙期間,一直堅定不移地站在孫可望那邊。孫可望開始篡位行動後,馮雙禮也不像李定國、劉文秀那樣立刻反對,而是在旁觀望,若是孫可望成功,似乎他也會樂觀其成。

“你們知道我擊敗孫可望,從貴州返回報告天子時,聖上是怎麼對我講的麼?”李定國問道。衆人當然個個不曉得,李定國嘆息了一聲,道:“當時聖上沉默良久,對我和蜀王說,若是能擒住他也就罷了,但一開始最好不要去逼迫他。”

衆人無不愕然,沒想到永曆天子居然連孫可望這個公開作亂的逆賊都想放過。

“當時我和蜀王據理力爭,都認爲聖上此言不妥,所謂除惡務盡,豈能坐視孫賊盤踞貴州,當時……唉……”當時李定國和劉文秀還在私下討論,認爲這只是因爲永曆膽小如鼠罷了,所以沒有把永曆的擔憂放在心上。

但是當清廷得知孫可望帶着十幾個人逃到湖廣後,順治立刻派使者趕到湖廣,封孫可望爲親王。當初孫可望手擁幾十萬大軍,擁有西南的大片領土時,想從永曆手中要一個王位是千難萬難,眼看現在已經是窮途末路,順治、鰲拜君臣卻視他爲征服中國西南的至寶。

之前清軍攻破昆明時,滿清認爲西南的大事已定,順治、洪承疇的一些對奏也沒有必要繼續保密了,於是得意洋洋地公佈出來,當作順治皇帝英明的證據,李定國也有機會知道了其中的內容。

原來,當年洪承疇奉順治之命從北京啓程趕往長沙,出任五省經略,他在北京陛辭時就對順治言明:征服西南的策略是以防爲主,坐觀南明自己生變。在隨後幾年洪承疇與順治的奏章通訊中,他一再強調這條大方略,並主持修建了從陝西一直延伸到廣西的五千裡防線,用來抵抗南明的攻勢。

在秘奏中,洪承疇不厭其煩地向順治指出,如果南明不發生內訌,那麼清廷想在軍事上擊敗西營、闖營和鄭成功水師的聯合是不可能成功的。與其試圖武力征服,還不如及早設法談判,形成南北朝。

但洪承疇再三重複他的觀點:首先李定國與鄭成功互相猜忌,絕不會精誠合作;其次就是李定國與孫可望必然爆發內訌。清廷應該積蓄力量,在內訌爆發後攻擊四分五裂的南明。

整個長沙幕府的戰略可以簡單歸結爲:絕不主動進攻,絕不侵佔南明的領土,直到南明自己發生崩潰。

洪承疇的戰略得到了順治的全力支持,幾次北京戶部官員都嫌洪承疇的戰略給清廷帶來巨大的壓力,維持五千里長的防線花費巨大,而且由於堅決不進攻,所以這個負擔也看不到解除的盡頭。對於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順治一概替洪承疇頂住,保證長沙幕府的防禦戰略能夠堅持下去。

在三王內訌爆發前,劍拔弩張的孫可望、李定國各自調兵遣將準備火併,前線明軍紛紛返回後方,準備武力解決其它系統的明軍。駐防湖廣的八旗兵見明軍的領地空虛,自認爲是滿人,不顧洪承疇的禁令偷襲辰州並將其奪取,向北京報功求賞。八旗兵的擅自行動讓洪承疇非常憤怒,他要求順治皇帝把這些跋扈的滿人立刻從他旗下調走。

在這次的衝突上,順治依舊堅定不移地站在洪承疇一邊,毫不猶豫地否決了請功奏章,勒令佔領辰州的八旗兵立刻撤退,然後馬上返回北京。

對照南明的反應,就可以看到洪承疇判斷之準確:當辰州失守的消息傳到貴州後,孫可望立刻下令停止針對李定國的動員,調馮雙禮等主力返回湖廣前線,準備奪回辰州;而李定國和劉文秀也暫時收起了對孫可望的敵意,把各自的精兵強將重新派向東線。孫可望和李定國都不約而同地寫信給對方,表示大敵當前,兄弟之間無論有什麼不快,也該設法和氣地解決。

但當滿清主動放棄辰州後,南明三王又不約而同地立刻忘記了他們剛剛主動釋放出的善意,很快就關係徹底破裂,大打出手。

“四十不惑。”李定國想起洪承疇的陰險策略幾乎使漢人的江山毀於一旦,他對手下衆將說道:“往昔我魯莽操切,沒有容人之量,好不容易纔得以返回昆明,以後一定要與延平藩、夔東諸將精誠團結,驅逐韃虜、光復中原。建昌那些人可都是西營的老兄弟,我若連他們都容不下,將來延平藩、夔東軍怎麼能夠與我共事?”

因此,得知鄧名在湖廣連戰連捷的消息後,李定國決心予以配合,盡力向貴州發動一些牽制作戰,使得吳三桂和趙良棟無法回頭。而且李定國審視地圖,認爲重慶對川鄂明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攻下重慶才能把東西兩川連爲一體。這樣雲南、四川背靠着背,就可以專心對付正面的敵人。

李定國派使者來建昌,就是提議聯合發起對川貴清軍的攻勢。元氣大傷的李定國很難獨自向貴州發起進攻,所以他希望建昌的明軍能夠北上到成都平原,然後攻擊重慶,威脅保寧、遵義等地,這樣定能牽制貴州清軍的一部分注意力。雖然遵義那條路不適合大軍通行,但或許清軍會派出幾千人馬去增援,這時李定國再於雲貴邊境進行一些佯動,可能讓吳三桂有危機四伏之感。

不過李定國的心思完全得不到建昌明軍的理解,在馮雙禮等人看來,現在四川行都司與成都纔是背靠背——兩者乃是鄧名旗下的同盟軍,而和雲南明軍則有着不少仇怨。

現在建昌明軍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南面,馮雙禮等人的部隊也都部署在與雲南接壤的地區,就連已經被破壞殆盡的東川府,爲了保證安全都派駐了偵察部隊,以防李定國的軍隊突然進入四川行都司境內武力解決他們。

以前有三王內訌時結下的仇,以後也許鄧名和當今天子還會有一場大位之爭,馮雙禮他們已經把晉王視爲大敵。

“雖然鄧先生入楚,但我們已經是鄧先生的人馬了。”狄三喜在會議上發言,衆將都知道他的話就代表了馮雙禮的意思:“鄧先生已經把這裡的軍戶和田土都分給在座的諸位,難道晉王還能給得了更多麼?要是天子迴鑾了,鄧先生給我們的田土和軍戶是不是還要交還回去?”

衆人紛紛搖頭,誰也不肯把吃進肚子裡的肉再吐出來。

“當年晉王說過,孫可望是咎由自取,與其他人等無關,我們信了晉王。但晉王把我們劃爲‘老秦軍’,奪職解任,還拿走了我們的甲兵,我們可不能再上一次當了!”狄三喜的發言又引起了一片共鳴,現在建昌的人差不多都在三王內訌後捱過整。

“就算鄧先生暫時不回四川,但他不可能不要四川。現在我們實力尚弱,無法追隨鄧先生打天下,但我們至少要替鄧先生保住四川,不讓他人染指。”狄三喜越說越是慷慨激昂:“將來鄧先生光復南京、光復北京,回過頭來一看,看到四川依舊在他提拔的將領手中,依舊對他忠心不貳,那時鄧先生就會知道我們的忠誠和苦勞了。”

狄三喜的話讓很多人都深以爲然。

聽說鄧名遠離四川而去後,有不少人發生動搖,他們對李定國的畏懼已經根深蒂固,現在靠山走遠了,就忍不住又想投奔回去。但今天狄三喜的講話層層遞進,先是談到現在大家的好日子,然後回顧了當年的怨恨,重新喚醒了大家對李定國的不滿,也讓衆人更加不願意把手中的權利交出去,最後還雄辯地證明了:只要爲鄧名保住四川,不讓它落入永曆之手,這份功勞就足以保證大夥兒未來的富貴。

有眼前的利益、未來的功勳,還能給不厚道的老上司添堵……大家紛紛同意就這麼辦了,說什麼也不能再聽晉王的指揮。

“而且以我之見,晉王這次絕對沒安好心。”狄三喜已經從馮雙禮那裡預先得知了晉王的要求,他轉述給衆人後,又進一步分析道:“晉王見我們衆志成城、陳兵邊境,知道無隙可乘,所以就勸我們去成都,然後去重慶。到時候,我們在前線廝殺,晉王就趁機奪取了我們的根本,然後逼迫我們當前驅,爲那個逃去緬甸的傢伙奪取四川。”

狄三喜談到永曆,不由得顯出一臉鄙夷之色。當初孫可望造反的時候,他就勸馮雙禮出兵幫忙,因爲他根本不能理解爲何李定國一定要支持那個無能的朱家天子。難道晉王忘記了,當年正是因爲朱家天子把大家逼得活不下去了,大夥兒纔起來造反的嗎?

好吧,狄三喜承認鄧名也姓朱,不過鄧名有本事啊,要是永曆也像他一樣,敢於孤身跑入狄三喜的軍中砸掉他四顆牙,那狄三喜也算佩服他。

雖然馮雙禮從始至終沒說話,但大家都明白狄三喜就是他的傳聲筒,被調動起來的西營衆將紛紛站起身,對馮雙禮高聲說:“大王說怎麼辦,我們就怎麼辦,我們與大王共進退。”

“對,慶陽王也是老大王(張獻忠)的義子。鄧先生臨走時說過,要我們聽慶陽王的,要慶陽王提督四川行都司的軍務,節制諸營。慶陽王要末將幹什麼,末將就幹什麼。”

眼見大家已經統一思想,狄三喜就讓傳令兵去把李定國的使者帶進來。

“見過大王。”雲南的使者對馮雙禮非常恭敬。出發之前李定國反覆交代,一定要客客氣氣地與建昌衆將說話,絕對不能再有以前的驕傲作風,不能自恃是晉王嫡系就不把其它派系的將領看在眼裡。

使者當着衆人,重新說了一遍李定國的計劃,就是要他們以主力北上,隨後攻打重慶,設法威脅保寧、遵義。李定國不但保證不會派一兵一卒入川,而且會盡力與他們協同行動,共同聲援、配合湖廣、南京的戰事。

馮雙禮的衛兵從使者手中拿過李定國的公文——雖然是建議,但李定國身爲親王,有永曆天子授予假黃鉞,所有發給地方將領的正式公文都類似命令書。

當着衆人的面,馮雙禮把李定國的公文緩緩地一撕兩半,接着又撕了一下,將其扯成四片,然後鬆開手,任憑它們飄落到地面上去。

雖然被反覆叮囑要注意禮貌,但看到李定國受到如此的蔑視,那個使者還是勃然色變,憤怒地衝着馮雙禮大喝道:“慶陽王,這可是晉王的敕令!”

“什麼敕令?”狄三喜一躍而起,代替馮雙禮回答道:“晉王有什麼權利給王上下敕令?”

“晉王假黃鉞,都督內外軍務。”使者冷冷地說道。假黃鉞給予李定國代理天子的權威,地位相當於監國,現在李定國說出來的話,已經與聖旨相差不大。

“天子何在?”狄三喜冷笑一聲,然後反脣相譏道:“天子在國,假黃鉞則言同聖旨、代行天子事,可是天子眼下何在?”

“天子巡狩藩屬,不日就會迴鑾。”使者不甘示弱地說道。

“那就等天子迴鑾以後再給我們下敕令吧。”狄三喜大笑起來。

“狂妄忤悖!”使者轉眼看向馮雙禮:“慶陽王,這也是大王的意思嗎?”

馮雙禮點點頭。在永曆出逃前,儘管西營上下都曾經當過反賊,但聖旨對他們來說仍然具有相當的作用,會情不自禁地生出一股敬意——或多或少。

但現在朝廷算是徹底威信掃地了,至少在建昌軍中是如此。

狄三喜笑嘻嘻地說道:“天子授晉王假黃鉞,讓其代行天子事,若是天子不滿意還可以收回。但現在天子去國,怎麼知道天子對晉王的處置是不是滿意?或許天子已經想拿回晉王的黃鉞,但是苦於無法收回罷了。若是天子一日不回來,難道晉王就能憑着這個假黃鉞永遠代爲天子不成?哈哈,看來最盼着天子不能迴鑾的,原來是晉王啊。”

馮雙禮揮揮手,打斷了狄三喜的刻薄言辭,他對使者說道:“現在本王只知有鄧先生和文督師,不知其它。鄧先生和文督師要本王帶領衆將駐守建昌,因此本王斷然不能移往其它地方。若是天子迴鑾,下聖旨給本王,自然另當別論。現在恕難從命,你就這樣回報晉王吧。”

第26節 兄弟(上)第5節 潤滑第18節 登陸(下)第47節 證據(上)第48節 失誤第12節 徵稅第49節 訓練第58節 同盟(下)第20節 困獸第50節 金磚第49節 擴張(上)第52節 往事(上)第25節 壓力(上)第2節 目標(上)第12節 徵稅第9節 送神(上)第56節 宣戰(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8節 鏈條第41節 爭奪(下)第58節 同盟(下)第25節 駭浪(下)第42節 中立(上)第19節 感慨(上)第49節 坦承第21節 東進(上)第2節 默契第3節 信號(下)第69節 忠臣(上)第14節 肉票第64節 平息(上)第66節 加入(上)第19節 帝國第40節 打賭第57節 分贓(下)第50節 動向(上)第7節 北上第25節 駭浪(上)第40節 泥潭(上)第50節 金磚第38節 牽制(下)第40節 印象(上)第26節 反覆第30節 成長(上)第36節 否決第15節 戰象(下)第37節 等待(下)第28節 人心第43節 風向(上)第58節 戰書第10節 負責(下)第28節 算計(上)第38節 買賣(下)第17節 政策(下)第56節 待遇(上)第46節 脫逃(下)第22節 風起(下)第31節 裁軍(上)第37節 等待(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3節 問策(上)第59節 撤軍第41節 遭遇(上)第13節 試探(上)第19節 跋扈(下)第51節 救援第33節 搜索第7節 仲裁(下)第43節 續戰(下)第3節 君臣第42節 剃髮第11節 兩全(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節 秘旨第5節 密信第27節 圍攻(下)第16節 龍騎(上)第20節 困獸第43節 風向(下)第26節 判斷(下)第60節 人心(上)第10節 鎖喉(下)第9節 送神(上)第34節 糊塗(上)第28節 城前(上)第37節 軍火第51節 夢想(上)第42節 艱苦(下)第21節 煙霧(上)第40節 登陸第17節 堅壁第27節 圍攻(中)第35節 捆綁第4節 暗示第6節 勇士第48節 潛逃第7節 窮途第29節 統一(上)第20節 合夥第33節 試探
第26節 兄弟(上)第5節 潤滑第18節 登陸(下)第47節 證據(上)第48節 失誤第12節 徵稅第49節 訓練第58節 同盟(下)第20節 困獸第50節 金磚第49節 擴張(上)第52節 往事(上)第25節 壓力(上)第2節 目標(上)第12節 徵稅第9節 送神(上)第56節 宣戰(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8節 鏈條第41節 爭奪(下)第58節 同盟(下)第25節 駭浪(下)第42節 中立(上)第19節 感慨(上)第49節 坦承第21節 東進(上)第2節 默契第3節 信號(下)第69節 忠臣(上)第14節 肉票第64節 平息(上)第66節 加入(上)第19節 帝國第40節 打賭第57節 分贓(下)第50節 動向(上)第7節 北上第25節 駭浪(上)第40節 泥潭(上)第50節 金磚第38節 牽制(下)第40節 印象(上)第26節 反覆第30節 成長(上)第36節 否決第15節 戰象(下)第37節 等待(下)第28節 人心第43節 風向(上)第58節 戰書第10節 負責(下)第28節 算計(上)第38節 買賣(下)第17節 政策(下)第56節 待遇(上)第46節 脫逃(下)第22節 風起(下)第31節 裁軍(上)第37節 等待(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3節 問策(上)第59節 撤軍第41節 遭遇(上)第13節 試探(上)第19節 跋扈(下)第51節 救援第33節 搜索第7節 仲裁(下)第43節 續戰(下)第3節 君臣第42節 剃髮第11節 兩全(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節 秘旨第5節 密信第27節 圍攻(下)第16節 龍騎(上)第20節 困獸第43節 風向(下)第26節 判斷(下)第60節 人心(上)第10節 鎖喉(下)第9節 送神(上)第34節 糊塗(上)第28節 城前(上)第37節 軍火第51節 夢想(上)第42節 艱苦(下)第21節 煙霧(上)第40節 登陸第17節 堅壁第27節 圍攻(中)第35節 捆綁第4節 暗示第6節 勇士第48節 潛逃第7節 窮途第29節 統一(上)第20節 合夥第33節 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