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

胤礽默默的低了頭不敢再言語。他好像, 又說錯話了?

“低着頭做什麼?剛剛說要把百年後的皇阿瑪天葬還有那什麼海葬的時候,不是挺坦然安定,理直氣壯的嗎?”

康熙皇帝一邊對太子“兇”着話,一邊覺得自己是更傷心憋屈了。

你說將來給他這個皇阿瑪舉行火葬儀式也就罷了, 知道了這麼多“歷史上的事情”後, 他也可以理解一些太子的意思。可是居然還有海葬和天葬?

一想到百年後他駕崩, 軀體有可能會被太子給扔到大海里餵了大鯊魚,或者是被扔到大沙漠裡頭, 被野獸或者鷹雀一口一口的吃掉, 再啄乾淨肉渣子, 康熙皇帝就想提腳踹過去。

更氣人的是他本人這還沒說什麼那?太子就自己先眼睛紅紅的, 一副好像馬上要哭出來的模樣, 真是把他惱的牙根癢癢。

被自己最疼愛的太子的“冷漠無情”刺激的有點頭暈糊塗的康熙皇帝,選擇性的忘記了小太子“淚汪汪的紅通通的雙眼”都是那兩枚藥丸子的“功勞”。

胤礽只好擡頭,弱弱的喊了一聲“皇阿瑪”。

“喊皇阿瑪也沒用。皇阿瑪都沒說一個反對的字, 就乾脆的答應你了,你倒是先委屈上了。”

摸了摸鼻子,胤礽有點兒尷尬的開口,慢慢的說明向康熙皇帝他的意思:“皇阿瑪, 滿人的祖先女真人, 本來就有火葬的風俗, 尤其在大金,大遼這兩個時期特別盛行。”

“那個時候的女真貴族們把火葬看作爲一種非常吉祥和高尚的葬法。平民老百姓也因爲火葬省事放心,花費少, 都跟着實行火葬。”

“雖然當時的女真人一半是因爲受到了漢家佛學的影響,認爲火是“大善”和“光明”的象徵。一半是因爲他們經常遷徙,居無定所,既是不忍心拋下父母的屍骨,卻又無法隨身攜帶,才做出火葬這個無奈之舉。”

“這段歷史皇阿瑪知道,不用你提醒。”

看康熙皇帝一副不聽他說個道道來就不罷休的樣子,胤礽無奈的接着解釋,那兩個大大的刺激了自家皇阿瑪的,“天葬”和“海葬”的下葬方式。

“據兒臣看過的資料裡面,女真人在火葬風行之前,更早的時期,曾經因爲周邊其他民族的影響,流行過類似蒙古族或者藏族的天葬。”

“他們認爲人死後是有靈魂的,而靈魂是追求自由的,最終會迴歸於天地萬物的行列。因此當時的女真人就把親人的遺骸搬到荒野之中,既不在上面壘個土堆遮蓋起來,也不在旁邊種植個樹木或者立個碑作爲標誌。”

“這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是與漢人的殯葬文化歷史中,春秋戰國時期以前的“葬之於野,不封不樹”,的墓葬方式非常類似的。”

“至於海葬,兒臣記得《金史》卷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把親人的軀體用“大善和光明”的火焰焚燒乾淨,骨灰不設棺木埋葬於地下,而是撒向大海或者附近的河流山川,迴歸天地。”

康熙皇帝冷哼一聲。“哦,記得還挺清楚。可是皇阿瑪不同意。”

胤礽低頭沉默,不知道怎麼讓皇阿瑪理解他的意思。

亡者的屍骨如何安葬,有什麼區別嗎?

在活着的時候把該做的事兒都給做好了,該享受的福氣也都給享受了,沒有任何遺憾傷心的離開人世纔是正理。

可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的皇阿瑪,深信人死了靈魂還會存在,而且會變成鬼怪或者神靈保佑着他們的子孫後代。

所以一定要讓父祖們“入土爲安”,子孫們再定期的,或者在逢年過節的日子就來拜祭拜祭,燒燒紙錢,說一說家裡的情況,讓祖先們安心富裕的做個好鬼,儘快轉世投個富貴胎。不要在死後還天天掛念着家裡的子孫們,不得安心。

“斯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春秋戰國時期的這種儒家觀念影響到古華夏人們幾千年,演變出來對於“鬼者”的埋葬、禮祭等各種繁文縟節。

尤其秦朝往後的各個朝代,統治者都是廢除百家,獨尊儒家。

不光是遵循儒家聖賢們說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喪葬之禮明,則民孝矣。”等等大道理;實行“以孝治天下”的各個朝代的統治者們,還把喪葬文化禮制和社會的倫理規範,以及政治規矩等等牢牢的結合在了一起。

上至真龍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開始特別的重視五服之內的親人們的“身後事”。把華夏的殯葬文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變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必備禮制。

生者和死者的之間的地位身份,榮華富貴等等,都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就賦予了葬禮儀式中的各種規矩禮儀,非同尋常的意義。

由此小太子又想到了,這次來給兩位皇后娘娘舉行送葬儀式之前,索額圖大人偷偷找到他,告訴他的那件事兒。“皇阿瑪,兒臣知道《大戴禮記?禮察》中記載的“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禮衆矣。”,兒臣非常感謝皇阿瑪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哥也一定明白,理解您。”

那件事情發生在上個月的十三日,有個平時不大露臉的文臣在早朝上站出來,講出了一番讓人難以想象的糊塗話。他說既然孝昭皇后無親子,皇家又只有一個嫡親的太子給兩位皇后送葬,於是就提議讓大阿哥以皇上長子的身份,爲孝昭皇后披麻戴孝守靈。

皇阿瑪當時聽了後是震怒不已,其他所有的漢臣也都噴他唾沫星子,那個文臣雖然被當場摘了頂戴花翎,但好歹因爲皇阿瑪愛惜名聲,不想在這個特殊時期殺人,保住了他的身家性命。

而皇阿瑪和漢臣都反應這麼大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爲在儒家的喪葬文化裡面,什麼人可以給死者送葬,關係到的是生者的身份地位問題。

尤其是關乎着死者的兒女們,對於他們父母遺留下來的家產繼承權,如何分配這一問題。

在華夏漢人的家族裡面,特別講究,嫡子,嗣子,庶子,養子,外室子的不同地位待遇,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因此這個文臣的提議,簡直就是在明晃晃的告訴皇阿瑪,大哥要爭奪皇位。

當然,索額圖大人也說了,這事兒的背後可能有什麼不爲人知的道道,叮囑他這段日子要特別小心防範等等。

“可是索額圖跑去告訴你那件事情的?”

這事兒康熙皇帝本想瞞着的,他怕胤礽和胤褆兩個人知道了,心裡都因此產生誤會和疙瘩。不過不用想也知道,索額圖那個老傢伙絕對會事無鉅細的告訴太子,而明珠那裡也會語重心長的藉此繼續忽悠胤褆爭奪皇位。

“所以,胤礽,喪葬儀式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更不是可以有一點兒輕視的小事。”

小太子摸摸鼻子,他想起來自己上輩子的死法。

成功的自爆身亡,直接連個灰渣渣都沒有,乾淨利索的歸於茫茫的星辰宇宙裡,沒造成一點兒垃圾污染。自我感覺,很是欣慰。

因爲在未來的星際中,很多人察覺自己要老死的時候,想來個乾脆的自爆身亡都不能了,因爲那個時候他們的異能儲備不足,根本自爆不了。所以在死後還需要別人在他們的屍骨上添把柴,加把火,燒個一天半夜的,或者是花時間花金錢送到銷屍中心,讓機器給處理成宇宙粒子。

一傍聽了半天這場天家父子“針鋒相對”的對話,阿茹娜格格怎麼會不明白,其實康熙皇帝心裡已經是答應了太子殿下將來給他舉行火葬儀式。

只是皇上他心裡有點兒不舒坦,自己那麼疼愛的太子居然毫不猶豫要把他一把火給燒了,還要直接撒向大海,連個念想都不留。

而且估計皇上也是擔心,將來太子這樣對待他的身後事,肯定會被這天下的所有老百姓唾罵,指責。更甚至會影響到大清的安穩統治和民心鞏固。

實在是儒家思想裡面的這種“死者爲大,入土爲安”的喪葬文化,兩千年來隨着一代一代人的不斷完善,傳承,已經是太深入人心了。

在心裡稍稍琢磨了一下,阿茹娜格格掏出手絹擦了擦眼睛周圍的淚痕,開口說道:“皇上,太子殿下,我覺得歷史上的蘇沫兒姑姑,真的是非常有慧根。她老人家在自己去世前親口留下遺言,讓皇上一把火燒了自己,乾乾淨淨的離開了人世間。”

“除了因爲皇上實在是不忍心,找一個陶罐裝着骨灰,在孝陵裡給蘇茉兒姑姑建個明樓寶城做個念想外。”

“當然,因爲蘇茉兒姑姑的臨終遺言,最終她的地宮裡頭連一兩銀子的陪葬也沒有放。可以說,蘇茉兒姑姑是真正的得到了長久的死後安寧。”

所以皇上,您既然心裡也替太子的將來擔心,請不要猶豫的留下遺言,最好是親自寫個聖旨什麼的,告訴天下萬民,是您自個兒要求舉行火葬的。

康熙皇帝還沒意識到阿茹娜格格轉着彎的意思,他直接被“蘇茉兒姑姑要求火葬”這個消息徹底的弄蒙了,抖了抖嘴脣,卻是說不出來話。

他視之爲親額孃的蘇茉兒姑姑,將來竟會如此那般的沉迷佛法,臨死前讓自己給她火葬。低頭看了看自己的這雙手,不明白歷史上的自己是怎麼做到,忍得下心點燃那一把火的?

不過這樣也好,沒有任何陪葬,沒有屍骨,哪怕是那些盜墓的賊子們進去了,應該也不會再做什麼破壞。

蘇茉兒姑姑,確實是得到了長久的死後安寧。這就很好,他應該感到欣慰纔是。

扯了扯嘴角,康熙皇帝對於如何安排大清皇室子弟們的“身後事”,實在是有些氣餒絕望了。

“借這個機會,阿茹娜你給朕好好說說,太皇太后的身後事如何?”

瞬間又想到了同樣天天吃齋唸佛的皇祖母,此刻的康熙皇帝有點兒無助的在心裡祈禱。皇祖母,求求您體諒體諒玄燁,將來千萬不要跟玄燁要求火葬。

“回皇上,在曾經的歷史上,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臨終也有遺言。好像是捨不得世祖皇帝和您,也不想再去驚擾太宗皇帝和孝端文皇后的安寧,就不讓您送她到關外太宗的昭陵安葬。要求葬在孝陵這兒陪伴着兒孫們。”

聽後阿茹娜的話後,康熙皇帝沉默了好一會兒,才低低的說道:“不回關外就不回去。呆在兒孫們的身邊也好。”

想到皇祖母曲折的人生經歷,康熙皇帝作爲太宗皇帝的孫輩,世祖皇帝的兒子,實在也是無話可說。太皇太后他老人家,除了早年間在科爾沁蒙古被寵着長大外,也就是這幾年裡國內形勢安穩了,在他和太子,以及小阿哥們的陪伴下,才過了幾天舒心的日子。

可是這天下間,哪有女子下葬不和夫君合葬的道理?雖然他現在知道了,皇祖母臨終不會要求火葬的事兒,心裡很是送了一口氣。

他覺得自己真的是,被眼前的這倆臭孩子給鬧騰的頭暈糊塗了。居然會覺得,將來把皇祖母安葬在孝陵這邊也挺好。

自從周朝開始定禮天下,這夫妻合葬的儀式就慢慢的變成了鐵打的規矩制度,豈是那麼容易更改的?

從《詩經》中“谷則異室,死則同穴”,到三綱五常的“生同衾,死同穴”,都指明瞭一個意思,女子去世後要安葬在丈夫的身邊兒,纔算是從生到死,一輩子坐實了自己在夫家的家族裡面的身份地位。

小太子看着皇阿瑪一副要後悔的樣子,趕緊的跟着勸說:“皇阿瑪,兒臣也不捨得烏庫瑪麼去關外。相信弟弟們也不捨得她老人家遠離。”

這個大清,可不要再有把太皇太后他老人家的梓宮停靈個幾十年,一直等到皇阿瑪過世才下葬的事情了。

蘇茉兒姑姑也不能讓皇阿瑪再給安葬在妃寢園了,就和太皇太后葬在一起,主僕二人作伴,一直和皇家的兒孫們呆在一起好了。

雖然他本人對於民間的那些流傳假說一點兒也不在意,可是既然能避免,爲何要給天下人留下理由,對着太皇太后的生平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測的機會?

堂堂正正的,大大方方的葬在這一年四季都風景宜人的孝陵,她老人家可以永遠的看着自己最掛心的兒孫們,有什麼不好?又何必再千里迢迢的送太皇太后的梓宮到關外,在太宗皇帝的昭陵大興土木?讓她老人家死後,還要和一輩子都不大對付的太宗皇帝以及那些后妃們擠在一起?

嘆了口氣,康熙皇帝很是無奈,“你們倆孩子懂什麼?夫妻合葬,這天下的規矩禮制就是如此。”

“皇阿瑪,兒臣都懂。可是昭陵已經有了孝端文皇后陪伴太宗皇帝,太皇太后將來不回去應該也沒事兒。”

“而且漢人們不是說夫死從子,子。” 胤礽剛剛作出“死”的口型,想說“子死從孫”,可他還沒說出來,就聽見“啪”的一聲,小太子傻站了片刻,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腦門上,捱了康熙皇帝結結實實的一巴掌。

“小子瞎說什麼?嘴上沒個把門,也沒個忌諱。”康熙皇帝這時候是真的有點兒生氣了,不知道人人都是最忌諱那個“死”字嗎?

太子居然如此不懂事,口無遮攔,憑白招惹晦氣。“今晚上回去後,抄兩卷《金剛經》再睡。明天還要讓薩滿喇嘛們給你念唸經。”

阿茹娜格格瞧着小太子被皇上這用力的一巴掌打的,呆呆的傻站在那裡,還沒反應過來什麼情況,一臉迷茫的樣子,就有點好奇。

再借着這快要落山的夕陽餘暉,湊近小太子的跟前仔細的瞅了瞅,額頭上果然是泛起了紅暈,太子殿下這段日子消瘦下來的臉形特別明顯,再襯托着那雙紅通通的,淚汪汪,傻愣愣的大眼睛。

小格格只覺得,太子殿下的這個模樣,簡直,哈哈哈,太悽慘,太可憐,太好笑了有沒有。

仁孝皇后,請您千萬別怪罪阿茹娜不知禮儀不孝順您。哈哈哈,她真的,好想笑,實在是要憋不住了。

康熙皇帝聽到阿茹娜格格“噗嗤”一聲,悶聲笑了出來,才反應過來,趕緊溫柔的摸了摸兒子的光腦門,“咳咳,是皇阿瑪手重了。不過胤礽可是要牢記,這些需要忌諱的字眼,可不能隨口就說出來。”

剛剛他好像忘記收斂力道,小孩子的皮膚又嫩,這眼看太子的額頭是要發紅了,康熙皇帝是真覺得自己理虧又心疼,“我們現在就回去,皇阿瑪給你用熱毛巾敷敷。”

胤礽回過神來,眨了眨眼睛,立刻出聲安慰着急的康熙皇帝,“皇阿瑪,兒臣沒事。您別但心。”

捱了自家皇阿瑪的“龍爪”怕的一個腦瓜子,對於他的“鐵頭”而言真的沒事兒。剛剛是他自己忘了這個時代的忌諱,說了不該說的字眼。

“不需要用毛巾敷,一點兒也不疼,真的。是兒臣一時大意說錯了話,兒臣以後會謹記於心的,皇阿瑪您安心。”

“恩,確實是要記牢。阿茹娜別光捂着嘴看太子的樂子,你也一樣。你們倆的經歷本來就和別人不一樣,在這些方面更應該謹慎小心。要時刻記得心存敬畏,可不能有任何的輕慢。”

“兒臣/阿茹娜謹遵聖命。”

“好,能記在心裡就好。太陽下去了,眼看着天要黑下來了,我們往回走。”

擡頭又看了一眼不遠處豎立在神路上的大理門樓和功德碑等等,康熙皇帝轉身,感慨道:“你們倆個孩子的意思,皇阿瑪都明白,可是這天下的規矩禮制,並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改動違背的。”

“皇阿瑪雖然是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可是這天下,它是老百姓的天下。你們要知道人言可畏的嚴重性,衆口鑠金,積毀銷骨啊。”

小太子和阿茹娜格格跟隨着康熙皇帝的腳步往驛館的方向走,聽到康熙皇帝的嘆息,就說道:“皇阿瑪,你曾經教導過兒臣,堵不如疏的道理。”

“兒臣琢磨了一下,覺得我們不如就對着大清的老百姓,進行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加以言論引導。讓太皇太后百年後,可以堂堂正正的,理所當然的安葬在孝陵陵區裡。”

停頓了片刻,胤礽接着提議道:“就在世祖皇帝的孝陵和您的景陵旁邊,另建兩座皇家陵寢,等太皇太后和蘇茉兒姑姑百年後,我們直接給她們舉行安葬儀式。皇阿瑪覺得如何?”

“或許,我們可以直接問問太皇太后和蘇茉兒姑姑本人的意願?”

小太子不確定這個事兒,能不能拿去直接詢問太皇太后和蘇茉兒姑姑本人,就轉頭看着還在思考中的康熙皇帝,等着他的回答。

康熙皇帝卻是陷在自己的沉思裡沒有開口,小太子和阿茹娜格格也就沒再說話打擾他。“君臣父子三人”就這麼安靜的慢慢走着,回到了馬蘭河驛館。

“明兒都要早早的起來,你們兩個都早點休息。”說着話康熙皇帝湊近了身子,就着驛館裡頭燈火的亮光,仔細的看了看太子的額頭,確定只是一層薄紅,明早起來就會消掉,才繼續開口,“胤礽不要忘記抄寫《金剛經》。”

“皇阿瑪放心,兒臣記得。您也早點休息。”

知道太子既然開口保證,就會做到,又看到阿茹娜小格格也一臉乖巧的點點頭。康熙皇帝就放心的回了自己的寢殿。

小格格盯着胤礽看了幾眼,發現在燭火的照耀下,小太子的臉上已經露出了點兒疲憊之色,就把她想要問的話咽回了肚子,“太子殿下,您今晚好好休息,養好精神。阿茹娜告退。”

“恩,格格也早點休息。”

作者有話要說:  親們看完文有什麼意見感想提提哈。 麼麼噠 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