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鷹隼出擊

故而,秦公二十六年的五月,荊地戰場的局勢居然是愈發變得詭異了起來。

轉守爲攻的秦軍主動出擊欲要收復洲邑營寨,但是原先急於求戰的吳楚聯軍卻是以防禦姿態迎接秦軍一波又一波的攻伐,致使秦軍一無所獲。

當齊軍主將田忌正在指揮齊軍攻取秦國方城山要塞的時候,聽聞吳楚聯軍的消息,亦是有一些訝然之色,田忌門下不乏有門客爲其點透出來:“吳軍奪取了洲邑營寨,只待江水暴漲,堵住大江的下水口便是能夠讓江水倒灌彭蠡要塞,這便是意味着秦國在荊地東境佈置的衡山至彭蠡防線將會……毀於一旦,吳楚聯軍也必定能夠趁勢攻取到荊地中樞處……郢都!”

聞言,田忌詫然之餘亦是有些心驚,但是近來不僅是齊魯聯軍,連同攻打秦國北境的韓燕聯軍亦是無尺寸之獲!

田忌內心中還是希望吳楚聯軍能夠勢如破竹攻取下郢都,切斷荊地和秦國本土的聯繫,但本質上田忌又是不希望吳楚兩國攻伐荊地太過順利,畢竟齊國的霸權乃是建立在齊國的國力包括兵力遠超他國的前提之上!

但是這些想法對田忌來說只是一閃而逝罷了,眼下終歸是要破去秦國這如同龜殼一般的邊境防線爲重重之要事,故而田忌也是在吳楚聯軍攻伐荊地之戰中得到了些許啓示,便是以集中齊魯聯軍的優勢兵力以點破面,縱然是不能夠似吳楚聯軍一般立於不敗之地,卻也是能夠打開如今齊魯聯軍攻伐秦國邊境無果的局面!

五月的大秦,噩耗就像是冬歲的雪花一般接連而至,先是荊地告危,其後又是攻伐秦國中境與北境的齊魯燕韓四國展開了對大秦自去歲以來最強烈的攻勢,其中流血漂櫓,屍橫遍野則是成了常見之事!

秦公聽聞自己素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六子此番領兵皆是接連失利,讓荊地面臨危局,這般便是讓秦公一病不起,如今的秦公已經是年過六旬,精力已經是大不如前,否則的話亦是不會在前些年擔憂大秦的開疆拓土速度實在是太快,而治國方略逐漸是變得保守起來。

作爲大秦的心臟,宛城一時之間也是愁雲凝重,以韓悝爲首的大秦臣卿亦是向民間再度發起了徵兵公告,欲要將大秦國內的幾乎全部青壯送往邊境戰場抵禦齊魯吳楚燕韓六國聯軍的進攻。

韓悝也是能夠預見,若是能夠抵過今歲的六國聯軍進攻,大秦這一場保衛戰十有八九是要結束了!

轉眼便是到了六月,東南風帶來了大量的雨水,沖刷着大秦邊境戰死士卒的鮮血,這般溼熱的天氣,那些戰死的士卒屍體若是不清理,很快便是能夠形成一場瘟疫,但依照如今的局勢,清理掉這些屍體恐怕是成了難事。

荊地亦是,轉攻爲守的吳楚聯軍近日來的傷亡也是不小,畢竟無論是秦國的戰船亦或者是秦軍那些攻城利器,有的伯丕不僅是見所未見,更是聞所未聞!

不過,儘管如此,伯丕終歸是守住了洲邑營寨,看着這連綿數日的大雨,伯丕亦是激動的難以入眠,這大雨不僅是能夠讓洲邑營寨周圍的沼澤灘塗變得更爲難以跋涉使秦軍難以進攻之外,還意味着伯丕斷大江之水倒灌彭蠡湖的計謀終於是要告成!

不過,此事越是到了最後,越是讓伯丕更爲緊張,近日來伯丕每日只睡下不足兩個時辰,其它的時候便是巡守吳軍駐紮的洲邑營寨,一面激勵士氣,另一面亦是查探洲邑營寨有無疏漏之處。

眼見着大江的水位一日接着一日的漲高,伯丕的心情就像是當初妻子臨盆生下長子的時候,越是到了最後一步,伯丕心心性便越是激動起來,難以抑制!

說到底,這亦是吳楚聯軍斷大江之水倒灌彭蠡湖與秦軍順江而下奇襲楚國壽郢的不同之處,當此之時江水已經是漲高,但未能夠達到伯丕心目中“暴漲”的程度。

畢竟伯丕要的效果乃是厚積薄發,唯獨在大江最爲氾濫的時候,伯丕令人炸燬兩岸山石與築壩堵住龍感湖與大官湖的大江通口,方纔是能夠達到一舉淹沒秦軍彭蠡防線的目的。

水往低處流,伯丕也是知曉即便是自己能夠堵住大江洪水,這個期限至多隻有三日的時間,過了三日,洶涌積蓄的江水便是能夠衝破那些堵住的山石與堤壩,是故伯丕此番攻伐彭蠡秦軍便是需要選擇最爲有利的那三日,如同鷹隼出擊一擊必中!

這個時機,伯丕推測應該是在六月二十日前後。

恰巧秦軍奇襲楚國壽郢的用兵之路亦是需要如同這鷹隼出擊一擊必中的效果,只是秦國並不需要等到江水暴漲到最高水位,似眼下便已經是最好的契機!

於六月初五,伯丕接到了麾下軍馬的探報,秦軍於大江上游投擲入江水數千根兩頭削尖的巨木,且是秦國的船隊已經是在彭蠡湖上集結完畢!

伯丕只當這是秦軍不甘心所作的困獸之鬥罷了,當即亦是下令己方人馬務必是要居高臨下守住堵住大江與兩湖的關鍵之處,只待十數日之後,吳楚聯軍便是能夠算作大功告成!

不出伯丕所料,六月初五的半夜,秦軍自上游投擲的巨木便是齊刷刷的衝了下來,沖毀了吳楚聯軍橫渡大江的浮橋與所設置阻擋秦軍的鎖江鐵鏈,隨即秦國龐大的船隊便是在破曉時分衝了下來,攻打洲邑營寨的各處關鍵之地!

就是在秦軍戰的如火如荼的情況下,一支小規模的船隊亦是在大部秦軍的殺聲陣陣之中,悄然脫離了攻打洲邑營寨的序列之中,而是朝着大江的下游順流而去!

率領這支秦軍的正是宣冉與公孫起的老秦藍田大營銳士營。

不過自脫離大秦兵馬的序列之後,宣冉和公孫起二人的態度便是變得拘謹了起來,因爲真正指揮此戰的乃是隱姓埋名在軍中的老秦太子嬴肆!

如今江水漲高的幅度並不算太大,正好是將大江下游的一些原本落差大的地方彌補了高地水勢,太子嬴肆所乘坐的船隻乃是在最前面,江上順流而下疾行船隻上,嬴肆見到兩岸的風景飛速的向後倒去,亦是止住了涌現的稍微一些暈船的意思。

“老秦伐魏河西之戰時,這贏琰便是親率右軍將士奇襲魏國故都安邑……”嬴肆看着大江的下游喃喃道:“此番便是爲了償還這個人情,我率領老秦銳士奇襲下……楚國壽郢!”

第五百二十九章 察覺詭異第五百三十五章 全軍出擊第二百零四章 伐木造船(下)第十七章 血濺朝堂第四百八十五章 天子血詔第五百六十五章 藍田大營第九十章 南郡大戰已起第二百零九章 羋雲離去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家分晉第六十三章 返回舊唐第二百五十七章 交手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心之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秦人江築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事變第五百九十七章 陷入死局?第一百九十三章 計劃開始第九十九章 陳之慶的顧慮第八十八章 首攻若縣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四百六十九章 秦卒歸鄉第三百四十章 江夏試法第三十五章 宛城書肆第四百零一章 水淹鄢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三百四十七章 嚴肅軍紀(下)第七百三十章 商談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污穢之物第一百七十二章 江夏守第三百四十一章 門客內爭第六百九十四章 破玄襄陣第五百八十八章 老秦鄉邑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零六章 壽王返陣第三百六十一章 若關防線第七百七十五章 嬴肆行蹤第七百零五章 洲邑要害第一百三十八章 趕赴北境(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新秦宮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相不放火?第三百四十六章 隸人築第六百七十一章 巴人攻秦第三百六十九章 屈平妥協第七百七十四章 老秦有變第八百一十五章 趙庭君臣第三百五十六章 甘魚口之危第四百五十六章 魏侯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七百九十二章 範離至秦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郡劇變第七百五十八章 會盟開始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七百九十七章 又聞變故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一百二十章 有意招攬第四百五十八章 魏朝談判第一百八十八章 壽王求糧第六百二十八章 秦卒請戰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營地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勸諫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六百五十章 郿縣事變第七百二十六章 吳越第四百三十五章 秦卒遭圍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六百八十三章 戰勢如荼第二百六十四章 詐兵之謀(上)第六百六十五章 戰略落定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七百八十八章 初元七年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三百一十二章 假儲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返歸宛城第十章 推行新制第五百六十章 趕回宛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申不亥到來第四百二十九章 交戰之中第八百二十四章 何爲天下第四百一十九章 郢都落幕第六百八十五章 戰後事宜第一百五十八章 封公大典(上)第七百三十八章 奇天大陣第四百五十三章 兄弟相見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四百四十九章 前往魏國第三百零六章 滓垸之愁第二百三十一章 越國鄭旦關於【加更】的二三事第一百八十八章 壽王求糧第六百一十二章 百里突襲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二十六章 雍丘衆首,雍恥!第五百九十六章 胡傷應待第五百六十一章 因豫震怒第二百六十五章 詐兵之謀(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斥候營(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隴東新象
第五百二十九章 察覺詭異第五百三十五章 全軍出擊第二百零四章 伐木造船(下)第十七章 血濺朝堂第四百八十五章 天子血詔第五百六十五章 藍田大營第九十章 南郡大戰已起第二百零九章 羋雲離去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家分晉第六十三章 返回舊唐第二百五十七章 交手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心之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秦人江築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事變第五百九十七章 陷入死局?第一百九十三章 計劃開始第九十九章 陳之慶的顧慮第八十八章 首攻若縣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四百六十九章 秦卒歸鄉第三百四十章 江夏試法第三十五章 宛城書肆第四百零一章 水淹鄢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三百四十七章 嚴肅軍紀(下)第七百三十章 商談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污穢之物第一百七十二章 江夏守第三百四十一章 門客內爭第六百九十四章 破玄襄陣第五百八十八章 老秦鄉邑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零六章 壽王返陣第三百六十一章 若關防線第七百七十五章 嬴肆行蹤第七百零五章 洲邑要害第一百三十八章 趕赴北境(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新秦宮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相不放火?第三百四十六章 隸人築第六百七十一章 巴人攻秦第三百六十九章 屈平妥協第七百七十四章 老秦有變第八百一十五章 趙庭君臣第三百五十六章 甘魚口之危第四百五十六章 魏侯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七百九十二章 範離至秦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郡劇變第七百五十八章 會盟開始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七百九十七章 又聞變故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一百二十章 有意招攬第四百五十八章 魏朝談判第一百八十八章 壽王求糧第六百二十八章 秦卒請戰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營地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勸諫第五百七十六章 憤然離開第六百五十章 郿縣事變第七百二十六章 吳越第四百三十五章 秦卒遭圍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六百八十三章 戰勢如荼第二百六十四章 詐兵之謀(上)第六百六十五章 戰略落定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七百八十八章 初元七年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三百一十二章 假儲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返歸宛城第十章 推行新制第五百六十章 趕回宛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申不亥到來第四百二十九章 交戰之中第八百二十四章 何爲天下第四百一十九章 郢都落幕第六百八十五章 戰後事宜第一百五十八章 封公大典(上)第七百三十八章 奇天大陣第四百五十三章 兄弟相見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四百四十九章 前往魏國第三百零六章 滓垸之愁第二百三十一章 越國鄭旦關於【加更】的二三事第一百八十八章 壽王求糧第六百一十二章 百里突襲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二十六章 雍丘衆首,雍恥!第五百九十六章 胡傷應待第五百六十一章 因豫震怒第二百六十五章 詐兵之謀(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斥候營(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隴東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