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節 等待(下)

六月初,清廷山西援軍的先頭部隊抵達保寧。作爲此次大戰的監軍,孫思克的興致顯得相當不錯。上次跟隨吳三桂出征給他帶來了不少的功勳;在趙良棟等三個將領前往四川的時候,他又挑撥了一把他們與吳三桂的關係,因此回到北京以後得到了輔政大臣的私下讚賞。這次作爲李國英的監軍,如果甘陝綠營能夠在四川立功,那麼孫思克顯然功不可沒。雖然朝廷要求一線持重,不過孫思克還是忍不住要幻想擊敗鄧名的榮耀——如果縱橫長江流域的鄧名馬失前蹄,被山西和甘陝綠營擊斃,那麼孫思克的錦繡前程也就是板上釘釘了。

由於李國英最後的那番泄氣話,北京覺得有必要再給川陝總督鼓一把勁,因此孫思克帶來的山西綠營比原先預計的還要多一些,總計有一萬兩千披甲和五萬多民夫。除了山西的綠營外,孫思克還帶來了三千多漢八旗,相比綠營,漢軍旗的裝備無疑要好,帶着綠營禁止擁有的虎蹲炮,還有幾百支鳥銃——雖然朝廷並不一定要取得什麼了不起的戰績,但是也盼望李國英能夠捕捉到戰機,給北京一些驚喜。

大批的輜重運到廣元、保寧後,甘陝總督也增派了五萬多民夫,把物資從嘉陵江上游送往重慶。

滿懷着建功立業的熱望,孫思克興沖沖地趕到了重慶,詢問李國英的戰略。

“到了八月,第二季稻子就差不多該收穫了,我們七月底出發,突襲萬縣,搶割袁宗第的糧食。在成都做出反應以前,全速退回重慶,然後孫將軍就可以回京覆命了。”李國英也是漢軍旗的人,雖然在滿清主子眼裡他未必比得上孫思克這種遼東老人,但職務要高出對方很多,所以完全不用迎合對方的意思:“本總督這幾個月來已經把地形打探好了。”

李國英畫了一份簡單的地圖,在上面標註了很多陣地的位置。李國英打算沿着長江北岸擺出一道長蛇陣,保證清軍節節呼應,彼此之間不至於失去聯絡:“等趙將軍、王將軍帶着兩萬甘陝綠營南下後,重慶就會有四萬披甲、十萬民夫,本總督在重慶留下一萬披甲,派一萬披甲去搶割袁宗第的糧食,剩下的兩萬居中呼應,讓夔東賊無隙可乘。”

孫思克帶來了一萬五千披甲,而不是朝廷原先應許的一萬,即便如此李國英依舊從甘肅、陝西抽調兩萬披甲來參與行動,這樣清軍的行動會變得更安全。至於甘肅、陝西的邊防問題,只要事後及時把借來的兵送回去就行。

李國英越是講下去,孫思克的心裡就變得越冰涼。朝廷確實示意李國英裝裝樣子就行,但輔政大臣雖然口中這樣說,但誰不盼着有奇蹟發生啊?要是鄧名真地受到重創,哪怕是抓住他手下一兩個重要的將領,都會讓北京的太皇太后和輔政大臣面上有光啊。但李國英卻真的一點兒多餘的想法都沒有,既然朝廷同意他進行一場搶割糧食的行動,李國英就真地一絲不苟,執行一個搶收計劃。

孫思克有個姐姐是玄燁的奶媽,很受太皇太后的喜愛,常常進宮陪太皇太后聊天。據姐姐說,太皇太后提起這次對四川的四省會剿時,眼睛裡也常常露出期盼之色。畢竟是先帝的仇,而且四萬披甲怎麼說也是一支大軍,武器、糧秣、民夫等後勤供應朝廷也儘量滿足,難怪太皇太后滿懷希望,盼着能有意料外的收穫。

“爲什麼一定要去打萬縣呢?”孫思克試圖勸說李國英改弦易張,他指着地圖上敘州的位置:“這裡纔是鄧賊的嫡系吧?”

“敘州?不去,不去!”李國英掃了一眼就連連搖頭:“敘州距離成都太近了,用不了幾天成都就能得到消息,然後全師乘船而下。”

李國英覺得敘州離成都近是一個很大的壞處,但孫思克卻恰恰相反,他總惦念着去偷襲成都。在來四川的路上孫思克見到了趙良棟,趙良棟對他說其實鄧名沒有什麼了不起,無論是之前的那一敗,還是湖廣、兩江綠營的連番失利,在趙良棟看來都是因爲鄧名運氣好或是狡計得逞而已。趙良棟對孫思克說,如果兩軍擺開陣勢堂堂正正地打一場,他有絕對的把握將鄧名擊敗。

“若是鄧名敢來,我們就消滅他。”孫思克剛纔已經聽李國英說過,成都的披甲大概也就是兩萬人左右,這樣清軍在甲兵上就有二比一的優勢,他認爲完全可以一戰。如果不去敘州的話,鄧名未必肯出戰,那樣豈不是沒有了讓趙良棟堂堂正正一戰破敵的機會了嗎?孫思克覺得趙良棟還是有點本事的,而且也不是吹牛的人,既然趙良棟認爲正面與鄧名交手的話,就是兵力稍弱都不至於落敗,那以兩倍的兵力與其交戰,還是有不小的勝算的。

李國英瞪了孫思克一眼,雖然趙良棟滿心的不服氣,但他也沒有一意孤行去打成都的計劃:“我軍沒有船隻,全部輜重都要靠陸運,行動快不起來。再說糧食也不夠我們長期圍攻成都。”

“成都那邊不是有大量的屯田嗎?”孫思克還沒有放棄他的冒險念頭,李國英估計成都會有二十萬左右的屯兵,那麼他們的儲蓄就能夠供十餘萬清軍食用幾個月之久。如果鄧名的堅壁清野做得不好,清軍就能在成都附近獲得更多的繳獲。就算沒有一次性攻克成都,但破壞了成都周圍的土地,功勞肯定遠遠高於攻打萬縣。現在有不少京官一聽到萬縣這兩個字還直糊塗:“萬縣在哪兒啊?”

“十幾萬大軍,沿途無法補給,到不了成都就被截住了。一旦軍糧耗盡,我軍就有大麻煩了。”

“不一定去成都,先去敘州嘛。”孫思克依然沒有死心,仍在極力鼓動李國英:“敘州不是有賊人的軍屯麼?可以先取敘州,然後再沿着岷江直搗成都。”

李國英卻沒有絲毫的心動,冷冷地反駁道:“敘州的賊人要少得多,可能也就是幾百上千人(李國英並不知道明軍已經向敘州移民),軍屯肯定沒有幾畝,根本不夠大軍吃的。而萬縣不同,萬縣的袁宗第有好幾千披甲,兩萬無甲兵,他肯定開闢了大批的農田;萬縣離成都遠,增援到得慢,糧食收穫多,還能讓更多的賊人忍飢挨餓,怎麼看都是萬縣更好。”

李國英懶得和孫思克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爭論,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他心意已定,絕不會修改。

廣元和保寧的糧食運到重慶還需要一段時日,到時候趙良棟、王進寶也就帶兵抵達了。李國英的計劃制定得很仔細,重慶到萬縣沿途全有崗哨,烽火臺也都完成選址,靠近重慶的幾座已經開始建設了,確保攻打萬縣的軍隊不會被明軍水師偷襲。

仔細看完李國英的軍事計劃後,孫思克又是一通哀嘆:“總督大人,這不是進攻啊,這明明是如何在重慶和萬縣之間堅持下去。”

按照這份計劃,出兵的終極目標不過是搶割袁宗第的莊稼。李國英甚至關於這方面的安排也只有寥寥幾句,但是如何維持重慶到萬縣的交通線卻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一大摞紙,還反覆驗證討論。

“總督大人,我軍竭盡全力發起攻擊,出動十幾萬大軍,難道就是爲了不讓士兵捱餓嗎?”在孫思克看來,這份計劃根本沒有談如何作戰,翻來覆去都是講如何填飽出征士兵的肚子。

“是的,朝廷給本官的指示就是發起一場攻勢,但不一定需要戰果。我軍要發起一場進攻,但沒有必要急着立功。這不就是命令本官把軍隊派到賊人境內,然後保證他們不捱餓嗎?”

對李國英來說,攻打萬縣是一場難得的實戰演練。反正朝廷花了這麼多糧餉,李國英打算利用這個機會好好鍛鍊一下重慶的部隊,讓新入伍的士兵和新晉升的軍官們都熟悉一下行軍的注意事項,對如何保證後勤有所瞭解。

將來遲早有一天要進攻成都,把明軍的勢力徹底掃清,有了這次的實戰演練,就可以讓缺乏經驗的部下獲得學習的機會,暴露出的問題也可以得到糾正。等到向成都發起真正的進攻時,李國英也就更容易取得最終的勝利:“川西的賊人水師異常強大,以後進攻成都的時候我們很可能無法利用水路,本總督需要親眼看看在四川陸路運輸的難處。”

爲了運糧,李國英還打造了不少手推車,這種車輛在陝西、河南都挺好用,但是在四川效率如何,會不會受到氣候、地形的嚴重影響,李國英也都要靠實戰來檢驗——進攻萬縣能夠提供的經驗是不全面的,但總比完全沒有強。

之所以一定要把兩萬軍隊分散在整條補給線上,也是因爲李國英承認完全沒有阻止川西水師的能力。他耗費巨資試圖打造出能夠封鎖長江的巨炮,但幾個月下來,依舊看不到絲毫成功的曙光。

第19節 防區第9節 問話(上)第45節 隊友(下)第15節 軍心第24節 怒潮(上)第65節 援助(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9節 感慨(上)第19節 帝國第42節 剃髮第4節 國民(下)第19節 感慨(上)第37節 回返第4節 一致(上)第21節 闖關第32節 爭奪(下)第43節 續戰(下)第26節 生意(下)第9節 海權第32節 爭奪(上)第36節 宿命(上)第59節 魔鬼(上)第10節 麻將第18節 詔書(上)第34節 問候(下)第25節 印象第6節 戰俘第13節 勇氣(上)第33節 孤注(下)第21節 闖關第8節 戰備(下)第10節 麻將第51節 夢想(上)第34節 晉王(上)第13節 債務第48節 融洽(下)第30節 威壓(上)第9節 失言第34節 動搖第42節 艱苦(下)第22節 反正第65節 援助(上)第40節 擁立第56節 宣戰(下)第21節 追兵第40節 印象(上)第43節 續戰(下)第32節 奉節第48節 失誤第11節 優待第33節 固執第37節 軍火第15節 相識(上)第54節 霸氣(下)第42節 中立(上)第50節 金磚第56節 宣戰(上)第56節 推銷(上)第34節 詐降第4節 推薦(下)第4節 國民(下)第25節 棄軍第53節 衝鋒第60節 算盤(下)第6節 疑惑第35節 鞏固(上)第23節 援助第54節 議和(上)第5節 密信第47節 贖買(下)第36節 分攤(上)第50節 懷疑第28節 借刀第45節 南下第31節 戰備第38節 隔江第36節 否決第28節 算計(下)第12節 強渡(上)第10節 負責(上)第59節 細作第50節 追擊(中)第31節 側擊第59節 魔鬼(上)第31節 裁軍(上)第51節 救援第30節 變化(下)第29節 計謀第21節 煙霧(上)第56節 宣戰(上)第62節 蠢動(下)第11節 攔截第41節 失控(上)第53節 衝鋒第58節 遺孤第55節 壓力(上)第20節 廷議第30節 變化(下)第23節 代理(上)第48節 融洽(上)
第19節 防區第9節 問話(上)第45節 隊友(下)第15節 軍心第24節 怒潮(上)第65節 援助(上)第30節 變化(下)第19節 感慨(上)第19節 帝國第42節 剃髮第4節 國民(下)第19節 感慨(上)第37節 回返第4節 一致(上)第21節 闖關第32節 爭奪(下)第43節 續戰(下)第26節 生意(下)第9節 海權第32節 爭奪(上)第36節 宿命(上)第59節 魔鬼(上)第10節 麻將第18節 詔書(上)第34節 問候(下)第25節 印象第6節 戰俘第13節 勇氣(上)第33節 孤注(下)第21節 闖關第8節 戰備(下)第10節 麻將第51節 夢想(上)第34節 晉王(上)第13節 債務第48節 融洽(下)第30節 威壓(上)第9節 失言第34節 動搖第42節 艱苦(下)第22節 反正第65節 援助(上)第40節 擁立第56節 宣戰(下)第21節 追兵第40節 印象(上)第43節 續戰(下)第32節 奉節第48節 失誤第11節 優待第33節 固執第37節 軍火第15節 相識(上)第54節 霸氣(下)第42節 中立(上)第50節 金磚第56節 宣戰(上)第56節 推銷(上)第34節 詐降第4節 推薦(下)第4節 國民(下)第25節 棄軍第53節 衝鋒第60節 算盤(下)第6節 疑惑第35節 鞏固(上)第23節 援助第54節 議和(上)第5節 密信第47節 贖買(下)第36節 分攤(上)第50節 懷疑第28節 借刀第45節 南下第31節 戰備第38節 隔江第36節 否決第28節 算計(下)第12節 強渡(上)第10節 負責(上)第59節 細作第50節 追擊(中)第31節 側擊第59節 魔鬼(上)第31節 裁軍(上)第51節 救援第30節 變化(下)第29節 計謀第21節 煙霧(上)第56節 宣戰(上)第62節 蠢動(下)第11節 攔截第41節 失控(上)第53節 衝鋒第58節 遺孤第55節 壓力(上)第20節 廷議第30節 變化(下)第23節 代理(上)第48節 融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