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節 援助(上)

雖然崇明和成都之間的路途遙遠,但現在張煌言屬下的軍隊和川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煌言一直極力促成浙東軍和川軍一體化。三年前還在張煌言的促成下,統一由帝國議會來負責浙東軍官的薪水和退休金;而從同一時刻起,浙東軍新招募的官兵也都要經過四川派來的官員的認可。

無論是馬逢知還是鄭瓚緒他們的部隊,現在提拔的每一個新軍官都必須是四川的軍校生,馬逢知這些老一代的將官的地位當然不會受到質疑,但他們的子弟如果想參軍繼承父兄的事業,那就一樣需要去讀軍校。

普通士兵立下足夠晉升爲軍官的功勞後,他會接到一張去四川的船票,畢業後才能重返軍隊成爲軍官。而且現在浙東軍的軍銜和川軍也完全統一,因爲川軍除了鄧名以外軍銜最高的就是趙天霸少將,所以馬逢知和鄭瓚緒也不好意思給自己定得太高,都算是准將——這樣好歹也是將軍了。雖然軍銜聽上去不高,可是馬逢知他們還是挺滿意的,私下裡浙東軍覺得這纔是新朝氣象,要是和永曆天子那樣公候隨便封,當初一個臨國公李來亨手下就有七、八個掛將軍印的總兵,怎麼看怎麼像是距亡國不遠。

因爲張煌言的這些改革,現在鄧名對川軍和浙東軍基本上一視同仁,這次就有大批的浙東軍跟隨鄧名出海;也正因爲上萬士兵參與遠征呂宋,所以在聽說浙南發生戰事後,張煌言並沒有立刻做出反應。

七月底,趙天霸趕到崇明,拜見兵部尚書張煌言。名義上張煌言是大明的國防部長,不過他很多年沒有指揮過軍隊了,總是在戰時把兵權下放給高級軍官。

“現在你是東南地區軍銜最高的將領了。”作爲深知川軍內情的人,張煌言對趙天霸的能力非常有信心,就把指揮權交給他:“你打算怎麼做?”

“末將已經讓樑化鳳組織‘討逆軍’,這是站在清廷的立場起的名字。耿精忠不是清廷的逆賊嗎?董衛國很快也會派軍隊參加‘討逆軍’,江西軍隊的糧餉都由兩江來出,他們二人剛剛在我們的扶持下成爲督撫,怎麼也得表表忠心。”

除了成都的支持,還有北京的支持,北京朝廷覺得這場騷亂有相當成分是皇上和保皇黨鼓搗出來的。

對於皇上教唆三藩作亂,傑書和索額圖都是一肚子的怨氣,他們覺得三藩也不是好人,要是被他們做大了,一樣不會聽皇上和朝廷的。那樣就算鄧名集團突然四分五裂了,三藩也有可能和大清爭天下;如果四川沒有發生這樣的變故,那三藩脫離朝廷掌握也對朝廷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北京同樣要求樑化鳳和董衛國援助浙江,儘快把耿精忠鎮壓下去。

“不過浙東軍也要參戰,”趙天霸不放心讓滿清督撫自己去打耿精忠。讓這幫人出力總得給他們點好處,不過如何分配戰利品的權利還是掌握在自己人的手裡纔好:“耿精忠是十幾年來首個率大軍反正的人,雖然我們不歡迎也沒有要求他這麼做,但面子不能徹底不要——末將的想法就是浙東組織一個‘援閩軍’,既然耿精忠打着明軍旗號,與兩江和浙江的清軍苦戰,那浙東明軍去援助一下福建總是應該的嘛。”

“援閩軍?”張煌言琢磨了一下,點點頭:“趙將軍認定了這一仗的戰場會在福建嗎?”

“遲早的事。”趙天霸自信地答道。

馬逢知和鄭瓚緒都表示會無條件服從趙天霸的命令,當初他們二人都曾經如同喪家之犬一般,不過攀上張煌言的高枝後就轉運了。這麼多年來,馬逢知和鄭瓚緒日子都過得不錯,在浙江的地盤也越來越大,因爲不斷的勝利而變得對帝國忠心耿耿。

配給趙天霸的參謀部裡有很多畢業沒幾年的年輕的軍校生,他還從其中認出兩個熟人,谷晉和陳大可都是趙天霸的世交——他們二人的父親也都是西營故人,和趙天霸的父親一樣爲李定國終生效勞。自從晉世子李嗣業執掌建昌後,就有大批的滇軍子弟到成都上學,李嗣業和趙天霸都認爲這是團結成都和昆明的好辦法;而一些對成都心存疑慮的晉王部將,則認爲這是對四川進行滲透的好機會。

比如這個谷晉就是晉王大將馬寶的外甥,而陳大可是賀九義的女婿。當初他們和其他滇軍子弟離開昆明去成都的時候,也肩負有晉王府的使命,那就是幫助昆明刺探情報,如果發現成都對昆明圖謀不軌,那就一定要設法警告晉王。當這些子弟抵達成都時,也做好了被隔離或監視的準備。不過成都並沒有任何歧視政策,軍校裡的同學不光有四川的同秀才,還有山東和浙江去的自費生。畢業的時候,就有軍官來詢問他們的服役志願。大部分滇軍子弟都留在了帝國軍隊中,前不久李嗣業還幫白文選的兒子成爲建昌的常備團團長。從三年前開始,這些雲南人和四川人一樣,開始到浙東軍中服役。

雖然不像以往那樣兒子直接繼承父親的官職,但和帝國政府中的人事一樣,這些有身份背景的將門子弟總是能得到更多的照顧。馬逢知也是特意把這兩個人派到趙天霸的參謀部裡,正如馬逢知所料,見到世交後,趙天霸果然非常高興,飯後三個西營出身的人還湊在一起聊天。

根據谷晉的描述,浙北的自衛隊可能戰鬥力比趙國祚的省綠營還要強一些。因爲莊廷鉞是四川軍校的畢業生,被院會視爲潛在的自己人,他們接受的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也都是仿照盟友的標準;而趙國祚的浙江雖然是院會眼中的大清模範省,但歸根結底還是清廷的省份,不但不能獲得四川的正軌軍訓,而且也無法直接向四川採購軍火。

周培公雖然在安慶辦了一批軍火工廠,不過那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那些軍火工廠自己沒有生產過一條步槍。每次四川的武器更新換代,或是軍隊和民用的舊槍報廢,就會把那些武器收集起來,經政府審覈批准後出售給周培公的軍火廠,然後周培公把步槍刷一遍新漆,就當成他生產的新槍賣給東南督撫;後來周培公發現自己刷漆也很麻煩,而且還總有人貪污漆錢,搞得翻新成本居高不下,就把刷漆的工作也轉包給了四川的私人工廠。現在安慶的軍火廠就是掛一個招牌,裡面養了一羣官僚、賬房,很多周培公的親戚、老鄉都可以到那裡拿一份薪水,但一個工人也沒有,無論刷漆還是運輸都外包給了四川的商行。

靠着壟斷東南督撫的軍火交易,周培公的安慶軍火集團一直有着豐厚的盈利。康熙六年北京慘敗後,痛定思痛的太皇太后下令要生產火器,而康親王主持的軍火廠因爲強行上馬,生產不出合格的產品,康親王就派人來和周培公聯絡,把朝廷給他的經費交給周培公七成,讓安慶軍火集團來製造步槍,然後打上“康親王監製”的鋼印送去北京。

周培公故技重施,在四川招標,用最低價從四川軍火商手裡收購舊軍火,然後再刷漆,磨去原有的標識,打上鋼印,一系列工作都外包招標……總的來說,北京給的軍費,三成進了康親王和內閣大臣一夥兒的口袋,兩成變成了安慶軍火集團的利潤,剩下的都進了四川軍火商的口袋。

爲了收貨方便,康親王還專門把廠房設在天津,貨物海運來之後直接就能進庫房。老佛爺看到這些完全“大清自產”的步槍後喜不自勝,康親王和大臣們也都在邊上吹噓,稱這種步槍已經達到了天下領先的地步,許多技術創新遠比四川的步槍還要先進,更是把太皇太后聽得眉開眼笑。

這種周培公軍火集團出售的武器,谷晉、陳大可他們是完全看不上的,它們要是沒有設計上的欠缺也不會被淘汰;而且槍支也不是光買回去就算了的,四川的同秀才都知道,買槍還得買油壺,平時需要給步槍做保養。可週培公從來沒有買過任何保養品,四川的軍火商也很有默契地不提此事——如果清軍手裡的步槍不以最快的速度報廢,那周培公和川商還怎麼繼續掙錢呢?

“杭州軍備廢弛,因爲趙國祚和鬆奎都認爲不會有人來打他們,他們就連周培公的步槍都沒有買幾條。”谷晉不屑一顧地說道。

“如果江南的軍隊能夠迅速進入浙江作戰,那耿精忠應該打不下杭州。”陳大可答道。

這些年蔣國柱一直琢磨着要擴大地盤,要統一兩江,要爲自己博取富貴,所以江南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水平比浙江要強太多了。和臺灣那邊的推測差不多,陳大可也認爲,如果沒有更多的外力干涉,江南加上浙江的軍隊有機會和耿精忠打個旗鼓相當。不過現在江南剛剛從混亂中結束,如果江西也會參戰,那擋住耿精忠似乎沒問題。

第34節 糊塗(下)第44節 條約(下)第45節 移民第4節 國民(上)第13節 攻守第27節 派系(下)第14節 亂戰(下)第54節 霸氣(下)第10節 爆破第33節 問策(上)第56節 待遇(上)第26節 生意(下)第55章 山崩第28節 人心第7節 仲裁(上)第26節 生意(上)第37節 報告(上)第44節 夾擊(上)第48節 融洽(上)第25節 印象第63節 黃雀(上)第8節 震怒(上)第18節 對手第39節 王佐(下)第21節 受降第8節 進軍第1節 誤會(下)第25節 壓力(上)第51節 求戰(下)第28節 借刀第13節 試探(下)第21節 風起(上)第51節 求戰(下)第44節 夾擊(下)第54節 迂迴第27節 合作(下)第60節 管轄第41節 失控(下)第17節 調查第23節 波瀾(上)第5節 退兵第13節 困獸第50節 金磚第26節 生意(上)第15節 攻防第45節 處置第58節 接觸(上)第54節 官銜第37節 立碑第34節 糊塗(上)第19節 感慨(下)第32節 奉節第29節 統一(下)第33節 通牒第53節 衝鋒第51節 求戰(上)第26節 判斷(上)第9節 授權(上)第3節 援軍第33節 問策(下)第16節 衝擊(上)第22節 退讓(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節 協作(下)第32節 奉節第16節 衝擊(上)第10節 決議(上)第19節 防區第16節 龍騎(下)第14節 強攻(下)第29節 道破第20節 僞詔(下)第53節 兌換第3節 援軍第42節 說客第30節 大敵(下)第20節 僞詔(上)第23節 代理(上)第12節 軍旗第59節 撤軍第57節 強弱第7節 窮途第31節 呆仗(上)第51節 夢想(中)第34節 糊塗(上)第45節 顏面第15節 相識(上)第46節 掃蕩第3節 信號(下)第51節 夢想(下)第7節 變臉(下)第15節 軍心第41節 失控(下)第10節 鎖喉(下)第40節 困境第28節 借刀第4節 一致(上)第27節 圍攻(中)第35節 會面(下)第61節 未來
第34節 糊塗(下)第44節 條約(下)第45節 移民第4節 國民(上)第13節 攻守第27節 派系(下)第14節 亂戰(下)第54節 霸氣(下)第10節 爆破第33節 問策(上)第56節 待遇(上)第26節 生意(下)第55章 山崩第28節 人心第7節 仲裁(上)第26節 生意(上)第37節 報告(上)第44節 夾擊(上)第48節 融洽(上)第25節 印象第63節 黃雀(上)第8節 震怒(上)第18節 對手第39節 王佐(下)第21節 受降第8節 進軍第1節 誤會(下)第25節 壓力(上)第51節 求戰(下)第28節 借刀第13節 試探(下)第21節 風起(上)第51節 求戰(下)第44節 夾擊(下)第54節 迂迴第27節 合作(下)第60節 管轄第41節 失控(下)第17節 調查第23節 波瀾(上)第5節 退兵第13節 困獸第50節 金磚第26節 生意(上)第15節 攻防第45節 處置第58節 接觸(上)第54節 官銜第37節 立碑第34節 糊塗(上)第19節 感慨(下)第32節 奉節第29節 統一(下)第33節 通牒第53節 衝鋒第51節 求戰(上)第26節 判斷(上)第9節 授權(上)第3節 援軍第33節 問策(下)第16節 衝擊(上)第22節 退讓(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節 協作(下)第32節 奉節第16節 衝擊(上)第10節 決議(上)第19節 防區第16節 龍騎(下)第14節 強攻(下)第29節 道破第20節 僞詔(下)第53節 兌換第3節 援軍第42節 說客第30節 大敵(下)第20節 僞詔(上)第23節 代理(上)第12節 軍旗第59節 撤軍第57節 強弱第7節 窮途第31節 呆仗(上)第51節 夢想(中)第34節 糊塗(上)第45節 顏面第15節 相識(上)第46節 掃蕩第3節 信號(下)第51節 夢想(下)第7節 變臉(下)第15節 軍心第41節 失控(下)第10節 鎖喉(下)第40節 困境第28節 借刀第4節 一致(上)第27節 圍攻(中)第35節 會面(下)第61節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