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回 金州防線

送走毛文龍的時候,李彥給他補充了一些裝備和給養,每人一把腰刀,六百杆長槍,以及制式的弩弓一百把,此外還有燃式的手雷,以及一些地雷,幾隻海船,上面甚至有幾門火炮。

李彥手上掌着工部軍器局,還有四座工廠,以及一些個人產業,如今又接收了金州衛的軍器局,雖然規模不大,工匠也多逃散,但是要恢復起來,做些短刀和長槍,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滅奴銃,也是給了一些,不過這個時代的火銃要形成威力,必須要足夠的數量,並配合隊列輪射,不然準確率低得嚇人,對彈藥的補給要求也很高,李彥認爲毛文龍並不需要這些。

另外,又從遼南收攏起來的衛所兵中,給毛文龍補充了一些兵員,包括一些原本廠衛營的老兵,將毛文龍的部屬增加到一哨六百多人,裝備也更加精良。

如果說毛文龍原本的兩百人只是亡命之徒,那麼現在纔有了軍隊的樣子,廠衛營的老兵經過這次戰鬥以後,顯得更加老練成熟,雖然只是底層的伍官,卻也將原本散漫的兵丁組織得很有條有理,看上去有那麼一點像是軍隊的樣子。

李彥臨時給了毛文龍一個鎮江營的番號,將現有的這六百多人編爲中軍哨,許他到了鎮江以後,可以招募遼民或逃散的衛所兵,進行擴充。

毛文龍手上還有王化貞給他一百張空白告身,手筆比李彥要大很多,不過李彥覺得既然是敵後作戰,遊擊爲主,保持三千正規軍已經足夠,多了便是靡費糧餉。

歷史上的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所列十二大罪狀,、冒功、跋扈無禮、侵盜錢糧、自開馬市、私收爪牙、躬爲盜賊、好色誨淫、草菅民命、交結近侍、掩敗爲功、不能復遼東寸土,這些既是毛文龍口不能答,想來都是確有其事。

不過也不能就此說毛文龍的人品有多差。正所謂好的體制能讓壞人不得使壞,壞的體制能讓好人也變壞,想想明末的歷史上,虛功冒餉遍地都是,毛文龍以區區二百兵出遼東、佔鎮江,據諸島。收遼民,從無到有,建立東江鎮,儼然便是獨立王國,他有這樣的劣跡,實屬正常。

如今李彥爲遼東道,駐軍金州,節制遼東諸軍,而毛文龍還只是手下無兵的區區遊擊。當然談不上跋扈,李彥也不會容他建立獨立王國,但卻要充分利用他建功立業的。在遼東打開另一番局面。

“賢弟,不如也讓大哥我帶上一哨兵,去打復州?”看着毛文龍的船隊離開了碼頭,駱養性回過頭露出羨慕地表情。

“一哨地兵。能做得什麼?”王國興斜了駱養性一眼:“咱們打了金州。便似捅了馬蜂窩。建奴地大軍隨時會來。你不會想要臨陣脫逃?”

“你纔想臨陣脫逃”駱養性瞪了王國興一眼。想想也是。金州眼看就有大戰。只恐兵少。哪能分兵?

“遊擊騷擾。便交給毛文龍。沙場建功。還得看咱們這裡。”李彥也笑了笑。對諸將說道:“戰地經驗教訓。要好好總結。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雖然咱們放出了劉愛塔投降地消息。不過金州這個地方。建奴是不會放棄地。要做好大戰地準備。”

參謀部已經組織開展戰地總結。這次戰事進行得如此順利。先是參戰地三個哨都是經過了長期嚴格地訓練。在壓力並不是很大地戰鬥中。嚴格執行了訓練中地戰術動作。效果明顯。

此外。參謀部制訂地伏擊計劃。以及建奴對明軍極爲輕視。也讓這次戰事變得非常簡單。然而今後要面對建奴地主力。不管是計謀還是遊擊。恐怕都免不了面對面地硬仗。

游擊戰終究只能起到騷擾地作用。以後來地史料來說。毛文龍地東江軍也似乎未能給建奴造成多大地殺傷。差不多是屢戰屢敗。

但遼瀋之戰後,不獨毛文龍如此,整個明軍都是如此,也只有袁崇煥在寧遠、寧錦之戰中,憑着堅城,防守成功,取得了勝績,給了建奴較大的殺傷。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彥要在金州,複製袁崇煥在寧遠、寧錦之戰中的戰法。

李彥並不指望毛文龍在東江和建奴打硬仗,這就好像游擊隊和正規軍的差別,毛文龍一沒兵,二沒餉,三無軍械,四無堅城,指望他正面對抗建奴,也不現實。

正如李彥所說,毛文龍的任務就是牽制,甚至於東江軍的存在本身就是牽制,縱觀歷史上毛文龍與後金之間的戰事,屢戰屢敗,即便毛文龍說他打的勝仗,也多是虛報,遼西十幾萬兵馬都打不贏,他那連兵器都配不全地雜兵,更不可能打贏。

不過從天啓圓年起,後金在東面幾乎每年都要和毛文龍打上兩次,收諸島、打鎮江、打金州、打耀州、打清河,甚至打到寬甸、鞍山、薩爾滸,最近距離後金的都城瀋陽不過一百多裡,即便是敗了,那也是戰術不對,但不能不說有牽制的效果。

反過來說,明廷在袁崇煥之前,對毛文龍既無約束,也無有力支持,才造成後來的局面,毛文龍佔鎮江,特別是佔金州以後,登萊巡撫袁可立、總兵沈有容都認爲不足守,鎮江、金州也確實不曾守住,但毛的部將張盤卻在旅順留了兩三年。

正是一開始的放任自流,才使得東江軍沒有揮應有的作用,李彥卻準備好好利用東江軍的牽制作用,倒要看看後金會如何應對。

李彥也不會與王化貞爭什麼權力,攻佔金州以後,在將戰報往朝廷,以及天津、登萊等處的同時,他也老老實實地以遼東道地身份,向王化貞這個上官做了彙報及請示,畢竟名義上來說,遼東巡撫確實管着遼東道。

不過李彥既沒有等王化貞的指示,也沒有等朝廷的旨意,從攻下金州的那一刻起。他便開始動員所有的力量,按照計劃完善金州的城防,準備迎接建奴大軍的反撲。

金州衛城原本是外面砌着磚石,中間是土坯的方形關城,南北長三百多丈,東西寬一百多丈。南北門都有甕城,城外地護城河寬四丈餘、深一丈多。

衛城西面地寧海門距離金州灣海岸一里多,東門外幾十丈便是山地丘陵,只有中間是一條官道和平地,金州衛城便像一把鐵鎖,守衛着身後地金州半島。

這樣的地形,對李彥來說極爲有利,只要掐住金州城正面四五里許地平地,便可以將建奴擋在外面。建奴若是要從東面的丘陵山地迂迴,便會喪失騎兵地優勢,李彥有十足的把握。可以用步兵在山地對其大量殺傷。

大量的物資從天津、灤州送到金州灣的碼頭,其中最多的便是灤州水泥廠生產的水泥,以及並不怎麼均勻光滑的鐵條。

爲了金州的城防工程,李彥從灤州的煤鐵廠抽調大批地工匠,他們領着金州半島滯留的遼民,用水泥和鐵條澆注規定大小的水泥板。

金州城北門外,以及東西兩側地平地上,到處是忙碌的人羣,在城西。一道“之”字形的城牆輪廓,從海灣延伸到西城牆。

城牆的軌跡呈奇怪的波浪狀,一共有兩處折角的凹入,兩處凸起,然後與金州衛城的北城樓連到一起,這是類似於棱堡的設計,敵人想要進攻凸起處,投入兵力有限,想要進攻凹入處。就得承受兩側城牆上攻擊。

東面在官道外側,也是拉出了類似的城堡牆基,一道牆與金州城東牆平行,然後折向東側地矮丘,那裡將建成城堡的制高點。

兩座城牆將官道往中間一夾,在不影響平時通行的時候,任何軍隊想要通過這裡,就要遭到兩面城牆上的打擊。

幾百個工匠領着上萬的遼民勞工,有的在工地上挖地基。整理土地。壘城牆;有的在專門闢出來的地方攪拌石子水泥、澆注預製水泥板;有的在伐木、採石、採砂、打土坯、燒磚,爲了將建奴擋在金州之外。大家都是憋足了勁頭幹活,兩側地城牆每天都要高出一大截。

水泥的作用在這個時候顯露無疑,不僅砌牆時能作爲最好的黏合料,還可以將不規則的石頭澆注起來,將石子澆注成方塊,使築城的度大爲加快。

築城所需要的水泥、鋼鐵等都要從灤州運來,糧食衣物則由登萊那邊提供,李彥的金州攻略得到朝廷的同意,天津巡撫、登萊巡撫都需要全力支持。

不過只是依靠外運肯定不行,李彥要將金州打造成與建奴長期對抗的基地,起碼要能自己造血,達到一定地平衡才行。

多是丘陵山地地金州半島,並不適合普通的耕作,雖然從天津調了一些土豆、番薯和玉米地種子、種苗,組織流民擇地搶種,在入冬以前能夠播種一季,但僅靠這些肯定是不行的,還是得展工礦業。

金州城以南的金州半島,似乎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礦產資源,也就是丘陵岩石比較多,技術人員現其中有很多適宜製造水泥的石灰石,便在金州城東面的大孤山一帶擇地修造水泥廠。

水泥廠暫時還不能爲城堡的修建帶來幫助,一旦建成,卻可以憑藉技術和石灰石原料的優勢,實現規模生產,在滿足金州需要的同時,或許也能成爲金州向外銷售的優勢產品。

水泥廠廠址的東面,大孤山臨海的海灣,則準備修建一處港口,接收從旅順口轉運過來的物資,將來水泥廠的水泥,也可以從這裡運出去。

當然,要想是這些物資流動起來,從大孤山開始,連通水泥廠和金州城的道路就必須要打通,而這三處連成一條線,也就將金州半島牢牢地鎖在身後。

金州還有一些鹽場,兵備道衙門也開始組織人手重新整理,恢復生產,雖然產量有限,起碼可以保證金州數萬人的需要。

在看過鹽場落後的滷水煮鹽以後,李彥計劃着等到水泥廠建成。用水泥澆注成更加先進的曬鹽場,產量應該能夠增長很多,若是能賣出去,這個收入也相當可觀。

遼瀋戰敗以後,很多遼民都是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奔向遼西、遼南。甚至是朝鮮,希望找到一條返回大明的道路,金州半島也聚集了兩三萬這樣的遼民。

兵備道衙門以工代賑,將這些遼民組織起來開墾土地、參與工廠、港口以及城堡的修建,其中一部分人還被組織起來,出海打漁,李彥希望儘早在金州實現民生上的自給自足,至於軍隊方面,肯定還是要朝廷給予支持地。

遼瀋之戰結束以後。後金軍並沒有立刻進攻遼西,寧前道參議王化貞在廣寧收攏潰兵,方纔穩住局勢。也因此受到重用,升任遼東巡撫。

經過一段時間的混亂以後,明廷終於也是漸漸穩定,開始重新佈置戰守之策,以王化貞爲遼東巡撫,駐防廣寧;以沈有容爲登萊總兵,節制登萊水軍;以李彥爲遼東道,領軍攻金州,但這些都還是局部調整。朱由校及滿朝大臣,此刻都在等一個人,那就是前遼東經略,爲言官交章攻擊而下臺的熊廷弼。

遼瀋戰敗生在熊廷弼去職後不久,這時候天啓與羣臣才現此前熊廷弼經略遼東一年多,沒有喪師失地是多麼的彌足珍貴,如內閣大學士劉一、御史姜秉謙等人都認爲,若是熊廷弼還在遼東,必不至於生遼瀋之敗。

也就是在三月的時候。朱童蒙、郭鞏等人還彈劾劉一黨庇熊廷弼,轉眼間遼瀋戰敗,天啓一怒之下罷了朱童蒙等人的官職,重新起用熊廷弼。

五月己未,熊廷弼再疏辭以後,終於在天啓言辭懇切地聖旨催促下,抵達京城,成爲天啓眼中最爲可靠的救命稻草。

“臣請皇上免予追究前番誤聽流言,彈劾微臣的科道言官。已降職者。乞復原職,”熊廷弼在參拜過天啓以後。所說的第一句話,卻是爲那些因爲彈劾他而被究問的言官說情。

“科道官風聞糾論,不辨是非,誤了前方大事,不可不處罰,”朱由校坐在寶座上搖了搖頭,否決了熊廷弼提出的第一個請求。處罰言官,既是要給熊廷弼一個交代,還是對言官的告誡,也是問責的必要舉措,何況,年少的朱由校深恨那些清談誤國地言官。

“愛卿既來,必不容奴賊猖獗,遼東勢危,愛卿可有良策?”朱由校第一次見到熊廷弼,坐在龍椅上認真地打量着這位非議甚多,曾經守遼一年餘的前朝重臣。

熊廷弼於萬曆四十七年出任遼東經略,此番也是第一次見到做了皇帝的朱由校,感覺坐在上面地皇帝,言辭間條理清楚,道理分明,容不得別人置疑,不禁心中一喜,看來皇上並不像外面流言所說,只是個喜好弈棋、木工的頑童,連忙爲皇上分說起復遼策略。

“臣以爲當固守遼西,漸圖恢復,”熊廷弼大聲道:“集馬步兵於廣寧,阻敵於三岔河對岸;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設登萊巡撫如天津;而山海特設經略,節制三方,此三方佈置之策。”

“皇上聖明,”曾經被言官以“黨庇熊廷弼”的罪名而彈劾的內閣大學士劉一馬上出聲贊同:“臣以爲,當以熊大人爲經略,節制三方,固守廣寧,三方策應,漸圖恢復。”

“此策甚好,”朱由校勉強笑了笑,他想起與李彥臨別時,曾經推演過的一局兵戰棋,其策略也是堅守廣寧,以拖住建奴主力,而以天津、登萊的水師爲機動,在覆蓋、金州、鎮江等地伺機騷擾,與熊廷弼所言不謀而合。

只不過那局棋的結果依然不是太好,因爲加入練兵棋以後,明軍的素質被設定得奇差無比,特別是士氣、勇氣極度低下,幾乎沒有任何野戰能力。

朱由校雖然不甘心被動防守,但也只能理智地接受現實,點頭說道:“固守以待恢復,熊愛卿所言甚是,不過我大明軍隊是否能伺機出擊,以殺傷建奴?”

“朕已讓遼東道李彥李大人領京營一萬。攻打金州,欲以此爲要點,牽制遼南建奴,熊愛卿以爲如何?”朱由校對軍政事務的認識,多來自那套戰棋,以及李彥、孫承宗二人借棋揮地道理。不禁又提起李彥的殺傷策,以及金州攻略。

大殿中剛剛變得熱烈輕鬆的氣氛似乎陡然僵住,熊廷弼眼睛的餘光掠過羣臣,略一沉吟,便朗聲說道:“以孤軍,擋方張之敵,臣以爲斷難取勝。”

“啊”本來成竹在胸的朱由校驚呼出聲,身子微微前傾,急道:“熊愛卿是說。三娃……哦,是李大人必敗嗎?”

熊廷弼注意到朱由校惶急的神情,以及脫口而出地暱稱。知道這個叫“三娃”的遼東道,定然深得皇上的寵信,不過他並未因此而有所顧忌,反而是脖子一耿,揚聲說道:“孤軍必敗”

“這……這可怎麼辦?”朱由校一下子急了,暴露出他這個年齡所固有地不成熟。

“李大人已於五日前領軍出征,現在撤回怕是已經來不及了,”兵部尚崔景榮走出隊列,出聲奏道。

雖然他出任兵部尚不過幾個月。但遼瀋戰敗,終究要承擔責任,此前已經上疏請辭,也遭到不少的彈劾,日子並不好過。

李彥的出征金州地作戰方案,是得到內閣和兵部支持的,如果再次失敗,那他這個兵部尚肯定得下臺,聽到熊廷弼如此斷言。也不禁擔心異常。

羣臣也都屏住呼吸,表情沉重異常,都知道大明如今再也承擔不起大的失敗了。

崔景榮還要說話,殿外突然傳來小太監尖細的叫聲:“皇上,金州戰報。”

“啊”朱由校在李彥出征以後,也天天想着前方的戰況,所以讓小太監一直盯着通政司那邊,一有戰報,馬上送到。所以這個小太監纔不顧往常的規矩。出聲打斷了正在進行中地朝會。

事到臨頭,朱由校卻是過份擔心。臉色蒼白,癱坐在龍椅上,口中訥訥說不出話來,生怕聽到不好地消息。

已經是翰林院侍讀、少詹事的孫承宗暗暗嘆息一聲,示意小太監送入戰報,出列取在手中,打開掃了一眼。

羣臣地目光頓時全部集中在孫承宗身上,朱由校靠着龍椅,勉力直起身子,直勾勾地盯着孫承宗手上的戰報。

孫承宗對這份戰報本來已有判斷,但被衆人這麼看着,也不禁微微有些緊張,快掃了戰報的標題一眼,又定睛看了看,才激動地捧着戰報,跪倒在地:“恭喜皇上,金州大捷”

“大捷?贏了?”朱由校一下子又癱了回去,靠着椅背,似乎渾身地力氣在那個瞬間被一抽而空。

“念,孫先生快念給朕聽”癱坐下去的朱由校伸出手指點着,急急地說道。

孫承宗連忙答應,再次展開戰報,一字一句地念了起來:“臣李彥領神機二營、四營、廠衛營,於五月甲子,攻取金州,斬六百,俘敵八百,吾軍傷亡僅十七……”

贏了竟然贏了?朱由校小臉漲得通紅,毫無帝王風度地戇笑起來,雖然之前李彥一再保證,攻取金州肯定沒有問題,但明軍自從薩爾滸之戰以後,屢戰屢敗,特別是剛剛經歷了遼瀋之戰的慘敗,失地千里,喪兵十餘萬,朝野間士氣低迷,對前方戰事幾乎束手無策。

即便是被寄予了極大希望的熊廷弼,其策略也不過是固守,不敢提及主動出擊,更遑論收復失地,特別是他剛剛還斷言李彥孤軍必敗,讓朱由校驚惶萬分,轉眼間便得到這樣的好消息,興奮幾乎暈了過去。

“臣等恭喜皇上”羣臣也是欣喜異常,畢竟數年來糜餉千萬,兵十數萬,無一勝績,金州勝績雖小,卻是前所未有,人心頓時大振。

“嗯,三娃……李彥李愛卿做得好,朕、朕要封賞……”朱由校激動地說道。

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71回 皇孫來訪第217回 攔街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223回 皇權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224回 安排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20回 激盪第234回 輿論第250章 政黨第240回 商稅第82回 誰更霸道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8回 絕境第32回 流言蜚語第238回 工商第83回 新的征程第213回 交鋒第226回 匕現第234回 輿論第218回 前夜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221回 表決第213回 交鋒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02回 代言人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88回 水田灌溉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52回 按律當絞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18回 前夜第3回 大官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07回 對策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208回 兵鋒第94章 華容道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209回 抵京第117回 殺傷策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238回 工商第206回 計議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0回 問 罪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1回 換 田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52回 風雪夜第43回 長槍直刺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8回 黃 韭第39章 滿城風雨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220回 激盪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31回 立憲第212回 相迎第18回 論兵第87回 水車用途第102回 代言人第42回 聞香教民第95回 廣而告之第6回 後 臺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2401回 內監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44回 水利第118回 機器藍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44回 大殺四方第18回 論兵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05回 回京第233回 憲政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40回 戰略爭端
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71回 皇孫來訪第217回 攔街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223回 皇權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224回 安排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20回 激盪第234回 輿論第250章 政黨第240回 商稅第82回 誰更霸道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8回 絕境第32回 流言蜚語第238回 工商第83回 新的征程第213回 交鋒第226回 匕現第234回 輿論第218回 前夜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221回 表決第213回 交鋒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102回 代言人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88回 水田灌溉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第52回 按律當絞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18回 前夜第3回 大官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07回 對策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208回 兵鋒第94章 華容道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209回 抵京第117回 殺傷策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238回 工商第206回 計議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31回 訓練家丁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53回 鎮撫要人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54回 三日製鎖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0回 問 罪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1回 換 田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52回 風雪夜第43回 長槍直刺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8回 黃 韭第39章 滿城風雨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220回 激盪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51回 當堂論辯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31回 立憲第212回 相迎第18回 論兵第87回 水車用途第102回 代言人第42回 聞香教民第95回 廣而告之第6回 後 臺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2401回 內監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44回 水利第118回 機器藍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44回 大殺四方第18回 論兵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05回 回京第233回 憲政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40回 戰略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