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波瀾(下)

順治十八年的北京,新年一過就好戲連臺。

尤其是五百被俘禁衛軍返回後,皇宮和滿城雞飛狗跳,連臺的好戲讓外城的漢人也議論紛紛,滿洲人的兇焰再也無法徹底壓制住漢民的好奇了。

滿洲人規定漢人無故三人以上聚會就算造反,其他各省對這條規矩的執行有鬆有緊,無法做到處處嚴格執行。但在北京,這條規矩執行得毫不含糊,所以順治十七年來北京的茶館、酒肆的生意一直相當蕭條。

今年春節後果然是新年新氣象,茶館、酒肆天天爆滿,由於完全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多百姓聚集起來侃大山,各個茶館、酒館都緊急購置桌椅板凳,以供京師的老少爺們所用——現在生意最好的除了這些茶酒老闆,就屬木匠了。

北京城內法紀蕩然,官府現在也沒有功夫管這些一邊喝茶、一邊八卦的漢子,官員們早已經忙得不可開交。

“今天孫大人又跳河了!”一個消息靈通的大漢衝進茶館裡,扯開嗓門嚷起來。

“這次跳下去了嗎?”這個茶館裡的人聞言都停下了原先的話題,一起向那個報信的人望去。

這個大漢口中的孫大人正是孫廷銓,崇禎年舉人、進士,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後,孫廷銓辭官拒絕到湖廣上任。滿清入關後,孫廷銓再次從山東老家趕到北京,歷任滿清的兵部、戶部、吏部尚書,在幫助滿清籌集糧草、鎮壓漢族抵抗方面多有功勳。

順治斃命後,孫廷銓是第一個跑到皇宮邊大哭,也是第一個上奏尊皇太后爲太皇太后的臣子(無論滿漢)。在議順治諡號的時候,孫廷銓極力主張按照漢太祖例,以順治帥軍入關、十分天下有其九爲理由,諡順治爲高皇帝。由於努爾哈赤是武皇帝、皇太極是文皇帝,所以孫廷銓的離奇主張就是其他竭力拍馬屁的漢人同僚都無法贊同,索尼、鰲拜二人最後也否決了孫廷銓的建議。

不過孫廷銓的建議無疑給太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孫廷銓作爲漢臣參加了定策和議號會議,玄燁登基後他也被授予了大學士的恩賞。在鄧名的前世,孫廷銓的家鄉建立了他的紀念堂,給孫廷銓戴上了“國老”、“帝師”的頭銜,給予了“剛正不阿”、“爲國家和民族做出傑出貢獻”之類的評價——洪承疇、孫廷銓之流受到的待遇,讓汪精衛、陳公博顯得太可悲了。

參與定策、議制年號即是擁立之功,也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資歷,不過孫廷銓樂極生悲,才榮升大學士沒有幾天,禁衛軍帶回的消息就把所有參與制定年號的臣子都推上了風口浪尖。孫廷銓是漢人,不但參與了年號的制定,而且也有機會了解順治親征的路線細節,當然無法擺脫“私通鄧名”、“出賣先皇”的嫌疑。而且前些天孫廷銓風斗也太勁,拿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架勢舌戰滿漢百官,一口咬定順治就該仿劉邦例爲“高皇帝”,這固然爲孫廷銓贏得了“忠臣”之名,但也招來了不少嫉恨。同僚們既羨慕孫廷銓獲得的殊榮,又自問沒法和孫廷銓一樣不要臉,所以紛紛在背後罵他是“無恥小人”。

現在好了,大家不用在背後罵了,而是可以光明正大地指稱孫廷銓怎麼看怎麼像那個大內奸,而他隨後的寡廉鮮恥行爲只是爲了掩蓋他自己的罪行。

備受攻擊的孫廷銓只好一死以示清白,幾天前他就跑到城牆上,表示要投河自盡,在他滿面悲哀地把遺表朗誦完畢後,早就聞詢趕來的步兵衙門的官兵一擁而上,把孫大學士從城牆邊抱了下來。不顧孫大學士“不要拉我!”、“讓我死了吧!”的狂呼,硬是把孫廷銓從城牆邊一路拖回了皇宮。太皇太后好言撫慰了一番,打消了孫大學士的死志。

皇太后的表態讓官員安靜了大概兩天,這期間越來越多的內部消息被披露出來:什麼蒙古人投降了鄧名以後,轉身就攻打皇營;還有明軍對先皇的行蹤、佈置都瞭如指掌,整個突襲不到四個時辰就宣告得手——禁衛軍俘虜的描述讓北京官場變得更加混亂,見太皇太后暫時顧不上保護孫廷銓後,嫉妒他擁立之功的漢人臣子們就再次對他發起攻擊,甚至有謠傳說孫廷銓的兒孫還有幾個在明軍那邊匿名效力。

孫大學士無奈之下,只好再次跑去城牆上投河。太皇太后當然不能讓有擁立之功、歷任三部尚書、順治二年就投奔清廷的漢人大學士就這樣掛掉。因此這次跑去城牆上聽孫廷銓朗誦遺表的是御前侍衛。孫大學士聲情並茂地讀完,然後把它壓在一塊青磚下,接着還痛哭着向皇宮方向三跪九叩,這才起身踏上城垛。周圍早就等得不耐煩的御前侍衛們大呼小叫着撲過去,把孫大學士和他的遺表一起又帶回了皇宮。

至此以後,漢人臣子就明白太皇太后確實要死保孫廷銓,再也沒有人繼續攻擊他。

可昨天御前會議上又一次爆發了大事件。安親王嶽樂和康親王傑書並肩上朝質疑中樞的可靠程度。這兩位親王和其他王公一樣都被保皇派認爲是不安定分子,所以沒有讓他們參與議論皇帝和年號的會議。但“鄧名早就知道康熙年號”這件事爆發後,親王們反倒佔據了極爲有利的地位,對保皇派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

本來剛剛確定輔政大臣執政模式時,索尼還欲擒故縱,帶着鰲拜等人一家家親王拜訪過來,口稱這個做法違反了八王議政的前例,他們這些奴才不敢僭越,所以來恭請親王們出來主持。

不過沒有一個親王敢接這個話茬,他們知道誰敢在這個時候說一個“不”字,索尼前腳一走,御前侍衛後腳就要殺上門來,因此嶽樂、傑書他們都皮笑肉不笑地把索尼、鰲拜他們勉勵了一番,稱這既然是太皇太后的意思,那你們好好做事就是了。

而隨着“康熙年號”案的曝光,親王們的底氣足了很多,料定太皇太后不敢在這個時候耍橫,昨天安親王就盯着索尼質問道:“若不是漢人和鄧名勾結,把先皇和年號出賣給他們,那還會是誰?難道是你索尼嗎?”

索尼無言以對,而嶽樂仍是不依不饒,又責罵想上來給索尼解圍的另外一位輔政大臣鰲拜:“若不是索尼、也不是漢人,難道出賣先皇的是鰲拜你這狗奴才嗎?”

安親王話音才落,康親王就附和道:“不錯,這些漢人都有問題,你們信用漢人也是大錯特錯。幾天前索尼、鰲拜你們不是說要恢復八王議政制度嗎?本王這些天想了想,覺得上次拒絕了你們有些唐突冒失了,愛新覺羅家的擔子,本來就不是你們這些奴才挑得起來的,這樣吧,以後還是八王議政吧。”

傑書這話一出口,今天孫廷銓只好再來跳河,誰讓他是風頭最勁的漢臣呢。

不過今天孫廷銓還是沒死成,又一次被御前侍衛救走了。

“看來這八王議政還是議不成啊。”北京的老少爺們議論着眼下的政治局勢,作爲大明三百年皇城的居民,每個北京人都有不錯的政治嗅覺。

如果親王派得勢,他們也不會如嘴上所說的不用漢人,現在滿清的統治想維持下去就必須藉助漢臣的力量,這不過是親王派打擊保皇派的藉口罷了。但具體到孫廷銓就不同了,他一貫拍太皇太后和先皇的馬屁,是保皇派的旗幟之一,親王們上臺後就算還用漢臣也要收拾了他,以證明他們奪權行爲的正義性;而太皇太后和輔政大臣們肯定要死保孫廷銓,不給親王們反攻倒算的機會。

今天既然孫廷銓還是沒能跳成河,那就說明現在還是太皇太后和輔政大臣控制着局面,親王們雖然咄咄逼人,但終究還是沒能把權利搶走——要真是親王把權利奪去,太皇太后覺得孫子的位置都未必能保住,畢竟這個皇子人選也是討論年號的那一幫人定下的——現在太皇太后和保皇派也管不了太多,只能一口咬定沒有內奸,情報多半是從某個丫鬟、包衣那裡泄露出去的。

這樣的熱鬧局面讓北京人興奮不已,親王、重臣、閣老、尚書輪番出來演猴戲以娛樂百姓,還演得不亦樂乎。除了孫廷銓投河外,還有要跳樓的魏大人、要上吊的龔大人,天天都有新聞而且從來不帶重樣的。天橋那邊連賭局都擺開了,孫大人、魏大人、龔大人個個榜上有名,可以賭他們能不能活,也可以賭他們能活多久,要是猜中了具體死法和具體死亡時間,就可以大贏一筆;就在賭局旁,還有擺攤算卦的道士,給兩文錢就能給你分析一番眼前的政治局面:孫大人雖然天天嚷嚷着投河,但沒準明天晚上就偷偷上吊了,拿出幾文錢賭一把,輸了不心疼,贏就能贏回幾十兩銀子啊……

正因爲京師的衙門各有一堆的煩心事,再也沒有人來管漢人聚會了。北京百姓每天聊着八卦,猜着賭局,幾十、上百人湊在一起傳播着小道消息,要不是鄧提督把皇上宰了,日子哪來得這般快活?

第47節 贖買(上)第32節 才能(上)第47節 約戰第39節 王佐(下)第15節 相識(下)第3節 信號(上)第30節 威壓(下)第42節 升級(上)第13節 困獸第31節 戰備第42節 中立(上)第30節 成長(上)第55章 山崩第66節 加入(上)第15節 軍心第11節 兩全(上)第9節 問話(下)第50節 誤判(下)第9節 授權(下)第44節 退意第41節 難民第44節 退意第50節 金磚第28節 欠條第11節 攻勢(上)第46節 計劃第49節 擴張(上)第17節 挖坑第39節 王佐(上)第30節 威壓(上)第17節 調查第40節 印象(下)第44節 退意第31節 名將第60節 算盤(下)第36節 備戰第60節 爭奪(上)第48節 潛逃第14節 強攻(上)第20節 困獸第47節 證據(下)第68節 混亂(上)第38節 迎敵第25節 棄軍第61節 未來第25節 印象第49節 昆明第53節 兌換第11節 優待第42節 反擊第3節 上風第18節 登陸(下)第26節 生意(上)第12節 軍旗第11節 事變第4節 生變第60節 管轄第8節 震怒(上)第50節 誤判(下)第57節 分贓(下)第9節 失言第59節 撤軍第47節 證據(中)第37節 報告(上)第44節 遊騎(下)第44節 失蹤第18節 鏈條第25節 壓力(上)第58節 同盟(下)第40節 印象(下)第2節 競爭第9節 授權(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3節 慘痛(上)第24節 整訓(上)第47節 矛盾第59節 魔鬼(下)第43節 輕取第13節 勇氣(上)第5節 重整(上)第49節 昆明第42節 艱苦(下)第31節 佯攻(下)第52節 反擊第56節 宣戰(上)第5節 隔閡第27節 合作(上)第55節 報紙(上)第34節 攻勢第51節 夢想(上)第33節 試探第65節 援助(上)第2節 軟硬(上)第18節 激戰第41節 難民第6節 事變(下)第31節 呆仗(上)第7節 北上第21節 根基
第47節 贖買(上)第32節 才能(上)第47節 約戰第39節 王佐(下)第15節 相識(下)第3節 信號(上)第30節 威壓(下)第42節 升級(上)第13節 困獸第31節 戰備第42節 中立(上)第30節 成長(上)第55章 山崩第66節 加入(上)第15節 軍心第11節 兩全(上)第9節 問話(下)第50節 誤判(下)第9節 授權(下)第44節 退意第41節 難民第44節 退意第50節 金磚第28節 欠條第11節 攻勢(上)第46節 計劃第49節 擴張(上)第17節 挖坑第39節 王佐(上)第30節 威壓(上)第17節 調查第40節 印象(下)第44節 退意第31節 名將第60節 算盤(下)第36節 備戰第60節 爭奪(上)第48節 潛逃第14節 強攻(上)第20節 困獸第47節 證據(下)第68節 混亂(上)第38節 迎敵第25節 棄軍第61節 未來第25節 印象第49節 昆明第53節 兌換第11節 優待第42節 反擊第3節 上風第18節 登陸(下)第26節 生意(上)第12節 軍旗第11節 事變第4節 生變第60節 管轄第8節 震怒(上)第50節 誤判(下)第57節 分贓(下)第9節 失言第59節 撤軍第47節 證據(中)第37節 報告(上)第44節 遊騎(下)第44節 失蹤第18節 鏈條第25節 壓力(上)第58節 同盟(下)第40節 印象(下)第2節 競爭第9節 授權(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3節 慘痛(上)第24節 整訓(上)第47節 矛盾第59節 魔鬼(下)第43節 輕取第13節 勇氣(上)第5節 重整(上)第49節 昆明第42節 艱苦(下)第31節 佯攻(下)第52節 反擊第56節 宣戰(上)第5節 隔閡第27節 合作(上)第55節 報紙(上)第34節 攻勢第51節 夢想(上)第33節 試探第65節 援助(上)第2節 軟硬(上)第18節 激戰第41節 難民第6節 事變(下)第31節 呆仗(上)第7節 北上第21節 根基