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 誤判(上)

伐清sodu

李國英指揮着自己的總督標營以及其他四千甘陝綠營逼近了萬縣,雖然這次清軍質量還未必比得過上次的,但在李國英的統一指揮下,衆將就算心懷怨恨也不好發作出來。而袁宗第顯然早就知曉清軍還有兩萬披甲,有八百多總督標營的甲騎,因此明軍老老實實地守城,完全沒有再出來攻擊的意圖。

袁宗第並不知道李國英又只帶來了五千披甲,不過就算他知道,也會繼續守城,袁宗第認爲自己已經佔了很大的便宜了,他繳獲的三千多套、近四千套裝備,還抓到了近萬的戰俘。現在袁宗第就想着安心消化勝利果實,不要一個不小心又吐了出去。

爲了摧毀萬縣的軍屯,李國英一趕到就下令攻城,他的理由和劉體純當年對鄧名說的差不多,那就是大軍頓兵城下會有損士氣,必須要進行一些戰鬥來維持軍心;而且現在攻城對李國英還有額外的好處,那就是讓袁宗第更加摸不清他的虛實,老老實實呆在城裡不要出來干擾他收割莊稼。現在李國英對袁宗第的實力已經不再輕視,雖然他有重建的標營的幾百騎兵,如果真爆發了激烈的野戰,李國英也沒有信心能完成徹底摧毀萬縣軍屯的計劃。

萬縣城牆上到處都有崗哨,重點保守的城樓上更是站滿的甲兵,所有的城門外都有一座掩護城門的營寨,讓清軍無法輕易靠近城樓。不過就算清軍能夠靠近也沒有什麼用,因爲據來過萬縣的人觀察,城牆上所有的缺口都被填補好了,好像城樓還被加高了一截。找了幾個經驗豐富的人近距離觀察後,他們也證實了這個說法,萬縣的城樓好像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固,尤其是南城樓加高得最多,預先打造的雲梯肯定是夠不到城樓牆垛上。

“袁賊真是種了不少地啊。”來的路上李國英遇到的農田並不到,熊蘭時期本來有大量軍屯的萬縣西南看上去只有兩千多畝地,裡面的莊稼還都被袁宗第搶收過了。但接到衛士的報告後,李國英更堅信自己早先的判斷,那就是袁宗第開墾了很多耕田,招募了大批的人手,聚攏的百姓甚至可能有小十萬,不然無法解釋袁宗第怎麼能在大片墾殖的時候,還能把萬縣的城牆全部翻修一遍。

親自前去觀察的時候,李國英發現西南方向的軍屯並沒有被完全搶割走,有少量莊稼還是被燒燬在地裡的,顯然袁宗第是在上一仗後纔開始搶收的,而收了一些後發現了清軍的先鋒,就謹慎地燒燬了部分糧食,退回了城裡。

李國英還在萬縣南城樓外,看到了明軍新修的碼頭,它和修船廠一起用石頭的圍牆保護起來,門樓外也有營寨庇護,和萬縣南門的門外營遙響呼應。這兩座營地之間還有袁宗第用展柵欄圍起來的通道,並派駐有士兵把守。

攻打萬縣是肯定不可能的,光是打造新的攻城器械就要花不少時間,那個時候估計鄧名早就派來援兵了;就是攻打這個碼頭也未必是件容易的事,石砌的圍牆看上去相當堅固,而且距離萬縣不遠,清軍很難徹底截斷兩者之間的聯絡,清軍攻打碼頭的時候不但會受到來自背後的火力,還可能遭到萬縣明軍的突襲。

“袁賊這到底是種了多少田啊?”李國英看完明軍的部署後,心臟砰砰直跳,袁宗第這個人他很瞭解,戰術水平還不錯,這麼多年征戰下來,雖然未必總能有什麼奇思妙想,但戰場反應迅速,也不會犯下什麼低級失誤;可袁宗第並不以治理見長,實際上虁東衆將都沒有什麼治理才能,包括永曆天子派來的文安之,雖然氣節、心胸都相當了得,但對如何在困境中經營領地也沒有獨到的心得。

而看眼前這架勢,李國英估算了一番,覺得袁宗第聚攏的百姓肯定要超過十萬了,數萬人規模的軍屯效率已經非常之低下了,軍團的餘糧不但要養活幾千甲兵,還要能夠供應上萬民夫修補城牆、構築碼頭的工事——李國英感覺自己必須對袁宗第的治理水平做出新的評價,雖然他很難想通袁宗第到底從何搞來這麼多的百姓,但是能夠治理十萬人規模的軍屯,那絕對是了不得的人才,李國英感覺自己都未必能把這麼大的軍屯控制好——如果袁宗第居然不用軍屯模式,那更要高看一眼纔是。

但清軍靠近萬縣後,修養多時的萬縣水師也開了出來,現在清軍的水師已經退走,江面上全是明軍的戰艦。把李國英的部隊仔細觀察了一番後,明軍那幾艘裝了大炮的新銳戰艦還開到江邊,向嘗試靠近碼頭的清軍開炮示威。

“還有大炮,還有能裝下大炮的戰艦。”李國英發現袁宗第不斷刷新着自己對萬縣實力的估計,現在李國英已經完全拿不準袁宗第到底在萬縣這裡聚攏了多少人力了。而且如果袁宗第人力富裕的都開始修建炮艦了,那他的陸軍到底實力如何?如果李國英處在袁宗第的位置上,他不會在只有幾千甲兵的時候就開始不務正業地鼓搗什麼炮艦,就像現在敵軍來襲的時候,炮艦可沒法保衛城池和外面的耕地。

現在李國英越來越懷疑袁宗第的陸軍實力不止幾千甲兵,上次和張勇、王明德交戰的兵力只是袁宗第一部分的實力。

“萬縣周圍有這麼多的地好種麼?”李國英沒有來過萬縣,但聽部下的報告,如果不運來大量的牲口和工具,萬縣這裡的軍屯產量上不去,養個一、兩萬輔兵和兩、三千甲兵是效率比較高也不太容易引起矛盾的做法,當年三譚的規模稍大,就出現了不少內部糾紛。

李國英越來越心虛,但還是隻能硬着頭皮繼續進攻,如果讓袁宗第再這麼發展下去,那明年別說成都,就是萬縣他都要打不過了——堂堂川陝總督,怎麼能落到這般地步?連一個縣的敵手都配不上嗎?

西南的軍屯最靠近清軍的方向,袁宗第搶收肯定也是從這裡開始,既然這裡的軍屯都有少量是執行燒燬的,那其他方向上的耕地肯定還安然無恙。現在李國英只能一邊小心謹慎的前進,一邊認定袁宗第不敢出城逆襲——他連耕地都燒了,顯然是認爲野戰無法戰勝清軍——如果能夠燒了袁宗第的田,那接下來的一年袁宗第就要忙於如何養活他不知道從哪裡搜刮來的大批人口了,若是能收割走萬縣的大部分產出——現在李國英認定產量很可觀,那重慶就賺大了。

爲了防備可能非常強大的明軍出城襲擊,清軍不辭辛苦地在萬縣周圍修築營地,壕溝、鹿角是裡三層、外三層。明軍沒有主動出擊,清軍搜索隊也始終找不到袁宗第的田都在哪裡,一些熊蘭時期的軍屯上面居然是野草橫生,顯然已經被荒棄很久了。

“袁宗第的田應該在萬縣那邊。”在萬縣西邊的山地裡搜索了一天,累得半死的搜索隊對李國英報告:“翻過萬縣北面的大山,應該就能看到賊人的田了。”

“萬縣東北?”一個曾經在熊蘭時期跟着高明瞻來過萬縣的清軍士兵忍不住質疑道:“那邊都是山啊,不是說山裡不能開墾點田出來,可那都是零星的小塊。能有多少的產出?”

“你還說萬縣不可能有十萬人所需的田地呢。”搜索隊員不滿地反駁道,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指責,指責他們沒有找到明軍的田,可田地又不是碎銀子,除了睜眼瞎怎麼會發現不了?

“確實不可能有啊,這裡又不是川西平原。”那個充任嚮導的清兵這兩天捱了不少數落,可萬縣有好幾萬人是千真萬確的,城牆、碼頭的變化也不容置疑,這個清兵只能低頭認錯,現在見到搜索隊就是找不到萬縣的田地後,他又鼓起勇氣開始爭辯:“萬縣這裡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的田。”

“如果你沒說錯的話——”一直旁聽爭論的李國英開口了,他沒有來過萬縣,所有的瞭解都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不過到了萬縣一天後,他也覺得這裡的地勢看上去不像是糧倉:“那就是最壞的事情發生了,是成都在補給萬縣,這樣萬縣確實不需要太多人口,因爲不需要種地嘛。而萬縣這麼重視碼頭和戰艦也就說得通了,他們是在滿足成都的要求,甚至可能是成都的命令!”

李國英聽說過那個委員會的事,直到現在爲止,他好像還沒有聽到袁宗第加入委員會的消息,他一直認爲這或許說明鄧名和袁宗第之間有什麼矛盾,可能是因爲同在四川所以有比較激烈的領土、人口競爭。

但情況顯然不像李國英期待的那樣,成都居然可以完全供應萬縣的所需,這種後勤上的支援除了意味着信任,也會帶來相應的權利和控制能力。萬縣這不就大力發展造船業,甚至不惜犧牲陸軍的實力嗎?

“袁賊,他沒種田。”李國英苦笑一聲,幾日來的辛苦奔波,整夜的視察營地部署防禦讓他感覺又快支持不住了:“退兵,速速退兵。”

現在李國英最擔心的就是成都、敘州的援兵,如果成都和萬縣的關係這樣緊密,那派來的可能就不只是緊急出動的水師。

第39節 都府第35節 表態第42節 反擊第23節 江防第17節 政策(上)第61節 未來第57節 分贓(上)第58節 同盟(下)第57節 輕取第28節 城前(上)第35節 捆綁第45節 移民第21節 追兵第8節 戰備(上)第60節 約法第40節 入寇(上)第55節 俘虜(上)第31節 裁軍(上)第11節 事變第40節 入寇(上)第2節 軟硬(下)第59節 助剿第59節 議款(上)第37節 軍火第58節 斷後(上)第36節 備戰第27節 飲血第16節 龍騎(下)第54節 權變(下)第36節 分攤(上)第4節 推薦(上)第50節 動向(上)第52節 登陸(下)第19節 防區第30節 成長(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6節 離去第16節 攀談(下)第9節 授權(上)第20節 困獸第4節 國民(上)第41節 阻擊第47節 矛盾第20節 僞詔(上)第29節 功名第45節 合作第53節 兌換第21節 東進(上)第53節 烈焰第36節 分攤(上)第53節 烈焰第26節 判斷(下)第39節 王佐(上)第38節 包抄第55節 報紙(下)第54節 議和(下)第45節 鍊金(下)第38節 買賣(下)第45節 鍊金(下)第10節 負責(上)第15節 相識(上)第40節 擁立第36節 宿命(下)第38節 奔波第36節 方向(上)第66節 加入(上)第38節 整頓(上)第30節 賽跑第46節 合營第34節 晉王(上)第14節 強攻(上)第37節 軍火第18節 對手第39節 衝突(下)第9節 問話(上)第28節 算計(下)第22節 退讓(上)第38節 奔波第42節 艱苦(下)第27節 派系(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8節 牽制(下)第42節 中立(下)第31節 呆仗(下)第5節 放棄(上)第29節 道破第48節 提案第50節 債券(上)第33節 固執第24節 宣傳第7節 變臉(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6節 宿命(下)第17節 政策(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8節 盟軍(上)第17節 隱姓第18節 對手第28節 借刀
第39節 都府第35節 表態第42節 反擊第23節 江防第17節 政策(上)第61節 未來第57節 分贓(上)第58節 同盟(下)第57節 輕取第28節 城前(上)第35節 捆綁第45節 移民第21節 追兵第8節 戰備(上)第60節 約法第40節 入寇(上)第55節 俘虜(上)第31節 裁軍(上)第11節 事變第40節 入寇(上)第2節 軟硬(下)第59節 助剿第59節 議款(上)第37節 軍火第58節 斷後(上)第36節 備戰第27節 飲血第16節 龍騎(下)第54節 權變(下)第36節 分攤(上)第4節 推薦(上)第50節 動向(上)第52節 登陸(下)第19節 防區第30節 成長(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6節 離去第16節 攀談(下)第9節 授權(上)第20節 困獸第4節 國民(上)第41節 阻擊第47節 矛盾第20節 僞詔(上)第29節 功名第45節 合作第53節 兌換第21節 東進(上)第53節 烈焰第36節 分攤(上)第53節 烈焰第26節 判斷(下)第39節 王佐(上)第38節 包抄第55節 報紙(下)第54節 議和(下)第45節 鍊金(下)第38節 買賣(下)第45節 鍊金(下)第10節 負責(上)第15節 相識(上)第40節 擁立第36節 宿命(下)第38節 奔波第36節 方向(上)第66節 加入(上)第38節 整頓(上)第30節 賽跑第46節 合營第34節 晉王(上)第14節 強攻(上)第37節 軍火第18節 對手第39節 衝突(下)第9節 問話(上)第28節 算計(下)第22節 退讓(上)第38節 奔波第42節 艱苦(下)第27節 派系(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8節 牽制(下)第42節 中立(下)第31節 呆仗(下)第5節 放棄(上)第29節 道破第48節 提案第50節 債券(上)第33節 固執第24節 宣傳第7節 變臉(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6節 宿命(下)第17節 政策(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8節 盟軍(上)第17節 隱姓第18節 對手第28節 借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