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轟轟烈烈的大救災

好在如今出現在議政堂的各個重臣都是久經陣仗之輩,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大秦發生的天災也不是一次兩次,雖然沒有這一次大,但是好在也都有些經驗。

再加上胡亥,一個時辰之後,議政堂內基本上就已經就這一次救災、賑災之事達成了一致。

當然,這也同胡亥的強勢有關。他比誰都清楚,此刻浪費的每一秒每一分,說不定都正有百姓等待着救援,晚上一個時辰,說不定就會有很多原本可以不死的百姓死在這延綿的大雨之中。

戶部緊急準備的糧食、帳篷、藥材、雨具等物連夜遣使從三川調運北上,沒有勞役,勞役沒有徵召足夠,胡亥大手一揮直接命駐守在敖倉的大軍脫下鎧甲和朱雀軍一起押送糧車和藥材、帳篷啓程。

緊急抽調在鉅鹿大營中訓練的近八萬郡卒,在各自教官的帶領下遵照鉅鹿郡守龐愛的命令開始賑災;藍田大營的十二萬正在訓練的郡卒則是在兵部左侍郎王豪的親自統帥下,即刻出關北上趕往上當和太原兩郡開始賑災。

一天之內從咸陽徵召勞役二十萬人,運送尚坊的糧食、藥材還有帳篷趕往上黨。太醫院由扁魚親自領隊在龍衛府保護下分兩路趕往鉅鹿和上黨、太原三郡。

工部派出經驗豐富的工匠分赴江南各郡,開始遍查江淮流域各條河流,嚴防在大秦華北發生大的洪患的情況下,江南江北的長江流域再次發生大規模水災。

胡亥親自下令,駐守在鉅鹿、邯鄲、臨淄、太原、河內等郡的朱雀軍、虎賁軍以及十五萬江東降卒即刻起加入救災,財產糧食什麼先不管,第一要務就是,救人!

救活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在這一次水患中活下去,纔是如今應該做的最主要的事情。畢竟只要有了人,一切都會有,而如今大秦最缺的不是糧食,不是金銀,而是人口!

“此次救災,朝中各部、地方各郡所有官吏務必要精誠合作,這是上天對大秦、對朕的考驗,也是朕對你們的考驗。任何人,只要在這救災中陰奉陽違、視百姓姓命如兒戲,朕一定會讓他後悔當我大秦的官吏!當然,對此次災患中有功之臣,朕也絕對不會吝惜賞賜!

內閣行文各郡,鄔縣縣令左思於堤同沉,實爲我大秦百官楷模,着人去將左思親眷接來咸陽,朕要親自封賞!讓萬民銘記於心!

此次水患,戶部可向咸陽各個世家富戶募捐,願意捐獻多少錢糧,憑他們自願。然無論捐獻多寡,待水患平定之後,朕會命人在鄔縣立碑,將所有捐獻之人姓氏籍貫刻於碑文之上!”

胡亥一邊大棒,一邊蘿蔔,循循善誘的結束了這一次朝議!

鄔縣縣令左思曰夜在河堤上巡守,在黃河決口的同時,一干隨員並左思盡皆被洪水捲入,成爲此次水患中第一個爲國捐軀的官員,對這樣的人,胡亥自然要大賞特賞纔可以樹立榜樣。

第二天,黃河決口、鉅鹿被淹、內史郡三縣之地被淹的事情就開始傳遍整個關中,並迅速的朝着大秦各地傳播着。

之所以傳播的如此之快,自然是因爲內閣根本沒有任何的掩蓋,一大早上就將發生在各地的水患災情一五一十的行文天下,讓萬民知曉。

同時在這行文中,內閣第一次對全天下大秦百姓發起了募捐的號召,同爲大秦子民,血脈相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等表示整個民族爲一體、是兄弟的話語,經過內閣公文開始正式的宣揚。

這自然是胡亥的授意了!

這一次水患一方面雖然來的突然,也必然會對大秦造成重大的損失,但是另一方面卻也給了胡亥消除關中秦人和六國百姓之間隔閡的一個極好機會。

畢竟,災患發生的地方不是關中,而是原屬魏趙的領土。被災禍所困擾的除了遷徙到各地的少數老秦百姓外,更多的卻是原屬魏趙兩國的百姓。

愈是這樣的時候,纔是收攏人心的最好時機。胡亥怎麼可能放棄這麼好的機會?

胡亥自然知道,如今這個時候不是後世,有銀行卡,有汽車有飛機,各類捐贈的物資能夠快速的送到災區,馬上就分發給百姓,真正能起作用的除了災民的自救外,也就只能是由朝廷組織的官方救援才靠譜。

但是這並不妨礙就着這一次機會做個噱頭。遠離受災各郡的郡縣捐贈的錢糧等物在如今條件下自然不可能很快送到,但是隻要掀起足夠廣泛的輿論就夠了。

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因爲誰都不曾知道什麼那天災會什麼時候降臨。華夏一體,普天之下盡皆爲大秦子民的想法,總會緩緩的刻印入天下百姓心中。

患難見真情,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不正是在一次次災患中建立的嗎?

這纔是胡亥想要的結果!

內閣公文的反響自然是巨大的!

很快,因爲這一次水患,幾乎整個大秦都開始動了起來。

朝廷賑災和救災的動作遠遠超出天下百姓的預料,而出動朝廷大軍進行救災,朝廷重臣親赴險地指揮救災,更是破天荒的頭一遭。

先不說效果如何,至少朝廷的這一番動作讓所有人都看到了朝廷對百姓對災民的重視!

百姓心中自然有一杆秤!

咸陽的富戶和世家貴族也沒有讓胡亥失望,在老秦世家的帶動下,無數的錢糧和衣物被送到咸陽令府中,充分顯示了關中豪門大族對皇帝詔令的支持和擁護。

這其中自然有豪門大族對皇帝的討好了!

所以,在看到龍衛府送來的信報時,胡亥只是曬然一笑。

不管他們拼命的捐贈是爲了什麼,哪怕只是爲了做做樣子,哪怕心中有一萬個不情願,但是隻要做了,就夠了!

而咸陽百姓自然也不甘落後,以往見面第一句或者是誰家孩子聰穎,或者是朝廷八卦。如今咸陽百姓見面說的第一句話卻是。

“你捐了嗎?你捐了多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陛下說的,我捐了十個銅板!”

……也許是胡亥的憂心感動了上天,在大秦開始轟轟烈烈的救災開始後第三天,久違的陽光,終於再次灑遍了關中各地。

天氣放晴不久,一個讓所有人震驚和興奮的小道消息開始在關中流傳,並迅速的傳遍大秦各地!

(未完待續)

第73章 上蔡首戰第5章 公開的秘密第32章 除夕夜第38章 趙佗親至第19章 紫薇帝星明第260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231章 相思苦第29章 所第278章 歸程第154章 關中各族第86章 內閣第8章 攻城第94章 褚文第148章 樊雨,秦天第196章 再見蘇由第92章 李斯的惶恐和疑惑第43章 腄縣第281章 塞外的幽靈第248章 奏疏銅鼎第279章 歸程(二)第204章 王巖的烏龍第149章 令狐沖,令狐範第17章 陳縣第68章 短兵相接第261章 回程遇變第46章 卷終第99章 廣陵橋和邯鄲鐵場第232章 戰第76章 江東亂(二)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64章 韓信升官(二)第九十七章第103章 身後有人第16章 堵截項羽第197章 伊婭第30章 王離,蘇越和蒙衝第249章 會師,出京第83章 項羽求親第84章 你們信否?第247章 南來的騎兵第6章 朕乃天子第194章 前因後果第29章 所第80章 大秦尚坊(二)第105章 震懾!第2章 應對第267章 神棍?第36章 蠻夷亂第56章 處置第103章 身後有人第117章 火海第83章 項羽求親第90章 皇兄五十二章 項羽破營二第158章 回返第275章 沒得選擇第83章 項羽求親第59章 百將韓信第16章 王離來信第58章 虎賁(一)第46章 死戰第88章 給朕拿下第17章 一個不留第一百九十八掌再也回 不去第175章 覲見第9章 困難重重第292章 相見第54章 戶部第一彈外篇一第181章 因愛癲狂第229章 撤兵第8章 黃雀現(中)第300章 德興坊第137章 決堤第209章 師傅第243章 召見第240章 抑鬱的杜騰第238章 劍指西南第106章 忙碌的五月第218章 朱雀北上第237章 鑿穿第36章 誤會第36章 蠻夷亂第34章 地方吏治變化的開端第222章 西域郡第21章 郎中劉邦第26章 倚老賣老第38章 大秦的脊樑第258章 兵分三路第兩百把十二章 大戰前的寧靜第23章 對策第101章 南下和東出第174章 狡兔死走狗烹第45章 冒頓來了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97章 夜犒九原軍(一)第38章 紅綠家邦第43章 土地之議(一)第273章 呂雉第16章 報復
第73章 上蔡首戰第5章 公開的秘密第32章 除夕夜第38章 趙佗親至第19章 紫薇帝星明第260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231章 相思苦第29章 所第278章 歸程第154章 關中各族第86章 內閣第8章 攻城第94章 褚文第148章 樊雨,秦天第196章 再見蘇由第92章 李斯的惶恐和疑惑第43章 腄縣第281章 塞外的幽靈第248章 奏疏銅鼎第279章 歸程(二)第204章 王巖的烏龍第149章 令狐沖,令狐範第17章 陳縣第68章 短兵相接第261章 回程遇變第46章 卷終第99章 廣陵橋和邯鄲鐵場第232章 戰第76章 江東亂(二)第189章 徐福受擒第64章 韓信升官(二)第九十七章第103章 身後有人第16章 堵截項羽第197章 伊婭第30章 王離,蘇越和蒙衝第249章 會師,出京第83章 項羽求親第84章 你們信否?第247章 南來的騎兵第6章 朕乃天子第194章 前因後果第29章 所第80章 大秦尚坊(二)第105章 震懾!第2章 應對第267章 神棍?第36章 蠻夷亂第56章 處置第103章 身後有人第117章 火海第83章 項羽求親第90章 皇兄五十二章 項羽破營二第158章 回返第275章 沒得選擇第83章 項羽求親第59章 百將韓信第16章 王離來信第58章 虎賁(一)第46章 死戰第88章 給朕拿下第17章 一個不留第一百九十八掌再也回 不去第175章 覲見第9章 困難重重第292章 相見第54章 戶部第一彈外篇一第181章 因愛癲狂第229章 撤兵第8章 黃雀現(中)第300章 德興坊第137章 決堤第209章 師傅第243章 召見第240章 抑鬱的杜騰第238章 劍指西南第106章 忙碌的五月第218章 朱雀北上第237章 鑿穿第36章 誤會第36章 蠻夷亂第34章 地方吏治變化的開端第222章 西域郡第21章 郎中劉邦第26章 倚老賣老第38章 大秦的脊樑第258章 兵分三路第兩百把十二章 大戰前的寧靜第23章 對策第101章 南下和東出第174章 狡兔死走狗烹第45章 冒頓來了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97章 夜犒九原軍(一)第38章 紅綠家邦第43章 土地之議(一)第273章 呂雉第16章 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