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決斷(一)

李純亮剷除國賊,有大功於江山社稷,皇帝陛下頒佈敕令,封李純亮爲太原王、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省事宜。權利如此集中到一個不是皇帝的人手裡,是夏國自立國以來,從來沒有的過事情,儒生雖然感念李純亮的恩德,爲國家長治久安考慮,反對者大有人在。

從權利握在手中的那一瞬間,李純亮開始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宋軍猛攻西平府,李良輔率軍奮戰,擊退強敵,還一舉射殺大宋龍衛軍團都指揮使張伯奮,但是,大宋還有許許多多的張伯奮,而夏國只有一個李良輔,只有一個西平府。西平府不能有失,城中守軍十二萬人,雖有損傷,在合圍之前,也有補充,所以人員上還夠用,但是軍需物資恐怕支持不了多久了。最要命的是消息不通,沒辦法知道城裡的情況,只能依靠少得可憐的情報,分析當前的局勢。

任得敬**被連根拔起,但是跑了一個任純信,下落不明;蓋朱城還有一個任得聰,降敵的可能性非常大。雖然任得敬在儒林聲望很差,但是他畢竟是漢人,殺了很多與任得敬有關聯的人,也大多是漢人。漢人在夏國,已經形成了不小的力量,國中的漢人怎麼想?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尤其是在這樣敏感的時期,更是要注意啊!

第三個難題,權利出現了真空,一方面要論功行賞,安撫人心;一方面還要考慮怎樣分配權利纔是最合適的方法。維持太后聽政的局面,不全是爲了安慰任姜,也是在彰顯他李純亮沒有謀朝篡位的野心。只有把他一心爲公的形象樹立起來,許多難題將迎刃而解。父親、叔父都不能再參與朝政了,李純亮說動了父親,又勸住了叔叔,兩人雖是他的長輩,又是再親近不過的人,但是現在的國家不需要他們這樣的人,他們已經老了,該休息休息了。從靜州抽調骨幹,回京掌控軍隊;升斡道衝爲門下侍郎,常忠良爲樞密副使,安撫漢人。

由於京城只剩下十萬人馬,兵力嚴重不足,所以下達旨意,盡發國中男子至京師,編組整訓,要與宋國決一死戰。

朝中政務要處理,組建新軍隊的事情也不能放下,而且要盡一切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訓。今天,李純亮帶着一隊親兵,前來軍營巡視。軍營位於京城西郊,門口處可見絡繹不絕的男子前來投軍。

三名男子,正在門口與軍官爭執,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應該是祖孫三代吧!李純亮緩步上前,只聽那名軍官說道:“老爺子,您歲數太大了,還是回去吧!象您這樣的身子骨,不行啊!”

老人不依不饒:“我把兒子孫子都送來了,家裡沒什麼人了,你就可憐可憐我這糟老頭子,收下我吧!老話是咋說的,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我什麼都能幹,餵馬做飯都行啊!”

“不行,你這個老頭怎麼這麼倔呢!好話說了千百遍,我說了不行就不行,閃到一邊去,不要礙我的事!”軍官煩得不行,說話不那麼客氣了。

老人很失望,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摸摸孫子的腦袋,長嘆一聲,身子一晃,差點摔倒在地。

“爹!”

“阿翁!”

李純亮沉着臉,上前道:“老爺子請留步。”然後,對軍官說道:“你是怎麼跟老人說話呢,一點規矩都不懂?”

軍官見到太原王殿下到了,聽到訓斥,慌忙跪倒,大氣都不敢出。

老人道:“不怨這位小哥,軍營不是也有規矩嘛!”

李純亮扶着老人,道:“老爺子,我做主,你就留下吧!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幹不動了就歇歇!”

老**喜,說什麼都要跪下磕頭,嘮嘮叨叨說起話來就沒完:“我就說嘛,早上起來,喜鵲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今天肯定有好事咧!這不,偏巧就遇上了貴人,命中的貴人啊!大官人……”

李純亮陪着說了幾句話,與老人分別,到演武場觀看訓練。演武場上,彩旗飄揚,喊殺震天,粗粗一看,少說也有四五萬人。朝廷現在控制的地盤的越來越小,只有六七座城池,但是,短短的幾天時間,還是來了六七萬人。再有十天,能來的也就都來了,應該能有二十萬人吧!來的不止是党項人,還有回鶻人、吐蕃人、蒙兀室韋人、契丹人,他們已近把這裡當作了自己的祖國,所以,爲了保護祖國、保護家園,放下一切就來了。

常忠良是一個難得的人才,負責訓練這些新兵,顯示出卓越的才華,現在已經有了模樣,再有幾日就可以上陣殺敵了。

高高站立在演武臺上,李純亮朗聲道:“士兵們,南國犯我邊境,佔我土地,殺我親人,擄我牛羊,爲了保家衛國,我們走到了一起。今天在訓練場上流汗,就是爲了明天在戰場上殺敵。我們,要用手裡的刀槍,殺出一條血路來;要用熱血,鑑證戰士的光榮。夏國鐵騎,無敵於天下,還記得好水川大捷嗎,還記得三川口的血戰嗎?無論何時何地,我與你們同在,皇帝陛下與你們同在,祖國與你們同在!”

“元昊,元昊,元昊!”

在震天的吶喊聲中,李純亮似乎看到了好水川上飄揚的旗幟,似乎聽到了三川口處元昊的笑聲。無敵於天下的景皇帝啊,保佑您的子孫,保佑您的國家吧!這一仗,不是起點,就是終點,大夏國再也輸不起了。

李純亮心中還有一事放不下,他要以最虔誠的心,最乾淨的身體,向佛祖祈求指引。沐浴更衣,奉皇帝太后大駕,至承天寺上香。遠遠地就能看到巍峨的承天寺佛塔,甚至能聽到塔身上鈴鐺的響聲。

承天寺坐西朝東,由前後兩進院落組成。殿屋廊宇,規模宏大;前院是五佛殿和承天寺塔;後院有韋馱殿和臥佛殿。承天寺自建院之日起,香火不斷,東土名流、西天達士絡繹而至,久而久之,成爲興慶府的標誌,與西涼府的護國寺、宣化府的臥佛寺並稱大夏佛家三聖地。

拜了五佛殿,轉到後院,再拜韋馱殿和臥佛殿,十一歲的小皇帝李仁孝額頭已經有了汗水,李純亮卻頗有不盡興的感覺,不由得輕聲道:“臣想升塔一觀,請陛下聖裁!”

李仁孝不能擅作主張,轉身看着母后任姜。任姜道:“也好,皇帝累了,暫時到禪舍奉茶,我與太原王蹬塔祈福!”

聽到任姜肯去,李純亮自然非常高興,在前引路,渾然不見,身後的李仁孝眼中,那無比仇恨的目光。

佛塔建立於夏國毅宗天垂聖元年,距今已經有八十五年的歷史,雖經風雨侵蝕,歲月滄桑,依然挺拔壯觀,不減當年的風采。毅宗李諒祚的生母沒藏氏虔信佛教,爲保佑少小登基的小皇帝李諒祚“聖壽無疆”,進而“保宗延家”,因此“大崇精全,中立浮圖”,並以金棺銀槨裝佛頂骨舍利埋於塔下,遂成此塔。

寶塔高一十九丈四尺,共有十一層,塔身呈深紅色,裝飾着琉璃瓦,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層棱牙磚。各層檐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丁當作響,極爲悅耳。塔頂挑出五層棱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

通過一丈六尺長的券道進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間,有木梯盤旋而上。一至二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供奉着佛祖、菩薩。任姜從僧人手裡,取過香燭,遍拜神靈;李純亮也是非常虔誠,見佛就拜。拾階而上,又是不同。三、五、七、九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四、六、八、十層設東西多門式明窗,風由南北而來,與由東西而入,不知有何不同。也許,只有佛祖才能清楚內中的玄妙。最頂層,設四明四暗圓窗,憑高遠望,京城風光盡收眼底。

“呼,”深深吸一口佛祖的靈光,整個人彷彿都不同了。

不遠處數十個方格,異常醒目,那是居民聚居的街坊;壯觀華美的宮殿,靜寂無聲,如同安詳的睡美人;高高的城牆已經在腳下了,城牆邊上的護城河,河寬十丈,今天看來,就像女人頭上的銀色髮帶。黃河自東南繞行而過,西面是模糊的灰白,賀蘭山隱去了他的身姿,今日是看不到了。

這就是我的祖國,這就生我養我的地方,爲了她,還有什麼不可以做,爲了她,現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李純亮心潮起伏,忽地聞到任姜身上的香氣,不由得將她攬在懷裡。

任美人臉上泛起桃紅,嘴裡叫着:“別,別!這是什麼地方,佛祖會怪罪的!”

李純亮卻道:“看啊,這就是我們的國家,美不美?”

任姜不再掙扎了,她的男人非常執拗,你越是掙扎,他就越要那麼做,如果不理他,倒能安靜一會兒呢!

“嗯,真美!”

李純亮柔聲道:“你還怨我嗎?”

任姜輕輕搖頭,頭上九龍逐四鳳、十二株珠花反射着柔和的綵線。正裝的任姜,直令人生出不敢親近的感覺!

一聲嘆息,道:“有時,真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真想和你遠走天涯,你織我耕,再生上幾個孩子,一家人在一起,快樂地生活,多好!什麼戰爭、權利、金錢、榮譽,統統讓他們見鬼去吧!我只要任姜一個就夠了,就夠了!”

任姜粲然一笑,道:“好啊,明天就走如何?”

李純亮也是一笑,柔聲道:“你能嗎?”

“你行嗎?”任姜反問。

李純亮知道,自己或者還行,任姜卻是不行的。她的權力太深,她一刻也離不開權利的,離開了權利,她也許會……

“好了,我們下去吧!”李純亮將任姜的手鬆開,真想一直握着她的手,可是,爲何就不能如願呢?

任姜剛想移動腳步,李純亮忽然道:“你是願意做皇后還是太后?”

任姜只是望着最鍾愛的男人,沒有回答,也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如果你做皇后,就可以成爲我的妻子,我們就能天天在一起。皇帝總有長大的時候,古往今來,皇帝大了,一旦掌握了權利,總會殺掉象我這樣的忠臣!”

是啊,現在仁孝非常不喜歡他,長大,他們兩人還不知道會發生些什麼。

任姜又倒進他的懷裡,迎上他的脣,一個情意綿綿的吻,道:“打勝這一仗,任君處置!”

“好,”李純亮平添萬丈豪情,哈哈大笑,轉身下塔。

來到塔外,又進入了俗世,世間的煩惱又一股腦地全回來了。李純亮輕輕點頭,親兵託着金銀送到住持白法信面前。

老和尚雙手合十,寶相莊嚴,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施主一心向佛,佛祖一定會保佑大夏國風調雨順,逢凶化吉的!”

李純亮道:“在下心有疑難,欲請大師指點迷津!”

“求一個籤吧!”老和尚吩咐小沙彌取過籤筒,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李純亮頭顱高高仰起,眼睛緊緊閉上,深吸兩口氣,旋即目視籤筒,伸出手去。雙手將籤筒握住,心中祈禱着佛祖保佑,輕輕搖動起來。說也奇怪。他的動作不大,一枝籤似乎生了翅膀,借了東風,孤零零地跳出來,落在地上,還搖了兩搖,顫了三顫。

急忙將籤筒交還給小沙彌,伏下身去,撿起地上的竹籤,只見上面寫道:“古鏡昏暗好幾年,一朝磨明似月圓。君子謀事佔此卦,時來運轉樂自然。”

呀,這不是好籤嗎?

第五章 火藥(二)第二章 護花(二)第五章 冷夏關於和親第一章 疾苦第六章 求賢第八章 宋州(七)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五章 定州外篇 陽關曲(一)第六章 私奔第五章 夢蝶第九章 太歲(一)第三章 初戰第十三章 手足第十章 神仙(三)第三章 涼州(二)第六章 秦淮(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四章 廟算(一)第二章 天威(二)第七章 血光(一)第三章 初戰第十一章 論劍(一)外篇 陽關曲(三)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十章 日中外篇 陽關曲(五)第七章 光復(二)第十三章 奔馳(一)第二章 春雨(一)第九章 天照神(二)外篇 高麗公(三)第十一章 救駕(一)第五章 播種(一)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七章 血光(三)第八章 無主(二)第八章 盛事第七章 弄月(二)第三章 凱旋第四章 儲貳第九章 倉惶(二)第十章 驚心(二)第三章 南洋(三)外篇 望燕雲(五)第二章 國色(一)第十三章 天火(一)關於和親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章 承極(二)第十章 神仙(四)第十章 決斷(二)第十三章 征服(一)第十章 神仙(三)關於和親第十一章 北客第五章 爲雲(一)第四章 升龍(三)第十章 國賊第二章 奇襲(一)第三章 捧日(一)第二章 國色(一)第六章 曙光(三)第一章 入夢第五章 縱橫(四)第一章 狼窩第一章 夜花(一)第七章 灌溉(一)第一章 魂傷(一)第五章 火藥(一)第五章 火藥(三)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六章 秦淮(一)外篇 照夜白(一)第一章 蕭牆(一)第三章 南洋(一)第六章 曙光(四)第七章 血光(三)第三章 涼州(三)第三章 巨匠(一)第六章 秦淮(二)第一章 狼窩第六章 私奔外篇 高麗公(二)第六章 交趾(一)第三章 武威(四)第一章 夢想(一)第七章 弄月(一)第六章 破陣(二)第七章 勇氣(一)第十二章 海戰(一)第四章 親征(一)第八章 宋州(一)第六章 曙光(三)第七章 弄月(一)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四章 升龍(一)第八章 對壘(四)
第五章 火藥(二)第二章 護花(二)第五章 冷夏關於和親第一章 疾苦第六章 求賢第八章 宋州(七)第十三章 天火(一)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五章 定州外篇 陽關曲(一)第六章 私奔第五章 夢蝶第九章 太歲(一)第三章 初戰第十三章 手足第十章 神仙(三)第三章 涼州(二)第六章 秦淮(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四章 廟算(一)第二章 天威(二)第七章 血光(一)第三章 初戰第十一章 論劍(一)外篇 陽關曲(三)第四章 平安京(三)第十章 日中外篇 陽關曲(五)第七章 光復(二)第十三章 奔馳(一)第二章 春雨(一)第九章 天照神(二)外篇 高麗公(三)第十一章 救駕(一)第五章 播種(一)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七章 血光(三)第八章 無主(二)第八章 盛事第七章 弄月(二)第三章 凱旋第四章 儲貳第九章 倉惶(二)第十章 驚心(二)第三章 南洋(三)外篇 望燕雲(五)第二章 國色(一)第十三章 天火(一)關於和親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章 承極(二)第十章 神仙(四)第十章 決斷(二)第十三章 征服(一)第十章 神仙(三)關於和親第十一章 北客第五章 爲雲(一)第四章 升龍(三)第十章 國賊第二章 奇襲(一)第三章 捧日(一)第二章 國色(一)第六章 曙光(三)第一章 入夢第五章 縱橫(四)第一章 狼窩第一章 夜花(一)第七章 灌溉(一)第一章 魂傷(一)第五章 火藥(一)第五章 火藥(三)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六章 秦淮(一)外篇 照夜白(一)第一章 蕭牆(一)第三章 南洋(一)第六章 曙光(四)第七章 血光(三)第三章 涼州(三)第三章 巨匠(一)第六章 秦淮(二)第一章 狼窩第六章 私奔外篇 高麗公(二)第六章 交趾(一)第三章 武威(四)第一章 夢想(一)第七章 弄月(一)第六章 破陣(二)第七章 勇氣(一)第十二章 海戰(一)第四章 親征(一)第八章 宋州(一)第六章 曙光(三)第七章 弄月(一)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四章 升龍(一)第八章 對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