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擴村建鎮

即便是快進入冬季,華族內依然忙碌。開完長老會議以後,石路就開始規劃新的華村建設。

明年就要施行新的分配製度,新族人一下子又增多不少,房子遠遠不夠。原來的馬場已經蓋上了四排房子,基本沒有多餘的空地,石路就把居住區開始向四周擴張。

以神廟爲中心的兩裡以內,原來的柵欄圍起來的地帶今後將作爲居住,加工的核心。居住區從華洞北邊的河邊開始,往南延伸。

整個居住中心就成一個在河邊高處的聚落,與河面十幾米的落差可以不用考慮防洪。馬場北邊較低的區域也將被利用起來,圍着碼頭以及周邊的倉庫會建設一批新住宅。

華洞後面,圍繞着梅林也是建設一些住宅和倉庫,邊上就是耕地。溪水南邊會成爲主要的加工區域,明年更是會把養殖場遷移出去,今後這裡就只用來冶煉,加工各種物品。

這裡的能建築的土地很多,陸果就立即開始了大建設。人手的衆多加上飲食的豐盛,初冬的寒冷並不能阻擋人們的熱情。

不幾天,就完成了溪水北邊的建築工作。在馬場邊緣較低的地方陸果建成了兩百多間房。梅林周圍建設起來的是幾套院子,最中間的一套是石路自己的,陸果爲這裡都忙碌了將近一年,只不過進程經常被打斷,所以拖了很長時間才完成。

今後馬場這裡將逐漸遷出一些房屋,只留着兩排,讓神廟前的廣場更寬闊。這樣,部落舉行各種活動時就有了足夠大的空間。

村外建設的主要是俘虜營,其中一個放在神馬谷和華村中間,那裡安排了從事農業的俘虜。老採石場以及給俘虜們新開的採石場基本被挖平,陸果又在遠處找了一個合適的地點安置他們。

興村礦的規模已經擴大了不少,這次石路讓陸果在煮鹽點和礦區之間也建設上一批房屋,供給在那勞作的族人使用。

城牆是石路一直猶豫的事情。華村附近能夠威脅到人的猛獸已不多,外來的能夠攻擊到自己的部族暫時沒有,他不清楚到底有沒有必要建設城牆。

這裡的地形也適合防禦,華村以及西邊三裡處的地勢是個高臺,東邊的華坪和西邊的十里平原都相對低。南邊雖然比華村高一點點,不過依然是平的,這樣的地形,不論是面對來自西邊的敵人還是東邊的襲擊,都是居高臨下的。

西南邊在開發溫泉。墾荒時也開闢了少的土地,建城牆的話,北邊有些不好辦,沿着河邊建設,就算建了高達十米的牆,也就剛好和馬場差不多的水平。

後來他仔細想了想,這玩意兒我非得建成四方的幹嘛,反正順着地勢,能夠擋住來自外面的威脅就行。

於是,城牆的主意就定了下來。石路也不急,一年建一段,幾年內完成就行。城牆就沿着過去的柵欄開建。暫時定下城牆高三米,加上垛口四米。寬兩米。城牆打算用石料和磚頭包着兩面,中間用粘土夯實了。

由於地形的特殊,西邊和南邊的城牆處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比較規則,溪水流經的地方也將要改造一番,既不讓城牆支撐不住也不因水孔太小而會發生積水。北邊和東邊的地形由於較低,建設起來就有些難。

不過石路依然決定建這較低的城牆。北邊就是河岸邊,東邊已經接近沼澤和華坪。北邊在碼頭所在的地方會留出一個空檔以外,建設一堵較爲直的牆,到東邊呈直角拐彎向南。

圖畫出來後,石路也不知這樣行不行,四面牆不一樣的高度。村內居住地也分爲兩部分,高的部分佔了三分之二。

護城河還是需要的,到時候從遠處給溪水增加水源,就行了。“不過最難辦的顯然是兩種城牆的交匯處,護城河怎麼處理?”陸果一邊聽石路吩咐,一邊看着獸皮圖問道。

石路回答:“你看,北邊我們不需要挖護城河,只需要把溪水順着城牆向兩個方向引就行。至於城牆交匯處的落差問題。那就把較高地勢的護城河建成水壩的樣子,然後在城牆交匯處建設磨坊,這就解決了。磨坊建在城牆內,用陶管引進來推動磨,不用時水就會成兩個人工瀑布。”

接下來的事兒,石路都丟給陸果,讓他慢慢的計算要多少材料,多少時間。他忙着跑到關山上尋找合適的建築的地兒,這裡應該建一個關口,用來抵禦進入華谷的人。關山連接南邊高大山脈之間,視線好的地方也得建設幾個觀察哨。

西南邊的山腳下,石路準備把一些丘陵開墾出來種植苧麻以及粟米,爲了防止襲擊者會從山中滲透,周邊也得安排一些據點。

長達兩公里多的華坪暫時作爲軍隊的訓練場,和還提出把那幾只狼崽子歸到陸軍中。現在這些狼已經長大,由於經常和馬匹接觸倒是對士兵們沒有牴觸,普通族人就經常被追,野性十足。那頭母狼依然活着,由於找不到公狼,暫時就圈養着不動。

當把華村周邊規劃的差不多以後,石路看着獸皮上畫的亂七八糟的線條,覺着這裡可以稱爲鎮了。核心地帶規劃結束以後,他又帶着全體騎兵從華村出發,奔向錫礦村。現在最主要的兩個工礦點就是神馬谷和錫礦村。

神馬谷很近,錫礦村就遠太多,其他季節能走水路還好,一到冬天就顯得困難重重。下雪以後,來回一趟可能需要半個月,到三岔河還好,爬上錫礦村那麼高的地方,路途的雪是一個巨大的阻礙。五百多人的給養暫時全靠華村供應,整個冬天至少要補給一次。

到達錫礦村時,這裡已經下過雪了,積雪厚一尺左右,而華村的第一場雪還沒到。研究了周圍的植被,估算海拔之後,石路覺着這地方應該能種粟和春小麥。

最主要的是,可以看出這裡由於比華谷高,降水沒那麼多,是亞麻的理想產地。只是暫時的人口僅僅滿足華村周圍建設的需要,暫時無能力開發土地。

返回的路上,石路決定明年把南梅河谷的路修一修,同時在三岔河這裡修建一個大的據點,這樣就可以給前往錫礦村的人增加一個宿營的點,同時也能給未來對中梅河以及北河的探險提供出發基地。

據點可以建在梅花山那一側,這樣未來開發河邊的土地以及山中的水果也方便。這裡還能用來囤積軍隊,增強部落的防禦力。

還沒到神馬谷,就迎來了第一場雪。今年的雪比去年晚了些日子,量卻很大。騎兵們艱難的走了一天後纔到達興礦村。

這裡依然在忙碌着,到處堆滿木材和準備燒炭的竹子木頭。銅帶着監工們催促着俘虜繼續挖礦,一點也不受大雪的影響。

俘虜們基本來自南方,這裡冬天的嚴寒讓他們受不了,如果呆在屋裡的話還更凍,銅就決定讓他們繼續幹活。

這時節砍樹是很困難的,銅把這活兒給了野人,他們不太怕冷,換成其他俘虜,不集中在礦洞裡而是在外勞作的話估計會凍死。

神馬谷這裡能利用的地方還很多,整個山谷裡都可以供人居住。加上十里平原上的竹子和樹基本被砍光,未來周邊需要一個地方提供穩定的竹子供應,不然好多工具都無法制作。

石路決定把神馬山劃定爲竹林區,加以重點培育,以後再在周圍選擇幾個地方留更多的竹子,就能滿足需求。鹽的生產規模已經夠族裡的需求和交換需求,這個點看起來儲量很豐富,未來再開發也不遲。

不過山谷裡擁有較好的環境,未來開發梅河盆地的時候,這裡會是起點,一旦東邊的華村人口太多,這裡也可以常住。

走完這一趟,原先不大注意到的交通問題也擺在石路面前。現在的活動範圍不僅僅是圍繞着華村,一些新的據點會陸續的建立起來,交通工具就必須解決。在梅河邊的點還方便些,遠離航道的地方,就需要修建更好的路,運用更好的工具。

目前養殖的動物中,四百多的馬經常使用的就兩百匹,牛也就少量的用於耕地,鹿還只作爲肉用,冬天倒是可以用它們拉着雪橇。

石路畫好圖,找來工匠,讓他們製作鹿能拉的雪橇以及馬車,由於有了製作滑雪用的雪橇的經驗,運送貨物的雪橇倒是不成問題。馬車也更簡單,獨輪車現在已經到處使用,輪也改進了,正在研製條幅,成功後就可以不再用厚重的木頭輪。

雪橇製成以後,幾個步兵負責訓練選出來的幾頭鹿。陸蔥帶着他們,在雪地裡牽着鹿到處跑,鹿拖着雪橇,速度依然不慢。

讓鹿拉雪橇很成功,不過期間也出了不少事兒,雪地裡一些石頭擋住了雪橇,摔傷了人。工匠不得不重新改裝一下。

陸蔥訓練鹿的時候不知怎麼想,把養着的大一些的動物都拉出來掛上雪橇跑。結果拉着雪橇的野豬累死了三頭,七八隻羊的腿被折斷。

在她要捉二十多隻野雞然後套上雪橇拉的時候被葉制止了。不過除了鹿,馬和那幾只狼崽拉雪橇倒是很成功,當石路不再讓她負責訓這些動物後,她開始申請去抓狼。

這裡也不是北極南極,狼拉雪橇能不能行得通,石路有很大的疑問。不過他也無所謂了,陸蔥愛抓就去抓吧。就算她把狼給弄死了,這年頭也沒動物保護的說法。

“交通工具的改善,到明年道路的完善,華村就可以正式的稱爲鎮了。”石路抱着女兒對葉說。“鎮是什麼?現在叫的村不是很好嗎?”葉問道。

雪橇的成功讓華谷裡的運輸變得快捷起來,這些鹿甚至可以在結冰了的河面上來回的跑。由於黃豆的豐收,動物們冬天也告別只有乾草的時代,能吃到一些豆,這樣鹿也沒有掉膘。石路看鹿能夠堅持的距離,他決定去桃部落看一看他們過冬的情況。

第一百一十一章 雲山金銅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設第六十六章 等級初始第五十七章 虎族危機第七十六章 訪問南方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戰役第一百零四章 羊皮紙卷第九十章 糖酒擴產第一百零三章 創建宗教(2)第九章 深山難行第六十四章 部落律法第六十二章 南方聯盟第九十七章 養殖難題第六十章 新的野望第四十一章 冶煉初步第六十一章 擴村建鎮第四章 彎弓射毒箭第一百零六章 高山牧場第四章 彎弓射毒箭第七十六章 訪問南方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口短板第七十一章 萬畝田園第六章 遷徙之路第四十章 青銅時代的曙光第四十八章 牛耕與梅河北岸探索第九十三章 錫村路通第六十五章 年關準備第二十二章 竹排探險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原戰端第十六章 播種備材預建房第一百二十章 蓮部政變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視馬場第二十九章 分工初調第五十五章 湖西戰役第一百零七章 野驢迷蹤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戰第三十八章 養殖和擴建第四十七章 拓荒造船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戰役第一百二十八章 清剿戰役第二十五章 刀耕火種第一百三十章 大勝而歸第五十七章 虎族危機第三十五章 欣欣向榮的準備第八十四章:萬人聚落第五十二章 聯盟初步第二十六章 深秋喜事第三十三章 捕馬探路第三十六章 育苗春狩第八十三章:桃部入華第九十三章 錫村路通第一百三十七章 經濟掌控第二章 狩獵和生活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設第一百零三章 創建宗教(2)第五十七章 虎族危機第十九章 內政管理第八十三章:桃部入華第一百章 礦產開發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方紛擾第八十八章 北華盟約第二十五章 刀耕火種第一章 荒原氏族第一百零一章 軍事擴充第十九章 內政管理第九十六章 農業新規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會盟第三十八章 養殖和擴建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方紛擾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原戰端第三十三章 捕馬探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方風雲第二十七章 探索東南第三十三章 捕馬探路第七十七章 蓮部危機第三十章 華坪山外收族人第九十四章 冬日風雪第四十七章 拓荒造船第二十七章 探索東南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戰役第五十九章 部落新生第四章 彎弓射毒箭第四十二章 歷史性的豐收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部工程第八十六章:荒原風雲第一百零六章 高山牧場第八十七章:熊族危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長老分歧第九十一章 織造新篇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視馬場第十二章 建設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會盟第九十六章 農業新規第五十八章 瘟疫來襲第四十七章 拓荒造船第四十三章 初冬的外交第十三章 定名華部第十五章 治具製陶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會盟
第一百一十一章 雲山金銅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設第六十六章 等級初始第五十七章 虎族危機第七十六章 訪問南方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戰役第一百零四章 羊皮紙卷第九十章 糖酒擴產第一百零三章 創建宗教(2)第九章 深山難行第六十四章 部落律法第六十二章 南方聯盟第九十七章 養殖難題第六十章 新的野望第四十一章 冶煉初步第六十一章 擴村建鎮第四章 彎弓射毒箭第一百零六章 高山牧場第四章 彎弓射毒箭第七十六章 訪問南方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口短板第七十一章 萬畝田園第六章 遷徙之路第四十章 青銅時代的曙光第四十八章 牛耕與梅河北岸探索第九十三章 錫村路通第六十五章 年關準備第二十二章 竹排探險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原戰端第十六章 播種備材預建房第一百二十章 蓮部政變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視馬場第二十九章 分工初調第五十五章 湖西戰役第一百零七章 野驢迷蹤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戰第三十八章 養殖和擴建第四十七章 拓荒造船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戰役第一百二十八章 清剿戰役第二十五章 刀耕火種第一百三十章 大勝而歸第五十七章 虎族危機第三十五章 欣欣向榮的準備第八十四章:萬人聚落第五十二章 聯盟初步第二十六章 深秋喜事第三十三章 捕馬探路第三十六章 育苗春狩第八十三章:桃部入華第九十三章 錫村路通第一百三十七章 經濟掌控第二章 狩獵和生活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設第一百零三章 創建宗教(2)第五十七章 虎族危機第十九章 內政管理第八十三章:桃部入華第一百章 礦產開發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方紛擾第八十八章 北華盟約第二十五章 刀耕火種第一章 荒原氏族第一百零一章 軍事擴充第十九章 內政管理第九十六章 農業新規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會盟第三十八章 養殖和擴建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方紛擾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原戰端第三十三章 捕馬探路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方風雲第二十七章 探索東南第三十三章 捕馬探路第七十七章 蓮部危機第三十章 華坪山外收族人第九十四章 冬日風雪第四十七章 拓荒造船第二十七章 探索東南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戰役第五十九章 部落新生第四章 彎弓射毒箭第四十二章 歷史性的豐收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部工程第八十六章:荒原風雲第一百零六章 高山牧場第八十七章:熊族危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長老分歧第九十一章 織造新篇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視馬場第十二章 建設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會盟第九十六章 農業新規第五十八章 瘟疫來襲第四十七章 拓荒造船第四十三章 初冬的外交第十三章 定名華部第十五章 治具製陶第一百二十二章 南北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