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競爭

把使者從大堂上趕出去後,蔣國柱又喚來幾個衛兵,讓他們去款待一下使者,留他吃頓飯再讓他離城。

給使者準備的是上好的大米飯,還有一碗肉湯,吃飯的時候蔣國柱的衛士還不忘了和使者交代一下閩軍俘虜的情況:“本來兩江總督是要把他們都立刻斬首的,蔣巡撫覺得上天有好生之德,把總督大人攔住了。蔣巡撫還上書朝廷,替他們求情,說他們也是各爲其主,就算要處死至少也要留個全屍,所以一直拖到現在。除了幾位將軍外,現在還倖存的福建人都是管提督留下的,覺得他們都是難得的忠義之士,雖然現在互爲敵國,但是好漢人人敬佩,就是你們不交換,管提督本也想把他們都放了。”

吃飽喝足後,使者被平安地送出南京。從城牆縋下去的時候,送行的衛士還塞給他一串銅錢,說是蔣巡撫賞給他的跑腿錢。

使者回到明軍營地的時候,鄧名正在召開討論會,他從李來亨那裡請來了一批軍官,讓他們給浙軍軍官上戰術課——伏擊了清軍的水師後,鄧名就開始訓練浙軍的官兵。這些士兵經過連續的三場戰鬥後,勇氣和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軍事技巧仍然讓鄧名很不放心。

這兩天李來亨的部下已經傳授給浙軍軍官一些金鼓、旗號的使用方法,鄧名今天想讓大家談談有什麼心得體會,讓浙軍的學員放下顧慮、踊躍發言。

首先發言的是李天元。由於生擒郎廷佐的大功,現在他也成爲一名軍官,兩天前滿懷熱情地參加了學習班,但這兩天的學習內容讓他有些失望。一聽到鄧名的鼓勵,李天元就率先站出來發言:“提督,卑職覺得金鼓不一定好用,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響,容易讓敵人發現我們的行蹤。”

“金鼓當然要響亮了,不然大家怎麼聽得見呢?”李來亨派來的教官臉色一下子沉下來了。李天元總是不認真聽講,但是他是南京城下的大英雄,教官雖然心裡有些不滿,但也不好意思橫加訓斥。

鄧名也有點奇怪,不過他揮了揮手,示意教官先不要插嘴,聽浙軍軍官們把話說完。

李天元的話在浙軍軍官中引起了一片贊同聲,馬上就有人附和道:“旗令雖然重要,但是在戰場上也很難用好,天色暗的時候看不清,混戰的時候敵我混雜,一樣也看不清。”

鄧名愣了一下,隱隱約約意識到問題所在,追問道:“你們認爲打仗該怎麼打?”

“搜索敵人的營地,化妝成韃子,潛行到他們營地附近,然後趁他們睡覺或者吃飯的時候發起進攻。”李天元不假思索地答道。

“對,正是如此。”浙軍軍官紛紛叫好,看起來他們已經對三場戰鬥進行了經驗總結。

“不會總有這樣的機會啊。”鄧名有些哭笑不得。

浙江軍官來自各行各業,本來就不是職業軍人,以前由於缺乏裝備和訓練,大部分時間都呆在舟山,主要工作不是反攻江浙而是設法生存下去,走私活動比軍事行動還要多得多。就算有一些人曾經參加過戰鬥,也都是遊擊騷擾、放火破壞或是暗殺滿清官吏之類的行動。

李天元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很多浙江軍官都認爲偷襲吃飯和睡覺的敵人是非常好的戰術,應該設法發揚光大。

“若是韃子修築了營牆,有嚴密的防範,就很難偷襲他們,”李來亨派來的教官指出,戰爭的常態是進攻有戒備的敵軍堡壘,或是正面交鋒的野戰。

“若是韃子有戒備的話,我們該如何快速消滅哨兵,突破營牆,在大部分韃子驚醒過來之前就殺進營地裡呢?”一個浙軍軍官追問道。聽到這個問題後,幾乎所有的人立刻都睜大了眼睛,等着教官的答案——這纔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所有的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李來亨的教官們都無奈地搖搖頭:“沒有太好的辦法。”

“大勝關之戰,還有南京城下的這兩仗,都是很罕見的特例,”鄧名看到不少浙軍軍官臉上露出失望的表情,就出來替李來亨的部下解圍:“所以你們要認真學習金鼓和旗號的使用,要掌握堂堂正正擊敗敵人的方法,不要老想着能夠在敵人吃飯和睡覺的時候去打他們。”

這時有衛兵來找鄧名,說使者從南京回來了,鄧名就讓教官繼續講課。除了給浙軍軍官授課外,浙軍的士兵這些日子也被拉出來進行操練,同樣是由李來亨的軍官負責教會他們如何辨識旗號,根據指揮統一前進和後退。

聽使者講述了談判的經過後,鄧名和李來亨對望了一眼,鄧名問道:“你怎麼看?”

“好像他們不太願意讓郎廷佐回去。”一開始並沒有領悟蔣國柱的意思,但是聽完使者轉述的衛兵的話後,李來亨也能看出南京是恨不得明軍把郎廷佐殺了。

“我覺得也是這樣,事情越來越有意思了。”鄧名點點頭,讓使者再去南京一趟。

鄧名和李來亨都不打算攻打南京。毫無疑問,攻克南京可以帶來巨大的政治影響,但即使不算攻城的巨大難度,以現在南京城外明軍的實力,就是能打下來,如何守住都是問題。

如果要防守南京,那麼就不能僅限於這一座城市,最好能夠向江北進軍,控制江淮之間的土地,這樣北京大舉反撲的時候,明軍能有預警時間和對壘攻守的空間;如果不能渡過長江,至少也要鞏固江防,控制從安慶到蘇州這一段的長江江面,不讓清軍大軍輕鬆渡過長江。

以上兩條鄧名肯定做不到,憑着他和李來亨現有的兵力,想嚴密控制住南京這一座孤城都很困難:城內有百萬人口,大批的縉紳擁有衆多的家奴,一萬多明軍未必能夠監視得過來。若是清軍來攻,難保不會有人出賣守軍——現在這些不安定因素是讓管效忠和蔣國柱傷腦筋的問題,但若是鄧名把南京拿下,就該輪到他頭疼了。

如果守不住還要放棄的話,那麼政治利益其實所得也有限,鄧名覺得攻打南京風險、成本太高,所得有限。如果能趁着大勝交換俘虜,幫助鄭成功恢復一些實力的話,鄧名認爲就已經可以滿意了。

使者第二次見到管效忠和蔣國柱後,先請他們讓旁人退開,然後單刀直入地問道:“鄧提督讓卑職來問蔣巡撫、管提督,是不是要我們把郎廷佐殺了?是不是要我們用郎廷佐的人頭來交換延平藩的將領和士兵?”

在送走使者後,管效忠和蔣國柱也緊急商議過,現在二人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蔣國柱也不隱瞞,點點頭:“只要鄧提督把郎廷佐的人頭送回,我們就可以談談該如何交換俘虜了。”

“只是要郎廷佐的人頭嗎?”使者追問道。他來之前,鄧名和李來亨仔細研究了一番,向使者傳授了談判的技巧:“鄧提督想得到準確的答覆,是郎廷佐人頭送到後,貴方就立刻交還我們俘虜,還是會有其它的事情?鄧提督說,如果貴方還有其它要求,最好也都一起提出,我方也好及早準備。”

管效忠面露遲疑之色,剛纔他和蔣國柱商量時確實想讓鄧名多辦一些事,不過現在就提出來不知道是不是最恰當的時機。

蔣國柱也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還是搖頭:“沒有其它的事了,請鄧提督先把郎廷佐的人頭送回來吧。”

但這一瞬間的遲疑,讓使者心裡已經有了數,他馬上提出反建議:“既然如此,鄧提督建議你們先放還甘輝、餘新等將領,我們見到人後立刻殺了郎廷佐,把他的首級送回南京,貴方驗證無誤後,再釋放剩下的福建官兵,怎麼樣?”

“不可!”蔣國柱馬上搖頭。

“是不是蔣巡撫還有什麼其它的事?”使者又問了一遍,不等對方再次否認,就主動說道:“要不將巡撫和管提督商議一下,把要我家提督做的事都想好,卑職可以先出去候一會兒。”

盯着使者看了幾眼,蔣國柱點點頭,讓他先到外面喝茶。

使者出去後,蔣國柱冷冷地說道:“鄧名年紀輕輕,心思還挺多。”

上次之所以請鄧名的使者吃飯,就是因爲蔣國柱擔心對方太年輕,聽不懂自己和管效忠的弦外之音,現在看起來那頓飯完全是多餘的。

“是啊,一肚子的鬼心眼。”管效忠和蔣國柱剛纔商量過,先讓鄧名把郎廷佐殺了,然後再幫他們去伏擊樑化鳳,只要把這兩個人都解決了,清廷就只能依靠管效忠和蔣國柱守衛江南了:“如果我們吞吞吐吐,說不定鄧名會起疑心,最後連郎廷佐都不肯殺,要不我們還是和他明說了吧。”

管效忠和蔣國柱研究了一遍眼下的局勢,任誰都能看出來江南已經是岌岌可危。等馬逢知叛變後,若是連樑化鳳都兵敗身亡,那形勢就會變得更加嚴峻,這時只要他們兩個人再次守住南京,那麼朝廷還真可能赦免他們——畢竟順治也要注意影響,兩個革職留任的人任勞任怨地繼續爲朝廷效力,如果這樣都還要追究他們罪責的話,恐怕其它地方大員也會寒心,將來也沒人還會相信戴罪立功了。

“嗯,反正遲早的事情,告訴鄧名,等他宰了郎廷佐和樑化鳳後,我們就放人。但在此之前之前甘輝、餘新是肯定不能放的,一個福建人都不能放。”

如果只是單純交換俘虜的話,還可以考慮釋放鄭成功的部下;但是現在牽扯到了郎廷佐和樑化鳳,若是鄧名真的按他們的要求做了,那就絕不能釋放戰俘。因爲蔣國柱擔心交易內容有走漏的可能,收買敵人殺害長官和同僚,這種風聲如果傳出去,那他們兩個人就不止是抄家的問題了,到時候順治完全有理由把他們滿門抄斬。

只要不釋放閩軍的戰俘,那麼無論鄧名怎麼說也無法取信於人。因此蔣國柱和管效忠打算利用鄧名急於要回俘虜的心情,先讓他幫自己幹掉郎廷佐和樑化鳳,然後殺掉所有的閩軍俘虜,宣稱是給兩江總督報仇。

“就這麼和鄧名說。”管效忠完全認同蔣國柱的判斷,至於鄧名的反應沒有什麼可怕的,反正他們躲在安全的南京城中,朱元璋的都城絕不可能被城外那一萬多名明軍攻破。就算最壞的情況發生,鄧名真的打破南京,把管效忠和蔣國柱都千刀萬剮了,那樣他們就是爲國捐軀的忠臣了,順治不可能再對他們的家人下手。

管效忠還不是完全確信這一點,畢竟有洪承疇的先例在。但蔣國柱讓他不必擔憂,說那是朝廷爲了安撫吳三桂、趙良棟而已。只要郎廷佐、樑化鳳兩個人都死了,朝廷也就不需要再安撫誰了,反倒會表彰他們的節烈。

使者再次被叫進來,蔣國柱攤開了底牌:“除了郎廷佐,我們還要鄧提督去打樑化鳳。他眼下正趕回南京,我們會在他抵達前把他的行動路線和兵力告訴鄧提督,沿途的哨探我們也可以幫助鄧提督換上我們的人,保證可以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等見到郎廷佐和樑化鳳二人的人頭後,請提督撤離南京三十里以顯示誠意,然後我們就放人。見到延平藩的人後,提督也就可以把我們的人放回來了。”

使者把蔣國柱的要求牢記在心,複述了一遍確認無誤後,就告辭離開。

回到明軍營地後,鄧名聽完就對李來亨笑道:“還記得武昌的張長庚吧。”

“記得,”李來亨冷笑了一聲,鄧名當時打的比喻李來亨一直牢記在心:“這兩個賊也把我們當驢子看,想用一根胡蘿蔔吊着我們。”

“嗯,只要我們殺了郎廷佐,就落入他們的算計了,到時候就還得替他們去除掉樑化鳳。他們說得好聽,事先把哨探都調開,那還不是要我們的人去拼命。等我們拼死拼活殺了樑化鳳,幻想後撤三十里就能把自己的人救出來,到時候他們多半還有什麼新花樣出來了。”鄧名不屑地搖頭道:“這兩個人太不會做生意了。”

“提督何出此言?”李來亨倒是覺得對方很精明,一點虧都不肯吃。

“因爲他們一點虧都不肯吃,一點本都不肯出。做買賣不是打仗,一廂情願是做不成的,要雙方都同意才行。”鄧名心裡已經有了打算,不過他沒有立刻說出來,而是問李來亨:“你覺得該怎麼還以顏色?”

“唔……”李來亨眉頭緊鎖,沉吟起來。他以前的三十年就是認真練兵、勤學武藝,跟着義父李過打仗,除了打仗和經營領地外,從來沒有接觸過商業方面的事情。在武昌和鄧名相處一段時間後,李來亨感覺鄧名在自己眼前打開了一扇門,讓自己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武昌和周培公談判的時候,每次鄧名都把自己的理由毫無保留地告訴李來亨,之後還讓他與周培公針鋒相對地打過幾次交道。經過這些實踐後,李來亨的談判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前他還暗暗得意,但今天李來亨又一次被難住了。

“若是我們說,只要他們不答應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攻打南京……”李來亨話說了一半,自己就搖頭否決了。對武昌可以用這一招,因爲當時明軍看上去人多勢衆,武昌已經是驚弓之鳥;但現在面對的是堅城南京,城內的管效忠和蔣國柱有恃無恐,根本不怕明軍強攻。如果說不答應明軍的條件,明軍就要強攻南京的話,不但管效忠、蔣國柱不信,李來亨自己都不會信。

“這麼說確實沒用,他們肯定會說請便、隨時奉陪,到時候我們打也打不下來,或者說了卻根本不敢去打,只會讓我們在談判中更被動。若是劉將軍在這裡就好了,說不定還可以嚇唬他們一下。”鄧名在邊上嘆了口氣。

以前明軍成功地爆破那些小城的城牆,但是絕對無法與雄偉的南京城牆相比。而且現在鄧名手裡也沒有多少火藥,多半炸不開南京的城牆。若是劉體純帶着他的爆破隊,還有大批火藥在這裡的話,倒是可以讓劉體純炸一下試試看。若是能製造個豁口出來,一定能幫助明軍在談判桌上取得有利地位。

李來亨苦思再三,最後無奈地搖頭道:“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希望他們不會毀約。”

“這就是壟斷的壞處啊,一口價,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什麼是壟斷?”李來亨問道。

鄧名給李來亨講述了一些壟斷的定義,以及它的危害,最後說道:“爲了打破壟斷,我們需要引入競爭機制。”

不等李來亨繼續詢問,鄧名就用實際行動告訴對方,競爭機制到底是什麼。

“來人啊,去把郎總督請來。”

第20節 廷議第34節 經濟第38節 整訓(下)第37節 干涉(上)第44節 失蹤第10節 追逐第20節 合夥第15節 朋友第2節 默契第27節 得兼第37節 等待(上)第6節 戰俘第4節 棟樑第43節 風向(下)第3節 壓力(上)第17節 虛招(上)第21節 東進(上)第60節 約法第27節 反攻第33節 固執第5節 協作(下)第17節 政策(下)第52節 往事(上)第45節 處置第59節 黃雀(上)第48節 專利(下)第4節 平衡第4節 一致(下)第17節 政策(上)第16節 家學第11節 劫營(上)第26節 生意(下)第38節 整頓(上)第7節 仲裁(上)第8節 矛盾第55節 俘虜(上)第60節 烽火第58節 處罰第22節 退讓(下)第55節 報紙(上)第45節 隊友(下)第48節 賀禮第31節 呆仗(下)第7節 仲裁(下)第56節 推測第13節 提督第39節 都府第43節 徵兵第37節 回返第49節 副手(上)第34節 問候(下)第42節 說客第59節 魔鬼(上)第17節 政策(上)第29節 搏鬥(上)第49節 風氣(上)第23節 援助第30節 變化(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5節 鞏固(上)第34節 問候(下)第36節 方向(下)第22節 突破(上)第3節 壓力(上)第47節 矛盾第49節 擴張(下)第15節 相識(上)第51節 救援第51節 保衛(下)第28節 人心第62節 蠢動(下)第59節 黃雀(下)第56節 宣戰(上)第31節 側擊第12節 圍困(下)第56節 蠱惑第67節 守法(上)第30節 威壓(上)第31節 大敵(上)第41節 阻擊第59節 魔鬼(上)第50節 動向(下)第29節 道破第8節 戰備(上)第36節 施琅第5節 密信第55節 報紙(上)第55節 死地第63節 黃雀(下)第41節 遭遇(上)第7節 仲裁(上)第53節 慘痛(下)第42節 中立(上)第55節 混戰第24節 怒潮(上)第5節 放棄(下)第4節 暗示第29節 道破第35節 面談第43節 徵兵
第20節 廷議第34節 經濟第38節 整訓(下)第37節 干涉(上)第44節 失蹤第10節 追逐第20節 合夥第15節 朋友第2節 默契第27節 得兼第37節 等待(上)第6節 戰俘第4節 棟樑第43節 風向(下)第3節 壓力(上)第17節 虛招(上)第21節 東進(上)第60節 約法第27節 反攻第33節 固執第5節 協作(下)第17節 政策(下)第52節 往事(上)第45節 處置第59節 黃雀(上)第48節 專利(下)第4節 平衡第4節 一致(下)第17節 政策(上)第16節 家學第11節 劫營(上)第26節 生意(下)第38節 整頓(上)第7節 仲裁(上)第8節 矛盾第55節 俘虜(上)第60節 烽火第58節 處罰第22節 退讓(下)第55節 報紙(上)第45節 隊友(下)第48節 賀禮第31節 呆仗(下)第7節 仲裁(下)第56節 推測第13節 提督第39節 都府第43節 徵兵第37節 回返第49節 副手(上)第34節 問候(下)第42節 說客第59節 魔鬼(上)第17節 政策(上)第29節 搏鬥(上)第49節 風氣(上)第23節 援助第30節 變化(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5節 鞏固(上)第34節 問候(下)第36節 方向(下)第22節 突破(上)第3節 壓力(上)第47節 矛盾第49節 擴張(下)第15節 相識(上)第51節 救援第51節 保衛(下)第28節 人心第62節 蠢動(下)第59節 黃雀(下)第56節 宣戰(上)第31節 側擊第12節 圍困(下)第56節 蠱惑第67節 守法(上)第30節 威壓(上)第31節 大敵(上)第41節 阻擊第59節 魔鬼(上)第50節 動向(下)第29節 道破第8節 戰備(上)第36節 施琅第5節 密信第55節 報紙(上)第55節 死地第63節 黃雀(下)第41節 遭遇(上)第7節 仲裁(上)第53節 慘痛(下)第42節 中立(上)第55節 混戰第24節 怒潮(上)第5節 放棄(下)第4節 暗示第29節 道破第35節 面談第43節 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