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

但是此唐已非彼唐,爲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李存勖追加自己的曾祖(李執宜)、祖父(李國昌)、父親(李克用)三人位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爲七廟,來進行祭祀。

這樣一來,自己的祖上也與李淵、李世民這些人扯上關係了,畢竟大家都在一個廟堂裡接受祭奠嘛,一個屋檐下,難道還能是兩家人不成?

封完了死人就要封活人,李存勖封自己的生母曹夫人爲太后,嫡母劉夫人爲太妃。

這個冊封不和規矩,因爲生你的人不重要,嫡親的才重要,太后的名位應該給劉氏,太妃的位子給曹氏纔對。

李存勖表示啥規矩不規矩的,自己喜歡最重要,要不說這個孩子孝順呢,祖宗規矩都不重要,我盡孝最重要。

這個冊封一下來,太妃就要去跟太后請安。劉氏就落落大方地去了,曹氏卻扭扭捏捏羞得滿臉通紅。

不紅不行啊,想當年李克用專寵的可是劉氏啊,就是因爲劉氏無子,所以才向自己的老公進言,把曹氏給扶上了位,成爲劉氏之下的第一人。

現在李存勖這孩子不懂事,非要把“第一人”前面的“劉氏之下”給去掉,這不是忘恩負義白眼狼嗎!

曹氏羞得無地自容,劉氏卻走上前來說了一句話:

“願吾兒享國久長,吾輩獲沒於地,園陵有主,餘何足言!”

這句話歸結起來就一句:大家好纔是真的好。

是啊,都是一家人,歡歡樂樂過日子最重要,啥太后太妃的,爭來爭去有用嗎?

通透啊,就這一句話,劉氏、曹氏兩姐妹關係更好了。

爹爹、孃親都封了,再封百官,百官封了以後應該安排後宮纔是。李存勖不想這麼早安排,他要急着打仗,就這樣,李存勖的唐朝建立了。

爲了區別於之前的那個唐,我們稱這個爲後唐。

當然,這是後世的劃分。

在當時大家普遍認爲後唐就是大唐的延續,中間的朱溫奸賊建立的後梁只不過是個小插曲,跟武則天建立的大周差不多,根本不入流,上不了檯面。

直到宋朝建立,才把後梁這個朝廷的地位合法化,單列爲一個朝代,五代十國這段歷史時期的稱謂也就由此而來。

李存勖的後唐疆域還是蠻廣闊的,當時的轄區有魏博、成德、義武、橫海、幽州、大同、振武、雁門、河東、河中、晉絳、安國、昭義等十三個節鎮、五十個州。基本上黃河以北都是他的地盤,可見李存勖這些年的仗沒有白打。

既然李存勖稱帝了,後梁和後唐同時並存,兩個朝廷,這說不過去啊。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個皇帝肯定要打架,而且必須是你死我活。

接下來,李存勖滅樑的行動開始了。

在滅樑之前,他碰上事兒了,而且這事兒還不止一個。

首先,昭義節度使叛變了。然後,衛州失守了。

昭義節度使以前是猛將李嗣昭,李嗣昭在鎮州城下戰死了,李存勖就讓對方的孩子們護送父親的遺體到晉陽去安葬。

孩子們不聽,不去晉陽,非要去潞州。

按說人死了,葬在晉陽是很風光的事情,畢竟這裡是晉國都城,你去潞州幹啥呢。

不幹啥。去晉陽是爲死人考慮,而去潞州是爲活人着想。

當時李嗣昭有七子,讓這些人去了晉陽,那麼昭義節度使有可能就會改派別人去擔任。

而你直接去了潞州,昭義節度使的位子就還是自己家的,晉王李存勖不好意思再派人來,即便是派了人過來也可以趕回去。

武夫的思想就這麼蠻橫、狂野。

李嗣昭這七子裡面最能鬧的就是李繼韜,把老爺子的遺體運回潞州就是這個人的主意。

李存勖一看,我讓你去晉陽,你偏要到潞州,感情我說話不好使啊。

不好使就要搞你人,李存勖派弟弟李存渥帶人去追,追了半天追上了,追上了就開始勸,勸不管用就要動刀子。

最想動刀子的人是李嗣昭的兒子們,他們躍躍欲試,想要把李存渥的腦袋留下來。

李存渥看着對方能吃人的眼睛,嚇壞了,屁滾尿流跑了回去。

李存勖正在忙着打仗,不想節外生枝,也就默許了對方的做法。

結果,李繼韜到了潞州之後,把節度使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自己的哥哥李繼儔給關了起來,自領了軍權,向李存勖彙報。

李存勖沒辦法,只能任命他爲節度留後,但卻把藩鎮的名字改了一下下,昭義改成了安義。

意思很明白,位子可以給你,你給我安分一點,不然小心捱揍!

捱揍是必然的,因爲李繼韜不安分。不安分也是必然的,因爲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太出格了。

現在是李存勖忙着打仗,騰不出手來收拾自己,等他騰出手來之後呢?

跟李存勖幹仗自己肯定不夠斤兩,那就找有斤兩的人來幫忙。

現在誰最有斤兩?大梁!

這時候恰恰趕上李存勖登基稱帝,大置百官,把昭義的監軍張居翰、節度判官任圜都調到魏州去了。

李繼韜更加惶恐,在弟弟李繼遠和手下人的勸說下,派使者到大梁去請降。

大梁的朱友貞最近被李存勖打得鼻青臉腫,還一直找不回場子來,現在對方的安義留後竟然來投降,多好的事兒呢!

朱友貞真是高興壞了,給安義藩鎮又改了個名字,改成了匡義(可以理解成匡扶正義,當然朱友貞代表正義),任命李繼韜爲匡義節度使,還加了一個同平章事(宰相)的虛銜。

這個任命很給力,本着投桃報李的心思,李繼韜送了兩個兒子到朱友貞那裡去做人質。

傍上了朱友貞的大腿還不夠,李繼韜深知打鐵還需自身硬,發展還要靠自己的道理,他仗義疏財,招募天下勇士。

勇士裡面有一個狠人,堯山人,郭威。這傢伙是後周的建立者,受到李繼韜賞識,留在以後細說。

李繼韜一投降,惹惱了一個人,這個人是澤州守將裴約。當時安義藩鎮主要的轄區也就是澤潞二州,李繼韜帶着潞州投降了大梁,裴約不幹,人家就是跟着晉國一條路走到黑,你能咋地。

李繼韜不敢咋地,大梁的猛將董璋帶兵過來了,幹啥呢,打澤州。

打就打唄,誰怕誰呢,雙方大打出手,昏天黑地,很是熱鬧。

這邊打得不可開交,後唐的衛州又出事兒了。

衛州刺史是李存儒,這個名是李存勖賜給他的,憑什麼賜他名字呢,倒不是這個人很能打,而是因爲他很會唱戲。

李存勖的兩大愛好就是打架唱戲,對上一個,你就發達了,所以說李存儒就坐上了衛州刺史的位子。

李存儒這個名字還蠻好聽,但提到他的原名落差可就大了,叫楊婆兒。

楊婆兒的家長當年是本着什麼樣的心態爲兒子取的這個名字,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個人現在所做的事兒,跟這個本名還是十分應景的。

楊婆兒,不好意思,是李存儒,他唱戲很厲害,做官就不咋地了。估計是之前窮瘋了,在擔任了衛州刺史之後,這傢伙竭盡全力只做一件事——斂財。

怎麼斂呢,向百姓斂,向官兵斂,向豪門大戶去斂,總之不管你有錢沒錢,只要歸我管,我都要斂。

好吧,算你狠!

李存儒的斂財工作開展的卓有成效,衛州城內軍民數量銳減,畢竟民不與官鬥,惹不起我們還躲不起嗎?能把安土重遷的百姓逼成這樣,李存儒真是“好樣兒的”!

不僅百姓被逼走了,後來官兵也被逼走了!

士兵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拼命爲的是啥,不就是爲了拿軍餉養家嗎,但李存儒這個李扒皮連軍餉都貪,話說你貪也可以,好歹給士兵這些苦哈哈們留點啊,他不但一點都不留,還回過頭來找士兵要錢。

我的乖乖,貪污貪到這個程度,真是登峰造極。

沒辦法了,士兵也懶得造反,紛紛找個機會跑掉了。

現在的衛州是百姓流離,士兵逃散,危如壘卵了。

若李存儒在晉國腹地哪個城市裡這麼瞎折騰估計也沒事兒,問題是他折騰的地方在衛州,這可是對樑戰爭的前線。

你既然這麼愛折騰,那就別怪樑軍來找麻煩。

找麻煩的樑兵由莊宅使段凝和步軍都指揮使張朗帶領,這兩個人帶兵都不咋地,充其量也就是二三流的貨色,但現在攻打一個衛州,這種貨色也就足夠了。

樑軍趁夜渡河,奇襲衛州。

衛州守軍都跑得差不多了,沒跑的也沒心思打仗,稍作抵抗就四散逃跑了。第二天清晨,衛州城破,李存儒被抓。

衛州被打下來了,這給了連年只打敗仗不打勝仗的樑軍以很大鼓勵。接下來樑將戴思遠又和段凝一起,攻陷了衛州周邊的淇門、共城、新鄉等地。

這樣一來澶州以西,相州以南的土地又都被大梁收購了回去。

這還不算,晉軍的三分之一的戰略物資都存儲在這些地方,樑軍打下土地的同時,還賺了個盆滿鉢滿。

更爲可怕的是,通過這一連番的勝仗,樑軍“恐晉症”逐漸減輕,他們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勇氣,大家一致認爲晉軍也就那回事兒,打他個小舅子!

李存儒,你害人不淺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西邊潞州反叛,南邊衛州失守,北邊的契丹又不老實,開始起兵犯境了。

契丹人不好打發,李存勖只能派老將李存審到幽州去坐鎮。當時李存審已經生病,這老爺子也硬氣,硬撐着趕到了北邊。

接下來就是打仗,你來我往,來了個持久戰。幽州糧食不夠,只能從南邊往北邊運,一番折騰下來,損耗無算,運了半天,幽州城內的糧食也就勉強夠吃半年的。

對於李存勖來說,這真是多事之秋啊。自己這裡剛一登基,煩心的事兒就都來了,難道天意不在我身上?

一考慮到這裡,李存勖就十分喪氣。

然而,在這最關鍵的時刻,破局的人就來了。

這個人叫做盧順密。

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一百九十九章 魏州之亂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處直的悲劇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八十五章 三國開撕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一百四十三章 胡柳坡之戰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結局(二)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五章 僖宗奔蜀第一百零三章 楊守光登基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九十章 朝廷與藩鎮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彥章第一百一十七章 亂戰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一百二十九章 朱友貞其人第一百五十章 嚴可求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鳳翔之圍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五章 僖宗奔蜀第四十九章 可憐的昭宗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七十九章 最後的貴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八十三章 好員工牛存節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一百七十六章 亂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掞的落幕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二十八章 劉掞的苦惱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二百一十八章 朝廷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零三章 楊守光登基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二百零七章 李存勖之殤:興教門之亂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二十七章 朱珍的結局(一)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一百九十五章 郭崇韜之死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一章 憤青是怎樣煉成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九十章 朝廷與藩鎮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四十三章 亂戰魏博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掞的落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與阿保機
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一百九十九章 魏州之亂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處直的悲劇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八十五章 三國開撕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一百四十三章 胡柳坡之戰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結局(二)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五章 僖宗奔蜀第一百零三章 楊守光登基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九十章 朝廷與藩鎮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彥章第一百一十七章 亂戰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一百二十九章 朱友貞其人第一百五十章 嚴可求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鳳翔之圍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五章 僖宗奔蜀第四十九章 可憐的昭宗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七十九章 最後的貴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八十三章 好員工牛存節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一百七十六章 亂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掞的落幕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二十八章 劉掞的苦惱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二百一十八章 朝廷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零三章 楊守光登基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二百零七章 李存勖之殤:興教門之亂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二十七章 朱珍的結局(一)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一百九十五章 郭崇韜之死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一章 憤青是怎樣煉成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九十章 朝廷與藩鎮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四十三章 亂戰魏博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掞的落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與阿保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