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江防

鄧名放走俘虜的第二天,劉體純就回到了鍾祥。聽聞此事後他來找鄧名,見面後並沒有提俘虜的事,而是試圖勸阻鄧名繼續進攻武昌。

“武昌,是湖廣乃至天下的中樞,雖然武昌城裡現在空虛,但是聽聞武昌有險情,江陵、夷陵的清虜肯定會奔馳救援,他們順江而下,轉眼就到。”劉體純不反對鄧名帶着兵力去長江邊上耀武揚威一番,但卻反對認真地進攻武昌:“要想打下武昌,必須先打漢陽。等我們拿下漢陽,渡過長江,再炸塌武昌的城牆,那時上游的虜師早已得到警報,肯定已經趕來了。我軍的水師恐怕不佔優勢,萬一被堵在長江裡沒能返回漢水,大軍十分危險;就算水師能夠撤退回漢水,我們留在南岸的官兵也會陷入險境。”

當然夷陵、江陵一帶的堡壘非常重要,但是再重要也無法和武昌相比。鍾祥一戰殲滅了大批武昌的精兵,雖然鄧名把俘虜們放回去,但這些鬥志全無的士兵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恢復戰鬥力。據劉體純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看到明軍出現在長江上,湖廣總督很可能不顧一切地從上游抽調部隊;如果明軍猛攻漢陽,胡全才很可能讓江陵等地的清軍全師而下,與武昌清軍東西夾擊明軍。對於清廷來說,即便夷陵等地丟失,只要武昌還在就還有江防,若是武昌沒有了,那整個湖廣的長江體系就瓦解了。

“若是夷陵、江陵等地的虜師和武昌、黃州等地的韃子會師,再加上湖南的兵力,胡全才就能湊出六、七萬大軍,兩、三萬的披甲兵,水師的實力也很雄厚。我們雖然也有一萬四千的甲兵,但大部分都是新兵,隊伍沒有訓練好,勝算恐怕不大。”劉體純掰着手指頭,一條一條地分析兩軍的優劣:“興山的李將軍(李來亨)路途遙遠,無法及時支援我們;我們的水陸都不佔優勢,又頓兵武昌堅城之下,所以還是不要打這一仗爲好。”

劉體純說勝算不大已經很客氣了,用對方一半的兵力和劣勢的水師去進攻武昌這樣的堅城,完全是自取滅亡。這還是最好的情況,有可能胡全才抽調部分軍隊回來就能給明軍很大威脅,還不至於讓江防有失,

鄧名耐心地聽完了劉體純的長篇大論,認爲對方說得很有道理,只有一點他不明白:“誰說我要打武昌?”

劉體純臉上的表情似乎是在說:“你就別瞞我啦”。

聽說鄧名釋放武昌降兵回家以後,劉體純覺得自己立刻洞悉了鄧名的用心,認爲鄧名肯定是爲了攻打武昌做準備。戰俘們回去以後,鍾祥清軍慘敗的消息會迅速傳揚開來,讓本來就空虛的武昌更加人心惶惶;其次,看到這些戰俘生還,武昌其餘部隊的鬥志也會受到影響,當明軍兵臨城下、破城在即的時候不會拼死抵抗;最後,鄧名發給每個士兵一兩銀子,這種罕見的行爲會在沿途流傳,讓更多的人知道明軍大兵壓境。

聽了劉體純的解釋,鄧名笑道:“事到如今我也不瞞劉將軍,我只是想把他們放了,並沒有進攻武昌的用意。”

劉體純依舊不信:“若不是爲了立刻攻打武昌,放了他們有什麼益處?”

“沒有益處就不能釋放俘虜麼?”鄧名反問道。

劉體純愣了一下,着急地說道:“提督是不是認爲這些降兵能夠長久地記住這份恩情?”

劉體純告訴鄧名,現在這些武昌兵固然是一盤散沙,但假以時日又會被清廷重新組織起來,到了下次打仗的時候,有軍官帶領,身處軍陣之中,他們就算對鄧名有再大的好感,也不會有臨陣倒戈的機會。

鍾祥慘敗的消息只在最初一個月裡有最大的震撼效果,再往後清軍就會漸漸淡忘此事。釋放俘虜只可以在短期內造成轟動的效應,但如果不趁着這機會進攻武昌,那實在是多此一舉。

“原來如此。”鄧名認真地思考着劉體純的話:“劉將軍說得有道理,但我確實沒有立刻進攻武昌的打算。”

“那提督爲什麼要釋放俘虜呢?”劉體純不依不饒地問道,他認定鄧名想進行軍事冒險,所以趕來要打消他的這個念頭。

“我沒有任何軍事上的目的。”鄧名剛纔聽完劉體純最開始的話才生出去武昌的念頭,打算假裝有攻取武昌的計劃,引誘胡全才放棄江防,但是聽完劉體純的一番分析,認識到自己原本設想中的不足,因此從善如流地放棄了。

“給那些降兵銀子幹什麼?不是爲了拉攏人心麼?”劉體純還是不信。

“要是放這兩千個俘虜兩手空空地回家,他們沿途肯定會給老百姓造成很大的騷擾。從這裡到武昌沒有多遠,路上吃飯、坐船,每個人有幾十文錢就夠了,我多給一些讓他們心中有愧,也就不會去欺負老百姓,甚至搶奪行兇了。”若是俘虜在回家的路上把怨氣撒在沿途的百姓頭上,鄧名覺得這些百姓反倒是自己害的。

“對啊,沿途百姓縱然感激,但若是一兩個月過去,他們漸漸地也就把這事忘了。提督難道不是打算趁機沿着漢水順流而下麼?”

劉體純覺得,鄧名的目的是消除沿途百姓對明軍的恐懼,讓他們願意與明軍合作,爲明軍提供物資和情報。不過這效果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減弱的,若是半年、一年之後明軍再來,百姓還是會感到恐懼。

鄧名只好繼續解釋……

過了兩天,周培公和其他幾個被俘的幕僚看到沒有動靜,就壯着膽子試探着對明軍說,他們在武昌也有家人。在這個時代,讀書人和大頭兵是不等價的,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理,這些幕僚心中也是沒底。他們覺得,既然連大頭兵都不殺,大概也不會殺縉紳吧。

不料鄧名對他們和對那些武昌兵的處理沒有區別,也是每人發一兩銀子,打發他們回家。

這些幕僚並不看好夔東明軍,本來也不想在明軍中多停留。不過明軍的這種處置方式還是讓周培公等人都爲之愕然,隨後就是勃然大怒。其中一個歲數有些大的幕僚最爲激動,憤怒地把銀子扔在鄧名腳前,大叫士可殺、不可辱。這個幕僚在營帳中暴跳如雷,唾沫橫飛,旁觀的人都覺得這個老頭已經進入瘋癲狀態。

鄧名退後兩步躲開他,低頭看了看地上那塊銀子。對方把銀子扔到自己腳邊而不是朝臉上砍過來,可見還殘留着一些理智吧。

拱手向這些人道別後,鄧名就讓衛士們送他們離開軍營。

事後,鄧名不解地問周開荒:“我們給每人一兩銀子不算少了,他就是僱一輛車,坐車回武昌都足夠了啊。”

“一兩銀子是不少,但是和普通的小兵待遇相同,讓這些讀書人的臉往哪裡放?”周開荒覺得鄧名此事做得不是太恰當,笑道:“提督不送銀子是最好了,要送就得每人一百兩。”

“一百兩!可他們是俘虜啊。”鄧名吃驚得跳起來。自從他分到大筆的銀子以後,衛隊的伙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我們哪怕是每天買一隻羊來吃,一個月也花不了一百兩銀子!聽說教私塾的先生,到了年底,學生的家長也就送一兩銀子的禮吧?”

“可是,連每個小兵都給一兩銀子,一個讀書認字的縉紳,身價難道還沒有百倍嗎?”在正常情況下,給俘虜的幕僚一兩銀子應該不算少,但周開荒提醒鄧名,他早先宣佈給士兵的銀子是遣散費,而不是賣命錢。既然對士兵都這麼慷慨,那麼給讀書人的遣散費少於一百兩就顯得太刻薄了,一兩銀子就是不折不扣的羞辱:“既然捨不得,那還不如不給。”

“我是怕他們路上忍飢挨餓,有的人歲數大了,腿腳、眼睛都不好,有一兩銀子可以租車、租船。”鄧名低聲爲自己辯解道。

得知這個新聞後,正要再次去地方上收集物資的劉體純又趕來湊熱鬧。

劉體純不解地問道:“提督的名聲,一半要靠自己做,一半要靠縉紳們給傳揚。若是讓湖廣的縉紳認爲提督有意要羞辱他們,這對提督的名聲可沒有什麼好處;而且善待這些縉紳,可以向湖廣的士人表現提督光復湖廣的決心,這可是千金買馬骨的好機會啊……”

劉體純認爲那些幕僚中有一些人是真想走,但也有一些是裝模作樣。如果鄧名錶現出求賢若渴的樣子,他們也許不介意扮演一下馬骨。

“難道我做什麼事情都一定有軍事上的目的嗎?”鄧名嘆息道:“我就不能放他們回去看望家人,無論高低貴賤都發給一兩銀子的路費嗎?”

……

湖廣總督衙門。

鍾祥之戰爆發的前一天,安陸府的知府覺察明軍的哨探出現後,立即派人給胡全才送去一封信,報告明軍先鋒已經開到城下,鍾祥城已經遵照總督大人的命令堵死了四座城門,近六千披甲兵蝟集城內,足以保證城池萬無一失。

這封信讓胡全才很滿意,當晚睡覺睡得很踏實。想不到這竟然是知府的最後一封信。

收到報告的第二天,他正在衙門裡等候黃州府等地的援兵時,一份六百里加急的軍情就飛入總督府——鍾祥失守,安陸府全軍覆沒。

這個報告猶如晴天霹靂,把胡總督嚇得不知所措。

派到鍾祥去的省軍是武昌現有的精銳部隊和機動部隊,對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和漢陽總兵的指揮能力胡全才都非常有信心,認爲即使是十萬明軍來襲,也足以自保。但現在鍾祥卻轉眼間宣告失守,近六千披甲兵不但沒有能夠守住鍾祥,就是連稍微堅持幾天都做不到。從兩份報告的時間上看,鍾祥好像也和宜城一樣,僅僅兩天就被明軍攻破。在明軍的攻勢面前,六千披甲兵竟然顯得毫無抵抗能力。

“這次賊人到底來了多少人?”胡全才癱在椅子上發呆,片刻後已經滿頭大汗。

宜城只有數百披甲兵,兩天陷落;鍾祥有近六千披甲兵,還是兩天陷落。兩地的清軍實力明明相差很大,在明軍面前卻顯得沒有什麼分別。這隻能說明明軍的力量實在太雄厚了,攻破城市的速度只取決於他們的推進速度——先鋒抵達,安營紮寨,主力就位,開始攻城,然後破城——至於城中到底駐紮了多少清軍則並無區別。

“難道真有二十幾萬流寇,其中還有數萬甲兵?”胡全才又想起了鄧名的那份檄文,明軍自稱擁有五十七萬大軍:“可是這麼多人,他們是怎麼從鄖陽出來的?”

之前胡全才認爲明軍不過兩、三萬,後來又認爲最多不過四萬,若是對面果然有十幾萬甚至二十多萬人的話,明軍從襄陽南下的速度就快得實在太驚人了,這隻能說明對方擁有大量的船隻——郝搖旗是從哪裡變出來的這些船?

不過,胡全才已經沒心思琢磨明軍是怎樣從鄖陽殺出來了,眼下的問題是即便對方有五、六萬甲兵,兩天就拿下鐘祥,這個速度也是太驚人了。城內的近六千甲兵,完全可以把縣城的城牆守得密不透風。

黃州等地的兵馬還沒有齊聚,武昌的精銳損失了大半,對方兵強馬壯還擁有大量船隻。胡全才差點就當堂扔下令箭,下令夷陵、江陵等地的兵馬火速回救武昌。只不過胡全才也知道,一旦放棄了夷陵、江陵,就等於放棄了洪承疇煞費苦心多年經營起來的長江防線,五年來對南明五千裡的防禦圈上就會出現一個大口子。

經過一番劇烈的心理鬥爭後,胡全才勉強壓下立刻召回江防部隊的念頭,打算再觀察幾天明軍的動向再說。江防暫時還不能動,但湖南還有一些兵力可以召集,雖然很多都被抽調去了廣西、貴州,但各地起碼還留有一些看家的人手。胡全才一面向清廷上書請罪,寫了加急信送往北京,請求順治下令河南的綠營即刻南下協助作戰;一面傳令湖南各府,讓各個知府迅速清點手中的精銳披甲兵,火速報給湖廣總督衙門知曉,同時還讓各府集結這些部隊,做好馳援武昌的準備。

忙碌了幾天後,胡全才派去安陸府的探子回報說,明軍暫時還沒有繼續南下,德安府、黃州府的部隊也陸續抵達武昌,這讓胡總督稍感安心。

又過了兩天,胡總督得知有幾個安陸府的士兵逃出,他立刻下令把這幾個士兵送來武昌總督衙門,胡全才要親自詢問他們鍾祥一戰的過程,還有明軍的兵力。這幾個士兵的回答讓胡全才感到很意外,他們都說明軍抵達城下僅僅一天就挖塌了城牆,而且城南、城北同時坍塌,轉眼間明軍就從兩處缺口蜂擁殺入,清軍抵抗了也就兩個時辰。

這個攻城過程讓胡總督剛剛放下的心頓時又收緊了。明軍人力強大得難以想像,一天就能在城牆上挖出兩個缺口。根據這幾個突圍者的描述,漢陽總兵並非猝不及防,他事先對明軍挖塌城牆已經有所察覺,還派了部隊去預先設防,但在明軍的強大攻勢前好像連拖延時間都做不到。

胡全才好像已經看到了那無邊無際的明軍衝到了武昌城下,揮動着無數把鐵鏟和鋤頭,幾天之內就把武昌的城腳也徹底挖空。想到這裡,胡全才就急忙扔下令箭,讓使者火速去江陵、夷陵軍中傳令。

見湖廣總督要放棄江防,總督衙門裡的幾個幕僚和武昌的一些部將擁上去死命勸說,苦苦哀求總督大人再觀察幾天,畢竟放棄江防的罪過實在太大。雖說武昌失守大夥兒誰也活不了,但放棄江防清廷肯定震怒,降罪湖廣官場。

這些人阻止胡全才撤除江防的理由之一,是這幾個突圍者的話不可以全信。他們都是城中的小兵,並不是鎮守城樓的軍官,看不見城牆上攻防的全貌;理由之二,就是明軍雖然人數衆多,但未必一定會南下來取武昌,畢竟這裡有長江天險。明軍也有可能北上攻入河南,若真的如此,那豈不是白白放棄了江防,招惹朝廷的不快?

更有部將建議,可以在長江以北、漢水兩岸實行清野之策,讓明軍覺得南下沒有油水可撈,這樣他們北上去河南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仔細一琢磨,胡全才覺得手下說的也有道理,雖然明軍勢大,但不一定就鐵了心地來打武昌。

見總督大人不再堅持,堂下的將領趕快把地上的三支令箭撿起來:一根是給夷陵的,一根是給江陵的,還有一根是給駐紮洞庭湖的長江水師的。

部將雙手捧着令箭奉上,胡總督遲疑了一下,終於伸手接回了三支令箭。

正要把它們插回箭筒中,忽然聽到一聲:“報!”

堂外又傳來一聲大喊。

一個傳令兵被引入大堂中,他打了個千,在堂中單膝跪倒,向湖廣總督稟告:一大批在鍾祥被俘的武昌兵回來了,是被明軍釋放的。

第65節 援助(下)第45節 移民第58節 狙擊第47節 矛盾第39節 哨探第11節 劫營(上)第33節 固執第9節 授權(上)第52節 決心第27節 得兼第16節 攀談(上)第22節 謊言第36節 否決第26節 反覆第29節 解圍(下)第6節 疑惑第14節 算賬第59節 安撫第50節 懷疑第49節 敗像第46節 脫逃(上)第54節 投機(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節 推薦(下)第37節 干涉(下)第48節 打賭第20節 康熙(下)第36節 否決第21節 煙霧(下)第31節 佯攻(下)第20節 僞詔(上)第21節 煙霧(上)第9節 買路第44節 遊騎(上)第49節 訓練第28節 人心第5節 重整(上)第12節 調整(上)第13節 困獸第42節 升級(下)第46節 合營第17節 政策(下)第8節 紛亂第18節 登陸(上)第4節 推薦(下)第52節 決心第21節 受降第29節 機密第47節 證據(中)第5節 重整(上)第56節 推銷(上)第14節 亂戰(下)第36節 宿命(下)第39節 王佐(上)第32節 吐哺第12節 強渡(下)第38節 整訓(下)第6節 親征(上)第24節 宣傳第34節 糊塗(上)第32節 才能(下)第5節 放棄(上)第37節 干涉(上)第9節 海權第35節 表態第28節 借刀第48節 潛逃第57節 疲兵第20節 相逢第49節 副手(下)第23節 江防第26節 判斷(上)第15節 戰象(上)第55節 壓力(下)第28節 欠條第33節 通牒第56節 待遇(下)第32節 爭奪(上)第52節 往事(上)第59節 助剿第26節 判斷(下)第51節 夢想(中)第31節 名將第24節 宣傳第55節 死地第30節 成長(下)第12節 專家第34節 問候(下)第51節 求戰(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3節 唐王第37節 報告(下)第17節 虛招(上)第23節 江防第4節 生變第28節 城前(下)第24節 整訓(下)第5節 放棄(上)第36節 否決第54節 議和(下)
第65節 援助(下)第45節 移民第58節 狙擊第47節 矛盾第39節 哨探第11節 劫營(上)第33節 固執第9節 授權(上)第52節 決心第27節 得兼第16節 攀談(上)第22節 謊言第36節 否決第26節 反覆第29節 解圍(下)第6節 疑惑第14節 算賬第59節 安撫第50節 懷疑第49節 敗像第46節 脫逃(上)第54節 投機(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節 推薦(下)第37節 干涉(下)第48節 打賭第20節 康熙(下)第36節 否決第21節 煙霧(下)第31節 佯攻(下)第20節 僞詔(上)第21節 煙霧(上)第9節 買路第44節 遊騎(上)第49節 訓練第28節 人心第5節 重整(上)第12節 調整(上)第13節 困獸第42節 升級(下)第46節 合營第17節 政策(下)第8節 紛亂第18節 登陸(上)第4節 推薦(下)第52節 決心第21節 受降第29節 機密第47節 證據(中)第5節 重整(上)第56節 推銷(上)第14節 亂戰(下)第36節 宿命(下)第39節 王佐(上)第32節 吐哺第12節 強渡(下)第38節 整訓(下)第6節 親征(上)第24節 宣傳第34節 糊塗(上)第32節 才能(下)第5節 放棄(上)第37節 干涉(上)第9節 海權第35節 表態第28節 借刀第48節 潛逃第57節 疲兵第20節 相逢第49節 副手(下)第23節 江防第26節 判斷(上)第15節 戰象(上)第55節 壓力(下)第28節 欠條第33節 通牒第56節 待遇(下)第32節 爭奪(上)第52節 往事(上)第59節 助剿第26節 判斷(下)第51節 夢想(中)第31節 名將第24節 宣傳第55節 死地第30節 成長(下)第12節 專家第34節 問候(下)第51節 求戰(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3節 唐王第37節 報告(下)第17節 虛招(上)第23節 江防第4節 生變第28節 城前(下)第24節 整訓(下)第5節 放棄(上)第36節 否決第54節 議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