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兄弟(上)

山東,登州府。

“魏冬瓜,今兒你把大夥兒喊來有什麼事嗎?”

圍攏在一起的鎮民們大聲嚷嚷着。

最近膠東地區的人心一直浮躁不安,到處都有流言說明軍又要打回山東來了,在十八年後,山東這片土地終於又要換成赤色旗幟了。

這種騷動當然有舟山明軍的原因。抵達江南前,任堂等人一直在浙江和山東之間搖擺不定,沒有確定最後的攻擊目標,而且在對浙江發起進攻後,川軍也還惦念着要在浙江取得戰果後轉戰山東。所以張煌言未雨綢繆,已經把一些逃去舟山的山東人派回老家,讓他們散佈消息,給那些暗中支持明軍的縉紳通風報信。

至於山東的府縣,進入四月後也是風聲鶴唳,那時川軍剛剛抵達長江口,到處都有傳言說明軍人數超過十萬,兵鋒直指山東,並打算以山東爲跳板直撲北京——這種說法清廷並不太相信,因爲北京方面普遍認爲川軍能夠反覆沿着長江流竄就是因爲他們的水師優勢,卻沒有和清廷精銳在北方平原交戰的能力。

山東方面當然也知道“南舟北馬”的道理,不過事關山東各級官員的烏紗帽和性命,他們依舊高度緊張,北京方面爲了安全起見也向濟南派出了一些援兵。直到五月,大戰在浙江打響之後,山東方面的警報依舊沒有解除,北京的不少人也都擔心川軍會在浙江進行大擴軍,然後圍攻南京或是北伐山東。

不過最近一個月來,風聲漸漸平息了,因爲舟山方面清楚川軍不會繼續向山東發動進攻,所以派來偵查的小分隊紛紛返回了舟山,而那些和張煌言有聯繫的山東縉紳也都收到消息,張尚書要他們立刻停止一切準備工作,不要露出破綻,或是被山東官府察覺到他們的行動。

山東的官府消息比較靈通,在江寧、蘇州等地再次紛紛向北京告急時,也知道川軍大概是要回去了。濟南等地的清廷官員紛紛長出一口氣,彈冠相慶之餘,紛紛上書彈劾東南的同僚。以前北方各省對兩江、湖廣就是口誅筆伐,現在又加上了浙江——北京方面也有心用這些奏章來威脅東南,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處於戴罪立功的狀態。

高郵湖一戰後,對東南督撫的彈劾攻擊達到了頂峰,當時北方督撫們把東南的幾位總督、巡撫罵了個死有餘辜。但等“康熙”案的風聲傳出後,北方督撫們感覺這裡面的水很深,太皇太后、輔政大臣、親王貝勒好像捲進去的不少,於是就集體收聲,誰也不想在摸不清狀況的時候稀裡糊塗地得罪了人。但一年多下來,這樁大案依舊是雲山霧罩,輔政大臣們死不認賬。現在高郵湖之戰已經成了滿清官場的大忌,除了親王們,誰也不會在公開場合提起先皇敗死的謎團。

此時北京和濟南方面也都知道川軍大概是要退兵了,山東的縉紳就算沒有來自舟山的關係,也或多或少從親朋那裡知道:這次明軍的破口入寇大概又快要被兩江、浙江和湖廣的清軍擊退了。雖然清廷已經在考慮川軍退走後的善後問題了,但底層百姓對此依舊一無所知。在沒有發達媒體的情況下,情報從社會頂層擴散到底層需要很長的時間。正因爲有這個滯後期,所以在明軍退兵的同時,山東鄉村裡關於明軍北伐的流言卻剛剛達到了最高峰。

今天把衆人召集來的魏冬瓜表情嚴肅:“今天把弟兄們喊來,是於總爺有事。”

魏冬瓜口中的於總爺,就是棲霞縣把總於七。

順治初年,於七在山東組織義軍抵抗清軍,順治六年接受了清廷招撫,成爲棲霞縣的把總。雖然於七只是一個把總,但接受招安後成爲一方富豪,於家在棲霞縣建立的莊園規模之大號稱山東之最。在莊園裡,於七還接納容留了數百位綠林好漢,資助各路黑道開設武館,以致勢力遍佈整個膠東。

去年,也就是順治十八年十月,於七的兄弟於九、於十,因賭博瑣事毆打萊陽縉紳宋彝秉,此人乃是清廷前兵部侍郎之子,還有一個叔叔是山東當任按察使。可於氏兄弟卻沒把宋彝秉放在眼裡。於氏兄弟賭博出千不說,還狠狠地打了自己一頓,宋彝秉怒不可遏,但身爲侍郎之子,按察使之侄,卻拿於家兄弟無可奈何。就連宋彝秉的叔叔也勸他息事寧人,不要和山東一霸於七的弟弟過不去。

滿腹怨恨卻無處發泄的宋彝秉,爲此竟然告上北京,讓他父親的故舊替他送告發信入朝,稱於七圖謀不軌,而他那個當按察使的叔叔也私通於七,意圖一同作亂。當時剛逢重慶清軍慘敗,五萬川軍順流而下,北京方面焦頭爛額無暇分神,這樁案子也就此壓了下來。

雖然沒有立刻處置此事,但北京方面過問此案的官員還是選擇相信了宋彝秉的檢舉——他大義滅親,把叔叔都拖進案中,這不由得人不信。而且於七在山東的實力強大,順治六年招安了於七和他的幾萬義軍後,清廷的力量一直在南方和明軍作戰,也就忘記了要剪除他的羽翼了。這次看到宋彝秉的檢舉後,北京發現於七確實是個隱患,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圖謀不軌,但他確實有威脅山東穩定的實力。

在山東風聲鶴唳的時候,北京對於七的處理就和管效忠當年對付馬逢知的故伎一樣,沒有過於刺激於七,以免他起兵響應川軍。而在確認川軍開始返回上游、明軍主力已經進入長江口後,北京就指示濟南儘快把孤立無援的於七拿下,以消除這個隱患。

山東地方官對付於七的辦法也和管效忠對付馬逢知的一樣,計劃以宴會的名義召於七前來,然後突然襲擊把他抓起來。不過和馬逢知不同的是,於七乃是山東的地頭蛇,在黑白兩道關係衆多,棲霞縣令的鴻門宴開始前就有人秘告了於七,結果於家兄弟拒捕,反倒把官兵打垮。

逃回自己的莊園後,於七確認自己被扣上了謀反大罪,就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地再次起兵,傳檄給膠東的好漢們,讓他們和自己一起舉事——現在明軍雖然走了,但山東的百姓和好漢們消息沒有這麼靈通,也對舉事有幫助。

魏冬瓜也是剛剛得知此事,他的武館就是於七資助的,而且直到現在,他們也不知道川軍已經回撤。既然川軍即將登陸山東,恩人於七又號召起事,魏冬瓜就來召集身邊的好漢。

“你們聽說過成都的三太子吧?”其實魏冬瓜也不知道四川和成都距離登州這裡有多遠,不過只要聽說過三國志通俗演義,誰還會不知道成都呢?魏冬瓜並沒有立刻打出於七的旗號,而是先借用一下鄧名的聲勢,他一邊說,一邊向西邊跪倒,當衆磕頭了幾個頭,才從容站起身繼續說:“三太子手下有五虎大將,個個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更有文老督師,人稱臥龍再世!”

由於高郵湖等一系列戰役,鄧名在山東家喻戶曉,奉節文安之的大名也被人們反覆傳說。

雖然大家都曾在私下議論鄧名,但從來沒有想到魏冬瓜居然會這樣明目張膽地提起,一時間諸位好漢人人發愣,都看着魏冬瓜說不出話來。

“有請二太子!”於七的來信只是匆匆幾筆,起義的目標、口號一概沒有,倉促之間魏冬瓜也不知道該用什麼名義好,不過既然是反清,那打起明宗室的旗幟總是沒有錯的吧?

一個大漢在衆目睽睽之下從後面走了出來,魏冬瓜二話不說,又朝這個人磕了三個響頭,然後把此人介紹給大家:“這就是烈皇的二太子。”

在座衆人大譁,好幾個人已經叫起來:“魏冬瓜,這不是路邊擺卦攤的李鐵嘴嗎?”

被稱爲李鐵嘴的人看上去四十歲上下,他大步走到衆人面前,朗聲說道:“你們知道成都的三太子吧?他是俺弟!俺本來的真名叫朱真龍,烈皇殉國後改名叫李通藥,在鄉里隱姓埋名二十年,魏冬瓜早就知道。”

“正是,”魏冬瓜急忙上來補充,還掏出一封信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於總爺,你們看!這是於爺的信。於總爺讓我保護二太子去他那裡,於總爺要光復山東,把建州韃子趕出山海關去!”

有人上前認出了於七的筆跡,既然是於七都要反了,那這事應該假不了。

而且二太子還在邊上推波助瀾:“俺弟已經知道俺在這裡了,正帥着百萬大軍趕來,白衣白甲還帶着俺父皇的孝!都跟着俺反了吧,等俺弟坐了龍椅,你們都能封王!”

“反了,反了!打進北京城!”不少人都激動地大叫起來,很快這呼聲就響成了一片。

雖然朱真龍說他不想當皇帝,但他也是皇上的親哥啊,衆人又紛紛和魏冬瓜一起向朱真龍拜倒:“千歲,俺們保着您殺進紫禁城。”(未完待續)

第6節 親征(下)第24節 內憂(下)第63節 黃雀(下)第21節 追兵第15節 出降(上)第35節 鞏固(下)第49節 副手(上)第38節 隔江第24節 內憂(下)第30節 威壓(上)第58節 接觸(下)第46節 證券(下)第1節 精明(下)第29節 功名第45節 突破(上)第29節 搏鬥(上)第59節 細作第22節 風起(下)第10節 負責(下)第56節 離去第48節 融洽(下)第27節 圍攻(上)第31節 胥吏第33節 孤注(上)第60節 爭奪(上)第59節 助剿第4節 一致(下)第10節 爆破第41節 難民第48節 融洽(上)第10節 追逐第41節 失控(上)第52節 私心第54節 霸氣(下)第52節 反擊第43節 鷹派第55節 死地第34節 晉王(上)第5節 重整(下)第14節 彈盡(下)第67節 守法(上)第43節 鷹派第59節 議款(上)第54節 官銜第31節 呆仗(上)第59節 議款(上)第3節 裁軍第32節 意外第48節 專利(上)第11節 攻勢(下)第20節 僞詔(下)第13節 天明(上)第39節 衝突(下)第56節 推測第31節 胥吏第14節 強攻(上)第1節 秘旨第18節 恐怖(上)第38節 整頓(上)第53節 齊射(下)第22節 突破(下)第2節 目標(上)第47節 證據(中)第57節 輕取第6節 疑惑第22節 退讓(下)第55節 報紙(下)第4節 平衡第27節 反攻第9節 問話(下)第38節 隔江第16節 攀談(下)第32節 意外第41節 爭奪(上)第50節 挫折第30節 新年第54節 官銜第26節 判斷(上)第56節 突擊第49節 風氣(下)第8節 矛盾第63節 黃雀(上)第25節 駭浪(下)第47節 矛盾第60節 算盤(上)第25節 棄軍第22節 突破(上)第2節 賞罰第50節 金磚第26節 兄弟(中)第2節 競爭第45節 突破(下)第9節 海權第16節 攀談(上)第30節 威壓(下)第16節 龍騎(上)第16節 甕中第63節 黃雀(上)第51節 保衛(下)第11節 攔截
第6節 親征(下)第24節 內憂(下)第63節 黃雀(下)第21節 追兵第15節 出降(上)第35節 鞏固(下)第49節 副手(上)第38節 隔江第24節 內憂(下)第30節 威壓(上)第58節 接觸(下)第46節 證券(下)第1節 精明(下)第29節 功名第45節 突破(上)第29節 搏鬥(上)第59節 細作第22節 風起(下)第10節 負責(下)第56節 離去第48節 融洽(下)第27節 圍攻(上)第31節 胥吏第33節 孤注(上)第60節 爭奪(上)第59節 助剿第4節 一致(下)第10節 爆破第41節 難民第48節 融洽(上)第10節 追逐第41節 失控(上)第52節 私心第54節 霸氣(下)第52節 反擊第43節 鷹派第55節 死地第34節 晉王(上)第5節 重整(下)第14節 彈盡(下)第67節 守法(上)第43節 鷹派第59節 議款(上)第54節 官銜第31節 呆仗(上)第59節 議款(上)第3節 裁軍第32節 意外第48節 專利(上)第11節 攻勢(下)第20節 僞詔(下)第13節 天明(上)第39節 衝突(下)第56節 推測第31節 胥吏第14節 強攻(上)第1節 秘旨第18節 恐怖(上)第38節 整頓(上)第53節 齊射(下)第22節 突破(下)第2節 目標(上)第47節 證據(中)第57節 輕取第6節 疑惑第22節 退讓(下)第55節 報紙(下)第4節 平衡第27節 反攻第9節 問話(下)第38節 隔江第16節 攀談(下)第32節 意外第41節 爭奪(上)第50節 挫折第30節 新年第54節 官銜第26節 判斷(上)第56節 突擊第49節 風氣(下)第8節 矛盾第63節 黃雀(上)第25節 駭浪(下)第47節 矛盾第60節 算盤(上)第25節 棄軍第22節 突破(上)第2節 賞罰第50節 金磚第26節 兄弟(中)第2節 競爭第45節 突破(下)第9節 海權第16節 攀談(上)第30節 威壓(下)第16節 龍騎(上)第16節 甕中第63節 黃雀(上)第51節 保衛(下)第11節 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