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太原(一)

王稟,河東晉南人,中舉爲官,累功進太原府兵馬副總管。

宣和末靖康初,金國國相、左副元帥完顏宗弼率六萬金國鐵騎,南下圍攻太原。太原知府張孝純與王稟,同心協力,率城內軍民,誓死抵抗,宗翰終不能全力南下,與宗望合兵謀取東京汴梁。

一戰之功,王稟由微末小吏而驟升河東路大總管,此後,爲國守衛邊疆,屢立戰功。世祖知人之明,聖君不能過也!

封光烈郡王,流光閣功臣第九!

——《流光閣功臣譜》金兵已退,种師道給附近府縣連續下達多道命令:籌集大量船隻,全力以赴,強渡黃河。據探馬回報,完顏婁室、完顏宗弼兩部北上的速度很快,沿途關寨並不留兵把守,已經與金兵大隊匯合。

种師道連夜下令:韓世忠率領一萬人搶佔晉城縣境內的天井關,宗澤率領一萬人馬進佔晉城。兩部齊頭並進,相互策應,爲全軍開闢道路。他還有一個擔心:女真人如果在必經之路上,派兵守險,再全力猛攻太原城,一旦太原失守,後果不堪設想。派出幾批人去太原聯絡,沒有一個人回來,太原城內的情況也不清楚,真是令人憂心啊!

一日一夜,全軍渡過黃河,不作停留,立即北上。

三月十一,午時前後,种師道到達晉城,與韓、宗兩部匯合。兩個月前,宗翰分兵圍困太原。親自率領四萬騎兵南下汴梁,與宗望匯合。沿途城鎮、要塞能下則下,不能下則繞城而過,爭取的就是時間。在隆德府,宗翰遭到強烈抵抗,所以,至今爲止,隆德府、壺關還在宋軍的手裡。种師道生恐前方有變,集合全軍所有的騎兵,共計兩萬有餘,督韓世忠、劉光世、折彥質等七將,並不歇息,北上追擊金兵。同時,命令宗澤督率大隊,隨後跟進。

金兵糧草肯定已經不多,种師道率大軍象膏藥一樣貼在金兵的後面,前有堅城不可下,後有追兵如影隨形,金人只有一條路,就是乖乖退兵。

一路之上,百姓竭盡所能,把能吃的東西都拿了出來,可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彷彿一陣風吹來就能把人吹倒了。大軍自己帶着乾糧,盛情之下,難以推脫,還是要用一些。士兵們吃着東西,比嚼蠟還難受;軍官們一個個面有愧色,似乎做了什麼對不起人的事情。這種情形的後果就是,軍紀出奇的好,真正可以說是秋毫無犯。

三月十三,經高平、隆德、襄垣、南關鎮,到達盤陀。前往太原打聽消息的人也陸續回來了,金兵開始從太原撤圍,兵分兩路北上:一路經石嶺關、朔州,回雲中;一路經壽陽、井徑、真定、中山,回燕京。

路線還是原來南下的路線,看來,真的可以鬆口氣了。

三月十六,全軍到達太原城。种師道下令:於城外紮下大營,不得將令不許入城,違令者:斬。

太原古稱晉陽,春秋戰國時期曾爲趙國首都,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直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隋末,高祖李淵自晉陽起兵,入關取長安而有天下。晉陽爲大唐龍興之地,再加上對北邊突厥用兵的需要,自然倍受重視,爲唐朝北都,與京城長安、東都洛陽並稱於世。當時,太原內有新城、倉城、大明城,外有西城、東城、連城,號稱裡三城外三城,共有二十四道城門,富庶繁華,天下聞名。大詩人李白頌晉祠之水:“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引人遐思無限;杜甫也曾寫下“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凇半江水”的美麗詩句。晉陽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五代十國時期,太原歷經多次戰火的洗禮而不倒,號稱不可攻破的堅城。大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爲滅北漢,進兵太原,遭到太原軍民的殊死抵抗。宋軍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後,終於攻破了太原城。太宗皇帝盛怒之下,一把大火燒了四十里繁華都市,太原城化爲一片廢墟。爲防備北邊的遼人,太宗皇帝於太平興國七年,無奈下旨,重新修建太原城。新修的城池周長十里,建四門:東有朝曦,南爲開遠,西稱金肅;北曰懷德。後來歷經多次增修,太原城又恢復了生機,崇寧年間,太原府轄十縣,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萬一千七百六十八,繁華猶勝往昔。

三月十七,風和日麗,太原知府張孝純、太原府兵馬副總管王稟,率城內軍民,迎於開遠門外。种師道率領重將立於城門之外,望着這座千年古城,唏噓不已。

城牆千瘡百孔,城牆外面,燃燒未盡的樹木、形狀各異的石塊、破衣爛帽、損壞的兵器以及釘在地上的鵰翎箭,隨處可見。護城河裡的水,渾濁不堪,難道這就是天下皆知的晉祠之水?巍峨的城頭被削掉小半,難道這就是永遠不能攻破的堅城?

土地上,一片片殷紅,非常醒目;紅土旁,一棵棵小草,綠油油的小草,正在陽光裡歡快地笑着。

這裡的一草一木,依靠自己的努力,以生命爲代價,終於迎來了春天,生機盎然的春天。

“太原知府張孝純參見種老相公!”

“太原府兵馬副總管王稟參見相公!”

兩位主官深深一揖,种師道緊趕幾步,將兩人扶起,注視着二人,頻頻點頭,“兩位受苦了,受苦了!”

張孝純年近四十,而王稟看起來三十歲還不到一點。張知府,面色憔悴;王稟左臂纏着繃帶,被一條白帶吊在胸前,顯見是受了傷。

“傷勢如何?”种師道關切地問道。

王稟道:“被金狗咬了一口,甭掉了狗東西幾顆門牙,咱小傷不礙事,只怕那畜生活不了了。”

王稟說得風趣,大家都暢快地笑起來。

“來來來,讓我爲相公引見城中父老。”張孝純將太原城鄉紳代表一一介紹給种師道。

种師道聞言撫慰,噓寒問暖,表現得出奇的親熱。

“相公一路鞍馬勞頓,喝一碗咱太原的酒,解解乏吧!”一位老者端過一碗酒,送到种師道的面前,捧着碗的雙手輕微抖動着。

种師道也不說話,接過來,一飲而盡。

喝完,种師道高聲喝道:“來呀,給幾位看座!”

張孝純、王稟以及幾位老者還在懵懂之時,已被士兵們摁在凳子上。

种師道退後幾步,整衣冠,鄭重其事尤過於見君面聖,來到張王二人面前,深深三拜。

二人極爲惶恐,連忙站起,扶也不是,不扶也不是,這是愣愣地站着。

禮成,种師道再請二人安坐,振聲道:“離京之時,官家曾言:張孝純、王稟臨危不懼,誓死抗敵,保全太原,京城賴之以安,乃有大功於朝廷的人。陛下之言,猶在耳邊,种師道代滿朝文武,拜上三拜,分所應當,請二位勿辭。”

接着,种師道又給幾位鄉紳代表見禮。

“相公萬勿如此,小老兒怎麼擔當得起?”

“太原以一隅之地,擔天下之任,又怎會擔當不起?百姓們受苦啦,我等沒有忘記,官家沒有忘記,大宋的萬萬軍民也不會忘記!我這是代天下蒼生施禮,再沒有推辭的道理。”

种師道身爲宰執,講這些話再合適不過,況且說得誠懇,態度端莊,令觀者無不感動。

種無傷在一旁看着,似有所悟,可是一時之間又抓不住,真是綽綽怪事。

突然,遠方傳來了急促的馬蹄聲,“駕駕”騎士的叫聲聽得也越來越真切。

衆人舉目眺望,自南面飛來一小隊人馬,大概有七八個人的樣子。馬跑得很快,須臾,已到近前。待到看清來人,種無傷心裡一驚,不禁“啊”地叫出聲來。

爲首之人居然是官家的叔叔,越王趙偲。越王以皇叔之尊,前來傳旨,難道有什麼大事要發生嗎?

趙偲甩鐙下馬,託着聖旨,南面立定,宣道:“有旨意!”

“臣种師道接旨!”种師道率先拜了下去。

其餘人也同時跪了下去。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太原府貴庶一體,軍民同心,金人圍城三月不得寸進,京城憑之得安,功德無量。朕爲天子,豈敢不體民之疾苦哉?特旨,免除太原府三年賦稅,使百姓安居,朕之望也!欽此!”

圍觀的百姓,盡情歡呼,大多數感激得哭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聞金人已退,太原安然,朕心甚慰。令武德大夫、天武軍左廂都虞候韓世忠,試河北西路大總管,駐節真定,分兵十萬,即刻趕赴駐地,備邊安民,不得有誤。令宗政少卿、知磁州事宗澤,守河北東路大總管,駐節河間,分兵十萬,即刻起行。望二卿專心軍事,不必分心民事,勿失朕望,欽此!”越王宣讀的旨意,聞者皆驚。

大總管一職,掌管一路的軍政,兼及民事,權利極大,從不輕授。太祖、太宗在位之時,遇到重大戰事,必委任能員猛將爲都部署,統諸軍。後爲避英宗名諱,改都部署爲大總管,因職權甚重,從不輕易除授。今天的大總管,聽着與往日的不同,只管軍不管民,權利似乎小了許多。但是,以往的大總管都由宰執以上的大臣充任,韓世忠、宗澤人微官輕,得以出任,已經是天大的皇恩了。而從這件事情上,透漏出的東西,越發引人深思。

韓世忠還在暈忽着,就連年近七十的宗澤,也傻傻的,忘了謝恩呢!

還是种師道的提醒,二人才領旨謝恩。

唸完一道聖旨,還沒完。越王又從身邊人手裡接過一道聖旨,念道:“太原府知府張孝純、兵馬副總管王稟,功勞卓著,實乃國之股肱。令張孝純試河東路經略安撫使,王稟權河東路大總管,望二卿再接再厲,上慰朕心,下安黎民,欽此!”

種無傷聽着,又是一驚:“難道,官家要在一路設立經略安撫使一職嗎?即使是經略安撫使理民,大總管管軍,兩人也是權利太大了吧?這可是有違祖宗家法的事情,能行嗎?”

他正在開小差,卻不料還有他的事情:“聽聞,种師道病情更甚,朕憂慮非常。太原事了,望卿速速歸京。着種無傷在太原府、各路大軍之中,擇有功將士以及親貴少年一千人,回京候用。欽此!”

選什麼樣的人?做什麼用?怎麼選?

這些都沒有說,又怎麼去做呢?

饒是種無傷聰明絕頂,也只有一愁莫展的份兒!

“這是官家御筆手扎,好生收着!”越王突然遞過一個信封,種無傷猶如見到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抓住。如果不是這裡人太多,他早就打開來看了。

咦?有什麼不對勁兒的地方嗎?

種無傷左右看看,遇到一雙雙奇怪的眼睛,他剛瞧過去,對方馬上就避開了。不過,他倒是從他們的神色間發現了一些東西!

妒忌,從裡往外,**裸的妒忌!

種無傷生在將門,學什麼東西就沒有學不會的,在族中兄弟中最得大伯、父親的歡心,當然就免不了要受人妒忌。對這種事情,他早已習以爲常。自從在父親的葬禮上見到官家之後,他屢蒙召見,官家的態度一次比一次和藹,短短的兩三天,他已是殿前司班直副指揮使、帶御器械。他也不知道官家爲什麼如此器重他,他只知道,遇上這樣的官家,那就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了。

伯父有意無意地看了他一眼,轉頭之際,似乎還極其輕微地笑了。不過,還是被他看到了。伯父似乎對他的表現很欣慰,什麼時候能象伯父這樣,率幾十萬大軍,馳騁疆場那該多好啊!

聖旨宣讀已畢,萬千軍民同時山呼萬歲,那氣勢,彷彿能嚇死幾萬女真人吧?

第二章 南郊(一)第十二章 上京第十章 承極(二)第二章 人道第九章 天使(二)第七章 色魔第七章 和談(一)第三章 心意第四章 升龍(六)第六章 曙光(一)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四章 儲貳第五章 縱橫(二)外篇 高麗公(三)第九章 驕傲(一)第六章 會戰(一)第一章 夜花(二)第一章 夜花(三)第十章 承極(二)第六章 曙光(三)第二章 春雨(一)第六章 曙光(二)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一章 蕭牆(二)第四章 折衝(一)第五章 縱橫(三)第一章 厚積(一)第三章 初戰第九章 倉惶(一)第六章 屠龍(二)第十章 神仙(三)第九章 驕傲(四)第六章 曙光(五)第五章 蹊徑第四章 大喜第一章 中宮(二)第三章 凱旋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四章 升龍(一)第九章 天使(一)外篇 照夜白(二)第三章 太聰明(三)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七章 弄月(二)第一章 中宮(二)第六章 破陣(二)第七章 戰火(三)第八章 雪紅第十三章 天火(三)第四章 親征(二)第六章 交趾(二)外篇 高麗公(五)外篇 照夜白(四)第三章 心意第一章 夜花(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一章 天道第八章 盛事第一章 心路(一)第三章 心意第十二章 追捕第十章 神仙(四)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八章 盛事第六章 曙光(一)第七章 光復(二)第十二章 無聲(一)外篇 陽關曲(二)第四章 升龍(一)第四章 折衝(二)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六章 君臣(二)第六章 屠龍(一)第十章 驚心(一)第九章 驕傲(五)第二章 天威(二)第三章 南洋(一)第十章 小町王(二)第一章 心路(一)第十二章 無聲(一)第六章 會戰(二)第四章 親征(二)第三章 南洋(二)第四章 莫須有第三章 遠航(四)第一章 魂傷(一)第十章 良臣第十章 日中第十三章 太原(一)第三章 涼州(一)第九章 太歲(二)外篇 陽關曲(二)第二章 春雨(六)外篇 陽關曲(三)第五章 火藥(三)第二章 奇襲(二)第七章 戰火(二)第五章 火藥(二)第一章 厚積(一)第二章 春雨(五)
第二章 南郊(一)第十二章 上京第十章 承極(二)第二章 人道第九章 天使(二)第七章 色魔第七章 和談(一)第三章 心意第四章 升龍(六)第六章 曙光(一)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四章 儲貳第五章 縱橫(二)外篇 高麗公(三)第九章 驕傲(一)第六章 會戰(一)第一章 夜花(二)第一章 夜花(三)第十章 承極(二)第六章 曙光(三)第二章 春雨(一)第六章 曙光(二)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一章 蕭牆(二)第四章 折衝(一)第五章 縱橫(三)第一章 厚積(一)第三章 初戰第九章 倉惶(一)第六章 屠龍(二)第十章 神仙(三)第九章 驕傲(四)第六章 曙光(五)第五章 蹊徑第四章 大喜第一章 中宮(二)第三章 凱旋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四章 升龍(一)第九章 天使(一)外篇 照夜白(二)第三章 太聰明(三)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七章 弄月(二)第一章 中宮(二)第六章 破陣(二)第七章 戰火(三)第八章 雪紅第十三章 天火(三)第四章 親征(二)第六章 交趾(二)外篇 高麗公(五)外篇 照夜白(四)第三章 心意第一章 夜花(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一章 天道第八章 盛事第一章 心路(一)第三章 心意第十二章 追捕第十章 神仙(四)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八章 盛事第六章 曙光(一)第七章 光復(二)第十二章 無聲(一)外篇 陽關曲(二)第四章 升龍(一)第四章 折衝(二)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六章 君臣(二)第六章 屠龍(一)第十章 驚心(一)第九章 驕傲(五)第二章 天威(二)第三章 南洋(一)第十章 小町王(二)第一章 心路(一)第十二章 無聲(一)第六章 會戰(二)第四章 親征(二)第三章 南洋(二)第四章 莫須有第三章 遠航(四)第一章 魂傷(一)第十章 良臣第十章 日中第十三章 太原(一)第三章 涼州(一)第九章 太歲(二)外篇 陽關曲(二)第二章 春雨(六)外篇 陽關曲(三)第五章 火藥(三)第二章 奇襲(二)第七章 戰火(二)第五章 火藥(二)第一章 厚積(一)第二章 春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