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先登營

卻說當時徐賢假扮趙雲引走高覽,陳宮用計攻破袁軍營寨,隨後徐賢就擺脫了高覽所率領的袁軍,星夜兼程馳援雁門郡。

高覽被徐賢重創,尚且沒有恢復過來,就先後聽到營寨被破,趙雲乃是別人假扮之事。

驟然聽聞這個消息,高覽自然是怒氣攻心,傷勢居然變得越加嚴重,也失去了以前的平常心。

陳宮卻是瞅準時機,設計再敗高覽,斬首千餘。

高覽麾下袁軍軍心動搖,無奈之下只得領兵撤退。

袁軍三路大軍之中,高覽這一路人馬也最早撤離戰場,袁紹早就得知了這個消息。

那個時候的袁紹就已經勃然大怒,要拿高覽治罪,諸將再三勸諫他才收斂了怒氣。卻不曾想到,南路大軍也會被王延擊破。

再加上這段時間一直無法攻克陰館,袁紹怒氣攻心之下,纔會昏迷過去。

現在的袁紹已經將近五十歲,由於操勞過度身體並不算好,歷史上這個時候,袁紹就是因爲官渡戰敗而怒氣攻心,於次年病死。

這個時空的袁紹,遠遠沒有歷史上那麼意氣風發,生活環境越發壓抑。

屢次被陳旭戲耍,他本來以爲這次能夠一雪前恥,不曾想袁軍卻是屢屢戰敗,這不由使得驕傲的袁紹很難釋懷。

病牀旁邊,許攸垂手立於袁紹身旁。

袁紹雙目有些無神,他對許攸說道:“子遠,吾出身名門,討伐董卓之時更是貴爲盟主,難道就比不上出生平民的陳文昭麼?”

許攸與曹操、袁紹,以前都是極其要好的朋友,對於兩人性格自然是非常瞭解,聽見袁紹之言就知道他在想什麼。

沉默良久,許攸嘆道:“亂世出英雄,陳文昭乃當時豪傑,主公亦是如此。”

“我觀陳文昭此人,宛若有神靈相助,每每都能在亂世中佔據先機,簡直令人感到恐懼。如此人傑,極難圖也。”

現在袁紹氣量已經擴充了許多,聽見許攸如此讚譽陳旭,倒也沒有發怒。

事實上,只有無限擡高陳旭,纔不會使得袁紹感覺太差勁。

袁紹聞言哭笑幾聲,道:“是啊,那陳文昭一生簡直宛若傳奇,就好像真正的天命之子一般,不然爲何他剛剛起兵隨便招攬之人,都乃當時一等一的豪傑?”

事實也的確如此。

陳旭出道以來雖然一路十分艱辛,可是先後有典韋、田豐、程昱、趙雲、高順追隨,這些人中每一個如今都是名震天下之輩。

哪怕其中又許多曲折,可他們終究乃是陳旭最忠實的部下。

能夠招攬到一兩個人並不出奇,可是這麼多人在陳旭尚且是一介叛逆的時候,就跟隨在他身後,無疑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這也是爲什麼,袁紹會感嘆陳旭是天命之子了。

袁紹卻不知道,陳旭雖然算不上天命之子,卻也相差不遠,起碼他知道哪些人有真才實學。

一旦碰到了這些人,陳旭就會挖空心思將其收於麾下。

可是在招攬這些人的時候,陳旭所付出的艱辛,卻不爲外人道也。

“咳咳!”

袁紹劇烈咳嗽了幾聲,有些意興闌珊的說道:“此次分三路大軍攻打併州,結果卻是損兵折將,並無一絲進展,卻該如何是好?”

許攸沉吟半晌,道:“主公前番陣上昏迷,早已使得軍心不穩。更何況天氣變得越來越冷,在這個時候繼續攻打雁門郡,頗爲不智啊。”

許攸還有一些話沒說,那就是冀州糧草已經不多,雁門郡固若金湯,想要在糧草耗盡之前將其攻克,幾乎沒有可能。

戰局到了這個地步,撤兵纔是最好的選擇。

袁紹那雙無神的眼睛,無意識盯着帳篷頂端,過了良久才苦笑着說道:“傾盡冀州兵馬,卻損兵折將狼狽離開,吾又有何面目再見天下人?”

許攸知道袁紹性格,聞言當即默然不語。

營帳之內平靜了一陣,忽然有急促的腳步聲傳來,只見沮授拿着一封書信,急匆匆走了進來。

“主公身體可好了一些?”

袁紹看到沮授向他問好,當即想要起身,奈何身體實在太過虛弱,卻無論如何也坐不起來。

沮授見狀心下一驚,急忙上前說道:“主公身體有恙,躺在牀上就好。”

袁紹重新躺在了牀上,看着面露疲憊之色的沮授,嘆道:“悔不聽公與之言啊。”

雖然沮授前番被張遼劫營成功,損失了一些人馬,可是袁紹事後並未苛責沮授,反而對他器重有加。

如今的袁紹,對於麾下文武也算得上是禮賢下士,不是歷史上那種徒有虛名的禮賢下士,而是真正的推心置腹。

試想一下,就連驕傲自大的鞠義袁紹都能容忍下來,更何況是沮授的一點點小失誤?

而且得知事情前因後果以後,就連袁紹本人也對張遼的膽大妄爲,也感到極度震驚。

如今的袁紹可謂是進退維谷,他這纔想起出徵之前只有沮授出言反對。現在回想當初沒有聽沮授之言,感覺後悔不跌。

心念急轉之間,沮授就想猜了袁紹的心理狀態,這完全是想要撤兵又抹不開臉面啊。

眼神微微一閃,沮授忽然怒其不爭的說道:“主公,荊州兵攻打武關,卻是主將文聘戰死,功敗垂成。”

“曹孟德攻打箕關、函谷關,卻都被陷陣營拒之城外,只能轉頭攻打那些,早被陳文昭放棄的司隸東部兩郡。”

“三路諸侯之中,唯有主公爲大漢江山計,猛攻雁門郡。”

“可惜陳文昭實力強大,僅憑我們這路人馬,想要迎回天子殊爲不易啊。”

袁紹聽見沮授這麼一番話,卻感覺身上的病情也忽然減輕了許多,居然直挺挺坐了起來,說道:“真有此事?”

沮授急忙將手中書信遞給袁紹,他看完之後臉色當即舒緩了許多。

沮授方纔之言也就是給袁紹一個臺階下,希望他能夠迅速領兵撤退,不然拖下去對於冀州而言並沒有絲毫好處。

若是荊州兵敗,曹操對於關中無計可施,那麼袁紹撤兵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了。

袁紹反覆將書信看了幾遍,當即痛心疾首的說道:“本來諸侯與我相約攻打陳文昭,卻不想他們居然如此不堪。”

“僅憑我一人之力,縱然有心殺賊亦是力有不逮,這兩人簡直誤我大事啊!”

許攸強忍住笑意,起身佯裝憤然的說道:“既然此二人不足與謀,主公何必空耗冀州錢糧兵馬,獨自面對陳文昭?”

沮授亦是說道:“子遠所言極是,既然另外兩路諸侯如此不堪,我等也沒有必要再履行約定,繼續攻打併州了。”

“主公若有匡扶社稷之心,待來年開春月以後,再次起兵不晚。”

袁紹沉吟半晌,這才佯裝無奈地說道:“大勢如此,非我一人可以扭轉。”

有了臺階下,袁紹當即下令大軍撤退,沮授擔憂張遼前來追擊,要求親自領兵斷後。

……

陰館城內,徐賢三步並作兩步跑到張遼身旁,喊道:“將軍,袁軍撤退了!”

張遼霍然起身,不可置信的問道:“真的撤兵了麼?”

徐賢狠狠點了點頭,道:“確認無疑!”

此時,哪怕早已無比沉穩的張遼,得知這個消息後也不由大笑了幾聲。

別看他仗着陰館將袁軍拒於城外,可是袁軍畢竟實力強大,每日給張遼的壓力亦是無比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卻忽然聽見袁軍退兵的消息,張遼又怎會不欣喜若狂?

笑過之後,張遼忽然臉色一正,道:“賊軍攻打雁門郡這麼長時間,又怎能讓他們如此輕易撤退?”

徐賢聞言心中一驚,急忙問道:“將軍莫非想要領兵前去追擊?”

張遼狠狠點了點頭,道:“然也。”

徐賢急忙勸道:“袁本初麾下人才濟濟,此時大軍撤退,又怎會不派遣精兵強將斷後?若是貿然追擊,恐遇埋伏啊。”

張遼思索半晌,正色道:“雖然如此,亦不能讓其輕易撤退。”

見徐賢又要再次勸諫,張遼卻是說道:“由我率領兩千匈奴騎兵追趕袁軍,伯德統領其餘三千騎兵在後面接應。”

“一旦我遭遇埋伏,伯德即可從後面殺來,料想袁軍不能奈我何。”

徐賢思量半晌覺得張遼之言有理,遂依計行事。

卻說張遼與呼廚泉一同領兵兩千,氣勢洶洶前去追殺袁軍,騎兵行駛了十幾里路程,忽然聽見一聲炮響,只見從兩旁忽然殺出一彪袁軍。

沮授居中指揮,文丑揮舞着武器領兵衝鋒而來,勢不可擋。

張遼見狀大驚,他身後匈奴騎兵亦是有些慌亂,可張遼終究並非常人,急忙安撫麾下士卒,就欲領兵撤退。

“殺!”

就在此時,只見鞠義率領大先登營斷了張遼後路,鞠義厲聲高呼:“張遼匹夫中吾埋伏矣,何不下馬受降?”

張遼聞言大怒,拍馬舞刀厲聲高呼:“區區伏兵,吾視之若土崩瓦狗,賊將安敢口出狂言?”

張遼奮起神威,想要率先斬殺鞠義。

鞠義先登營在攻城的時候,對於幷州軍造成了極其巨大的傷亡,張遼早就想要將鞠義斬殺。

張遼看來,再勇猛的步卒也很難擋住騎兵衝鋒,只要能夠殺了鞠義,不僅可以爲許多戰死的袍澤報仇,這支袁軍精銳也會羣龍無首。

“哼。”

看見張遼氣勢洶洶殺奔而來,鞠義冷笑幾聲居然也不後撤,就指揮道:“先登營,上盾!”

“弓弩手,箭矢上弦!”

聽見鞠義的命令,待在最前面的八百先登營士卒,用盾牌組成了堅不可摧的戰陣。

“殺!”

張遼率領騎兵猛烈衝鋒,想要撕裂先登營的盾牌,然而結果卻讓張遼目眥欲裂。

“弓弩兵,放箭!”

鞠義一聲令下,只見後面弓弩兵紛紛扣動弓弦,箭矢鋪天蓋地般往匈奴騎兵之中傾瀉而去。

“啾啾啾!”

“啊啊啊!”

一陣猛烈射擊,使得匈奴騎兵傷亡慘重,張遼憑藉自身勇武,才堪堪躲避掉了箭矢。

而此時,匈奴騎兵已經傷亡三百餘人。

“衝鋒,只要能衝過去,定能反敗爲勝!”

眼看匈奴騎兵在箭矢的打擊下,軍心開始動搖,張遼急忙厲聲高呼。

在他看來,沒有組成長槍陣的袁軍,根本不可能擋住騎兵衝鋒,只要能夠殺入陣中,那些弓弩手都將成爲待宰的羔羊。

“啾啾啾!”

張遼的鼓舞使得騎士們精神一振,冒着箭雨往前猛烈衝鋒,沿途倒下了五百餘人。

“轟隆隆!”

戰馬終於和盾牌撞在了一起,張遼預想中戰陣被衝開的情形沒有出現,反而是匈奴騎兵被撞得人仰馬翻。

“放箭!”

鞠義站在陣中,仍舊面無表情的指揮着。

箭矢如細雨般落下,‘噗嗤’之聲不絕於耳,其中還夾雜着匈奴騎兵的吶喊與哀嚎。

沒能衝開先登營的盾陣,匈奴騎兵在弓弩的打擊下傷亡慘重。

先登營乃是鞠義一手組建的精銳部隊,名揚天下的白馬義從就是被先登營所破。

和陷陣營不同,先登營乃是以弓弩、盾牌組成的軍隊,專克騎兵。

爲了追求盾牌陣的牢固性,鞠義捨棄了許多其他東西,挑選盾牌手的時候,只選那些氣力過人之輩。

鞠義不需要他們殺敵,只要他們能夠擋住騎兵衝鋒即可。至於後面的弓弩手,纔是先登營最大的殺招。

以往攻城的時候,先登營也用弓弩對幷州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卻根本沒有發揮出先登營真正的實力。

所以張遼纔會麻痹大意,卻不想爲此差點將兩千匈奴騎兵帶入絕路之中。

眼見騎兵無論如何也衝不破盾牌陣,袁軍弓弩手又不停傾瀉着箭矢,不由使得張遼目眥欲裂。

身後追來的文丑,見此情形卻是大笑起來,嘲諷的喊道:“以騎兵衝擊先登營,真是不知死活!”

“殺!”

張遼緊咬牙關,口中爆發出了一聲怒喝,大刀自上而下猛烈劈砍,終於將盾牌陣砍出了一道缺口。

然而當張遼看清後面的情形以後,不由感到絕望起來。

原來盾後有盾,張遼用盡全力劈開第一面盾,不見得能夠劈開第二面盾牌。

“難道我今日就要死於此地?”

聽着呼嘯不斷的箭矢,以及那些痛苦哀嚎的騎士們,張遼忽然有種絕望的感覺。

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288章 欲殺人第917章 出使江東第316章 赴長安第409章 劉備中伏第771章 擒張任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267章 不可敵第608章 盜竊案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795章 益州定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518章 抽絲剝繭第81章 董卓第377章 驚變第231章 遭遇第244章 碰撞第771章 擒張任第424章 橋蕤第535章 仲達第460章 大捷第472章 劫營第923章 對策第928章 拜將第92章 離去第107章 身亡?第923章 對策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209章 兵臨壺關第544章 火攻襲營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462章 賈詡獻書第985章 荊州平定第105章 吾命休矣第763章 綠洲第141章 軍營騷亂第260章 分歧第901章 張任之怒第164章 胡人劫掠第118章 敲暈第407章 兩軍對陣第17章 殺人第194章 陷陣營第893章 英雄相見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634章 雖死無憾第453章 張遼至第17章 殺人第11章 訛詐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926章 大戰將啓第20章 重逢第341章 驚天陰謀第264章 水淹第332章 書信第74章 滿腚傷第62章 孤膽英雄第693章 血染疆場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956章 鬥陣(中)第467章 殺羌令第525章 兩封信第673章 龔都戰死第621章 設伏第948章 蘆葦蕩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677章 拒絕第152章 田豐激將第88章 矛盾論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699章 計賺冷苞第956章 鬥陣(中)第797章 入涼州第302章 戲志才第403章 民心所歸第199章 諸侯討董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983章 梟雄隕落第48章 東阿危急第11章 訛詐第487章 臨江仙第188章 依附第376章 奇蹟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961章 張遼敗亡第136章 趙雲兄妹第266章 勸降第20章 重逢第266章 勸降第734章 另類陳宮第45章 東武陽名士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31章 練兵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440章 建安二年
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288章 欲殺人第917章 出使江東第316章 赴長安第409章 劉備中伏第771章 擒張任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267章 不可敵第608章 盜竊案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795章 益州定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518章 抽絲剝繭第81章 董卓第377章 驚變第231章 遭遇第244章 碰撞第771章 擒張任第424章 橋蕤第535章 仲達第460章 大捷第472章 劫營第923章 對策第928章 拜將第92章 離去第107章 身亡?第923章 對策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209章 兵臨壺關第544章 火攻襲營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462章 賈詡獻書第985章 荊州平定第105章 吾命休矣第763章 綠洲第141章 軍營騷亂第260章 分歧第901章 張任之怒第164章 胡人劫掠第118章 敲暈第407章 兩軍對陣第17章 殺人第194章 陷陣營第893章 英雄相見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634章 雖死無憾第453章 張遼至第17章 殺人第11章 訛詐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926章 大戰將啓第20章 重逢第341章 驚天陰謀第264章 水淹第332章 書信第74章 滿腚傷第62章 孤膽英雄第693章 血染疆場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956章 鬥陣(中)第467章 殺羌令第525章 兩封信第673章 龔都戰死第621章 設伏第948章 蘆葦蕩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677章 拒絕第152章 田豐激將第88章 矛盾論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699章 計賺冷苞第956章 鬥陣(中)第797章 入涼州第302章 戲志才第403章 民心所歸第199章 諸侯討董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983章 梟雄隕落第48章 東阿危急第11章 訛詐第487章 臨江仙第188章 依附第376章 奇蹟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961章 張遼敗亡第136章 趙雲兄妹第266章 勸降第20章 重逢第266章 勸降第734章 另類陳宮第45章 東武陽名士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31章 練兵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440章 建安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